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虫俗称“
猿叶虫、稻
牵牛”,是水稻重要害虫之一,属
昆虫纲、
鞘翅目、
金花虫科。
宿主植物共有40种左右,主要食害水稻、
李氏禾、
白茅和小麦等。成虫体长约5毫米,表面坚硬,呈蓝黑色,具有金属光泽。世界范围分布于
菲律宾、缅甸、
印度尼西亚和印度,
中原地区国内分布于
陕西省、
浙江省、
江西省、湖北、
湖南省、
福建省、
台湾省等地。
成虫体长约5毫米,稍扁,表面坚硬。全体蓝黑色,具金属光泽,初羽化时为灰褐色。头小而略圆,
复眼灰黑色,
触角棍棒形。前胸
背板中央有两条横列凹隘,且具有2纵列较小而密的刻点;近前缘两侧各有1突起,其上具长刺4根;突起之后,又各具刺1根。
鞘翅目上也生刻点和刺,刻点较大,排列成纵行,刺长短不一;每鞘翅上明显的刺有20~21根,以肩角和前缘的11根较长。后翅灰黑色。
美国白灯蛾体长5~6毫米,体扁平,头小而圆,淡黄色,上颚褐色。胸腹部乳白色。自中胸至第七腹节背面有两横列瘤状小突起;腹部各节两侧向外突出,突出部分几成三角形,以第三至第七节明显;此外,第八腹节后缘两侧近突出处各有褐色刺1根,向后方直伸。
蛹体长约5毫米,长椭圆形,体扁,背面微隆起。初为乳白色,后渐变深黄色。前胸两侧各有1扁平突起,外方生4短齿,后方3个较大;背面近后缘有明显凹隘。中、后胸背面中央两侧也稍凹入。足、翅发达,几乎覆盖整个胸部及第一、二腹节腹面。腹部第二至第七节背面各有2横列瘤状小突起,第一至第八节两侧近后缘处有短刺1根,向侧方伸出,腹部末端还有短刺4或6根,向后方伸出。此外,第五腹节背面后缘两侧另有大刺1根,非常显著。
浙江省南部均以成虫在杂草丛内、路隙中、禾间、小麦地、土缝以及
甘蔗、茭白
叶鞘内越冬。3月间气候转暖时,越冬成虫即开始陆续迁移至茭白、
大麦和
禾本科杂草上活动。大麦黄熟后,就转移到小麦田。当水稻秧苗长到2寸许,叶子张开时,又逐渐转移集中到秧田,开始
产卵为害。卵随秧苗移入
本田技研工业。5月上旬为产卵盛期,6月中旬第一代成虫出现,7月下旬第二代成虫盛发,8月底9月初第三代成长出现。在
台州市9月下旬、10月上旬尚有少量第四代成虫发生。
永嘉县全年主要以越冬成虫为害早稻,并于7、8月,即第二、三代
美国白灯蛾为害晚稻秧苗最烈。
台湾省则以5月中下旬在第一期稻孕穗,及第二期稻移植时为害最烈。8月以前羽化的成虫仅活7~8天,不能过冬,8月后羽化的成虫才能正常越冬。成虫在夜间羽化,羽化5~6小时后开始活动取食,啮食叶片组织,仅剩
叶脉和下表皮成白色条状,严重时连成一片,全叶枯白。成虫取食多在早晨或阴雨天。白天常躲在稻叶背面或稻株基部。
交配多在白天进行。卵常散产于稻叶组织内。雌虫先将叶咬破,然后将卵产入,最后以黄色胶质封闭。
产卵位置多在距叶尖4~6寸以内。一雌虫最多可产卵226粒,平均约100粒。
江西永新第一、二代成虫寿命为30~40天,越冬代长达6~7个月。产卵前期9~15天。在
永新县,第一代卵期10~15天,第二代4~7天,第三代4~6天;在
台湾省,3~4月为13~15天,7~8月4~6天,5、6、9三个月为6~7天。
美国白灯蛾孵出后潜伏于稻叶组织中,啮食叶肉留上、下表皮形成黄白色袋状膜囊。幼虫能迁移1~2次,多在将脱皮时进行迁移,在新膜囊形成后始行脱皮,但也有脱皮后再迁移或不迁移的。迁移时间在上午4~6时。幼虫共3龄。在
浙江省,幼虫期10~19天,江西永新10~15天,台湾12~23天。幼虫老熟后,在膜囊中化蛹。浙江、台湾蛹期5~8天,
永新县4~9天。成虫羽化后,破囊而出。
秧田前期秧苗小,可在早晨引水入田,迫使成虫爬上秧尖。然后撒一薄层切短的稻草或谷壳等轻而易浮的东西,继续灌水淹没秧尖。等成虫爬附到浮在水面上的稻草或谷壳时,再用竹竿或绳子连草
绦虫拉集田角,捞除并深埋,沤肥或烧灰。工作结束后应即放水,以免影响秧苗生长。但在白叶枯病流行地区,此法不宜采用。
每亩用50%
杀螟松乳油1.5两加水100斤喷雾;或用6%
六氯环己烷粉1斤拌干草木灰10斤左右(或干细土30斤)撒施。或用乙六粉或甲六粉1~2斤拌干细土30斤左右撒施。也可用1:1的烟草石灰粉或雷公藤烟草粉,每亩25斤撒施。撒施应在有露水时进行。
插秧时,用90%
敌百虫1斤,25%二二三乳油6斤,加水1000斤,配成混合液。将秧把倒浸液中,湿后取出,秧叶干后插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