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子衣
重庆子衣
重庆子衣,女诗人,本名何春先,曾用名何春仙,重庆江津人。生于七十年代初,写有两千多首诗,部分作品在各大刊物发表。出版有诗集《成熟的暗香》。曾在全国各类诗赛中多次获奖。新汉诗运动的骨干成员,代表诗人。
个人简介
重庆子衣,女,本名何春先,曾用名何春仙,生于七十年代初。重庆市江津人,现居璧山区。《大别山诗刊》创办者之一。写有两千多首诗,部分作品发表于《诗刊》《星星诗刊》《诗选刊》《绿风》《诗潮》《青年文学》《北京文学》等刊物。出版有诗集《成熟的暗香》。曾在全国各类诗赛中多次获奖。新汉诗运动的骨干成员,代表诗人。著有诗论:《让中国诗歌回归新汉诗的传统》。
创作经历
最早接受诗歌的熏陶,其实是在小学四年级时,在一位小学老师叶广智家里,看到一本《人民文学》,在那本书里面,她读到了最喜欢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从那句诗起,便开始对诗词感兴趣。她对诗歌的爱好,准确地说,应该是源于中学时代。初中时在重庆江津市吴滩中学参加了文学社团。那时才写学写新诗,负责文学指导的张祥高老师给了她九十五的高分。而她平时的作文分一般八十多分。张老师对她第一次诗作给了这么高的评价。从此对新诗有了兴趣。那时张老师其实是写武打小说的,他给人印象深的是长期背成语词典。与许多编辑部有联系。她的一首小诗曾在现代工人报发表。那年她十六岁。后来到江津师范校,参加了白沙地区的白屋诗社,当时白沙双槐树小学的教导主任朱华平老师在负责这个诗社,经常搞活动。因为重庆江津白沙镇地处长江边,他们的诗歌活动有时在沙滩上举行,有时有师范校的草坪上。诗友们现场作诗,朗诵诗歌。在她的记忆里,记得还举行过一次月光诗会,在美丽的长江边,一群年青的诗友们,怀着对生活对爱情的美好追求,在美丽的长江边,在诗情画意的月夜,深情朗诵着一首首诗,自由开阔地谈论着诗歌,理想,未来。徐徐的江风温情地吹拂着,偶尔有几声汽笛穿透长空,这样的夜晚,是多么美丽而浪漫,多么诗意而温暖。这是一个抒情的夜,也是一首她生命中最青春的抒情诗。虽然那时她还没有爱情,但她有对爱情的美好向往,虽然那时她还没拥有真正的诗歌,但她已充分感受到诗歌迷人的气息,感受到诗歌的巨大魅力。
最有趣的是,朱老师当时很年轻,猛追她们班最漂亮的班花,这位班花正好是我最要好的女友,朱老师许多以卡片形式写的情诗,她基本上都读过。后来就模仿着写情诗。再后来有了席慕蓉的情诗集,就长期读,长期仿写。在师范校她们年级几个诗友也组建了诗社,人数最多时达到五十多人,还自己办《驴溪》小报。在师范二年级时,她结交了两个文友,一个是重庆市工业学校的张廷玖,一个是四川林业校的邓世军。这两位诗友也是相当狂热的诗歌迷。那时我们时常通信,而且基本只交流诗歌。两位诗友也时常将他们学校诗社的信息告诉我,有时还把他们读到的好诗转给我。她还记得当时邓世军诗友的学校离《星星》诗刊近,他的一些诗歌也因为受这刊物的影响,感觉挺有深度。她说:“有时他的诗我还读不大懂,但也喜欢总,常是一遍一遍反复体会诗歌的含义。而且他们给我的诗很少有情诗,大多都与探讨生命意义的主题思想有关。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对诗歌的爱好是在那个时期培养起来的。”现在回头看,虽然都是些不算诗的文字,但她内心对诗歌的迷恋与狂热,也是在那个阶段培养起来的。她感谢命运给了自己与诗歌相遇的机会,也感谢生活,让她最美好的青春与诗歌结缘。有了这份深厚的诗歌情缘,在零四年网络开通后,她才能以诗歌文字的方式进入腾讯控股诗风,跟小衣,本少爷等诗人开始了现代诗歌的写作。从另一个意义上讲,她的另一位诗歌启蒙老师应该是自己的父亲。她的父亲其实是一个斗字不识的农民。但他苦难的身世,从旧社会的长工,到新社会的农民,从默默无闻的草根命运,到生命结束时的极度超脱,她始终看到的,是一个不是诗人胜是诗人的父亲。她母亲解放前生活有一个富有的家庭,后来因为政局的改变,下嫁给她家的长工,她的父亲。母亲从小就爱看书看小说,不会做任何农活,父亲承担起家里所有重任,养育了五个儿女。亲手埋葬了她饿死的三个幼小的姐姐。沉默少语,个性温厚的父亲,总是承载着最苦最重的生活。文革时期,母亲时常挨批,父亲便是一家人物质和精神的强大支柱,他这种担当苦难的精神,其实就是诗歌的精神实质。在母亲病重的岁月,父亲用他忠诚温柔的爱情,陪伴母亲渡过最后的岁月。那时的父亲,便是一首最凄切感人的情诗。后来,父亲独自生活了六年。在父亲辞世的最后岁月,他分别到几个儿女家中住了一个星期,用他无声的爱与儿女们告别。最后几天,父亲自己买好白布,鞭炮,做好一切后事的准备。在最后一个下午,父亲边采摘胡豆,一边唱几十年末唱的山歌,一首一首唱得邻居们开口大笑,也深感奇怪,晚上,父亲给自己做了有生以来最丰盛的一顿晚餐。那夜,六十八岁的老父亲吞食大量安眠药坦然离世……在那个漆黑的夜晚,我从我的家中赶回父亲身旁,却再也无力唤回父亲的生命。那是她生命是最漆黑的夜晚,她在死亡的身旁绝望地哭泣,深感死亡的恐惧。她说:“也正是那个夜晚,成就了我一些诗歌的重量。我始终认为,父亲就是一首最沉重悲壮,而后极度超脱浪漫的诗歌。他让我看清一首诗歌,既要承载生命的重量,同时也要有高于人世的目光去看待生死。在生活最艰难的时期,父亲没有想到死,而是勇敢承担起家庭的重任。