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峪河,
黄河支流
汾河的支流,古称
文水县,又名文谷水,浑谷水,《
水经注》中已有记载。发源于
山西省交城县关帝山国家森林公园,流经交城县、文水县、
汾阳市、
孝义市,在孝义市境内入汾河。流域地处汾河中游,
太原盆地西南缘。地理坐标在东经111°21′20″~112°10′00″,北纬37°00′24″~37°53′12″。流域总面积4034.57平方千米。流域共涉及山西省9个县市。
干流概况
文峪河,发源于山西省交城县关帝山,在孝义市境内入
汾河。全长155公里。上游段文峪河发源于关帝山主峰
孝文山南麓的庞泉沟。沟水由北向南流,北、东、西三面山峰环围,两侧有支沟13条,沿沟流长约14千米汇流于
交城县横尖镇而成大股泉水,故名“庞泉”。
从源头至
文峪河水库河段为上游段,称中西川或中西河,古名浑谷河。近于东西流向,穿行于交城境内的土石山区。沿河两侧山岩陡峭,苍松翠柏,河道随山势蜿蜒曲折,清水常年湍流不息,唯在中庄和西社两处河谷较为宽阔。在岔口水文站,有葫芦川汇入。
中西川东流至柏叶口有四道川汇入。柏叶口建有
柏叶口水库。
中西川再东南流,在野则河村下游,有文水苍儿会来的三道川来汇,流域属关帝山林区,植被较好,三道川上游还有二道川汇入。中西川再东流至西社镇下游又有西冶川汇入。
干流过西社镇、曲里、南堡等村,进入文峪河水库库区,始称文峪河。中西川主河道全长约94千米,流域面积1876平方千米。
文峪河水库坝址属
文水县,尾水向东出文峪河谷,经文水县的北峪口、西峪口、
开栅镇,折向南,经文水县城东。
文峪河经文水县开栅镇、
凤城镇,文水城区、
孝义镇、
西槽头乡,东向西南流,进入汾阳县境内。在文汾交界处,有古贤闸分洪,向东
连通磁窑河。
文峪河于
汾阳市境,西南流,再折向南流。原先后有
禹门河、阳城河和
虢义河汇入。禹门河原通过文湖注入文峪河,现已涸。
然后文峪河进入
孝义市境内。文峪河进入孝义境内,五楼庄上游有
孝河汇入。文峪河汇入孝河之后向南流(偏西)约4千米,在孝义市
梧桐镇东南端南姚村东汇入由
介休市境内流来的
汾河,入汾口海拔高程72555米。同
河源市高程相差85835米。
水文特征
1952年~1996年间,实测年平均径流量1.741亿立方米,最大为4.78亿立方米(1964年),最小为0.596亿立方米(1987年)。20世纪70年代以后,径流量呈下降趋势。结冰期为11月~次年3月。
文峪河干流上游森林植被好,岩石裸露面积广,清水流量大,输沙量较少。
文峪河水库建库运行10年间淤积泥沙1.200万立方米。文峪河全流域地表水为2.559亿立方米,与地下水合计水资源总量为3.849亿立方米。
主要支流
葫芦川,古称东河水,上源由东、
西葫芦川汇流而成,因
川谷形似葫芦而得名。
四道川,古名西谷水,又名柏叶沟或窑儿河。四道川,河槽呈“V”形或“U”形,河槽内以
砾石、卵石为主,间夹有
孤石,河床基本稳定,水流通畅。汛期之外,河水清澈,
山洪暴发,泥沙俱下,河水变浑。
西冶川,古称西野河,为
石灰岩地区,山峰耸立,峰顶圆缓,沟谷深切,岩溶发育,泉水露头较多,但流量甚小。域内多矿山,污染严重。在中西川岔口村至柏叶口村之间,山崖耸立,河道狭窄,河槽为
花岗石基底。
二道川河,始于
文水县苍儿会李家嶂村石桦崖,经苍儿会傅家庄、
苍儿会村、贺家塔、大村、陷家沟,向北延伸到南沟与三道川相汇。全长62公里,川宽25米左右,川间之长流水,平时流量为0.5立方每秒,由陷家沟折向北流,到
交城县野则河,注入文峪河。
三道川河,一支始于
离石区西华镇,另一支始于文水县苍儿会海岸村,两支至
崖底村汇合,经李家庄、温家庄、至南沟与二道川相汇,再向北延伸至交城县野则河村与中西川相接,自温家庄折向北流,注入文峪河。
头道川,分南北两川,北川始于
汾阳市任家嶂,入
文水县境后,经
马西乡良家堡、神堂、马西,原东流入文峪河,现流入神堂水库。
阳城河,源于薛公岭南麓,古代称鹊颉岭北涧。掌沟在汾阳王家池,名新龙沟,并与王谷雨沟、蚂蚁沟、西王沟等沟泉聚合而成,沿山谷间东南流。初名出谷泉,宋明时名善利渠。明洪武八年碑记载,“东西首尾百余里,雨水涨时,从靳家里迤逦而东,经
