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路在何方》是
中国中央电视台1986版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片尾歌曲,由
许镜清谱曲,
阎肃作词。歌曲时长3分51秒。这首歌由
首唱,在《西游记》第11集后由
蒋大为演唱。在
改革开放初期,这首歌的歌词契合当时不畏艰险的改革精神,给人们心灵极大鼓舞。因此,自发表以后,歌曲久唱不衰,流传度很广。1986年秋季,该歌曲被列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艺宣传材料。曾获得1988年首届中国十佳影视金曲奖等奖项。
歌曲创作
创作背景
在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后,中国的
音乐创作迎来了空前繁荣。随着群众文化生活的丰富,流行音乐形式得到一定复苏,并对中国通俗歌曲兴起形成了刺激。80年代前后,一些电影电视剧中出现虽然是抒情歌曲、但也具有通俗音乐风格的插曲,成为了后来的中国电影、电视音乐创作效仿的格局和模式。在八十年代中国大陆的电视剧中具有代表性的《西游记》风靡全国。剧中的歌曲为流行歌曲复苏和繁荣带来了希望。
1981年,因为
日本拍摄的电视剧《西游记》受到广大观众的批评,
中国中央电视台决定尝试拍摄四大名著改编电视剧,并决定由
杨洁导演负责筹备拍摄电视剧《西游记》。《敢问路在何方》这首歌就是为1986版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创作的音乐。
创作过程
在电视剧《
西游记》拍摄期间,多位作者曾经为电视剧写过主题歌词,但杨洁导演都不满意。后来,摄制组音乐编辑王文华邀请了词作家
来创作主题歌歌词。阎肃很快写出了该首歌的前半段歌词。但是在“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这句之后,创作卡住了。于是,阎肃闭门几天,细细琢磨故事情节。在遇到创作瓶颈的时候,他总是在屋子里来回走。一旁复习功课的儿子说“地毯上都走出一条道来了”,使阎肃想起了鲁迅小说《
故乡》的最后一句话“其实世上本无所谓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一意境正好与取经故事相符。阎肃从中得到启示,写出了“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的结尾句。
在1983年冬天,
受邀,投入该电视剧的
工作,当时准备写一首充满男性气质的插曲。有一天,许镜清在北京动物园搭乘332路公交车,坐在车上,他看到车窗外叫卖的商贩,匆匆的行人。人们都在为生活奔波。由此引发灵感,许镜清的脑子里突然浮现出歌曲的旋律。下车后,许镜清想把那个旋律记下来。可是一摸口袋,没有纸和笔,只有一个香烟盒。他撕开烟盒,向路边路过的小学生借了一支铅笔,记下刚才的那段旋律,经过修改歌曲的曲谱就这样写成了。
歌曲录制
《敢问路在何方》开始由女高音歌唱家
张暴默演唱。实际上,许镜清开始是按男声谱写的《敢问路在何方》。因为片头曲已经是吴雁泽演唱的《百折千回显精诚》,为了避免片头片尾都是男声,许镜清只好找女声演唱《敢问路在何方》。他先找了电影乐团的一位弹琵琶的女演员录了一版。杨洁导演不满意。这才找张暴默演唱。在《
》试播十一集后,很多观众反应,《西游记》是一部男人风格的电视剧,主题歌应该用男声。杨洁导演也感觉片头曲《百折千回显精诚》气势太大,与《西游记》的风格不同。杨洁导演决定片头用一段纯音乐,把《敢问路在何方》改为男声,作为主题歌。1986年春节前夕,离西游记正式播出还有一周时间,蒋大为去中央电视台录制另外一首歌时,剧组的音乐编辑王文华请蒋大为试录这首歌。歌曲录好后,作曲许镜清通过电话听了一下,感觉很满意,向杨洁导演推荐使用蒋大为演唱的版本。蒋大为在演唱这首歌时,在唱到“一番番春秋冬夏”这一句时,加入了两个滑音,表现了师徒四人取经的艰辛苦涩的心情。后来,杨洁导演听了蒋大为录制的版本,想到拍摄《西游记》的艰难不易,禁不住潸然泪下。
创作人员
曲作者
许镜清,男,1942年出生于
山东省龙口市,
汉族,一级作曲家。为《西游记》《女人不是月亮》《
半边楼》《宋庆龄和她的姐妹们》《丹心谱》等100多部影视剧创作歌曲和音乐。代表作有《
云宫迅音》《敢问路在何方》《
女儿情》《猪八戒背媳妇》《
天竺少女》等。
词作者
阎肃(1930年一2016年),男,汉族,
保定市人,空军政治工作部文工团创作员、人民艺术家。代表作有
歌剧《江姐》,歌曲《敢问路在何方》,编创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等时代力作,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演唱者
《敢问路在何方》开始是
演唱。在《西游记》播出十一集后,由
演唱。
张暴默,女,1958年生,上海人。女高音歌唱家。1974年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文工团任独唱演员,是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演唱的代表作品有《
火箭兵的梦》《边疆是我温暖的家》《鼓浪屿之波》等歌曲。
蒋大为,男,1947年生,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演唱电影《红牡丹》主题曲《
牡丹之歌》一举成名。演唱的代表作品有《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牡丹之歌》《
骏马奔驰保边疆》《敢问路在何方》《北国之春》《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等。
作品歌词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
踏平坎坷成大道,
斗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一番番春秋冬夏,
一场场酸甜苦辣;
敢问路在何方?
