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
莫言中篇小说,1985年发表于《
人民文学》杂志。
王蒙曾评价说:“那时候我刚过50岁,我从未觉得自己老过,但看完莫言这篇小说后,我得承认我老了。”
内容梗概
小说写的是“我”带妻子去医院流产的经过,事情本来十分简单,时间也不过半天。可他在天上调来一支飞行部队,若干飞机漫天盘旋,连连打炮;在地上弄了几十个人带着一群狗拚命撵着一只狐狸东奔西突,满
草甸子乱窜;还在公路上支使一对青年男女骑着一辆摩托来回兜风。真是产房内外,天上地下贯通一气,四条线索纵横交织立体推进。作者似乎是有意无意间把发生在这一时空内的一切人和事和盘托出,既让你觉得场面雄阔,气度恢宏,又感到这千头万绪之间互有关系。
创作历程
1981年 开始创作生涯,发表了《
枯河》、《秋水》、《民间音乐》等作品。
1986年 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1991年 毕业于
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生班,获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学位。
1997年 以长篇小说《
丰乳肥臀》夺得中国有史以来最高额的“大家文学奖”,获高达十万元人民币的奖金。
1997年 脱离军界,转至地方报社《
检察日报》工作,并为报社的影视部撰写连续剧剧本。
2000年 《
红高粱家族》获亚洲周刊选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2001年 《
檀香刑》获台湾联合报读书人年度文学类最佳书奖。
2001年6月4日受聘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兼职教授。
2002年至今任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导师。
2003年《檀香刑》获第1届鼎钧双年文学奖。
2005年 再次失手
茅盾文学奖。《四十一炮》获第2届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获
香港都会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2006年 出版第一部章回小说《
生死疲劳》获颂
福冈亚洲文化奖。
2006年11月28日受聘为
青岛理工大学客座教授。
2007年7月出版散文集《
说吧,莫言》。这套书分为三卷,约100万字,全面展示了
莫言的心路历程。
2008年 《生死疲劳》获第2届红楼梦奖首奖。
长篇小说《
四十一炮》系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最终入围作品。
2008年10月17日,《生死疲劳》获首届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
2008年11月8日,受聘为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驻校作家。
2009年3月,受聘为
潍坊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
2009年开始使用
新浪微博,一共发微博28条,1043056粉丝,关注5人。
2009年12月,出版长篇小说《蛙》,创作手法别具一格,小说由四封长信和一部话剧构成,讲述了一个乡村妇产科医生的人生经历,表现一个时代的难和痛。
2011年3月,应邀成为军赋文学院特约作家。
2011年8月,长篇小说《蛙》获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2011年11月,受聘请为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2011年11月24日下午,
中国作家协会第八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投票选出中国作协第八届全委会副主席,
莫言当选副主席。
2013年4月19日,作家莫言携新作《
盛典——诺奖之行》亮相第23届
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现场,讲述自己获得
诺贝尔文学奖后趣味点滴,揭秘其诺贝尔文学奖领奖之行。
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19:00,莫言因其“用虚幻
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获得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奖金约750万元人民币。
在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即将举行颁奖典礼之际,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日前宣告成立,本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北京师范大学校友作家
莫言担任该中心主席。
北京时间2012年12月8日凌晨零点30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
斯德哥尔摩瑞典学院发表领奖演讲。
北京时间2012年12月11日凌晨,
2012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隆重举行。0点16分许,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正式领取
洪汛涛诺贝尔文学奖,并在随后参加了盛大的诺贝尔晚宴。据媒体报道,莫言在晚宴尾声发表致辞时,感谢了诺贝尔评委“坚持自己的信念”,同时感谢了自己的家人。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莫言及家人,12月14日上午返回沉浸在“白雪世界中”的北京。莫言在机场表示,此次感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作家的热情。谈到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难出佳作的“魔咒”,莫言说,要尽量避免这一结局,作为一个作家,最重要的还是写作。
2013年1月20日,莫言获得2012年度CCTV三农人物奖
2013年1月22日,莫言受聘母校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2013年2月1日,莫言当选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2013年04月12日,作家
莫言获
诺贝尔奖后的首部作品不是小说,而是关于自己诺奖之行的“心路剖析”。
长江文艺出版社日前透露,由莫言编著的《
盛典——诺奖之行》将由该社于4月19日在
海口市书博会首发。据长江文艺出版社工作人员介绍,莫言之所以写这本书是因为网上对其诺奖之行的描述很多,但其中谬误之处也不少,为了恢复事实真相,莫言便写下了这本书。全书共分七章,以莫言在
瑞典七天的所见所思为框架,共16万字。之所以是编著,是因为全书并非完全由莫言写就,其中也收录了莫言的演讲实录、记者专访以及观众交流。
作者简介
莫言生于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
高密市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香港都会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院院长,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潍坊学院名誉院长。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
寻根文学”作家。2011年莫言荣获
茅盾文学奖。2012年莫言荣获
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深受
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
生死疲劳》和《蛙》这两部作品所具有的罕见的宗教情怀,使它们超越了中国作家同行,而进入了世界文学的行列。
莫言的业绩,也使他当之无愧地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在2013年2月1日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通过为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点评鉴赏
《爆炸》其实是一个特别简单的构思:描写我回乡,带着妻子去做
计划生育的过程,场景只从打麦场走过河道,再从河道走到卫生所。没有故事,用传统的结构要求,其叙述几乎全是“臃肿”累赘的旁枝末节繁衍。比如刺目的、到处都在反射着光线的阳光,金黄到尖锐的麦芒,天上还有飞机在不断地飞行训练。这些与小说有关系吗?它们不过共同构成着场景,而所有这些描写综合起来,又形成了一种冷酷的基调。结扎只是一个表面事件,这事件背后是支持着
农事的辛劳而粗糙的妻,是年迈固执而可怜的父母。同样的故乡
高密市的环境,它走向了与《
透明的红萝卜》相反的方向——它不再是荫庇之所,表面是一个生命被扼杀,背后则是一种活生生本与此维系着的人性的淹没。
“把风马牛不相及的若干事物联系在 一起,熔成一炉,烩为一锅,揉成一团, 剪不断,撕不烂,扯着尾巴头动弹。”
“立体时空小说”
莫言的中篇《爆炸》就算是一部。结构的复杂性,自然就带来了小说题旨的多义性,你可以说它反映了人口的“爆炸”,也可以说它表现了新旧道德观念矛盾的“爆炸”,甚至也不妨看做是各种时代信息的“爆炸”。见仁见智,悉听尊便。
著名作家
王蒙曾评价说:“1985年莫言在《
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了一篇中篇小说叫《爆炸》,我看完后非常激动,我到处跟人说,我那时候刚过50岁,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老过,但我看完莫言这篇小说后,我得承认我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