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晖(1912年8月9日-1985年7月23日),字郁芬,祖籍
绍兴市,是现代著名工笔重彩人物女画家。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二、第三届理事。
王叔晖15岁时加入了北平
中国画学研究会,师从画家
徐燕孙和
吴光宇研习绘画。1930年,王叔晖的家庭发生变故,她便以卖画为生,负担家里的生活开销。北平解放,王叔晖进入出版总署工作。1949年,王叔晖创作了
连环画《木兰从军》《孟姜女》。不久,她被调入
人民美术出版社,任连环画册编辑室创作组组长。1963年,王叔晖的《
西厢记》(128幅
白描)在第一届全国连环画创作评奖中获一等奖。1980年,她完成了4幅《西厢记》邮票图稿。
1983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了以《西厢记》为蓝本的,编号为T-82的特种邮票,该套邮票获得1983年最佳特种邮票;
日本集邮杂志评选的1983年中国最佳邮票;
英国《集邮周刊》和英国《
外国邮票》月刊评选的最佳中国邮票等奖项。1985年7月23日,王叔晖在画《惜春作画》时病逝,享年73岁。
王叔晖的连环画以古代仕女为主,创作源于中国画线描传统技法,又与西洋绘画解剖透视方法相结合。其主要作品有《木兰从军》《
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生死牌》《西厢记》等。她用线描和工笔重彩来绘画古典戏曲,不但将线描和工笔重彩加以发展,而且扩大了连环画的取材范围。她是中国传统连环画艺术的传承者,又是新时代连环画的开拓者,是
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创作与出版的历史代表性人物之一。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王叔晖,祖籍
浙江省绍兴市,1912年8月出生于天津,幼年时家境很好,其父民国初任
甘肃省皮毛公卖局局长、
江西省烟酒公卖局局长,于1916年在天津开“华园”俱乐部,规模很大,终日门庭若市。自幼喜爱画画的王叔晖五岁就读于天津竞存小学,期间成绩优异,一度帮着哥哥弟弟写作业,她就在代写作业时顺便把这些知识都掌握了。后因在课堂上画小人遭罚,被家长勒令退学。就此结束了她两年多的学生生活。
1924年夏,王叔晖随全家迁至北京。幼年的王叔晖有好多志向,为报考戏班子,在家后花园偷偷练功,家长认为唱戏是下九流,给她剃了光头,没收了鞋袜,让她在床上学女红。她被困在床上,开始鼓捣旧相机,竟学起照相来。对着取景框里的人物和景物,她忽然想起了上学时的爱好-画画。家里来了客人,她便在一边偷偷描摹客人的服饰。家里人看到她画的画,都觉得画得还挺像。有位客人发现了王叔晖的画作,仔细端详后,向王叔晖父母建议送其去学画,或许日后会有所成就。
15岁的王叔晖开始学画,她经既是
绍兴市同乡又是亲戚,还是启蒙老师
吴光宇介绍,进入了
中国画学研究会。研究会汇聚了京城的一批画家,一位名叫
孙诵昭的女画家对王叔晖格外赏识,便特意告诫王叔晖:书画同源,想画好画,须先练好字,多写斗方大字,腕力练到家,勾线才会流畅自如。王叔晖照此练习,笔下功夫出现了明显的长进。入会3年间,她几乎年年得到研究会颁发的奖品。她参加学会第二年的作品是一幅仕女人物图轴,所绘内容是四名妇女在树下捣练的情景,人物参考了宋人《
捣练图》,而场景却是王叔晖的独创。该作被周养庵会长看到后,赞赏之余,特意在画上挥毫题道:“闺秀中近百年无此笔墨。”周会长还聘请她担任了研究会的助教。北京城里广济寺大悲殿的三十二观音应身画像,皆由
中国画学研究会出人绘制,参与绘制的唯一女性便是王叔晖。
