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下彩
陶瓷器的装饰手段
釉下彩(overglaze colouring)是瓷器釉彩装饰的一种,又称“窑彩”。釉下彩是陶瓷器的一种主要装饰手段,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即半成品)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一次烧成。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显得晶莹透亮。
釉下彩瓷的出现应追溯到汉末三国时期,不过当时只是以赫色颜料简单地装饰瓷器。釉下彩的优点在于不易磨损、永不褪色、无铅无毒、光滑平整、操作简单。元、明、清时期景德镇青花瓷是釉下彩的最成功制作,也是中国瓷器的代表品种之一。釉下彩包括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釉下五彩、釉下褐彩、褐绿彩等。尤其是青花,可以说是釉下彩的典型代表。
随着陶瓷文化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青花瓷的收藏与投资价值,收藏队伍的扩大,直接带动青花瓷的价格走高。中国绵延千年的陶瓷绘画艺术应兼顾传承与创新,稳步前行。
历史沿革
釉下彩主要指青花和釉里红。釉里红的烧造技术始创于元代,到明洪武时期有了很大发展,一度发展到极盛阶段。已经发现的洪武釉里红均为大件器物、有盘、瓶、碗、炉、壶等,基本不见杯、盏之类的小件。主要采用红地白花和白地红花两种装饰工艺。红地白花是用釉里红涂地,留出纹饰。这种方法在元代和明早期釉里红上偶然见到,不但费时费力,工艺要求也很高。这种方法到永乐宣德时期衍化为红地剔花的新工艺。白地红花为在白地上绘纹饰,从元代釉里红的涂抹到洪武的线描是一个工艺上的飞跃。另外,洪武釉里红还承袭元枢府窑模印凸花技术,出现一面绘画、一面模印以及圈足模印回纹环绕的装饰手法。洪武釉里红的装饰纹样以四季花卉纹为主,主要有扁菊花、缠枝莲叶纹、莲花、牡丹和茶花,扁菊花较为多见,另外松竹梅也较多使用。辅助纹样有卷草纹、野生灵芝纹、回纹、变体莲瓣纹、蕉叶纹、海水纹等。其纹饰的时代特征在基本和青花一样,只是受到材料性能的限制,画法稍简,如在牡丹的花瓣外勾勒一圈细线留白,青花在留白处常常再涂染淡青色。
以体现出丰富的层次感,而釉里红则没有这道工序。宣德的釉里红也颇负盛名,但宣德之后,随着高温铜红烧制技术的衰退,釉里红的制品质量变差,数量变少。月代末年,虽然民窑又开始尝试性地烧造釉里红瓷器,但是大多色泽不正、体量偏小。
永乐、宣德时期
明代景德镇青花瓷是釉下彩发展到最高的阶段,在中国青花瓷中影响深远。其中又以永乐和宣德的青花为最高峰。
洪武时期青花瓷器,既有元代风格,又开拓新样,呈现出过渡时期的独特风格。玉壶春瓶及执壶由元代的瘦长器体而演变为丰圆粗硕,双耳瓶、大尊、军持、墩碗、盏托及折沿、菱花口大盘类,形制均古朴庄重,也有更加圆润清秀的盘、碗等器型。其装饰工艺常常采用外壁青花饰、器内阳文印花的形式,是元青花及元代枢府窑技艺的继续。
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胎釉精细,蓝色浓艳明快,造型新颖多样,纹饰优美生动,在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明、清两代青花的典型。永乐三年至宣德六年(1405~1431),郑和七次下西洋,带回制瓷所需的青料"苏麻离青"(亦叫"苏泥勃青",是古波斯雷伊城产的青金石蓝钻料,波斯语为"拉吉洼德"),为景德镇烧制独具时代特色的青花瓷提供了物质基础。这种进口青花料含锰少,因此在适当的火候下能呈现宝石蓝的色泽,但由于含铁高,因此往往在青花部分出现黑色斑点。
