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明,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兼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华东师范大学思勉高等研究院学术委员、中国江南文学文献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教授、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长。
人物经历
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1986)。师从
王元化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文学博士(1990)。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1992)、教授(1998)、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2004);
国家重点学科及
上海市重点学科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2008)。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访问学者(1994、1998)、法国巴黎市国际艺术城访问学人(2007)、
哈佛大学东亚系高级访问学者(2010)、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高级访问学者(2011)、台湾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客座教授(2011-12)。
社会任职
现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长。国家重点学科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华东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兼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华东师范大学思勉高等研究院中国江南文学文献研究中心主任、
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兼任教授、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长。曾应邀往德国
汉堡大学孔子学院、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加拿大埃德蒙顿孔子学院,以及
香港城市大学、台湾大学、
台湾成功大学、
清华大学、中山大学、
高雄师范大学等海内外高校作学术讲演。目前从事中国文学思想研究及近代诗学和学术史的研究。讲授有《从李白到杜甫看唐诗的变化》等课程。
主要成就
研究方向
胡晓明教授的研究重点为“中国文化诗学”。旨在建立一种富于
中原地区文化核心意义的诗学,透过对中国诗与文化的重新理解与深度解读以及中西古今的深度对话,改变西方文学理论与思想中心论的时代取向,更激活其创造活力,重建体用本末兼重的理论话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文化诗学之体用观:系列论文论述“后五四时代建设性的中国文论”,从诗道、诗人、诗境、诗用、诗生态等领域,全面用力,力图重写被“五四”新文化改变的古典中国诗学话语。第二,中国文化诗学之古今观:以“中国文化意象”的系列研究,以文化解码、诗意发掘为进路,打通古今,力图发展为一套既有诗学历史脉络,又有现代意义的诗性诠释。第三,中国文化诗学之空间论述:以《江南再发现:中国历史与文学上的“江南认同”》等系列论文为中心,重建富于意象与文献交汇的“江南诗学”。第四,中国文化诗学之时间脉络:以“晚清民国学人与文士”系列研究为中心,将诗学上接近代传统。第五,中国文化诗学之方法路径:新辞章学旨在汇通中西文论(《生生之证:中国诗学的时间体认》等)、新义理学旨在接引诗与儒学(《重建中国文学的思想世界如何可能》等)、新考据学旨在继承陈寅恪诗学(《落花之咏:陈宝琛陈三立王国维陈寅恪的诗学谱系》、《陈三立陈寅恪海棠诗笺证》等,提出思想典掌、今典多型、家族暗码以及近代谱系等新考据学内涵),在此诸家基础上,继续综合创造新诗学的方法论与诗学学术体系。
主讲课程
《
昭明文选》讲读、庄子讲读、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古代文论、中国文化史导论、国学概要、现代中国学术原典、中国文学批评史等。
专著出版
万川之月: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北京三联、
台北市锦锈 1992
《书生情缘》(有关古典新义的读书札记以及文艺评论)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3/9月,
灵根与情种:先秦文学思想研究,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4
文心雕龙综览(参编,专书简介部分),上海书店 1995
(获香港大学毕业同学会 94年度奖学金)
中国思想史话,(与韩亚成、
李瑞明合著),
黄山书社 1997
小琉球漫志(清人朱筠园著,白话文翻译),台湾
前卫出版社 1997
释中国(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
大海与众沤──
熊十力文萃(编纂),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
大学活叶文库(第 4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自学考试指要〔参编、统稿〕,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9
饶宗颐学述(与李瑞明共同整理),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0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自学考试指要〔参编、统稿〕,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0
大学活叶文库(第 13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古代散文集粹(与李瑞明、秦蓁合编),上海科技教育出 2000,
庆祝王元化教授八十岁论文集(执行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1