承受重担
1930年,王叔晖的家庭发生了变故。王叔晖不得不承担起家庭生活的开支,从此就以卖画养家糊口了。卖画的渠道有二:一是参加“中国画学研究会”的年度展览,画展上的作品均可出售;二是将画作放在
荣宝斋寄卖。王叔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多数是人物画。画价最高时卖到一平尺12元现大洋(包括扇面)。特别费力的题材如《百字图》另加5倍,《
百美图》加10倍,王叔晖卖画的收入可以供养母亲和承担弟弟上学的费用。在这样的环境下,她学会了抽烟,学会了熬夜。卖画收入不能完全解决温饱,于是作画之余她开始收徒授课。
1940年前后,王叔晖搬到了遂安伯胡同36号,那是个三进三出的院落。期间,王叔晖携学生在北京的
中山公园举办了一个画展。画展的名称是“逭暑雅集”,
吴光宇题写。既然是师生画展,所有学生就都有作品参展。但王叔晖明确规定,不为该展览事务请客花钱登报,卖画所得归为个人。
获得新生
解放前,王叔晖画了二十多年,不论什么扇画、条屏、中堂、百子图、百美图都画,大约画了有一千多张。只有到解放后,王叔晖的艺术创作道路才算是真正开始。北平解放那年,王叔晖通过考试,进入出版总署参加工作。她接受的第一个任务是为小学课本画插图、画地图。当时,共和国成立不久,急需创作健康的
连环画作品。
1949年,王叔晖创作了连环画《木兰从军》和《孟姜女》。不久,
人民美术出版社成立,她被调入出版社,任连环画册编辑室创作组组长。当时的人民美术出版社聚集了
徐燕孙、
卜孝怀、墨浪、
任率英、
刘继卣、
林锴等杰出的中国画人物画家,使这里成为北方的连环画、年画、宣传画的创作中心,与作为连环画的发源地、连环画创作重镇的
上海市遥相呼应。1950年,中国为
约瑟夫·斯大林祝寿而送去的礼品中,有一本刘少奇的著作《论党》,就是王叔晖做的装帧设计。王叔晖深知自己的底子薄,就利用空闲时间抓紧学习,首先是补上了人体写生、素描等专业课程,其次是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她借来《
鲁迅全集》阅读,出版社资料室藏有一套《
古今图书集成》,以前几乎没人借阅过。她发现之后如获至宝,借阅后不仅通读其内,而且还做了大量笔记和进行临摹。
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婚姻法》公布。
人民美术出版社想配合这次公布出版《
西厢记》的四条屏,把创作任务交给了王叔晖。四条屏是年画的一种,是农家喜爱的一种张贴画形式,每一个竖长的条屏上有4幅画面,4个条屏共16幅,情节连贯。一年后问世的这部彩色四条屏
连环画作品日后成了载入共和国美术史册的佳作。
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期间是她一生创作的高峰期,王叔晖的连环画代表作都是在此期间完成的:1954年完成《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孔雀东南飞》,1956年完成《西厢记》,1962年完成《
生死牌》,1963年完成《杨门女将》。期间,由于她杰出的成就和卓越的贡献,曾于1956年和1960年两次获文化部先进工作者的称号,出席全国先进文化工作者会议。她为《杨柳青年画参考资料》一书做的美术设计,还获得了1958年
莱比锡市装帧设计的银质奖。1963年,《西厢记》(128幅白描)在第一届全国
连环画创作评奖中获
一等奖。她的连环画代表作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许多作品出版后,发行量在百万册以上。
晚年离世
1976年,王叔晖退休后,仍然关注