永乐、宣德两朝官窑瓷器的胎釉制作比元代有更大的进步,胎质细腻洁白、釉层晶莹肥厚、青花色泽浓艳是这一时期的共同特点。纹饰用笔或粗或细,着色有深深有浅,有浓有淡,使纹饰层次清晰。但因研料不细,线条的纹理中常有钻铁的结晶斑,浓重处则凝聚成黑色锡光,成为永乐、宣德时青花的典型色调。由于永乐青花瓷器少有款识,除了罕见的压手杯题有篆书款"永乐年制"外,人们很难说清它和宣德青花的区别,因此历史上统称"永宣青花"。
永乐青花瓷造型清秀典雅,釉面洁白光润。宣德青花瓷造型相对浑厚,釉面青白或呈现橘皱纹。永宣时期的瓷器造型受到西亚地区的影响。如天球瓶、绶带耳局腹葫芦瓶、蒜头口绶带扁壶、直口双耳背壶、花浇、执壶、无柄壶(藏草壶)、折沿盆、鱼篓、八方烛台、无档尊等,皆仿伊朗、叙利亚、北非、土耳其等地的陶瓷、铜器、金银器、玉器的造型与纹饰。
正统、景泰、天顺时期
宣德以后,明代经历了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共28年。这一日时段,由于战乱频繁和宫廷内江,政治上动荡不安,社会经济也受到了消极的影响,于是瓷政的废弛和懈怠也是可想而知的。这三朝的瓷业均陷入衰退期,在陶瓷史上称为"空白期",在传世作品和非景德镇地区的考古发掘中从未见过一件可以确认为这三朝的官窑瓷器。《明史》记载,朱祁镇于宣德十年正月即位,曾一度减免征役造作。御窑厂亦曾停烧。《明英宗实录》记载,正统三年,"命都察院出榜,禁江西瓷器窑场烧造官样青花白地瓷器于各处货卖及馈送官员之家。违者正犯处死,全家成口外"。正统十二年,"禁江西饶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等瓷器。命都察院榜谕其处,有敢仍冒前禁者,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费,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以告者,连坐"。景泰五年,"减饶州岁造瓷器三之一"。天顺三年,"光禄寺奏请于江西饶州府烧造瓷器共十三万三千有余。工部以饶州民艰难,奏减八万,从之"。从这些文献资料来看,正统时期对景德镇烧造瓷器进行了严格的限制,而其他两朝也在减免瓷器的烧造。
三朝期间的这些举措,对景德镇的陶瓷制造必定产生了较为负面的影响,但景德镇御器厂制瓷并未完全停止、只是不见书写正规的官窑款。
成化时期青花瓷烧制数量大,有早期和典型成化之分,早期的成化青花瓷数量较少,其胎、釉、造型及纹饰和宣德青花瓷相似,且都有进口青花料。而典型的成化青花瓷和宣德器则有较大的区别。首先,它将进口料与国产"平等青"料共用。"平等青"又称"破唐青",产地在江西省乐平市境内,它后来居上,逐渐取代了"苏泥勃青",特点是呈色稳定,发色蓝中泛青灰或正蓝,含铁量小,故不出现黑斑,呈色沉而不浮,以温润淡雅见长。
1973~1987年间,在景德镇御器厂遗址中先后出土了大量成化官窑的残碎瓷器,其中,以青花瓷的数量最多。其中,不有仿宣德时的双狮戏球、松竹梅、海水异兽、麒麟等纹饰的碗、盘以及飞龙纹或野生灵芝纹的罐等,器型型大小不一。
弘治时期
弘治时期御器厂时而间断停烧,因此弘治官窑青花瓷遗物量少,不过民窑的精品却时有被发现。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品种以碗、盘为多,瓶、罐、尊类则较为少见。从器型、纹饰到色彩,都继承了成化时的风格。这一时期的青花钻料以"平等青"色料为主,色泽更趋浅淡,釉色青亮中泛白或闪灰。纹饰线条较为纤弱,题材以莲塘游龙和云龙较多,还有月影梅花、鱼藻、三友、海螺、海马、八怪、鹤鹿、狮子牡丹、高士访友等。诗句书法亦用作非装饰,常见"大明弘治年制"六字楷书款识。