(《
新民晚报》连载 2000年1月25日~3月9日)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职业作家。以历史小说创作为主,已出版《洛神》,《天鉴》(上卷:
靖康之变;下卷:臣子恨),《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长篇历史小说多部。作品《洛神》获首届
湖北文学奖,台湾“罗贯中历史小说创业·首奖”。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执行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宋代诗歌评点(与秦蓁、许静、王少梅合著),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
中国学术大辞典(参著),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1
近代上海文学系年初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7
《王元化画传》
《跨过的岁月》
《读经:启蒙还是蒙昧?》
发表论文
香港特别行政区:1994年10月至1995年元月,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访问学者。
台湾:1998年10月,台湾《
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访学一周。
香港:1998年11月至12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访问学者;2004年11月14日 香港
凤凰卫视《
世纪大讲堂》演讲:《读经的新意义》 。
澳门:2006年11月20日: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国际学术研讨会(
澳门大学)发表论文:《略论中国文化意象的生产》 。
香港特别行政区:2006年12月13日:
饶宗颐教授九十华诞国际学术研讨会(
香港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发表论文:《变脸的神女:文选神女赋的后世转义》 。
新加坡:2007年11月15日:
新加坡国立大学学术演讲:《能不忆江南:中国文学与历史上的江南认同》。
巴黎:2007年8月15日至11月13日,受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邀请,作三个月的
欧洲艺术史考察。
汉堡包:2008年10月20日,受德国
汉堡大学孔子学院邀请,作《君子成人之美: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讲演;2008年10月26日,受德国汉堡国际传媒艺术与新媒体学院邀请,作《妙谛法身:中国艺术的一个特点》的讲演。
香港特别行政区:2008年12月17日,受
香港城市大学的邀请,作《中国诗的文化意象》的讲演。
马六甲:2009年2月22日,受马六甲华商总会与培风校友会的邀请,作《中华核心价值与现代工商社会》的讲演。
台南市:2009年4月16至20日,成功大学第六届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文体、修辞、思想融合与阅读传统:对庄老思想的复杂响应,以《文选》为中心的讨论》。
高雄市:2009年4月18日,受
高雄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邀请,作《略说文化意象的诗学》的讲演。
埃德蒙顿:2010-6-20,受
加拿大爱德蒙顿孔子学院邀请,作《茶与中国文化心灵》的讲演。
剑桥大学:2010-5-25至2010-8-25,
哈佛大学东亚系高级访问学者。
温哥华:2011-5-3至2011-6-3,加拿大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高级访问学者。
香港特别行政区:2011年4月27日到29日,
香港大学东方诗话第七届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正人君变今俗与文学话语权:《诗大序》毛传郑笺今读》 。
桃园市:2011年10月1日,台湾中央大学《世变与中国知识人》研讨会,发表论文:《践身心之则:略说中国知识人响应乱世的三种方式》。
花莲县:2011年11 月5 日至6日,《多元化的经典诠释:第三届人文化成国际学术研讨会》,
台湾东华大学中文系,论文:《从严子陵到黄公望:富春江文化意象的诠释史》
台北市:2011年11 月1日,台湾大学讲演:《富春山居图与富春江的文化意象》
新竹市:2011年11 月14 日,
台湾清华大学讲演:《唐宋诗学与中国美典》;2011年12月9日,
台湾政治大学讲演:《中国诗与中国文化意象》;2011年12月24日,国家图书馆
汉学研究中心《新汉学台北论坛》:
唐朝研究的新视界,发表论文:《探索中国文化意象的诗歌拼图》。
桃园:2012年1 月10 日,中央大学“国科会中国文学中的物与我研讨计划”,讲演《衣与中国文学》。
台北市:2012年3月16至19日,台湾大学经学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川逝:诗史与经义中一些智者与诗人心影之重叠》。
近五年论著
(2006~2011)
《人大复印资料文学理论》2006第五期 《论钱书的以诗证史》,《
中国诗学》第十辑,2006年 《真诗的现代性:
七十年前
朱光潜与
鲁迅关于“曲终人不见”争论及其余响》,《
江海学刊》2006第三期 《判教与分科:
马一浮的六艺论与中国近代学术的分科》(与刘炜合作),《
江西社会科学》2006第四期 《略论中国文化意象的生产》,《
文艺理论研究》2007第一期 《自主精神、生活世界与多元传统》,《谁是诗中疏凿手?》凤凰出版社2007,7 《中国美学与解释学札记》,《文艺理论研究》2007第四期 《寒山诗里的马祖与石头》(与小川隆、陈蕾合作),《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4 《变脸的神女:〈文选·神女赋〉在后世的转义》,《华学》第九、十合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宋辩才法师年谱》,《传统中国研究》第六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页223-36 《略论文化意象的诗学》,《风清骨峻:庆祝祖保泉教授九十华诞论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页142-50 《唐宋诗语辞比较五题》,《文学和语言的接口研究》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页264-77 《风雪夜行人》(