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发展,接受出版社的约稿,像《
红楼梦》人物画,王叔晖前后共画了“红楼十二钗”中
林黛玉、
晴雯、
王熙凤等八个人物。这组作品边画边出版,大多已作为单幅年画发行。1979年第四届全国
文代会期间,邮票设计家
刘硕仁代表邮票设计发行局找到王叔晖,提出邀请她设计《西厢记》邮票的想法。1980年,王叔晖完成了4幅《
西厢记》邮票图稿。4幅画分别名为“惊艳”“听琴”“佳期”“长亭”,内容即:
张珙惊艳、莺莺听琴、佳期相会、长亭泪别。1981年,王叔晖在第二届全国
连环画评奖中获荣誉奖。
1983年2月21日,特种纪念邮票《西厢记》发行。那一年,王叔晖已71岁高龄。一个月后,3月24日出版的
英国《集邮周刊》,以全套《西厢记》邮票作为该期的封面;5月号的英国《
外国邮票》月刊,在封面显著位置刊登了“听琴”这枚邮票。一年之后,中国的“最佳邮票评选”活动将这套邮票评为1983年最佳特种邮票。
日本的集邮杂志将其评为1983年中国最佳邮票。同时,王叔晖在第三届全国年画评奖中又获荣誉奖。邮票《
西厢记》使王叔晖获得了更高的声誉,拥有了更多的读者。1985年7月23日,王叔晖在画《惜春作画》时,病逝于工作室中,享年73岁。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王叔晖父亲民国初任
甘肃省皮毛公卖局局长、
江西省烟酒公卖局局长,1916年在
天津市开“华园”俱乐部,规模很大,终日门庭若市,三楼以上烟灯牌桌罗列满楼。其时,他已玩乐成性,又娶了一房姨太太,他的官做了不到3年便被免职。1924年夏,王叔晖随全家迁至北京。1930年,王叔晖的家庭发生了变故。王叔晖不得不承担起家庭生活的开支,靠卖画的收入供养母亲和承担弟弟上学的费用。
师徒关系
王叔晖师从画家
徐燕孙和
吴光宇研习绘画。其中,徐燕孙是著名的工笔人物画家、红学家,其在人物造型和笔法的运用上,对王叔晖的影响非常大。画家吴光宇在画面的布局,以及色彩的处理等方面,对王叔晖艺术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主要作品
连环画
以上为部分作品
单幅人物画
以上为部分作品
邮票
资料来源
出版书籍
资料来源:
创作特点
作品题材
王叔晖作品的题材、内容主要是以历史人物、故事传说、古代仕女为主。建国以后,王叔晖共有两个创作高峰期,她的几乎所有重要作品,都是在这两个时期内创作出来的。第一个创作高峰期是从1951年至1957年,这一时期诞生的主要作品有:16幅彩色版连环画《
西厢记》、128幅
白描本连环画《西厢记》《孔雀东南飞》和《墨子救宋》等,以及
中国画《晴雯补袭》等。第二个高峰期是自1978年至1985年,这一时期诞生的主要作品有:中国画《昭君出塞》,红楼梦系列的《林黛玉》《憨湘云醉眠芍药?》《宝琴立雪》《宝钗》《凤姐》《李纨》《迎春》《元春》及未完成的绝笔之作《惜春作画》,邮票原创作品《西厢记》,以及
连环画《杨门女将》等。
王叔晖连环画作品以古代仕女为主,绘画人物造型含蓄中略加夸张,线描健劲有力,落墨洁净,设色明艳清雅,一扫明清以来的颓废画风,开一代新气象。她学古不泥古,用她的话说就是“绕开道,走自己的路”,追求纯中国的古典式审美情趣,在“尽精微”的工笔重彩画中追求“致广大”的生动气韵,这使她成为连环画的大家巨匠。
绘画风格
王叔晖的画意、风格主要是大胆地借鉴西方绘画的技法,既能够在传统技法中画出时代气息,又保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她的工笔重彩技巧功力深厚,笔法顺畅,用笔精湛、细腻、潇洒、流畅,色彩典雅、清新,仕女造型优美,人物清秀、端庄雍容,形象生动,神态、衣冠等准确、严谨。她的画,场面设计概括性强,抓取的瞬间凝练、集中,能充分的表现故事的精华,人物的气度、神韵也都表现的淋漓尽致。