禹都阳城遗址、见喜、干河等里,民随在筑堰,引以溉田,东会文谷水,入于汾”。清洪水下泄则成河,叫阳城河。历来引清洪水灌溉农田,如今泉水枯竭,成季节性洪水河,下游村庄引洪灌溉。1971年开浚阳城北南两渠,1977年10月在文候村建小水库一座,流域面积118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384万立方米,最大泄水流量71立方米/秒。一般年份,经水库缓洪下泄,灌溉更加便利,而洪害可避免。现今,阳城河东南行,沿经王家池、舍科村(冯家嫣)、北偏城、南偏城、杨家庄、靳家庄、韩家垣、庄子村、义丰北村、河北村、尚文、牧庄,至文候水库,上游河长28公里。水库以下东移微偏南,经西阳城、东阳城北、北堡村南、见喜,东堡村北,至史家堡村南入文峪河,下游河长10公里。
义河,古称金沙水,又名行春川、鹊颉岭南涧水。俗名,上游叫会沟,下游叫义河、六村河。位于
孝义市、
汾阳市两市交界左右间,发源于鹊颉岭南麓。俗名,上游叫绘沟,下游叫义河、六村河。位于孝义、汾阳两市交界左右间,发源于鹊颉岭南麓。有两支,北支源于谷雨嫣,古有灵浮泉,流长33.4公里,名三泉河,又名阳泉河,流经汾阳市
三泉镇南;南支源于会沟,东南流入汾阳市石庄乡境,流长40.1公里。又名贾壁水,板峪水,流经石庄乡南,在三泉镇东、西贾壁、板峪村中穿过,至三泉镇聂生村东南与北支汇合。南支在石庄乡的南马庄村,北支在石庄乡的张家庄村建有小型水库。南北两源交汇后向东偏南行,河道曲折,于
汾阳市董家庄村东汇入文峪河。全长70.1公里,流域面积281.7平方公里。沿途经过村庄,河左有团城、靳屯、田屯、小虢城、
虞城县、普会;河右有张多、庄上(新贤)(以上属汾阳)、大虢城、北辛安(以上属
孝义市)。
虢义河古时有清水,
清代以后南支因为地震干涸,成为季节性洪水河,只能引洪灌溉。1989年治理下段河道,加堰固河。吕梁行署水利水保局在汾阳
田屯村设虢义河管理站。
孝河,古名胜水,又名孝水,是文峪河最大的支流,该河是由下堡河(亦称北川)与兑镇河合流而成,下经张家庄水库东南行,在五楼庄上游汇入文峪河。据《
水经注》载,孝河从
北魏时即为文峪河支流,隋唐沿袭。宋初,
汾河夺文峪河中下游河道,汾、文两河迁徙无常,文峪河则在
文水县境或
汾阳市境转换入汾河口,其下游孝河则沿旧道直入汾河,达八百年之久。直到清乾隆三十二年(1967年),汾河东徙,文峪河复其旧道再入
孝义市境入汾河,孝河再次成为文峪河支流。
水旱灾害
文峪河流域由于东南有
太行山、
太岳山,西北有
吕梁山,冷暖气流不易在流域内交汇,因而降雨量偏少,年内
降水不均,十年九旱;一遇暴雨山洪发常造成洪灾;一些平地排水不畅,造成下湿盐碱。旱灾、洪灾和盐碱是流域内主要的三种自然灾害。从明
成化十六年(1480)至1995年516年间共有106年为旱灾年,其中大旱年与特大旱年计78年。元明清史籍有“
汾阳市、孝义大旱,自春至秋不雨,人有相食者”和“
文水县、汾阳、孝义、
交城县特旱,皆荒,民食草木,遍地饿,人相食”的记载。一季农业绝收,全年大幅减产,造成一县或数县大饥荒一类的文献记载很多。
流域内山区和边山区、边山区与平原区交接地带多暴雨洪水。局部地区性暴雨,历时短,强度大,洪水峰高流急,对生态环境破坏极大。据历史洪水调查,文峪河干流最大洪水发生在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洪峰为1540立方米/秒,相当100年一遇洪峰流量。据1951年以来的46年实测资料统计,超过文峪河河道泄洪标准150立方米/秒以上的洪水发生20年次,占统计年的435%。最大洪峰为795立方米/秒(1959年)。据史籍记载,从明弘治四年(1491年)至1977年的486年间,共发生较大洪涝灾害34次。宋
元丰七年(1084年),文、汾二水同时泛滥,文水平川顿成泽国,文水故城被淹毁,被迫重建新城。
治理开发
利用文峪河水灌溉,始于汉而兴于唐,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清末民初,文峪河上共有浇地渠道20多条,灌溉面积约11万亩。
峪道河、
虢义河、
孝河等支流亦有上千年的灌溉历史。清光绪八至十年(1882年~1884年),
文水县、
汾阳市两县联合整治文峪河道,是首次全河上下统一治河。1946年,吕梁行署和文水、汾阳两县政府,全线整治文峪河。到1949年,文峪河地区共有
