曾凡一
九三学社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所长
曾凡一,是一位中国的医学遗传学家和发育生物学家。她于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医学/理学双博士学位,并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遗传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曾凡一曾获得第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上海市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她主要从事医学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的研究,尤其是干细胞和哺乳动物胚胎工程等交叉领域的研究。曾凡一还是一位能作曲、会弹钢琴的女低音歌唱家。2021年,她被福布斯评选为2021中国科技女性榜。
人物经历
实验室里长大
曾凡一的人生路程要从她的家庭说起。曾凡一的父亲曾溢滔中国工程院院士遗传学专家。长期从事人类遗传性疾病的防治以及分子胚胎学的研究。母亲黄淑帧是上海交通大学儿童医院的终身教授,“新世纪巾帼发明家奖”获得者,“新中国60年上海百位突出贡献杰出女性”之一。
1978年,曾溢滔受上级部门委托,在上海市儿童医院筹办了一期医学遗传学习班。为配合授课,在医院布置了一个示教实验室,这就是后来的医学遗传研究室。研究室成立第三天,接待了一位贫血原因不明的外国女留学生。曾溢滔和黄淑帧靠着一台自己制备的高压电泳仪,完成了病人血红蛋白一级结构分析,诊断她罹患一种新型地中海贫血。这项成果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关注。这个小小的研究室从此一步步走向国际科技竞争的舞台。
回忆童年
曾凡一对小时候的记忆是,读小学时,和父母一起吃住在实验室,“我从小就穿白大褂,跟在父母后面。”木匠的孩子生来会钉钉子,在实验室里长大的曾凡一很小就跟着父母做实验。有一次加错了样品,曾凡一觉得自己闯祸了,没想到父母没有批评,反而奖励了她,因为从她的失误中,他们发现了一个新的实验方法。这让她很兴奋,很多科学的新发现原来会从偶然的事件中来,要做一个好的科学家一定要善于分析问题,关注每个细节,找出最好的方案。
这项工作填补了我国血红蛋白病在世界上的许多空白。曾凡一跟着父母一起上山下乡,采集血液样品。“这些工作让我树立了用科学解除病人疾苦的理想,对科学这个神秘而神圣的世界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激励我到美国深造以报效祖国”。曾凡一如是说。
留学生涯
1988年她到美国留学,在圣地亚哥大学学生物专业,4年的课程,她用3年时间就修完了,随后,她考取了美国著名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医学、理学双博士,并成为宾夕法尼亚大学第一位获得医学和理学双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
“十多年的留学生涯虽漫长,但我觉得完全值得。我的学习和科研的经历,丰富了我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知识,开阔了我的眼界,也为我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谈到这段留学经历,曾凡一不由感慨地说。“我从来没想过留在美国,我父亲当年回国费了些周折,但他一心想着报效祖国,坚决要回国。他影响了我。”
迈出小小一步
曾凡一主要从事的是遗传和发育生物学研究。她的工作和她父母的一脉相承。有些疾病是遗传的,比如地中海贫血。曾溢滔夫妇最早研究的就是血红蛋白遗传病。他们发展了一整套遗传病分子诊断技术,先后攻克了地中海贫血、杜氏肌萎缩症、血友病和亨廷顿氏舞蹈病等主要遗传病的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技术。
找到遗传病的规律后还得找到致病的原因。这就需要做机理的研究,研究发育生物学。曾凡一进而研究早期胚胎发育,比如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为受精卵之后,基因是怎样表达与被调控的。
从1998年开始,人的胚胎干细胞研究有一个飞跃。胚胎干细胞就是胚胎发育早期一部分具有全能性的内细胞团。1998年,美国科学家成功地建立了人的胚胎干细胞系——它有两个特性,能无限期地扩增,能分化成各种各样的细胞。有了胚胎干细胞,就能用它去治疗人类的遗传病。而胚胎干细胞是从发育生物学中讲的早期胚胎来的。
曾凡一很自然地深入到胚胎干细胞的研究。研究早期胚胎发育能了解如何调控基因,能够让胚胎前期发育得更好,从而得到好的胚胎干细胞。这些干细胞可以分化成各种各样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以替代损伤的不可再生组织,用来治疗帕金森病心肌梗死等严重疾病,在再生医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为胚胎干细胞涉及伦理问题,所以科学家们产生了把体细胞变成干细胞的设想。2009年,曾凡一带领的研究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琪研究员的团队合作,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用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细胞)“制造”出具有繁殖能力的小鼠“小小”,有力地证明了iPS具有真正的全能性。
“给小鼠起名‘小小’,是希望我们能在这个很大的领域里迈出小小的一步。”曾凡一很谦虚。但这小小的一步,是全世界范围内重要的一步,在医学界引起很大反响,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09年世界医学十大突破之一,也入选了2009年中国十大基础研究和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1968年1月,曾凡一出生于上海市
1984年,参加上海首届外国流行歌曲大赛,获得独唱第一名。之后成为上海青年宫学生艺术团的独唱演员,师承声乐教育家廖一鸣和吴国钧教授系统学习声乐。