正德时期
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型、釉色、料色、纹饰均有与成化、弘治青花瓷相似之处。青花钻料新采用瑞州"石子青"料烧制,大部分量色灰蓝浅淡,虽不浓重鲜艳,但匀稳定,并有发黑灰色的一类,有的或带铁锈斑。晚期采用云南产的"回青"料,发色类浓重,色调泛深。正德后期开始烧造大器,葫芦瓶、花、烛台、罐、炉、绣墩等造型渐渐增多。笔山、先、盆、食盒、多斗、花插、插屏等文具类器皿亦很新颖。此时烧造工艺日趋粗糙,胎体逐渐增厚,釉泛青灰,光泽度不如前代。纹饰较多采用翼龙纹、龙纹、穿花龙纹、婴戏纹、人物故事纹、双勾石榴纹和阿拉伯文古兰经纹作主题。款识楷书"大明正德年制",或以八思巴文、阿拉伯文写款,是正德一朝的特殊风格。
嘉靖时期的瓷器生产总量是明代最多的,青花纹饰以"回青"料为主,基调以色泽浓艳泛紫为共同特征,这是回青中加入石青的缘故。其间也有故意仿制浅淡润泽的成化青花色泽的器皿,也有类似正德时期灰暗黑蓝的青花色泽的器皿。除以色泽风格多样以外,此时的青花瓷器在造型、品种上也更加多样化,多为盘碗、餐具、文具等。大件器的陈设品增多,如大罐、花盆、鱼缸、口径80厘米的大盘,还有宗教供器如佛教、道教的蒜头瓶、葫芦瓶等。器型多为四方形或六方形、八方形。造器工艺粗犷,体型硕大,由于成器难度较高,因而形态欠缺规整。
纹饰图案继承前朝传统的题材,并加入了道教的色彩,例如云鹤、八卦、老子讲道、八仙庆寿、桃鹤、"福"字、"寿"字、"寿"字攀枝组花为树和"福寿康宁""国泰民安"等吉祥语文字。多为"大明嘉靖年造"或"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楷书款识。
隆庆时期
隆庆时期的青花瓷,制作精细,色泽鲜艳。现存品类有壶、瓶、盘、碗、罐、缸、盒、炉、洗等。器型除了最常见的圆形外,还有梅花花瓣形、菱形、正方形、长方形、六方形、多方形、银锭形,且配合有镂空工艺的装饰手法。器体虽然厚重,但制作很精致。纹饰以龙凤、云龙、兔纹、婴戏、仕女为多,人物形象模拟元人绘画中的笔意,额宽、身长为其特点。款识一改以的"制"字,几乎全部书"造"字,如"大明隆庆年造"万历早期青花瓷风格与嘉靖时一致,如不以款识来区分,就难以辨别。后因采用浙江省所产青料,即"浙料",故青花色泽不及前时那样浓艳,而是蓝中微泛灰色。淡描的浅淡之色与以前的浓者对比显得清新。万历时仍尚大器,造型亦多。景德镇御器厂继烧成器难度丈大的大器,如花缸、绣墩、梅瓶、花觚、地瓶等外,还多制文具类的笔洗、笔格、笔山及基盘、烛台、盆、盒、蟋蟀罐等。明代定陵出土青花龙纹大梅瓶高达73厘米。图案以龙凤纹为主,各种动物、毛花卉及老子讲道、张道陵驱五毒等也入画面。龙灯、龙舟、婴戏的构图人体比例有欠协调,往往头大身小,繁而缺乏立体感。款识楷书字体工整与草率者兼而有之,常见者为"大明万历年制"。天启时期官窑器物较少,多系民窑烧造。天启青花色泽以蓝中泛灰为主,也有鲜艳明快的,工艺与明早期相比明显更为粗糙,纹饰以涂染手法绘制,有泛灰色或蓝黑者,同时出现混水的技法,浓淡相间、层次分明、色泽葱翠,是向清代色泽过渡的清新色调。造型有炉、壶、罐、缸、碗、盘、杯、梅瓶、花觚、净水碗等。胎体一般多厚重,胎质有的粗松,有的坚致。其中较为精细的作品,胎体都很薄轻,轻描绘画,细柔如宋画白描,为历代少有的妙笔,如书"大明天启元年孟夏月造"画八仙人物的龙纽钟和官窑款绘松竹纹小杯,就是晚明的精品。
崇祯时期