灌溉渠道50多条,灌溉面积20多万亩。
文水县有悠久的引文峪河水灌溉的历史。唐武德三年(620年),曾引文水南入
隰州直隶州。
开元二年(714年)曾开凿
甘泉县等四渠,引文水灌溉文水县
开栅镇、
交城县广兴村一带农田数百顷。金天会十三年(1135年),文水县民在文峪河南岸凿常渠,灌北徐、南徐、中舍及宋、樊二庄农田六十四顷;元代又将
文水县甘泉渠延伸至交城县西石侯村一带,进一步扩大了灌溉面积,至今甘泉古渠尚存,是汾河流域保存最久的古渠道之一。明天启五年(1625年),于文水县西二十里开永赖渠(后改为永田渠),凿石穿涧,灌田数十顷。
1949年以后,沿河各县先后建立了水利机构,1953年成立了文峪河水利委员会,统一管理全河水利事业。20世纪50年代,进行了4次文峪河全河段综合治理和
磁窑河的扩宽、挖深、
裁弯、顺直工程,初步解决了文峪河的防洪和排水问题;修建了文峪河富民闸、跃进闸、磁窑河汾阳公路桥闸等一批节制工程,贯通了10条灌溉支渠。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分别建成
文峪河水库枢纽工程、
孝河张家庄水库和边山几十座小型水库,以调蓄洪水,发展灌溉;文峪河中下游调整、新建和完善了6座拦河节制工程;开挖干渠5条,完善了排退水系统,使文峪河灌区形成了水库蓄泄调节,闸坝控制,多口吃水,灌排自如的一条龙灌溉体系。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经过水库除险加固,灌区平田整地,完善规章制度,提高了防洪、灌溉能力。水库自1961年拦洪蓄水以来,34年中拦蓄致灾洪水11次,引供水27.4亿立方米,年均引水0.83亿立方米。流域内
孝河、
峪道河、向阳河等自流灌区进行了扩建配套以及一些地方成片深井开发,形成了十几处万亩井片。使文峪河流域的水地面积达到9825万亩,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文峪河水库,是全河唯一的大型水库。位于
文水县北峪口村西北,地处文峪河上游山区与中下游平川衔接处,为文峪河出谷口区,属全省六大水库之一,是
山西省未被污染的河流,水质达Ⅱ类标准,库容1.13亿立方米,水面4km2左右。该水库距太汾高速开栅出口2.5km,距省会太原68km,距平遥古城、
乔家大院两大旅游热点40余km。地理坐标为北纬37°31',东经112°00'。水库成S型镶嵌在山谷之间,水质清澈见底,周边山势连绵,群峰拥翠,自然环境良好,是一个山环水抱,山清水秀,适合旅游开发的中型人工湖泊。
文峪河水库可用于旅游开发的房屋137间近4000m2,可用于旅游开发的库区土地114亩,坝前土地约(包括池塘)100余亩。
柏叶口水库,是列入国家“十一五”水库建设规划的项目,也是我省兴水战略中35项应急水源工程之一。工程位于
山西省交城县会立乡柏叶口村上游约500m的文峪河干流上,控制流域面积875km2,总库容9712万m3,是一座以城市生活和工业供水、文峪河水库防洪为主,兼顾提高现有灌区的灌溉保证率、发电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利枢纽工程。主要由大坝、溢洪道、泄洪发电洞和水电站等建筑物组成。大坝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88.3m,坝顶宽10m,坝顶长310m。溢洪道总长305.45m,最大泄量为894m3/s。泄洪发电洞全长692.2m,洞径5m。电站总装机容量为2x1600kw。工程总投资为94306万元,总工期4年。主要工程量:土石方开挖回填607.12万m3,混凝土工程8.08万m3,钢筋制安4757t,浆砌石3.77万m3,涵洞29道,桥6座。水库建成后,通过与
文峪河水库联合运用,可将文峪河水库的校核洪水标准由1000年一遇提高到2000年一遇,并向下游平川四县市供水8737万m3,其中城市生活供水4400万m3,农业供水4337万m3,同时利用水库供水进行发电,年发电量为978万kw.h。
柏叶口水库龙门供水工程,位于