技法特点
王叔晖
连环画创作源于中国画线描传统技法,又与西洋绘画解剖透视方法相结合,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大大提高了连环画的艺术表现力。
王叔晖的画法有鲜明的特点:1.勾线:王叔晖作品的发髻、发式、衣裙、飘带等全是先用白描勾出。很多地方甚至需要画几层,为了面画厚重,一般需要在正面画了一遍之后,再在背面画一次,然后再在正面画。2.开脸:王叔晖的线描笔法不拘物形,灵活多变,飘逸潇洒,老到贯气。其笔墨非常讲究,衣纹、皴擦时笔笔贯气,柔而不媚。其人物造型结构准确,体态修长,步态沉稳,形态潇洒,色彩和谐,衣着华美,服饰玉润。她笔下的人物体态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物的上体稍微向前倾,但是人体的整体重心还是保持正常的。3.着色:王叔晖的画,画面绚丽典雅、清静自然。而且色彩都十分的考究,浓的不烈,淡的不流。色彩的搭配和谐、统一。一般来说她的作品的用色都十分丰富,画面的色彩达百种之多。也有根据画面的感情需要而为,用色又仅有廖廖的二三十种。经常是先染一层淡墨,再在淡墨上施色,并且是由浅到深施数次。色彩上自浅到深的过渡,是靠水来调节的。
任职情况
王叔晖于1949年参加工作,历任国家出版总署美术科员,
新华书店总店总管理处美术室图案组组长,
人民美术出版社(今人民美术出版总社)
连环画创作组组长、专业画家等职。
荣誉奖项
成就影响
艺术成就
王叔晖的工笔人物画不但将传统技法加以承继与融合,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西方绘画技法和理念的学习借鉴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工笔人物绘画,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现代转型”的典型代表之一。其次王叔晖用线描和工笔重彩来绘画古典戏曲,不但将线描和工笔重彩加以发展,使其随着连环画的传播而被更多的人熟知,而且扩大了连环画的取材范围,推动了连环画在20世纪的发展。
《
西厢记》作为定兴人
王实甫的代表作,被世人称为“天下夺魁之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而王叔晖创作的
连环画版《
西厢记》,“称得起是一部划时代的杰作,可以和王实甫的《西厢记》名剧百世并传”。
为加强文物保护,王叔晖的代表作不准出境。
社会影响
新中国连环画的发展,王叔晖是一个里程碑。她是中国传统连环画艺术的传承者,又是新时代连环画的开拓者,是
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创作、出版的辉煌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王叔晖是中国著名工笔人物画家。她在连环画《孔雀东南飞》《
梁山伯与祝英台》《生死牌》《杨门女将》及单幅人物画《王昭君》《李清照》《花木兰》等作品中描绘了一批中国历史上的杰出女性及古代文学作品中个性鲜明的女性人物。王叔晖为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称得上是当代工笔仕女画第一人。
人物评价
王叔晖身躯瘦弱,长得小,有点矮,身体也不太好,但腕臂强健,看她的作品,线描扎实,那功力,看了她画的人都会佩服。(
连环画画家陈惠冠评)
王叔晖学古不泥古,用她的话讲就是“绕开道,走自己的路”。同时,她也没有拒绝西方的绘画经验,合理地吸收了比例、解剖、
