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雪斋文集,即《松雪斋集》,松雪斋是元代著名书画家
赵孟頫的书斋名,赵孟頫又号松雪道人。清德堂版《松雪斋集》,一函四册。成书时间不详,应当是清前期,国图列为古籍善本。
暨南大学图书馆收藏的一套清德堂版《松雪斋集》还入选了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内容简介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别集-元别集类收入此书:
松雪斋集十卷附赵公行状松雪斋外集一卷[元赵孟頫撰 清清德堂刻本 十行十九字黑口左右双边 封面题、赵子昂松雪斋
全集。
作品目录
人物介绍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
赵孟頫,又号水晶宫道人,
湖州市(浙江吴兴)人。官至翰林学士承旨,
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著有《松雪斋集》。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
元史》本传讲,“孟俯篆
汉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
图书前言
赵孟頫(一二五四—一三二二),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湖州人。宋太祖赵匡十一
世孙,十四岁时以父荫补官。十九岁试
中原地区子监,注真州司户参军。宋亡后,闲居乡里,发愤读书。元至元二十三年(一二八六),行台
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
江南遗逸,
赵孟頫被举荐,次年被授奉训大夫、兵部郎中。至元二十七年(一二九○),迁升集贤直学士、奉议大夫。至元二十九年(一二九二),进朝列大夫、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从此仕途亨通,历仕
孛儿只斤·忽必烈、
元成宗铁穆耳、
孛儿只斤·海山、
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元英宗五朝,累官至
从一品秩的翰林学士承旨。赵孟頫虽然地位显赫,但由于他所任之职类似文学侍从,在政治上并无太多的作为。\n
杨载在赵孟頫去世的当年撰写了《大元故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兼修国史赵公行状》一文,其中写道:“公之才名颇为书画所掩,人知其书画而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而不知其经济之学也。”由此可见,
赵孟頫的书画成就在当时已获得普遍认可。
夏文彦《
图绘宝鉴》卷五评价赵孟頫:“以书法称雄一世,画入神品。”《元史·赵孟頫传》评论其书法:“篆、籀、分、隶、真、行、
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可谓众体皆精;而他的画“山水、木石、花竹、人马,尤精致”,亦可谓诸科皆佳。
赵孟頫所以能取得如此艺术成就,是与他的艺术见解和艺术实践分不开的。在书法理论上,他主张“书法以用笔为上”,“用笔千古不易”,强调复古尊帖,复兴晋法,同时博采众长。他自己“篆则法《石鼓》《诅楚》,隶则法
梁鹄、
钟繇,行草则法逸少、献之,不杂以近体”\n(
杨载《行状》),充分落实了理论见解,努力摆脱宋人“尚意”书风的影响。在绘画理论上,首先,他提出“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为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
张谦德《
清河书画舫》卷十下)可见,他的见解是针对
南宋宫廷
院体画末流过于精丽巧密的画风而提出的,其本意在于扭转这种画风。其次,他认为书画
同源,主张以书入画。他的绘画作品也贯穿了这一艺术见解。正因为如此,他开创了元代绘画简率、尚意的新风尚,使
文人画走向全面的成熟。
元初的文坛在诗文创作上力矫南宋流弊,倡导宗唐得古的复古主张。
赵孟頫的理论见解与这一思潮完全合拍。他主张文学创作应以尊古为上,指出:“学为文者皆当以六经为师,舍六经无师矣。”(《刘孟质文集序》)他在为王方叔的诗文集作序时认为:“文不苟作,字不苟置,意深而气直,涵泳《书》《易》,出入《骚》《选》,宜可以名世传后。”(《第一山人文集序》)他替吴寿民的《南山樵吟》写序,是因为吴寿民的诗作“有
华人之馀风”(《南山樵吟序》)。赵孟頫的创作正是其理论主张的表现。被《
元史》誉为东南“文章大家”的
戴表元在《松雪斋集序》中评价说:“
陈子昂古赋,凌历顿迅,在楚、汉之间;
古体诗沉涵鲍、谢;自馀诸作,犹傲睨
高适、
李翱。”《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也认为:“论其才艺,则风流文采,冠绝当时,不但翰墨为元代第一,即其文章,亦揖让于虞、杨、范、揭之间,不甚出其后也。”
赵孟頫的诗文成就应与
元四家相当,之所以没有被列名其中,主要原因在于他生活的年代早于
虞集、
杨载、
