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第一次出版,侧重心性之理,主要是运用佛学来解释人的多层次的精神和心理现象,乃至生命现象。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冯学成居士,1949年出生于
成都市。1969年在
江油市当知青期间,认识了著名的
释海灯。经其举荐,往参
本光法师,后来更历参贾题韬老居士、离欲老和尚、遍能老和尚,并于2001年得到当代禅宗尊宿佛源老和尚的传承。近四十年来,冯学成居士于众多高明中殷勤参叩,饱览经史,深入禅观,从此意气风发,自在出入于儒学之正大、佛学之精微和道学之幽玄间。1992年起,先后在
四川省省佛学院、
四川尼众佛学院、云门佛学院、
河北省省佛学院任教,往来于四川、
广东省、河北和湖北等地讲学。近几年在其开办的“龙江书院”开讲了大学、中庸、论语、易经、
老子、
庄子等讲座,旨在以国学为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曾出版禅宗等方面的著作十余部。
图书目录
总导言
2008年再版前言
引言——生命和精神的絮语
一、心灵与世界的缩写本——从260字的《般若心经》说起
(一)眼耳鼻舌身意——属于“我”的那一切及其他
(二)烦恼的人类和人类的烦恼——以苦惑为人生本质的佛教心理观
(三)般若中观的心理效应和佛教的自我否定再生法——从色不异空到空中无色,从四圣谛到无苦集灭道
(四)漫长的精神历程——三十七道品和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究竟道略说
二、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国的地图
(一)神秘的小宇宙——三能变缘起的第八识观:无限之“我”的阿赖耶识
(二)天堂地狱一肩挑——三能变缘起的第七识观:作为自我意识的末那识
(三)驰骋于“时空隧道”的战车——三能变缘起的第六识观:理性的是非得失
(四)通往天国和佛土之路——
禅定意识和般若中观的合璧:略谈止观
(五)是精神天国的地图还是天罗地网?——以简驭繁、纲举目张的五位百法
三、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海的海眼——念头趣谈
(一)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
大乘起信论》的意识魔方
(二)一念三千和圆融三谛——天台宗的意识万花筒
(三)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华严宗群星辉映的意识网
四、顿悟成佛话念头——禅宗方法略说
(一)大机大用和全体起用——从生命和精神的整体入手
(二)杀人刀、活人剑——针对念头的机锋与棒喝
(三)念头的剥剔——参话头种种
五、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
(一)克己复礼,止于至善——儒家学说对人心性的优化和改造
(二)绝圣弃知,无欲
无为——道家学说对人心性的淡化和改造
2008年再版后记
后记
2008年再版后记
日历天天翻新,岁月代谢不息,几十个
春秋转瞬即逝,未来尚未来临,属于自己的、永远如影随身的只有这个“现在”。过去的许多事情早已沉入脑海,现在对它只是一片空白,但一经提示,过去的一切,总会得到或明或暗的回忆。未来的一切尚未来临,现在对于未来仍然是一片空白,当必须对未来的事作出一番抉择时,心中总会有一些合理或不合理的盘算和规划。既非过去,又非未来,就是现在,总有事情供“现在”去忙碌。哪怕是无事可做,“现在”也必须面对这个“无事”进行一番应酬。
人们对于自己的心灵,永远是一种不花钱的消费,许多人对这个心灵则是浪费——真是可叹可息。一些人用心灵来思考事物,一些人用心灵来改造事物,只有少数人用心灵来认识心灵、感受心灵。人们能给自己的世界带来什么呢?能给自己的心灵带来什么呢?……
张中行先生在其《禅外说禅》的大作中,提出了一个“禅内禅外”的问题,的确高明老到。就佛教而言,没有披袈裟的人,很难说他在“外”;而披上袈裟的人,同样难说他在“内”。历代高僧大德,如玄奘、
六祖慧能、
憨山德清、
云栖祩宏等,原本就如凤毛麟角。居士中如维摩、
庞蕴的又多为传说。再如香山、东坡等也说不清他们到底是在“内”还是在“外”。只有
唐朝李通玄居士,可能没有人怀疑他在“外”。
对佛教唯识学作一些系统和通俗性的介绍比禅宗还要艰难。因为禅宗本来就是平民化、生活化、艺术化而且中国化的佛教。尽管如此”“禅内禅外”也不是游戏之事,开不得玩笑。作为古印度的唯识学,虽然玄奘大师的翻译极为精炼准确,历代大师也多有阐述,毕竟是学术中最为艰深的部分——这一完整精严的、与修行合为一体的、凡圣并融的精神王国的庞大体系,决非笔者目前所能完全消化的。
四川省社科院和
四川人民出版社交给笔者这一课题,半年来的确使人消瘦不少,也只做成一碗“夹生饭”。
关心我的几位朋友帮我校完全稿,认为具有“填鸭”的效应,笔者没有办法,因为对六根六尘十八界,对五位百法,仅作辞典式的条目介绍都会把篇幅占完,哪里还有余地去发挥——尽管笔者也尽力而为了。同时,佛教的体系就是人们的精神体系,佛教内的各宗各派对这个精神体系都有自己的发挥。唯识学在理论体系上所做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而中国佛教,如天台、
