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梁山是由大陀山和小陀山组成的山脉,位于和县县城南36公里处,海拔88.1米。它俯瞰
长江,与东梁山夹江对峙,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而著名。
西梁山不仅是一个自然景观,也是重要的历史和
文化遗址。
南梁大明七年(463),
刘骏刘骏车驾于此,检阅江中水军演习,曾诏博望、梁山立双阙,东西梁山由此而得名。大诗人
李白游历此地曾留下千古名篇《望天门山》:“天门中断
长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西梁山也是文学和艺术的灵感来源,许多诗人和艺术家曾在此留下作品。此外,西梁山还是
渡江战役的重要战场,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九十师在此与国民党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西梁山由大陀山和小陀山组成。山水相连,风景秀丽。临江悬崖之处,怪石层叠,历代诗人如李白、
李赤、
王安石、
贺铸、
郭祥正、
杨万里、
汪广洋、
解缙、杜浩、王士正等曾至此浏览,题咏赋诗。此山又有“天门八景”之称:天门晚泊月辉映,似是蟾光碑水中的“天门夜月”;淋浴晨曦薄雾里,浮鱼晨曦色映
金蚕的“博望朝霞”;矶头下面潮声大,却应
回声唤渡人的“陈桥唤渡”;参差怪石悬佛像,俯首江流此回旋的“万庵观澜”;
连云港碧霞寺里雪飞晴,
红装素裹看江景的“龙宫熏雪”;云阁飞来峭壁上,远近皆闻两三声的“云阁疏钟”;暮色秋雨细漾蒙,烟波浩白浪滚的“荻州幕雨”;西梁山下柳阴堤,悦耳
黄栗留枝上啼的“柳岸春莺”。
大陀山临江悬崖峭壁上,
东晋永和三年(347),书法家
王羲之摩崖刻石“振衣濯足”四字,“羲之署名,至今清晰可辨。明代
天启年间和州州守
池显京摩崖刻“天门”二字,笔法遒劲。明代万历三十六年(1608)及
清代爱新觉罗·旻宁年间所书“洪水至此”的石刻七处,已成为珍贵的水文研究史料。山前有怒吴阁、龙王宫、
显佑宫,山后有
普光庵、石庵、补水亭,山尾有
连云港碧霞寺等建筑物,屡遭兵,均无存。
唐诗人李白《
天门山铭》云:“梁山博望,关扃楚滨。夹据洪流,实为吴津。两山错落,如鲸张鳞。惟海有若,惟川有神。
牛渚怪物,目围车轮。光射岛屿,气凌星辰。卷沙扬涛,溺马杀人。国泰呈瑞,时讹返珍。开则九江纳锡,闭则五岳飞尘。天险之地,匪德无亲。”因其地势险要,历代是兵家必争之地。
春秋时期的“
吴楚长岸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六朝建都金陵,在西梁山屯兵据守,称为梁山戍。唐武德年间,
杜伏威副将
辅公祏由梁山至博望用铁索连接锁断江道,并筑却月城延袤十余里。清咸丰三年(1853),
太平军占据西梁山。后清末设游击署于此,驻梁山营,筑有炮台以资防守。
件1949年4月,第三野战军三十三军九十师二七0团,曾在此同国民党六十六军十二师三十八团激战三昼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将小陀山改建为
烈士陵园,山顶建有一座“
烈士塔”,反林彪战士石仁祥烈士墓地也安葬在此。1952年,县人民政府在陀山顶建立“
人民英雄纪念碑”。每逢清明时节,各地学校和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组织学生、青年职工前往扫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临江峭壁的大矶头和大陀山尾,分别建立两座凉亭,供游客休憩。
普光庵遗址改建成“西梁山战斗事迹陈列馆”。 2002的时候"西梁山战斗事迹陈列馆”又被改为普光庵。
西梁山烈士纪念馆:天门山的西梁山是“
渡江战役第一枪”发生地。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在此拉开序幕,第三野战军九十师奉命攻打西梁山,与
中国国民党一个团守军在此展开三天三夜的激烈战斗,双方损失惨重。我军270团团长、269团一营营长等一批指战员付出了年轻的生命。为纪念牺牲的烈士,1952年11月,在此建立了“
人民英雄纪念碑”、“烈士纪念亭”和“
烈士纪念塔”,总称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