1988年,到美国留学,进入加利福尼亚州大学圣迭戈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生物专业学习,用3年时间就修完了4年的课程。
1991年,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毕业,获得学士,并考取了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攻读医学和生物学双博士学位,并获得全额奖学金。
1993年,在北京拍摄的原创《红帆》全球音乐电视台,获得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大奖。
2005年,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和科学与艺术学院毕业,获得医学(M.D.)和理学(Ph.D.)双博士学位,成为该校第一位获得医学和理学双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之后在该校神经系和药理系进行博士后研究。
2007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干细胞研究所成立,曾凡一担任副所长;同年,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了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干细胞表面分子特征与功能研究”项目。
201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3年,再次担任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
个人生活
父亲曾溢滔院士是著名的遗传学家。谁会想到,他喜欢文学并擅长摄影和油画。他创作的获奖小说被改编成话剧,拍摄成电影。他对交响乐有着独到的见解,认为交响乐很像脱氧核糖核酸分子建模
母亲黄淑帧7岁开始学习钢琴,很快表现出在音乐方面的天赋。在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读书时,担任学校话剧团团长,还在上海市的歌唱比赛中获得大奖。他们的艺术“基因”也遗传给了女儿。
家世背景
曾凡一的父亲曾溢滔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遗传学专家;母亲黄淑帧是上海交通大学儿童医院的终身教授,“新中国60年上海百位突出贡献杰出女性”之一。
曾凡一读小学时,和父母一起吃住在实验室,读中学时,曾凡一参与了由父母主持的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血红蛋白病普查工作,涉及29个省、市、自治区,42个民族,100多万人。曾凡一跟着父母一起上山下乡,采集血液样品。
兴趣爱好
曾凡一4岁半开始学习钢琴,5岁登台演出,小学至高中期间,一直是学校和艺术团的钢琴与舞蹈演员。二十几岁开个人演唱会,出版个人专辑。曾凡一拍摄过8部音乐电视,在拍摄《当我们老了以后》时,父母还亲自为女儿当配角。
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书两年后,曾凡一申请休学,除了参与中国国内的科研工作外,也“为了她酷爱的音乐”。她在北京花了一年多时间,录制了个人演唱专辑,拍摄了音乐电视(全球音乐电视台),先后两次获得中国中央电视台MTV大赛特别荣誉奖等奖项。她还在中、美两国举办多场独唱音乐会。
主要成就
曾凡一4岁半开始学习钢琴,5岁登台演出,二十几岁开个人演唱会,出版个人专辑。上海市举办的首届外国流行歌曲大赛,得了独唱第一名。1993年,在北京,他的原创《红帆》拍成了MTV获得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大奖。曾凡一共拍摄过8部音乐电视,在拍摄《当我们老了以后》时,父母还亲自上阵为女儿当配角。“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奖者,在国际上首次证明了iPS细胞具有和胚胎干细胞相似的多能性——看似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在一个人身上重叠。
小学至高中期间,一直是学校和艺术团的钢琴与舞蹈演员。曾凡一的嗓音低沉圆润,得天独厚。1984年,上海市首届外国流行歌曲大赛上,她一举夺得独唱第一名。在美国留学时,曾凡一在主课之外,还修完了音乐专业的所有主课科目。
她的爱好与追求在她求学路上帮了很大的忙。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是全美第一所医学院。兴趣广泛,多方位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一向是招生对象。曾凡一在这方面正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除了学习,她之前的科研成绩以及多元化的成长经历,使她从6000名优秀大学毕业生的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年6位攻读医学和生物学双博士学位的学生之一,并获得全额奖学金。
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书两年后,曾凡一申请休学,除了参与国内的科研工作外,也“为了她酷爱的音乐”。她在北京花了一年多时间,录制了个人演唱专辑,拍摄了音乐电视(全球音乐电视台),先后两次获得中国中央电视台MTV大赛特别荣誉奖等奖项。
她还在中、美两国举办多场独唱音乐会。“这使我走向了社会。我学会了沟通,学会和人打交道,回国那两年时间,我学到了非常多的东西——之前一直在实验室或者教室,跟社会接触不多。音乐对我搞科研影响是非常大的。现在的年轻人,包括我的学生,都是比较直线的思维,读书就一直读读读,读下去,思路不开阔。”
09年“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她获得了第六届“上海市巾帼创新奖”。而她母亲黄淑帧是第三届“上海市巾帼创新奖”获得者,母女俩同获巾帼创新奖,还是头一回。3月7日,曾凡一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她心里,科学是神圣的,而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艺术让科学插上想象的翅膀,科学让艺术由梦想变成现实。