华严,特别是禅宗,则在实践的方法上有独特的、不可取代的贡献。结合唯识学加一些漫谈,对佛教修行中的一些精神现象,或对精神现象本身无疑也是必要和有益的。
儒释道三教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主体,并互通互融。在最后的章节里结合佛教简单提示一下儒道的思想和行为结构,是必要的,这样才会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也才会对中国佛教的实质和意义有完整的认识。当然,这仅是笔者个人的意愿,未必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日后有机会自当加强这方面的努力。
就本书而言,也有一个“内外”的问题,既然在写这样的题目,就不能说超然于“外”;自己尚“诚惶诚恐”,也就不能说深入其“内”。有时心到意到笔不到,有时笔到而心意不到,那就只好非内非外,任人评说了。
早在上山下乡时期,
释海灯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们怕苦怕累,好逸恶劳,处处生心,还谈什么佛法!”——那种新奇感,的确是在读《坛经》时所没有感受到的。
本光法师要学生们泡在“五乘共教”中,对孔孟老庄杨墨申韩到程朱陆王,对
道教寇葛吕陈邱张等直到西方古希腊、
文艺复兴及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都要“一览而尽”,然后再参“向上一着”——当时的茫然,至今仍心有余悸。当贾老——
贾题韬老先生要我们在“父母未生前”速道速道时,那一身的冷汗的确湿透了衣裳。向杨老——杨光岱先生请教时,得到的总是摇头和“不是不是”。向离欲老和尚求教时,那老和尚却从不说“这个”…… 没有办法,说不清楚,总之现在这15万字的稿子总算交出手了。
笔者
1994年12月于成都庶矣斋
序言
2008年再版前言
1995年,由
四川省社科院策划,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十册的中华佛学文化系列丛书,我担当了《心灵锁钥》和《棒喝截流》这两本书的写作任务。《心灵锁钥》主要是从心理层面上,结合佛教的基础理论,介绍了
印度唯识学和中国天台宗、华严宗、禅宗诸宗的大意。很多朋友说,这本书可以作为佛教基础教材使用并加以推广——就算是对我的厚爱吧。《棒喝截流》则是介绍了中国禅宗的内在结构和表现形式,是一本了解禅宗的入门读物。当初出版时,印了一万套,结果却没有实现当初畅销的预期。到了第二年,出版社便将丛书打折清库给处理掉了。
两三年后,这两本书却引起了较为广泛的注意——许多人打电话来索取。尤其是近几年,这两本书的内容被众多的佛教网站和个人博客转载,更多的人打电话来询问此书的再版,也曾有几家出版社前来商再版事宜。
去年,我的相关作品和近几年的讲课内容得到
南方日报出版社的关注,经过几次接触,他们邀我出一套有关国学的普及丛书——北京立品图书公司也加盟参与,计划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学进行介绍和推广。除了
儒家的《
论语》、《
中庸》、《
周易》和道家的老庄外,他们也很重视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内容,因为
广东省是六祖大师的故乡和传法之地,禅宗则是广东省历史文化的骄傲。
今年初,南方日报出版社首先推出了《
禅说庄子》的一、二两册以及《
信心铭》和《
云门宗史话》四本书;这次又推出了《禅说庄子》的三、四两册和《心的世界》(《心灵锁钥》和《棒喝截流》的合集)三本书;十月前后还将推出《走近论语》、《体会中庸》、《易经片鳞》和《禅说庄子》的五、六两册。而《明月藏鹭——千首禅诗品析》和《赵州语录·壁观》,一直受到读者们的好评,也会择时出版。
谈起《心灵锁钥》的再版,心里真是百感交集。对佛教唯识学,人们能看到的都是以前大师们注疏类的专著,今天的人们要看懂这一套结构严谨、体系博大、词语专业晦涩的系统佛学理论是相当困难的。当年我写这本书的时候,的确是花了不少的功夫,尽力让其通俗、清新,并结合人们所熟悉的自我心理感受来加以发挥,使读者能够较有趣味地读这套艰深的学问,并有会心之感。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禅宗在海内外一直是较为热门的,为广大爱好者们所关注。但让人们能全面系统地对禅宗有种如实的感受,使其从古奥、孤绝的传统表现形式中走出来,面向当代人的情趣而加以介绍,并有相应的可读性,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时笔者正沉浸在对禅宗研习的热情中——《棒喝截流》乃一气呵成之作,自我感觉还是不错的。今天能有幸再版,也是出版者和广大读者对此两本书的认可所致。
此次再版,为了保持该书的原貌和作者的心路历程,除了对某些字句进行了校订外,对内容基本没有作任何改动,希望能够得到读者们的喜爱。在这里要对
南方日报出版社和北京立品图书公司表示感谢,他们对我的关照令人感动。
用两首小诗作为此次再版的感言吧:
佛衣常伴定中人,忍别灵山入石门。
历劫鸡峰云不老,虚空犹自染苔痕。
月没星稀梦亦迟,香莲不解咏荷诗。
禅风透体浑如醉,只有瑶台烛影知。
(2007年于四祖寺呈净慧老和尚)
2008年6月于广州龙洞寓所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