交城县东南部的边山一带,从文峪河中游龙门口筑坝引水,沿文峪河北岸向东行,在西冶川沟东侧开始进入引水隧洞,在石树沟出洞后进入PCCP管线,沿
黄骅港—山丹公路南侧和环城北路南侧东行,再折向北行并穿越
磁窑河后沿晋阳路东行至华鑫焦化厂东侧蓄水池,然后向东南方向在
夏家营镇北侧东行、东侧南行,在义望村东侧南行至工程末端,即高速公路立交桥南侧蓄水池。龙门口引水工程取水口设在交城县西社镇
沙沟村上游的龙门口,位于文峪河水库大坝上游6.5km,
柏叶口水库坝址下游19.5km。控制流域面积1496km2。输水线路总长32.4公里,工程设计引水流量1.3立方米/秒,年供水量1800万立方米,总投资26550万元。通过取水枢纽、输水箱涵、输水倒虹吸、输水隧洞和输水管道,穿越交城山脉且延绵平原地区。龙门供水工程是柏叶口水库的主要配套工程,是
山西省大水网工程的重要连通工程,2011年被确定为山西省重点工程。2017年07月03日建成运行。每年为
交城县提供1100万立方米工业供水和700万立方米的农业灌溉,同时可以缓解交城的城市居民生活用水现状。
此外,下游各支流建有神堂水库、褚家沟水库、文候水库、张家庄水库等14座中型水库和一批节制工程。
流域入概况
自然环境
文峪河流域西倚吕梁山脉中段,地势西北向东南倾斜,整个流域明显可划分高山区、边山丘陵台区和
平川区三类地形。流域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区。流域年平均降水量5239毫米。年际变化大,例如,
文峪河水库区,最大年降水量和最小年降水量比值为2.4倍;山区大于平川区;年内
降水分配不均,6~9月的降水量占全年70%。个别地区曾出现300毫米以上日降雨量。
社会文化
文峪河源区庞泉沟高山幽谷,清流潺潺,林木茂密。山顶
草甸丰满,沟底植被沉积厚重。气温寒凉湿润,保存有大片的
华北落叶松为主的原始森林,是
山西省最大的林区所在地,也是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褐马鸡栖息之地,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上游段
高平川流域为
变质岩地区,山峰陡峭,林地面积占流域面积的90%,基本保持原始森林容貌,川内耕地较少。
在峪口附近即进入
文峪河水库库尾。中下游段以文峪河水库为中心的文峪河出山口两侧是南北狭长、宽窄不一的边山地带,属中下游丘陵台塬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不仅有煤、铝、铁、
石棉、
大理石等丰富的矿产资源,而且适宜核桃、
葡萄、柿子等鲜果类经济林生长。
《
水经注》记载:“
文水县又南兹氏县故城(今汾阳县
三泉镇巩村东)为文湖,东西十五里,南北三十里,世谓之西湖,在县东十里;湖之西侧,临湖又有一城,谓之城(今县东南约5公里有潴城村)”。可见在
北魏时,今
汾阳市城东是一处方圆近百里的泱泱大湖,即古文湖。据史载,文湖宋代名“西河泺”,
熙宁元年(1068年)时文湖“周四十里”,
金朝称“文湖泺”,
大定元年(1161年)时“深一丈,长十五里,阔八里,水泽千顷”。明万历时文湖称“潴城泺”,已无蓄水功能,此后湖水干涸,渐由
洼地改造成耕地。汾阳县是
山西省吕梁市工农业经济繁荣发达之地。境内蕴藏有丰富的煤、铁矿产资源,盛产
梨果、核桃、
大枣、柿子等农副产品。
杏花村汾酒名扬海内外,唐代诗人
杜牧名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所指就在今汾阳城东北15千米文峪河北岸的
杏花村镇。
汾酒以其色、香、味“三绝”著称古今,誉满天下,在
巴拿马共和国世界博览会上荣获最高奖。20世纪50年代以来,汾酒连续多次被评为国家名酒,并获金质奖章。汾酒的高品质保证除酿造原料当地独特的优质高粱和传统精细的制作工艺外,主要是酿造所用的天然井水,出自一眼被世人称为
神水的深井,此井水甘甜透明、纯洁爽口。
支流
虢义河在
汾阳市城南,从上至下流经土石山区、黄土丘陵区和
冲积平原区,黄土区沟塬交错,水土流失严重,平原区村庄稠密,是粮棉产地,也是防汛重点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