变换工种是最好的休息。曾凡一说:“工作累了,想破头也想不出来的时候,就唱唱歌,吹一曲萨克斯;夜里灵感来了,就作曲。这样既是一种休息,也是练习音乐技艺的好办法。”
科研成就
曾凡一主要从事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机制、克隆细胞重编程与胚胎发育的关系以及大动物(山羊)干细胞嵌合体模型的研究,在克隆胚胎中核集团—质相互作用机理、植入前胚胎不同发育时期基因表达与调控以及干细胞生物学特征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曾凡一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地建立了人源性干细胞在山羊体内长期存活的嵌合体模型,这一成果被评为“2006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之一;2009年,曾凡一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琪研究员合作,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用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细胞)“制造”出具有繁殖能力的小鼠“小小”,证明了iPS具有真正的全能性,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09年世界医学十大突破之一,并入选了2009年中国十大基础研究和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根据2021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网站显示,曾凡一先后在国际期刊《自然(Nature)》《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等杂志发表SCI论文90余篇。
Xiao-yang Zhao, Wei Li, Zhuo Lv, Lei Liu, Man Tong, Tang Hai, Jie Hao, 常姓long Guo, Qing-wen Ma, Liu Wang, Fanyi Zeng*, Qi Zhou*. iPS cells produce viable 鼠科 through tetraploid complementation. Nature, 461(7260): 86-90, 2009
Linlin Wang, Yan Xue, Yihang Shen, Wei Li1, Yan Cheng, Xiaoshuang Yan, Wansheng Shi, Juan Wang, Zhijuan Gong, Guanheng Yang, Chuanliang Guo, Yiye Zhou, Xiang Wang, Qi Zhou, Fanyi Zeng*. Claudin 6: a novel surface 马克笔 for characterizing mouse pluripotent stem cells. Cell Research, 22(6): 1082-1085, 2012
Fanyi Zeng*, Shu-Zhen Huang, Zhi-Juan Gong, Mei-Jue Chen, Don A Baldwin, Wei Hu, Hui Qian, Jing-bin Yan, Juan Wang,Yan Ping Xiao, Yves Chalandon, Ashley Ringrose, Zhao-Rui Ren, Allen Eaves, Connie Eaves, Xiaoyan Jiang*. Long-term deregulated human hematopoiesis in goats transplanted in utero with BCR-东南亚职业篮球联赛transduced lin–CD34+ cord blood cells. Cell Research, 23(6): 859-862, 2013
科研项目
人才培养
曾凡一认为:“医学院的学生不仅仅是学生,他们今后面对的是病人,要对病人负责;他们现在所学的一切都要对未来负责。他们不应当只是为了学而学,不能懒惰,而应该主动寻找自己要什么,怎么样做才能更好地在未来对病人负责”。她对学生的要求,概括起来就是:与人交流要秉承有礼有序的合作精神,实验步骤乃至个人仪容仪表清楚整洁,在科研之外学点哲学,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开拓思路并善于从生活中学习。而这些细节可以概括为:“学科学首先是学做人”  。
荣誉表彰
人物评价
记者手记
娇小的身材,一头长发像瀑布一样披下来,白皙的脸庞上五官紧凑,左手中指戴着一枚精致的戒指,看人浅笑盈盈,说话轻声细语,曾凡一是典型的江南女子的模样。但和她一接触,从她坚定的目光和自信干脆的话语中,能感受到她的坚强。曾凡一说,当年父母在艰苦的环境下,从无到有创立遗传所,让她学到了在任何艰难的环境下敢于克服困难、执着追求的精神,也教会她在寂寞中坚持。
曾凡一在谈及科研成果及解析理论依据时,她严谨、稳重、思路清晰,俨然大家风范;在谈及艺术、求学和生活中的点滴时,她热情、温暖、谦逊、大方,仿若前辈,更似友人在分享着人生的经历与喜悲,她本身就像是客观的逻辑思维和主观的形象思维的结合与统一。
曾凡一出生在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科学家家庭,科学和艺术在她身上实现了美妙地融合,被中外媒体誉为“中华才女”“科坛上升起的艺术之星” 。
社会任职
2021年6月,福布斯中国发布中国科技女性榜,曾凡一上榜。
参考资料
曾凡一-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2022-02-17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实验室里长大
回忆童年
留学生涯
迈出小小一步
个人生活
主要成就
人物评价
社会任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