路在脚下。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
翻山涉水两肩霜花。
风云雷电任叱咤,
一路豪歌向天涯,向天涯。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一番番春秋冬夏,
一场场酸甜苦辣;
敢问路在何方?
路在脚下。
敢问路在何方?
路在脚下。
作品特色
《敢问路在何方》旋律刚健舒展,曲调通俗,是一首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歌曲。它采用羽调式,二部曲式,四四拍,中速。伴奏中特意加入民族乐器
三弦琴。歌曲前半部分旋律在低音区,以渲染取经道路漫长艰险和取经人的不畏艰险,坚定前行的精神。后半部分在“啦啦啦”的衬词之后,在高音区两句“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并且两句采取同样旋律,成为整首歌的点睛之笔。这个旋律在电视剧的每一集后出现,成为贯穿全剧的主旋律。
这首歌从歌词到音调都具有民族风格。如果把歌词朗读一遍,会发现歌曲旋律的起伏,节奏安排与朗读时的节奏(
音节、句读、语气)和抑扬顿挫(汉语的四声)是基本吻合的,决定了这是一首中国式歌曲。
《
西游记》中取经的过程象征着人生的历程。有“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的艰难奋斗,最终才会获得成功的喜悦。《敢问路在何方》歌词充满哲理,充分揭示了作者藐视困难的人生观。
歌曲不但概括了《西游记》师徒四人取经途中百折不回的精神,而且唱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在二十世纪80年代
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歌曲激发了人们冲破枷锁、投身改革开放的壮志豪情,形象地体现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朝着既定目标奋勇前进时的心理活动和精神风貌。
作品影响
《敢问路在何方》随电视剧《西游记》一经发表,便在全国广为传唱。2008年,这首歌入选
中国中央电视台《
中国音乐电视》栏目为庆祝改革开放30年推出《歌声飘过30年——百首金曲演唱会》的演出曲目。2016年,广大网友评出央视猴年
春节最想听到的十首歌,《敢问路在何方》位列第二。
据其他国家资料显示,在1986版《
西游记》播出后,海内外90%的华人都听过这首歌,而且还能哼唱。
《敢问路在何方》成为经久不衰的歌曲一直传唱至今,尽管后来出现了多个改编版本但都无法超越原曲带给听众的心理震撼和希望。这首歌曲不仅完成了对电视剧的主题升华,而且在精神上给人以鼓舞,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在1980-1985年
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歌词内容与当时“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精神形成呼应。改革开放的道路艰险曲折,但是要有“斗罢艰险又出发”的勇气,最终才会又“踏平坎坷成大道”——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获得荣誉
演唱翻唱
除了
张暴默,
蒋大为演唱的版本外,阎维文,
戴玉强,
猪八戒的扮演者马德华等多位艺术家演唱过这首歌。
2000年,
中国中央电视台拍摄《
西游记续集》,仍然用这首歌作为片尾曲。
歌手
刀郎在2012年01月31日发行的专辑《新
》中翻唱了敢问路在何方。
作品争议
翻唱争议
2019年9月13日,在央视中秋晚会上,
改编翻唱《西游记》片尾曲《敢问路在何方》。此举引发了网友热议。9月14日,《敢问路在何方》作曲家
在微博上发文质问谭维维为何擅自改编,且没有经过本人授权,还歪曲了作品本意,就算唱功再好,风格再炫,也是不尊重版。9月15日,谭维维发文向
道歉,称希望再有机会演绎许镜清的作品和自己真正参与到改编时,会好好推敲,尊重原作者的意愿。
社会议论
为电视剧《西游记》创作歌曲的创作费仅有300元,而
演唱《敢问路在何方》的
出场费高达25万元。歌曲的创作者与蒋大为唱一场商演的价格差令人咋舌,这也引发关于保护著作者版权问题的讨论。
曲风争议
此外,当时的《西游记》
音乐创作首次引入了电声乐器,采取了此前电视剧
配乐从未用过的
电吉他、
电子鼓等,这在当时还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许镜清说,当时有人认为电声乐器是资产阶级歌厅里的,上面甚至因此提出要撤换他,还是导演
杨洁顶住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