崇祯时期景德镇御器厂停废。迄今所见多系民窑烧造,工艺较差,且多为供器类,如简状香炉,常绘粗率龙纹,颜色灰调暗褐,多有晕散。其中署有崇祯七、八、九、十纪年年款的器物格调较为一致,浓重色泽中夹带着黑斑,晕散严重得甚至影响到了纹饰及字体的清晰程星度,看上去往往模糊不清。这时的青花瓷器具有向清代过渡的特殊风格,如青花淡色描绘罗汉纹的的香炉类。这一时期的青花纹饰多用粗线条,有的用泼墨涂染画法,有的用淡描画法。题材多以写生为主,所画人物粗细皆具,粗者具有明朝晚期粗放生动的风格特征;其工丽细致的文静人物和皱染山水,开清代青花之先声,有山林高士、列国故事、罗汉、八仙等画面,颇为典型。
景德镇官窑青花瓷的质量和制作技艺优于景德镇民窑青花制品。民窑青花制品一般器型比较简单,但绘制者受官家束缚较少,因此所绘图纹手法自然豪放,富于民间生活气息,具有特定的艺术设计价值。在器型上,民窑青花多是碗、盘等日用器皿,也有随葬明器和宗教用器。除景德镇民窑生产青花之外,在玉溪市等地也有生产民用青花瓷器的窑厂。在胎、釉成分上,官窑与民窑青花瓷接近,但着色元素钻、铁、锰的比例上,两者间存在差异。民窑青花多使用含锰较多的钴矿做色料。
工艺特点
釉下彩是瓷器釉彩装饰的一种。在素烧或未烧的瓷器坏胎上彩绘,再覆以透明釉,然后人窑烘烧。因有釉层保护,画面不易磨损,久用不脱。但彩料品种少,色彩远不及釉上彩丰富。
区别
釉上彩是陶瓷的主要装饰技法之一,萌芽于宋金时期的磁州窑红绿彩,经元代景德镇窑继承发展后,至明代走向成熟。它的制作过程是用彩料在已经烧成的白釉瓷或单色瓷釉面上绘制各种纹饰,后经二次入窖,低温(600~900℃)固化彩料而成。
釉中彩则不属于古陶瓷装饰技法范畴,是对上世纪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瓷器装饰材料和技法的称谓,亦称高温快烧颜料。颜料的熔剂成分不含铅或少含铅,按照釉上彩方法施于器物釉面之上,通过1100~1260℃的高温快烧,使颜料渗入釉内,冷却后釉面封闭。
釉下彩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半成品)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罩以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入窑经高温(1200~1400℃)烧成。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晶莹透亮。
主要分类
青花
青花是以氧化钻或富含钻的矿物(如珠明料)为着色剂,用毛笔在还体上描绘纹饰,再覆盖一层透明釉,人窑经1350°C左右的高温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烧成后纹饰呈蓝色,故称"青花"。青花是一种单色料装饰,色彩单纯,以不同浓淡的蓝色线条和点表现多种变化的装饰花纹,呈现出胎白花青、清新明丽的效果。这是元、明、清时期景德镇陶瓷的主要装饰方法,现在仍用于日用瓷、艺术瓷的装饰。
青花的绘制方式多用"勾"和"染",具体方法是:勾好线条后再进行有层次的渲染(俗称"分水"),也可以在染出一定的形象之后再勾线。前一种有工笔国画严谨、工整的装饰效果,后一种则是现出大写意的潇洒大气的特色。
青花的绘制关键在于勾线料的稠稀程度,太稀的青花料分水时达不到阻挡水料的效果,太稠的料又不利于行笔,可能出现料线不粘还或堆积过厚的现象。绘制技巧如下:
(1)设计与造型大小合适的画稿,使用蜡纸锥图过稿,用草木灰拍出轮廓。
(2)备料。用加水的青花料在料碟中间筑起一条横坝,坝两边留出空间便于加清水和调色。
(3)勾轮廓线。
(4)填色,即分水。用鸡头笔(景德镇青花分水用笔,肚大尖细,笔头往一边撇,吸水性强)蘸料水在勾好的轮廓里填上不同层次的色块。落笔和收笔等工艺和技能需要反复实践,才能达到挥洒自如的效果。分水料要求研磨较细,加不同量量的茶叶水调制几种色阶备用,基本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五种。