范梈、
揭傒斯四人,不属于同一辈份。总的说来,赵孟頫的诗作寄兴蕴藉、平和温厚,语词清隽秀,曲沉稳,既得
魏晋古诗的精神,又具唐诗的风韵。在他的诸体诗作中,尤以近体诗成就最高。而近体诗中,又以七律的成就最为突出。他的散文作品,既注重文章的实用功能,又讲究文章的审美效应,行文平易晓畅,从容大度。其中尤以序、跋、记写得最有特色。\n
赵孟頫经历了宋元交替的时代剧变,入元后又历仕五个皇帝,既在朝廷任过职,也在地方当过官,交游广泛,识见开阔,这在他的诗文作品中表现为内容的极度丰富。概括地说,赵孟頫的诗文主要反映在下述几个方面。首先,他的诗文表现出他的交游情况。他交往的人员中,既有朝廷命官,也有文人雅士,还有书画家。作为文职官员,赵孟頫与官员尤其是
文官如田衍、
袁桷、
鲜于枢、
吴澄等人交往较多。赵孟頫与中顺大夫田衍交往二十七年,相知最深,不仅为田衍之母撰写了《田氏贤母之碑》,而且在田衍去世后又撰写了《田师孟墓志铭》。
赵孟頫十分欣赏翰林待制袁的文才,既撰写了《求友赋答袁养直》,又撰写了《七观跋》,极力称赞袁桷的《七观》。赵孟頫与文人雅士如
戴表元、陈无逸、周密、刘孟质等人多为文字之交。其中,赵孟頫与戴表元自初次交往起,其友谊持续终生,在戴表元现存作品中有二十二篇涉及到赵孟頫,赵孟頫有十篇作品涉及到戴表元,如《奉和帅初雨中见赠》《奉和帅初将归见简》《缩轩记》等。赵孟頫交往最多的是书画家,这与个人的爱好关系极为密切。他为此留下了大量的题画诗,如《题秋山行旅图》《题高彦敬树石图》《题孙安之松图》等。这些作品既反映出
赵孟頫的交往情况,也表现出他的艺术见地。\n
其次,他的诗文反映出他在出仕与隐居之间的深刻矛盾。他虽然仕途一帆风顺,却时时产生隐居的念头或表现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如“闲身却羡沙头鹭,飞去飞来百自由”(《至元壬辰由集贤出知济南暂还吴兴赋诗书怀》),“官府簿书何日了?田园归计有时成”(《初到济南》),“忽忆放船苕水去,终期背郭草堂成”(《刘端父御史见和前诗次韵答之》),“准拟新年弃官去,百无拘系似
沙鸥”(《岁晚偶成》),诸如此类,都表达了他的隐逸之想。而《罪出》则表现出他出仕时的心态:“在山为远志,出山为
小草……谁令堕尘网,宛转受缠绕!昔为水上鸥,今如笼中鸟。”他对自己出仕元朝作了辩解:“
松柏与
蔓草,物情当细评。勿为蔓草蕃,愿作青松贞。”(《自释》)
再次,他的诗文表现出对战争与民生的关注。《赵村道中》描写了战争对社会造成的创伤:“昔年干戈动,兵尘暗
三吴……至今
蒿子杆下,犹有白骨枯。天阴万鬼哭,惨惨荒山隅。”《岳鄂王墓》则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叹:“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程子充运副之杭州》叙述,因官府在
盐业交易上的贪浊从而造成生民艰难的现实:“数年人坏法,贪欲肆偏颇。利多归私室,民始受盐祸。尔来又计口,强致及包裹。穷滴沥,征商剧遮逻。东南民力竭,此事非细琐。”《杨天瑞府判平冤诗》记叙杨天瑞为民女张月娘昭雪冤案,表现了作者对民间冤情的关注。
赵孟頫生前将自己的诗文辑成《松雪斋诗文集》若干卷,并请戴表元作序,但此诗文集没有刊行。赵孟頫去世后,其子
赵雍请
湖州市总管何贞立为文稿作序,
沈伯玉据赵雍所藏诗文稿整理为《松雪斋集》,并增加《外集》,又兼收赵孟頫行状、谥文一卷及编成《目录》一卷,合为十二卷。这是赵孟頫诗文集的最初刻本,简称元沈氏刊本。与
戴表元所序本相较,此刻本所收诗文远多于前者。其原因在于,戴表元序写于
元成宗铁穆耳大德二年(一二九八),二十多年后
赵孟頫才去世,其间当有不少诗文新作,或由赵孟頫或由赵雍增入沈氏刊本中。此后,沈氏刊本多有翻刻,但并无增辑的诗文。直到清
康熙五十二年(一七一三),曹培廉从友人处借得文寿承博士所藏原刻本,校正讹缺,广辑他书及石刻所载,加上家藏墨迹,辑成《续集》一卷,又将《
元史》赵孟頫本传载于集首,一并刊行,此为城书室本。\n
此次整理,以元沈氏刊本为底本,以城书室本、
中国书店有限责任公司影印《海王古籍丛刊》本、藻堂《
四库全书荟要》本为参校本。校勘工作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底本不误,参校本有异文而又有参考价值可资比较的;底本虽可通,参校本文意明显优于底本的;底本文意可通,参校本增补的文字使文意更为全面,则据参校本予以增补;底本有误,则据参校本予以改正。上述情况均在每篇诗文篇末的校勘记中作了说明。
本书的《续集》据城书室本进行点校。《补遗》补辑了
赵孟頫词《巫山一段云》十二首及文《翠寒集序》。又据《
花草粹编》万历刻本和《全金元词》对《巫山一段云》作了校勘。《附录》除了收录底本、参校本已收的《戴表元序》《何贞立序》《谥文》等外,还辑录《元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赠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魏国文敏公神道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松雪斋集提要》等,为读者了解赵孟頫其人其事提供更多的参考文献。
黄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