透视等创作技巧。在整体价值取向上,她追求的是纯中国的古典式审美情趣,在“尽精微”的工笔重彩画中追求“致广大”的生动气韵。她的作品“戏味”较浓,看她的画,就像在欣赏一出戏,而那一出出用尽心思和功力的戏,如此迷人,经久不衰。(
中国美术馆评)
“取径高古,神理毕具,殊不易得。”(《艺术旬刊》评)
后世纪念
影片《王叔晖工笔人物画》
为了记载和传播王叔晖的艺术业绩,
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从1982年到1983年摄制了影片《王叔晖工笔人物画》,由
王君壮编导,笔者为顾问,人美社
连环画编辑
曹作锐任技术指导。在制片厂和人美社有关同志的共同努力下,王叔晖为祖国的艺术园地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献性资料。
人民美术出版社座谈纪念王叔晖百年诞辰
2012年12月26日,王叔晖与人民美术出版社暨纪念王叔晖百年诞辰座谈会在京举行。座谈会由
中国美术出版总社社长
汪家明主持。据悉,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决定出版王叔晖的连环画全集。
纪念王叔晖诞辰110周年《桑园会》原稿展暨《遇见王叔晖》新书签售会
2022年8月9日适逢王叔晖诞辰110周年。北京荣唐连环画博物馆借此时机,展出《桑园会》原稿69幅。此次也是《
桑园会》自1956年出版,时隔66年后原稿首次公开对外亮相。与《桑园会》原稿共同展出的还有由王维澄提供的北平京华美术学院颁发给王叔晖的聘书等。
人物轶事
作品制作
为了画好戏曲
连环画《生死牌》,王叔晖跑到梅剧团去观摩排练,默记演员的招式,回到家再凭记忆把它们画下来。她还带着介绍信,去
北京东安市场的盔头铺(为戏曲中的人物制作盔帽和头饰的店铺)进行戏装写生。大热天,一件蟒袍她要在那里画两三天,画得身上的衣衫湿透。《杨门女将》的战争场面多,武戏多,而王叔晖并不熟悉“武戏”题材,动笔之前,她从宋代的《舆服志》《兵志》中找到了皇帝、大臣、文官、武将的头盔样式,知道了官衔越大帽翅越长的规定;还有刀枪剑戟的图像、尺寸、重量,甚至查考到了
藤牌不是拿在手里,而是用两根藤条绑在胳膊上这样的细节。她说:“必须胸有成竹,才能提笔作画;心里没数,提笔就画,难于画好;即使画好了,也是碰巧,不足为法。”
相传《
西厢记》的故事发生在
永济市的普救寺,王叔晖并未去过永济,创作日程的紧张又不允许她专程前往山西永济采风,于是她在北京就地取材,选择了建筑上有代表性、也是她最熟悉的
广济寺作为摹本。为了画好这组作品,王叔晖几乎投入了她二十多年画仕女画的全部经验,也倾注了自己丰富的情感。16幅彩色版
连环画《西厢记》问世后,专家们高度赞誉其人物形神生动,环境充满诗情画意,色彩典雅段端丽,线条流畅刚劲。蒋力在本书中,对这一版《
西厢记》,尤其是其中的图八“听琴”、图十四“佳期”,做了仔细精到的赏析,比如将“听琴”概括为“五美”,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画作的内涵与艺术魅力。
王叔晖创作的四幅《西厢记》邮票画稿,仅获得每幅80元的稿酬。邮票发行后产生的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画家的心血和投入显然不成比例,也说明19上世纪上世纪80年代国人的版权保护与知识产权意识还很薄弱。幸好,这套邮票问世后,受到了邮迷和读者的热烈追捧,集邮爱好者寄来的请求画家签名的明信片、纪念封络绎不绝、不计其数。《
西厢记》邮票使王叔晖获得了更高的声誉,拥有了更多的读者,这对她一生的艺术创作生涯,是最好的肯定和安慰。
王叔晖喜好
王叔晖只喝
茉莉花茶,常买的称作