(5)施釉烧成。注意透明釉的厚薄,要避免釉层过薄,无法掩盖还体:也要避免釉层过厚,使画面出现蒙花等现象。
釉里红
釉里红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釉下彩装饰产品。
釉里红色料较容易沉淀,并且对烧成条件的敏感性强,常常不易得到理想的红色而呈现紫色或苹果绿。因此,釉里红色料不适合绘制配套的产品,而多用于陈设瓷的装饰。釉里红在元代和明代初常单独装饰坏体,也常常与青花结合在一-起进行装饰,称"青花釉里红"。
釉下五彩
釉下五彩是湖南陵著名的釉下彩装饰品种,名为五彩,实为多彩。彩料的操作工艺与青花基本一致。
釉下五彩主要采用三次烧制的方法。第一次,还体需进行850°C左右的低温素烧,然后在还上画彩;第二次进行低温彩烧,以除去材料中的胶、釉等刻杂质,最后施透明釉进行高温烧制。另外,釉下五彩还有两次烧成的方法,即先素烧施一层底釉的坏体,在彩饰的纹样上罩一层透明釉之后再进行烧制。有时直接在生坏彩饰上施透明釉一次完成釉烧。
价值与影响
釉下五彩
醴陵市釉下五彩瓷,始于东汉,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以其五彩缤纷的色调,优美清新的艺术风格,精致巧妙的工艺技法,丰富多样的花色品种,驰名中外,享誉世界。醴陵釉下彩瓷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历史价值。用其作为礼赠之用,最具收藏价值。中国的人民大会堂还用其作为常用饮茶杯具。它属于真正的绿色环保产品,在国内外久负盛名。
青花瓷
随着陶瓷文化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青花瓷的收藏与投资价值,收藏队伍的扩大,直接带动青花瓷的价格步步走高。
青花瓷器主要以观赏性较强的花瓶、大的瓷盘、文人用器等最为名贵,其中文人用器又分稀有性与普通性,当中又尤以稀有的文人用器价格较高,升值空间更大。
传承与保护
中原地区绵延千年的陶瓷绘画艺术“分水”技法,至今为止出现了三次巅峰。前两次分别为康熙中期的青花分水和景德镇“青花大王”王步的青花分水写意,第三次则是“醴陵釉下五彩分水”。不论是之前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创新创造,还是如今在追求美学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醴陵瓷器产业布局,醴陵釉下五彩瓷一直在推动中国瓷器发展的道路上,兼顾传承与创新,稳步前行。
参考资料
邓文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1-18
陈扬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1-18
醴陵釉下五彩最具收藏价值.新浪财经.2023-12-11
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1-1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永乐、宣德时期
正统、景泰、天顺时期
弘治时期
正德时期
隆庆时期
崇祯时期
工艺特点
区别
主要分类
青花
釉里红
釉下五彩
价值与影响
釉下五彩
青花瓷
传承与保护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