在他年迈的晚年,他孤苦一人,重病缠身,却不想拖累儿女。他用自我超脱的死亡方式,成就了最伟大的父爱。在生命最后一刻,以唱山歌,给自己设置丰盛的晚餐,安排好自己一切后世,微笑着离开尘世,他的一生,既承受了生命最重的苦难,同样以不同常人的浪漫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他的死,在我们当地被无数村民视为传奇。”她认为父亲死后必会进天堂或得道成仙。而人们谈及他的勤劳和他沧桑的经历,同样深深痛心和惋惜。父亲的一生,对她有着相当很深的影响。她的诗中有相当一部份涉及到生命与死亡,涉及到墓地,其实与她可怜而又可敬,悲怆而又洒脱的父亲有关。所以,她一直想说,父亲同样是她的诗歌启蒙老师,父亲,是她诗歌中最沉重的生命意象。更奇怪的是,在父亲去世前的头一天,她梦到父亲在一个大雪纷飞的高地炼仙丹。并告诉我不要牵挂他。他生活得很安静。她始终认为父亲的一生,像一位既具现实主义,又具浪漫主义的诗人的命运。为此,她的某些诗作充分呈现人世的悲苦,而另一些诗作,却有着离尘出世,超拔尘世的风格,其实,这是与父亲一生的命运紧紧相连的。所以,她说自己的诗歌,应该说相当一部份是受着父亲这位目不识丁的诗人的影响。她说愿以诗人来命名自己的父亲,“我相信他的生死,在我未来的诗歌创作中,随着我对生命认识的加深,我会更深地去诠释它们,诠释生命的苦难与浪漫。”在这里,她毫不避讳在谈及生活中对自己产生过影响的一些真人真事,他们都是她诗歌道路上的引路人。
短诗点评
《终于确信》
你说,守墓的菅芒花总能预见自己
说这话时,我没能听出泥土隐喻的箴言
我始终还活在对俗世的信任中
以为爱和眼泪,终能找到深藏幸福的岛屿
挥霍那么多无聊的光阴,散落那么多无聊的文字
我一直在叛逆生活的刀锋上行走
当更多旧物把我拥堵,当更多血光涌向我
当更多涛声淹没我,窒息我
在最后的光明里,我终于确信
一朵高过墓门的芒花
比我更懂得失去和拥有
亦然点评:“守墓的芒花”因感悟死亡而“总能预见自己”。通过死亡而透视自己,更容易洞察生命的真相。然而,诗人由于“还活在对俗世的信任中”,还“以为爱和眼泪,终能找到深藏幸福的岛屿”,因此“没能听出泥土隐喻的箴言”,“始终挥霍那么多无聊的光阴,散落那么多无聊的文字”,“一直在叛逆生活的刀锋上行走”。于是在诗人经历了“旧物的拥堵”和“血光的涌向”后,在‘涛声的淹没”中,在“孤独的窒息”中回望自己,终于“在最后的光明里”豁然确信:“一朵高过墓门的芒花,比我更懂得失去和拥有”。
语言简洁,寓意深刻。结构精巧,首“呼”尾“应”,堪称精品。
《给我一个阳光的手语》
就这样,让温暖贴着温暖吧
无需挪窝
世界是他们的
我只要两只幼犬,心贴心的早晨
请给我一个阳光的手语
不为人知的险象,潜伏在生命周围
我只渴望深度的靠近
逐跑人生路上
每一个恐惧阴暗的细节
燕庄生铁点评:这样的小诗很能打动我。首句入诗简洁,没有铺垫,语气略带性格特征,一下子就进入抒情的中心。场景是寻常可遇到的,拈来入诗,表达心境,使我们感觉贴近。将寻常放在更大的愿望里,构成张力,世界与阳光,和我的小狗的温暖。如此则一种孤独与渴望,便在人生的层面上得以张显。此为以小见大。
《续命》
风雨,阳光,花朵,流水
所有可以勒索我的事物
都可成为养活我的食物
其实,我也是借光阴续命的人
借钱,借物,借爱,借故土,借祖国
借期一满,雅威必收回借条
我也应该回到
出世前的泥土
觅雪嫦晴点评:“风雨,阳光,花朵,流水/所有可以勒索我的事物/都可成为养活我的食物。”开篇就给人以阅读的震撼,诗人展示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分行的文字;还有是深深的思索在诗里荡漾,这是我们读诗最丰厚的收获。生命很短暂的,我们应该去做些什么呢,诗人说得好,其实,我们都也是借光阴续命的人。这是诗人真实心迹的流露,诗人巧妙的运用一个“借”字,来表达其对人生的思考,所以彼情彼景读诗也会轻易产生共鸣呢!
《重阳》
泥土带来茱萸的香气
也带来了墓地雨水
祭酒清洌。祖坟上,庄稼长势良好
我知道,我也有登得最高
望得最远的那一天
顺着朝天的大烟囱,我也必将
以灰烬的姿势抛高,然后坠入泥土
与亲人们,幸福安睡在一起
觅雪嫦晴点评:一幅画卷自然在眼前展开;一种沉重悄然随文字流淌。诗人用惯常入诗的泥土与雨水,做为抒发情感的载体,读诗可以明显感觉到文字功夫了得,思想内涵丰富。坦荡与淡然之中透出执着和睿智。
《互为食物》
我一直靠窗户活着
它赠给我的食物有远山,烟村,果园
流水,灰尘,庄稼,泥土,花木,金钱
如雾一样若有若无的梦幻
更远一点,有城市,铁轨,长江,大海
偶尔,我也被这些事物吞食
觅雪嫦晴点评:读子衣的诗歌感觉很大气不矫揉。小景配以生活细节,阐释自己对生命乃至生活的态度,以及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互为食物,”娴熟简洁的语言。不急不缓地诉说。想必,诗意的心灵都会穿过诗行去遐想,而诗人想到的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食物,但是反过来有时也会被他们吞噬。且无任何反抗能力,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有时很无助。
《今夜,请容许我想念你》
今夜,谁在岐路上大哭三声?
对于一株走失的枣树,我始终深深怀念并为此疼痛
我知道你没有能力提及水
我知道你只能眼睁睁看着菊花的伤口
在深黑皮肤下加重
我也是手无寸铁的一只蚂蚁
我也没有能力,高过世俗的头顶,洞穿一切腐烂
但我还是愿意
将一株向日葵干枯的泪水
滴落到你此生空白的船头
觅雪嫦晴点评:这首诗的点精之处在最后两句,“将一株向日葵干枯的泪水,滴落到你此生空白的船头”。冷静而且是沉重地展现了自己对逝去的事物的追忆和怀念,很好地呈现出自己的内心的无助。而在想念你的表象之后烘托出一种很痛的氛围,我“对于一株走失的枣树,我始终深深怀念并为此疼痛”。诗歌十分在意细节的雕琢,语言干净利落,而结句对诗歌主题的提升制造了极好效果。读诗,我发现重庆子衣的诗歌很是动感,多意外之景,且又在意料之中,不生涩,不做作。组合修辞运用出彩,让人心旷神怡,虽然是惯用的意象却营造出了意外的妙境,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读者与诗者应该是相通的,作为读者更渴望与诗人之诗相通。喜欢看到发自诗人内心的东东,是用自己的心在写,是用自己的情感渲染出的让读者共鸣的诗句。
《一棵树的寻找》
永远有一种末知的寻找
在泥土,在空荡无依的天空
我曾用绿叶贫穷的露水
寻找根部所有秘语。绿色的骨头和鲜血
总是被时光忽略。但我坚信
丢失的果实,一定在岁月深处
等待坚持者的目光
如果死亡也是一种生长
哦,请在落花眼里寻找思想
我坚信所有宝藏,一定深埋泥土
或者高悬天空,引领我们
更宽广辽远的向往
所以,我的一生
连同一棵树的出生与死亡
必将坚持向上,或者向下
注:这首诗是“原创力量杯”2008年年度诗歌大赛三等奖的诗作。第一轮在岁月论坛胜出,参加十八个网论诗坛复赛,所有参赛诗作中名列第三。
乌衣婷点评:诗歌的现代意义在于获得一种控制力,一种于肌肤和心灵无所不在的权力。该诗寓意深远,巧妙地以“向上”或者“向下”的二元悖逆呈现常见于生活却往往被忽视的精神本质,有着较好的想象力、思考力和内在深度,让阅读者清晰感知诗歌内蕴与生命力感的呼应,并能在其中呈现或体验精神的高贵价值。作品笔力老到,将晦涩的生命体验通过朴实的语言而使诗歌独具澄明与透彻。一棵无处不在的树,通过“找寻”一词做了违背生活直观的表达强化,进而展示着一种内省的危机感,牢牢控制着阅读者的情感共鸣。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文本中虽然交织着骨头、鲜血、出生、死亡等冷色的词语,但却没有造成丝毫的阅读压力,原因即在其借助自由的语言态度以及长短句的节奏舒缓,不断予以调和并获得了成功,而使作品更加出类拔萃。
儿点评:从“末知的寻找”、到“贫穷的露水”、“绿色的骨头和鲜血”“被时光忽略”;从“丢失的果实”到“一定在岁月深处”到“我坚信”“所有宝藏”到“我的一生”“连同一棵树的出生与死亡”每一个意象都蕴涵着顽强生命力。“必将坚持向上,或者向下”,“向上”是一种寻求、探索、希望;“向下”是隐忍、是延伸、是顽强。作品以受挫的状态覆盖,再以自己肯定的信念为作答:从头至尾,有冷静,思考,智慧及引人深思的哲性分布在其中;于意与哲交相辉映,在自然中展示一种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它的描述不仅仅在于一个体的发展状态,更是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
秦键点评:郑敏说过:“没有可穷竭的巨著,只有思维的僵化与读解的死亡。”
在目前这个大众热衷于创新的社会里,诗人们也在追求创新,并把创新错误地理解为创造新奇,以为诗歌也该象电脑一样更新换代。于是,他们开始引进国外的最新版本,开始竖起大旗、发表宣言,把诗歌变成了赶时髦的时装。其实,正如托马斯·艾略特所说,诗歌并不发展,只是变化,新产生的杰作并不能取消以前的杰作的地位,它们只是提供一种新的美,而未必是更高层次的美。
我们仔细阅读这篇诗歌,就可以清晰的认识到作者绝不是一个赶时髦的人,也绝不是紧随某种潮流、没有独立方向的人。我们常常把传统视为一种静态的、被锁定在过去时的化石,这往往是由于我们对传统有一种先入为主的鄙视情绪或者一种简单化的恋旧情结。我们经常不愿、不敢或者不屑于在悬置前人所有定论的情况下以独立的、现代的眼光深入传统。
也许正是因为作者有一种健康的历史感,所以才产生了这样一篇优秀的作品。作者先从追求一种未知入手,确定自己究竟在寻找什么?是历史?是根源?还是未来?在第二、三节里,作者给出了很好的答案,并在结束进行了比较完美的叙述:“所以,我的一生/连同一棵树的出生与死亡/必将坚持向上,或者向下。”这里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作者进入思想的深进行深度挖掘,并在一上一下之间找到自己的平衡点,我想这也许就起源于作者的那份责任和历史感吧!所以,我一直相信,时间也许就是诗歌/生活中所必须的一部分。
《安于金秋》
像一条安于低处的虫子
你在祖国的泥土之上
头枕幸福
听流水把干净的琴音
吹送到耳旁
被笑声碰醒的苹果公司
在果香里美美轻笑
宝贝,你要学会呼吸
学会掏出伤悲和叹息
邀请炊烟的芳香入住
微紫点评:子衣的诗歌充分地体现了现代汉语之美。在她的语言里,我们感到古汉语中那些优美意象在子衣诗歌中的源源流淌,流水,菊花,槐花,泥土,带着诗经的韵味,带着中原地区泥土孕育的芬芳,在子衣诗歌重新酝酿。她的语言未受西方诗歌舶来语言的干扰与侵犯,但在艺术形式的重新组合上又有自己天生的独创与颖悟能力,使她在秉承传统的同时又体现了现代诗歌的本质特征。
《枯萎的花》
开着开着。槐花就累了
日子顺着栅栏倒下。砸出一地寒霜
槐树抖不出灰尘的重
我只把收回的季节,藏进泥土
正面的冷,背面的暖,花心的血
无人熟知。只有它和岁月的小河知道
微紫点评:统观子衣诗歌,透彻,灵动,自然,率性,真纯。在她的诗歌语言与诗歌意境里游走,让我们感到生活的炊烟味道如此真醇,生命的本质况味如此浓烈。让我们不由心生对这尘世的倍加热爱。
《隐藏》
把自己藏进诗句的人,不愿面对世俗生活
变旧的身体,变老的流水,变薄的人情
如阵阵龙卷风,向左,向右,翻卷着她的骨头
她愿意把自己藏进断行的清风
藏进抒情的云朵,藏进开花的树
这时的她,活得像花香,活得像露珠
活得像凤蝶总科,爱上春天,爱上美梦
秀水点评:重庆子衣子衣这首诗,从“变旧的身体”“变老的流水”和“变薄的人情”中引入清风、云朵、花香、露珠、蝴蝶、春天、梦等诸多美好的意象,在看似明快的抒情中表达了诗人心灵深处的孤独。这种孤独是对平庸的抗拒,对浅薄的逃避,对世俗的超越。它是抵达存在奥秘的一座桥梁。它不是装饰的,矫情的,而是生命的一种朴素实在深刻的体验,是艺术创造的一种必需心境。正是这样一种孤独带给诗人一种新的感情,新的憧憬,使子衣的诗歌底色呈现明亮的暖色调。她的诗能让读者从黑暗中看到光明,从灰烬中看到火焰,从冬天感知春天,不退缩萎靡,而是积极向上,给读者精神上的愉悦。
诗歌评论
苦难落地为诗,尽显性情之美
——读重庆子衣诗歌
文/微紫
每次读重庆子衣的诗歌,都不由被其纯粹的质地、率性的吟唱所打动。被这种魅力感染,以并不成熟老道的诗歌眼睛对其透视一二。
一、子衣诗歌的抒写主题:安抚苦难,安抚生存
重庆子衣的诗歌是对疼痛的抚摸,对生命黑暗的救赎,对尘世苦难的超脱。从这个意义上说,子衣诗歌发自血脉,正因此,这些诗歌才有巨大的撼动力量。她倾诉,她吟唱,这些流水一样的声音也抚摸着我们每个人的伤痛。因为,所有这些被抚摸的,也正是我们生活的外衣之上的灰尘。
我们虽然没有经历战火,硝烟,但是每日像吞食盐巴呼吸空气一样经受着贫困、疾病、劳累、欲望的压迫挤压。人非草木,对所处环境不可能无所求无所愿.。在挤压中向往自由,在污浊中向往清澈,在痛苦中向往快乐,在重负下向往轻松。
子衣对苦难这一主题的把握与抒写方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不呻吟,不做作,把它们升华为清风流水。但我们能品得出,这清风流水是生活的烟尘升华而成,而不是来自空虚的无影子之物。
她像一个小小的细胞潜身于生活存在中,代人世的山川与河水经受着生命的苦难,又像银亮的嗓子一样代它们发出对这苦难的吟唱。她的诗歌作出明示:作为凡尘人物——如我们之类的大多数,如何在挥之不去的人世烦恼中安身立命。
诗句的缝隙中可以透露出子衣的生活环境,如你,如我,如大多数,借贷、贫穷,疾病;与最琐碎的烦恼作斗争;想扔下粉笔,这清寒之物,——
别再寻我。重庆
别再用解放碑时尚的名牌
切切呼唤我。我只是你渝西某地
一张又穷又窄的讲台上
嗓音撕哑的一盒粉笔
贫病骨折的腿,一碰就痛
但,良心与愿望又使她紧紧握住了它,并在心酸之余将到人生的价值与期待寄予它。其实人的生活环境无论怎样,都会有自身的烦恼。但有了诗歌——这诗意的人生抒写形式,就会从根本层面——精神上提升了这种诗意,升华我们的生命。我们周围的许多人,不读书,不读诗,完全在物质的世界里追索与满足,我想我理解他们,但是仍不可想象,对于我们,如果再次回到那精神蒙昧的黑暗状态会是如何。虽然我知道众多的诗人文人在文字扭索之余也会作态大叫:不写了,不读了,啊,没有文字我会活得很好。我相信这只是他们的一时牢骚与发泄。物质的生命最终是需要精神来救赎的,曾经闪亮过精神之光的生命如果回到黑暗会倍感那黑暗的痛苦与绝望,使生命上升的唯一办法是让精神的火焰燃得更亮些.
二、子衣诗歌的艺术手法:率性,流水一般自然
诗人是一群把个我生命拓展到无限的人。诗人直接吟唱,以自身对生命精神领域的实践证实着人这一生命体在现实物质世界在宇宙间所能达到的精神极限。为此,精神的赤子不惜赴汤蹈火,甚至以飞蛾类之躯投身火焰。无论人们怎样怀疑诗歌精神应有的高蹈性,无论低诗歌垃圾笔法怎样为某些人奉为“回归”的至宝,我坚信,没有高纯度精神内核的语言不是诗,充其量是语言排泄物。低俗的吟唱嘶喊洋场不需诗人登场,流行歌典时尚季风已经足够。无论怎样抒写,诗歌需要艺术性。而艺术性的体现反应了诗人品性的高下。优美的艺术性是诗人优美心灵的自然体现。子衣的诗体现了这一点。
在她的诗歌里,我感到疼痛,那些疼痛仿佛也是我的。然而它们在呈现的同时,却又如月下的花,流水中的伤一样让人感受着纯美与快感。如果苦难也能带来快感,这不是艺术的魅力又是什么?
璧南河,广普小镇,朝天门,江津区吴滩镇郎家村,登云坪,吴滩小镇……这一个个富有地域特色的名字,让我们看到诗人子衣生活的版图。因为子衣诗歌,这些名称有福了。它们含情含容,山山水水自然呈现。无奢无华,每一个字都是呼吸,而不是附属之物。我们看着诗人在这片土地上游走的灵魂。她走在这一个个名称的版图之间。她求医,她问药,与求索文字一样,都是为了修整这疮痕的生命。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这样。而在这辛苦奔走的路上,诗人子衣心中一片澄澈,她透明的心灵映着这生她养她的土地与山水。她的心灵与这土地是一体的。走过了,便带上她的呼吸。那么多人走过通往巴山外的这条路,只有诗人子衣留下了她的呼吸,被我们听到。
诗歌在子衣人里人外给我们的感觉是通透的。从诗读人,更感子衣的可爱。照片上,她美丽,活泼,满盈笑意。从这张笑意成为常态的脸上,我们就可感到她的直率,善良,亲和。读过她的文字,了解生活的风雨在诗人身上曾有过的击打,就不由不感到子衣骨子里强大的精神力量。一个经历过如此苦痛的弱女子还能笑出这样的灿烂,这是一颗多么可爱的灵魂!而在那浩荡不息顽强繁茂的创作力中,我们感到这是一个天生的诗人,苦难落地为诗,几乎无需雕琢饰化。不遮不掩,不粉不饰。上天将那么多苦难赋予她,一定是为了成就她。我想起《世界史》介绍耶稣的文字给我强大的震撼。凡人耶稣清苦贫穷,瘦削病弱,走遍大地,亲尝人间苦难,替雅威代言传道,仅只为在人类之中建立一种更加光明良善的制度,在人性中形成一种更加光明美好的精神感召。诗人啊,如果我们不行其职,人类的光明前景又在哪里?
走进子衣幸福而又甜美的诗意天空
——浅析重庆子衣的诗歌
文/云海鱼
时间匆匆,未及细读,慌忙而言,多有失语症,望谅,如勉强可用,才请贴出去,问候觅雪。
觅雪嘱托为子衣和牧马各写一篇评论,接到这个短信,倍感沉重,子衣我比较熟悉,细推起来算是我进入诗歌的引路人之一,当然可称为我的老师,牧马的诗相对接触的较少,而我也比较寡陋,不足为怪,在两位老师面前,不敢妄言,只能把一些读诗体会向诸位大哥大姐,诗兄诗妹作一简要汇报,以添打诨之乐。
子衣,一如她的名字,青青女子,感情细腻,文字抒情,不看诗歌,遐想一番,必是长发披肩,临风而歌,潇洒俊逸,而一旦走入她的诗歌,就会被她优美的文字虏获,叫你脱身不得。在她那里,你会或如音乐般陶醉,或如泉水般洗涤,你会不知不觉爱上一个梦幻般的影子,这个影子,就是子衣和她的诗歌。
子衣是一个诚实质朴的人,是一个直言直语的人,她的《续命》里有着对生活最真实的回答:“风雨,阳光,花朵,流水/所有可以勒索我的事物/都可成为养活我的食物/其实,我也是借光阴续命的人/借钱,借物,借爱,借故土,借祖国/借期一满,雅威必收回借条/我也应该回到/出世前的泥土”!我喜欢这种直爽的性格。
子衣是一个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她的《相信》,我更多的是读到一种温暖和对生活的憧憬:“山峰,小路,村落,楼房/绿树,小河,飞鸟,云朵/爱,这是璧南河畔的秋天/阳光是热烈的,一切事物清晰可见/一如我们的爱,明朗而开阔/这种时候,我相信泥土不会呻吟/稻田不会尖叫,竹林不会抱怨/果园里,就算有生病的苹果/也会捧出宽容和理解,微笑着说:/“我相信秋天,也相信生活。”
子衣是一个诗意敏感的人,对周围的物事有着她自己的独特感悟,从她的《必须得走里》,从她淡淡的伤感和无奈里,我看到和感受到一颗跳动的心脏:“我必须得走/必须得带上我的小镇/隐姓埋名,退隐诗歌的江湖/我只想到陶渊明的南山/种菊花,种流水/和一群善良的山羊相依为命/和一群仁爱的云朵,交上朋友”!或许说这是一种退让,而我说这是一种豁达!
子衣是一个幸福的女人,是一个畅游在诗意王国的公主,她很容易满足:《给我一个阳光的手语》--“就这样,让温暖贴着温暖吧/无需挪窝/世界是他们的/我只要两只小狗,心贴心的早晨/请给我一个阳光的手语/不为人知的险象,潜伏在生命周围/我只渴望深度的靠近/逐跑人生路上/每一个恐惧阴暗的细节”!她有着善感的内心,有着诗意的触须,在她的国土,她是一只每天飞翔的益鸟,阳光就洒在她明亮的羽毛上,幸福而快乐。
子衣的诗歌是明亮的,充满激情和令人向上,她舍去了多余的包装,用一颗心,用一份情,用一份爱把僵死的文字串联起来,成为网络里一线靓丽的风景。她更善于打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把那些灵光一现悬挂在思维的窗口,让我们有幸领略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爱的真谛!
我不想再多说什么,这时或许今后的某个下午,我想泡上一壶清茶,静静地走进,走进子衣,走进子衣美丽的文字,走进她那幸福而又甜美的天空。
诗歌访谈
诗友专访
觅雪嫦晴:我们知道,读一首诗歌接受的心理是不同的。能简单谈谈你对诗歌的认识吗?能否用几句话概括下你认为的好诗的标准?是什么东西触动你写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首诗?有人说“诗更接近于哲学”。您如何看待这个观点?您在您的诗歌里面思考(表达)最多的是什么?
重庆子衣:谢谢觅雪。对于诗歌的定义,许多诗人都有不同的界定。我认为诗歌是用比较形象鲜活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内心情感和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人曾把诗歌比作修辞的火焰。也是指诗歌借助大量修辞,通过隐喻形式来承载它的思想情感。但现在一些诗歌理论又强调去修辞。露主骨,直抵事物的本质。我目前的诗歌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修辞来完成。
我感觉,一首真正的好诗既简单明了,好读易懂,又要包容量大,既要有思想的深度,又要能具有深深吸引读者的迷人气息。这对于我来说,是相当困难的。所以,至今为止,自己也没有写出一首真正义意上的诗歌来。但我相信,每一个诗人都渴望有一首自已也相当满意的诗。这是每个诗人努力的共同目标。不过,这里我还是想谈及零五年在腾讯控股诗风时的一首诗作:《饮尽这杯孤独》,记得在一个寂寞的夜晚,我突然想起在重庆朝天门码头,看夜景的朦胧感觉。迷离的灯光,寂寞的城市,孤独而多彩的流水,那份若真若幻的诗意流动在指尖,十多分钟吧,我完成了这首诗,当晚发在腾讯诗风,那时是小衣和本少爷在那里当斑竹,诗风人气很旺,作品想被斑竹推荐都极困难。而对于重新接触网络,才学写新诗的我来说,能被斑竹推荐也是最大的乐趣。第二天到诗风一看,那诗居然被推荐了。当时好开心。现在看来,这首诗华丽而孤独。但却没有真正写出孤独的感受。但那份如梦似幻的诗境,那种冲破旧有词语结构,构建新鲜语言的感觉,一直记忆犹新。
记得有这样一节:“是的,我说过。我不会哭。我是/那个穿行在黑夜的孩子,我的衣衫/是迎接光明的灯。石头轻轻入梦/青春。梨落。咳嗽中有鱼在游动/谁的眼半开半合//”虽然它还是算不上我认为的真正意义上的诗歌,但这种诗歌创作的极好的自我状态,可以说是从末有过的。而在后来的写作中,也极少有这样美妙的感觉。
有人说“诗更接近于哲学”。的确,与其它文学体裁比较,我也赞同诗更接近于哲学的观点。但是诗歌,绝对不仅仅只是哲学。诗歌同样也是美学,音乐学建筑学等等。一首好的诗歌,不仅仅因为它的思想灵魂抵达一个很高的高度,具有哲学意义。同样的,一首好诗也是一曲美妙的音乐,一个优美迷人的舞蹈。也是一座赏心悦目的红房子……我在诗歌里思考表达得更多的,是它的思想情感。但有时也得注意它的语言是否鲜活生动,整体的布局是否好看顺眼。是否具有冲撞力或反叛个性。现在大多提倡冷抒情,理性写作,更多呈现事物内质,压抑诗歌的情感。我的短诗多往这方向发展。但我骨子里还是喜欢抒情气质浓郁一点的诗,有时也写写长一点的诗,任由情感波动而作。
觅雪嫦晴:一首诗诞生往往源于诗人最初的一刹那情感触动,您认为当这首诗成熟了以后,最初的情绪也就是那个“触动”是否还会存在?诗不是情绪的产物,这句话对吗?如何处理诗歌里面的情绪?
重庆子衣:许多诗往往诞生于诗人最初一刹那的感情触动。当这首诗成熟以后,最初的情绪应该说是存在于诗里的。至少我的诗是这样。我写诗通常很快,多半是某种情绪触动,先想到某个人某件事,或某个词,某句诗,或某个意象,然后扩展开来写。写完再列题目。当然,参加诗赛或接龙诗就从不这样写了。对于我来说,诗歌不会完全是情绪的产物。我有时写诗也没有特别的情绪波动,只是想写,写诗成了一种习惯。以至于有人曾说我为写诗而写诗。我写的诗特多,从零四年底在腾讯控股现代诗风到现在,四年时间,可能有二千多首。我的诗有些写得很平静,有的诗带有强烈的情绪冲动,在写诗时我一般不愿去压抑这种情绪。尽管现在有人强调冷抒情,冷静写作,多深入事物本质去思考,实际上,除了写十二三行内的短诗我比较沉稳外,稍长一点的诗,大多都带有明显的情绪。这个缺点老早就有人给我提出。说我沉静下来的诗写得好。带着明显情绪波动的诗就不太好。但我还是喜欢抒情一些,情感浓郁一点的诗,感觉这样读着才动人。不过,就目前的认识,感觉这些过于情绪化的诗作,的确也应该注意注意一下读者的感受。情绪过于激荡的诗,虽说一定程度上对读者产生一种冲击力,但因为当前诗歌审美价值的取向在发生变化,诗歌更提倡冷静写作,深入事物本质,呈现思想的深度。感触最深的是现在大多情诗,都不再是以抒情为主,不再仅仅只是抒发为爱而疼痛或欢乐的情感,而是从理性的角度去思考应该如何去爱,如何去认识爱情的甜蜜与痛苦。其它的诗更是倾向于对生存状态,现实冷暖的思考。所以我也逐渐在重视这一问题。写完后读一读,看一看是否过于情绪化,然后再适当调整。从上半年开始,我才逐步学会去改诗作,以前我写完,多半发论坛,然后不大去修改了。但现在感觉自己写作速度太快,有些诗又过于情绪化,所以有时也要停下来,改一改旧作。
觅雪嫦晴:对于一个诗歌初学者来说,什么最重要?对于一个成长的诗人来说,什么最重要?一个成熟的诗人是不是关注的点已经转移?转移到了哪里?
重庆子衣:对于一个初学者,我想,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诗歌风格,这是最重要的。几年来,我一直为这苦恼着。直至现在,仍感觉自己的诗不成熟,还在稚嫩的阶段。因为我无法找寻最适合自己的诗歌风格。我的诗风相当杂乱。有时喜欢厚重,有时又喜欢简约,有时很沉静,有时又写得很激荡。有时写长诗,有时又写短诗,有时注重性灵的挖掘,又时又杂乱地侧重生活写实。这也许是性格注定的。但对于一个初学者,寻找适合自己的诗歌风格,我认为是相当重要的。对于一个成长的诗人,我感觉应该考虑如何用最佳方式去挖掘诗歌的深度,如何与读者产生共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两点感觉比较重要。成熟的诗人,自然不会多去考虑用何种风格去写,而应该想我如何将自己的风格发挥到极致,如何在短短的诗中挖掘生命的深度意义,而又很自然入心地走入读者心里,与读者产生共鸣。我看到一些诗人,诗歌写得相当性灵,对生命的意义也堪破得比常人更透,但他们的诗歌有时就陷入自言自语,太过跳跃玄妙的意象,很难走进读者心理。就出现了诗人与读者之间的断裂感。实际上现在诗歌远离大众,有一部分原因也是朦胧诗太过朦胧,读者看不大懂,所以淡淡对诗歌不感兴趣。当然这也是大众不熟悉新诗的发展。诗歌审美情绪没有跟上的缘故。一个成熟的诗人,他既有深入诗歌内部,极生动的构建他的诗性世界,同时也要在诗歌与读者之架设一道桥梁,让读者很好奇很欣然地步入他的诗歌内部,去细细体会其中的美妙。
觅雪嫦晴:您如何看待已经成名的诗人对自己写作的影响?他们的作品会不会让你在不自觉中去模仿,您会不会去他们的作品里面寻找灵感和意向?(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不同阶段)作为一个诗人应该怎样正确阅读,合理借鉴别人的诗歌?
重庆子衣:成名的诗作,我喜欢的,我也经常去读。不喜欢的,尽管成名,最多偶尔去了解一下风格。多半不会花更多时间去深入学习。而有些尽管没成名,但我认为写得好的诗人,我会经常去关注,去学习她的诗。实际上,我有相当长的模仿经历,有时喜欢这个人的风格,就去模仿这个人的写法,有时喜欢那个人的风格,又去模仿另一人的。最初的阶段去模仿,我认为是可以的,但久了,实际是对自己相当有害。这种模枋,一是对自己的写作不自信,另外一方面,你去模仿,你写得再好,也有别人的影子。当然,合理借鉴是必要的。对于别人的诗,可借用某一个词或意象,如果借用一句完整的诗,实际就有抄袭之嫌了。当然,和诗和接龙诗又另当别论。我现在趋向于自然写作,写自己内心最想说的话。也不特别在意哪种形式表达。有时感觉随意了些,但是自己内心真实的东西,少了别人的痕迹,我想,坚持下去,渐渐就会形成自己的风格。
觅雪嫦晴:有人认为你是靠天分写作和激情写作的诗人,你认为呢?
重庆子衣:呵呵,说我靠天份写诗,这话是抬举我了。实际上,我对自己定义并没有诗人的资质。我写诗的确比较快,常常从某个词或某个画面出手,几分钟就完成一首十来行的小诗。但这些诗多半质量都不高。写得比较清浅直白。天生的诗人有超常的想象力,和对诗歌的敏感,敢于冲破词语的常规,用鲜活独特的诗歌语言去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这方面我感觉自己比较守旧,有时还以说理的枯燥方式完成一首诗。以至于好些人都说我的诗有些直白。我也不喜欢隐得太深的诗,读着累,有时模棱两可的诗歌语言,还有产生岐义。虽然这是诗歌合理存在的现象,但我更喜欢畅晓明白,好读易懂的诗。现在的诗渐渐远离读者,一部份原因也因为有些诗隐得过深,读后也弄不明白他究竟写的什么。有些诗好读易懂,同样能打动人心,或者惹人喜爱,这样的诗我认为才是最具生命力的诗歌。
至于激情,这点我倒不否认。在生活中,我其实是很沉稳的人,情绪也没多大波动。但我在文字中的状态,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在文字中我会不自觉陷入某种情节,受到某些触动,就会以很激荡的诗句呈现这种感受。也许是生活中压抑了这种天性,而在自由文字中,充分释放出来。但这就面对一个问题:诗歌不是发泄情绪的工具。太多激情的诗作,已经不适合当前诗歌的审美取向和大众口味。不过,在激情之后,我通常会有一些沉静平稳的诗作,这些诗自然要稍微有厚度一些。以至于有人说我沉静下来写的诗就不错,在以后的写作中,我会尽量控制自己的激情。不是说一首诗就不要激情,没有激情的诗也就少了直入人心的力量,关键是如何掌握这个度。如何在一首诗中控制这个高潮点,,我想,这才是最重要的。
觅雪嫦晴:我们知道,读一首诗歌接受的心理是不同的。能简单谈谈你对诗歌的认识吗?能否用几句话概括下你认为的好诗的标准?
重庆子衣:我眼里的好诗,用几句话概括就是:用极短的内容,表达极深刻的思想;对读者产生极强大的冲击力,,引起灵魂深处的共鸣,这样的诗我认为就是好诗。总之,我认为通俗易懂的,好读动人的,真正打动读者的诗才算是好诗。我认为,一首诗它的魅力在于它有着不同的气质,不同的美感。诗歌既可是一段时间的情感积淀,也可是某个瞬间的灵感勃发。它最不同于散文和小说的,不是它的思想,而是它呈现的语言状态是独特的,鲜活的,经过裂变与加工后产生的新生命。诗歌应该是产生新鲜语言最大的载体。所以,一首好诗,首要的是它应该具有个性化的诗歌语言。如果在这一点上成功,那么他的诗实际上也有一定的阅读价值了。一首好诗能够迷人,还在于它内在的气质,我把它理解为诗歌的气息。这种气息既是情感流动的气韵,也是诗歌呈现出来的整体精神状态。是温润明亮吗?还是孤独凄伤吗?它能否打动人心,也要看诗人在完成这首诗时,是否构建了吸引读者的一种迷人气息。也就是诗歌呈现的味道。当然,这也得与阅读者的口味相关。比如有些读者喜欢读忧伤凄美的诗作,有些又喜欢读欢快明朗的诗。有些喜欢理性思辨的,有的又喜欢情感浓郁一些的。当然,一首诗歌真正的灵魂所在,是它的思想。一首诗的深度,我认为与它呈现的思想状态相关。与它用何种方式去构思和呈现这种思想有关。
对诗歌的认识,在前面已经粗略地谈到了一些。就目前来讲,我对诗歌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我还想谈及一点是,诗歌既是灵魂救赎的一种有效方式,同样也像精神鸦片一样,易让人饺子沉溺。生活无聊时,写写诗,寄托一下自己的情怀,抒发一下对生活的诸多感受,这是非常有益身心的。但我在这些年的诗歌写作中,常常为诗疼痛,不是为写什么痛苦,而是老感觉写不好,不知如何才能写好它,这是其一;其二,现在对一首好诗的评价标准异常混乱,根本不知什么才是大家很受欢迎的诗风,甚至我对这一点是很迷茫的,只有抱着自己的评价标准去读诗。有时也订阅《诗刊》和《星星》等比较权威的诗歌刊物,想从中了解到一些诗歌评价的大致方向。但究竟什么才是大众都认可的好诗.?这样的好诗标准是什么?对这些我都感到困惑;其三,是在网络诗坛,写诗发作品,也渴望好好与大家交流,但现在网络诗坛流行的风气并不好,大多诗友阅读马虎,很少有人认真阅读。我长期在几个论坛当版主,总到看诗人们发完贴就走人,然后等斑竹来点评,有时点评了也不大理,或许点评时砖头下重了,又跳出来与你对阵;其四,是诗歌发表的问题,上官姓刊难,上民刊又要钱;其五,有时感觉越写越孤独,越写越寒冷。实际上我更愿在诗歌中写一些温暖明亮的诗句,但这样的诗,就我目前的眼光,感觉大家并不是特别喜欢,好像诗写得越痛苦越感伤越让人心疼就越好。也许这是我对诗歌的片面理解;其六,我的一些诗写得直白干脆,总是被人批。可我的侄女,一个大学本科生都读不懂。我办公室几位同事也是大学本科毕业,他们专门找我的诗来读,都说读不大懂,这实际上是当前诗歌的一个困境。而口语诗努力接近大众,降低诗歌门槛和阅读理解的难度,大众好像还是不买账。所以,如何既要把诗歌写得深入,又要接近大众口味,在新诗与古典诗词之间进行融会贯通,这是我目前努力的方向。总之,,我对诗歌的认识相当肤浅,也不喜欢引经据典说出别人的诗歌理论,只凭自己的感觉胡乱说一通。今天的访谈,使我有机会静下心来梳理一下自己对诗歌的认识,也让众多诗友对我的诗作进行点评探讨。
研讨访谈
鸣砂火:很高兴在这儿能与你们共聊。是诗歌这位女神把你们这两条江河召引到这儿了!我相信,今晚在这儿一定很热闹了,在女神的面前我们都可虔诚地说出自己在对她的追求的过程,出现过的迷惘与憧憬,困惑与执著,痛苦与欢乐。或许我们曾一度动摇过自己拥有的能力或信心,但最终还是没有放弃,坚守了那“一片阔远的高地”(子衣),且“他用神的宽容抚摸另一个我”(牧马)。那么,当你现在回过头来去重新审视那段日子时,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重庆子衣:回顾写诗的这四年,感觉诗歌改变了我的生活。作为一位中年女人,以前迷恋的是美容,逛商场,如何把自己打扮漂亮些。这几年几乎没了这样的爱好,大多时间用来读诗,写诗。以前喜欢关注生活中一些世俗的小事,为之而悲喜,现在似乎看淡了这些生活小事。精力都转移到诗歌上了。应该说,这样的生活比过去更丰富。更充实。但有时又感觉,对于诗歌,切勿迷恋过渡,还是得立足现实。如果恰当处理好这个度,我想,生活将会更和实在。
林宗龙:问一下子衣,怎么处理好诗歌和读者之间的关系,你觉得诗歌是否应该承担时代的责任吗?如果有的话,那么诗歌的责任又是什么吗?
重庆子衣:呵呵,感觉这些题目都考我得很呀。如何处理好诗歌与读者的关系,我想,这与我评价一首好诗的标准有关。我认为既通俗易懂,又包含深刻道理,同时又能感动读者的诗,才算好诗。通俗易懂,打动读者,实际是照顾了读者的感受。我们写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写,还为了感动读者,与读者引起共鸣。
诗歌应该说既娱悦自己的身心,同样应该承担时代的责任。比如五六月份在地震期间,面对历史性的大灾难,诗歌自然承担起时代的责任。诗歌时代责任是反映客观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在这方面。好些诗人就做得很好。应该说男诗人比女诗人做得更好。我感觉男诗人更注重社会现实,反映底层人民的疾苦。比如李飞骏诗人就是很好的例子。女诗人更注重内心情感,其实她们的诗歌更贴近家庭生活,同样也在隐射当前时代的婚姻家庭观念。也有一些女诗人写得开阔大气,跳出自我圈子,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疾苦。我所了解的朱巧玲诗人,感觉她的诗就不同于一般女诗人的诗。她的诗有许多关注祖国的命运,关注生存的城市发展状态。当然,她也有一些诗反映小我情感。还有就是胡铭铭的诗,以及大家熟悉的郑小琼的诗,这些女诗人眼光都极开阔,诗歌文字也在无形中担当起时代的责任。
鸣砂火:在你的博客中,我留意了两件事,一是父母的早逝,二是婴儿的夭折(当时我不敢肯定,而在这次回帖后,略为肯定。我不知这种肯定会不会刺激了你,所以我有些顾虑)。我相信这两件事一定会对你产生终生的影响……
重庆子衣:的确,父母的离世对我的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二十四岁时,母亲在我生日那天去世。我出生时,母亲难产大出血,母亲昏迷三天后才醒来。母亲身体很娇弱,以前一直在城里富有的家庭生活,后来因为外公的政治问题,外公解放后被处决。母亲文革被批斗。父亲一直是苦农民出生,却以异常超脱的方式离世。我是家里最小的一个。父母生养了八个儿女,三个姐姐幼年就死去。父母离世,都是我借钱飞奔棺材埋葬的。所以这么多年了,我依然活在这些阴影之中。我的诗歌从来不避讳写墓地,写生死,因为我生活经历也是这样。
我至今也以丁克家庭的方式生活。刚结婚时有个一个胎儿,后来因为两地分居不要孩子。再后来与爱人调在一起,又过上丁克生活了。所以这对我也有一定影响。不过现在我渐渐从泪水中解脱出来,尽量想用更理性的眼光去看待这些。前两天我写了一首怀念父母的诗,《怀念也是一种美丽》。我相信,越是长久的怀念,越是芬芳醇厚。亲人永远都会存活在亲人的爱里。
岳灵:现如今诗坛新人辈出,诗歌走向也呈多元化。而对于新手来说,想要多了解和学习诗歌,总会走很多的弯路。更何况,很多诗歌意象纷呈,语言怪异,近乎病句,表达的意思也让读者摸不着头脑。可这样的诗歌居然得到众多高人的吹捧和高度。你可以谈谈这种诗歌的现象吗?
重庆子衣:其实,我写诗也只有四年时间,严格地说,只算初学者。对于诗歌,就我自己的经历,感觉就走了许多弯路。现在诗歌评价标准混乱,诗歌也呈现多元化。对于初学者来说,找一些比较好的诗歌学习借鉴,这是相当重要的。对于那些被众人吹棒的诗歌,如是不是自己喜欢的,我多半也不会去关注。我喜欢找适合自己口味的诗去阅读,有时也许他并不是名诗人,但感觉很喜欢,依然会去学习。我坚信,只要坚持自己的风格,努力把这种风格发挥到极致,就能让诗歌更加成熟起来。
岳灵:子衣的诗歌里充满了清新的阳光,会笑的花朵,泥土的呢喃,还有具备生命的苹果,连天上的白云,山顶的青雾都有了呼吸,有了情感,诗歌给人亲切而舒心的感觉。很早就知道重庆子衣,发现你是高产高质的诗人,请问,你的灵感出自于哪里,跟你的经历,或内心隐忍着生活之痛有关吗?子衣有没有遇到过没有灵感写诗的日子?没有诗歌的日子你会不会感觉痛苦?
重庆子衣:呵呵,相比之下,我的诗的确写得比较多。主要是出手快,又多写短诗。写诗的灵感嘛,对我来说,一个词汇,一种小小的情绪,一个画面;或者在教学中读到某个故事,在网络诗坛读到某首诗,看到某幅画,都能触动我写诗的感觉。我同时喜欢一些论坛的诗赛,这样写感觉题材更广泛。应该说,我的诗歌也与自己的经历有关。这几年,好像没有写不出诗的日子,只有不写诗的日子。有时写烦了,也感觉写诗没多大意义,就会停几天;或者有事外出,无法写诗;一般情况下,每天都喜欢随意写写,以诗歌文字的形式记录一下自己的生活感受。隔段时间回头看时,就会感觉,原来这些诗歌或多或少记录了一段生活。没有诗歌的日子肯定会痛苦。不过目前来看,基本上不会离开诗歌,就是无法上网,家里还有那么多诗书,还可用笔和纸呀,这已经是自己生活的一部份,或者已成为了一种习惯。当然,随着生活境况的改变,也许某一段时间会离开诗歌也说不定。我想,如果真正离开诗歌,肯定会痛苦一段时间,但时间会平复一切。
清荷铃子:对于当今的汉语诗歌,您有什么看法(您觉得乐观的是什么现象或者趋势?担忧的是什么原因)?当今的汉语诗歌(比如您的诗歌)能够给普通读者带来什么?
重庆子衣: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有点大。对于当今流汉语,我感觉较为乐观的是,由于网络的便捷,各种语言正在融汇。一些地方口语进入网络世界,成为全国人民的通用语言,而且新的词汇产生快,流传也快。这都是网络革命对当今汉语变革的影响。应该说,汉语比过去更丰富,包容力更大。但让人担心的是,一些粗俗的,低级的语言流入网络,也或多或少进入诗歌或文学语言中,感觉汉语的纯度降低了。当今的诗歌语言,给普通读者带来的,感觉并不是美感,而是思想层面比过去涉及更广,更深。一些关注现实的诗歌,让普通读者了解到更多纷繁的世相。一些性灵的诗歌,把普通读者的情感带入更深广的领域。
冷落清秋节:在两位诗人的诗歌里,都看出了对中国古典文化的青睐,这种民族亚文化的根基也让两位的诗歌拥有了贴近读者心灵的情愫,两位是如何在创作中完成对古典文化渗透和"陌"而不"生"的处理的?
重庆子衣:谢谢冷秋兄的支持与提问。对于诗歌的古今融合,这也是新汉诗提出的主张,尽量在新诗与古典诗词之间架设桥梁,进行有效衔接。在这一点上,我的诗歌还做得不够。不过也努力往这方面去做。古典诗词重意境,诗风优美,在写诗时,我也极力保持诗风的优美。但在意境的构建上,没有过多去考虑。只因为以前看的古典诗词多一些,自然也受到一些影响。因而从诗歌呈现出的状态,给人感觉陌而不生。呵呵,答不好,有点力不从心呢。
冷落清秋节:任何弃自己民族文化的写作最终都会被这个民族的读者放逐,任何人都不能躲过传统的锋芒,对于"美"的继承和对于"意"的拓展是现代诗歌的一个重要课题,我想这也是原野先生重申"新汉诗"的意义之一吧,谢谢你的回答。
临荷:问一下子衣,选择了诗,就注定做一个清贫的朝圣者。我想知道诗在你生活中是什么?或者说你为什么要写诗?
重庆子衣:