高碎。茶要沏得浓,蓄过两次水后,就称为茶屁,要重沏。但经常是茶沏好后却忙于作画,没顾上喝早凉了。每当要换热水时,她倒不讲究了,喝两口后说“没事儿”,还不止一次地说“凉茶暖肚”。王叔晖抽中华和牡丹(“文革”中为此还受过批判——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三年自然灾害时烟凭票供应,真不够她抽的。好在国家为了照顾高级脑力劳动者有个优惠政策,每月供应肉、蛋、烟。虽数量有限,总算能补充点,但最好的也只是前门和
中国恒大了。20世纪70年代好多了,只抽云南烟:记得是红塔山、红山茶和云烟。后来,中国市场上也有了进口烟,王叔晖也没认为有多好。“听梦龙说过,良友烟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只有劳工才抽。有点身份的人没人用它。我看洋烟真没有红塔山好抽。”所以后来有了洋烟,谁来家赶上了,王叔晖就送谁。她认为不妥是走后门,拒不接受,说:“工作结束了,你们还能来看我,真的很高兴,烟我不能买。不能为抽几口烟犯错误,更不能让你们为我出问题。”结果对方再三说明是领导特批价拨给专家的,方才认可。这些烟都是带过滤嘴的,王叔晖觉得抽不出烟味来,所以无论什么烟,只要有过滤嘴,必定先把此掰掉,方可享受。但不管什么档次的烟,点后抽两口又忙于作画,再抽时烟快燃完了。
创作习惯
王叔晖一生酷嗜香烟,每天至少要抽两包半到3包的香烟,如果从早上8点创作到凌晨2点,更可能会抽掉4包之多。在思考问题之时,尤其在画画之时,更是一只手拿笔,一只手拿烟。她还特别喜欢喝金奖白兰地,一斤多装的几乎每天就能喝完一瓶。因为烟瘾非常大,嫌过滤嘴会减少烟的“劲儿”,有时别人送的带过滤嘴的烟,还会将过滤嘴去掉。所以,作画时她用嘴唆笔尖,就会有烟质和酒质加杂进去,再画到画上,也会有烟质和酒质加杂进去。这是鉴定其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色迹、墨迹之中有烟、酒的成分。
王叔晖有一个两拳大的小水壶,是平常沏茶时用来烧水的。因为她是一个人住,所以需要的水量也不多。她常常是用沏茶剩下的开水来研墨。也就是说,王叔晖是用烧过的凉白开水来研墨、研
朱砂等的。她所用的墨,墨里面有麝香、
冰片等名贵中药。王叔晖的画作上很少有长篇题跋,多作四言、五言、七言的名款。最多也就是七律一首,七绝一首,或者蝶恋花、采桑子一首。很少宏篇大论,洋洋数十言以至上百言的情况。这也是鉴定其作品的因素。
王叔晖的
连环画作品,即使是用于封面上的作品,一般也没有纪年和题款。至于其
中国画作品,1949年以前的作品上一般都用干支纪年。1949年到1965年间的作品,有用干支纪年的,也有用公元纪年的。1966年之后的作品,一般都用公元来纪年,而且一般是写“一九××年”,绝少仅写“××年”的。中国画作品上的题款,1949年以前,题款一般是一行直书,署名是“王叔晖制”“山阴王叔晖制”。文化大革命之中的作品,有许多没有题款。1978年之后,较长的题款一般也就是一行题目或者(一两句)诗词,另一行是纪年再加署名“王叔晖制”“山阴王叔晖制”“山阴(换行)王叔晖制”或“王叔晖作”,较短的题款就一行直书到底。其中题“王叔晖制”“山阴王叔晖制”的画作较题“王叔晖作”的作品为多。题款时一般都用楷书,少数几幅有画名或标题用斯(小)篆,纪年和署名用楷书的情况。
在王叔晖的画作之上,也绝少钤盖数枚印章的情况出现,一般是钤盖一至两枚,很少三枚或三枚以上的。她的作品也较少使用闲章(压角章),很多时候甚至只有一枚白文的名章。其画作之上,绝无异型印章。王叔晖的作品一般画幅都不是很大,以绢本作品为例,竖幅的作品高在60至70厘米左右,宽在50厘米左右。横幅的作品长一般在60至70厘米左右,高在50厘米左右。纸本作品会稍大一些,但最大方向的尺寸,一般也不会大过85至9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