饶宗颐诗词论稿序),《饶宗颐诗词论稿》黄山书社,2009,页1-6 《略论民国诗坛龚自珍形象的四个问题》, 《龚自珍与二十世纪诗词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9. 页33-52 《文体、修辞、思想融合与阅读传统:以〈文选〉为中心》,《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六辑),台北:里仁书局,2010 ,页19-34 《略论钱振的陶渊明评论》,《九江学院学报》2010第四期 《真隐士的看不见与道家是一个零?》,《
北京大学学报》,2010第三期 《王运与同光体的诗学取向》(与赵厚均合作),《
浙江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2008年第9期 《清初、江南与家族文学》,《
文汇报》2006年8月6日 《江南再发现:中国历史与文学上的江南认同》,
上海市:《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二期 《正人君、变今俗与文学话语权:诗大序郑笺毛传今释》,北京:《
文学评论》2011年第六期、《
新华文摘》2012年第五期 《如何解决美与真二分的难题》,上海:《文艺理论研究》2011第四期。 Shifting Chinese literary theory:on the recent ideological trend of “counter-West centralism” in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research, Frontiers of Literaty Studies in Chna Volume 1 No,1 2007,北京:
高教社,2007,页135-161 《
江南女性别集初编》《二编》《三编》(与彭国忠主编),
黄山书社,2008-2012
国内讲学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
上海市:
上海图书馆,2003年11月15日 《中国学术中的博雅传统》,上海:上海社会科学界年会,2004年11月 《春天里的唐人诗意》,上海:
上海理工大学,2005年4月1日)) 《我看文化江南》,杭州:人文大讲坛,2006年4月16日 《略说李白诗的精神》,杭州:衡庐美术馆,2006年4月8日 《江南的茶文化》,北京:首都师大中国诗歌中心,2006年5月10日 《江南水意象的美学内涵》,
嘉兴市:嘉兴图书馆,2006年10月21日 《近年来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新鲜话题》(上、下),
杭州市:
中国美术学院,2006年10月22日至2006年10月23日 《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花果飘零》,淮阴:淮阴师范学院,2006年10月18日 《二十世纪关于中国文化的十大误读》,福州:福州大学人文学院,2006年11月28日 《略论宋诗》,南京:南京大学中文系,2007年4月28日 《近年来中国文化在海外遭遇的新挑战》,昆明:云南大学,2007年12月30日 《诗画与文化意象》,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11月23日 《诗与中国文化意象》,
上海市:
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文研究所,2008年12月 《儒家核心价值与现代社会》,
大连市:
大连图书馆,2008年9月20日 《丰子恺为今天画了什么?》,上海:上海图书馆,2009年5月10日 《能不忆江南:再说中国历史与文学上的江南认同》,上海、
芜湖市:
华东师范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2009年11月。 《白莲红豆与江南秘传意象》 ,
杭州市:
杭州师范大学,2010-3-24 《对话时代的中国文论:以诗大序为中心的讨论》,
上海市:
复旦大学,2010年3月8日 《翻过刀锋的阅读:略谈理解中国文化的方法》,杭州:
中国美术学院讲演,2011年3月15日。 《域外的苏杭:西方及东亚近代游记与汉文学中的苏杭意象》,杭州:中国美术学院讲演,2011年3月16日。 《再论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南京:
东南大学人文大讲坛,2012年3月26日。 《唐诗与人的自由》,
湛江市:广东
湛师,2012年4月20日。 《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衣道如何可能》,
杭州市: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4月24日。
科研项目
7.教育部重点文科研究基地重大课题《中国文化意象的再生产研究》(2008-2010)。
8.教育部九八五高校重点研究项目《女性、家族、地方:江南文学文献》(2008-11)
获得荣誉
专著《中国诗学之精神》
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获
华东地区理论读物
一等奖。
专著《跨过的岁月:王元化画传》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获
上海市新闻出版署2000年度十佳图书奖。
论文《生生之证:中国诗学的时间体认》获1992-94年度上海市社联优秀论文奖。
论文《论陈寅恪先生的学术性格及思想史意义》获1996-98年度上海市社联优秀论文成果
二等奖。
论文《论陈寅恪的古典今事解诗方法》获1998-2000年度上海市社联优秀论文成果
三等奖。
论文《唐宋诗之争:陈衍诗学的近代转义》获2000-2002年度上海市社联优秀论文成果三等奖。
《文科基地班课程改革》曾获2001年度
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曾多次获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最受欢迎教师”称号。曾获
香港大学同学会基金会(UGA)1994~1995年度奖学金;曾获1999年度华东师范大学优秀教师
华为奖。曾获1995年度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主编《近代上海文学系年初编》获2004年上海市优秀图书奖。负责人兼承担人:《国学专书系列讲读课程》,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2006)获2006年度宝钢全国优秀教师奖。获2009年度
终身教授学术报告
优秀奖。主编教材《国学经典专书讲读系列》及主授同名课程获国家精品课程(2010)。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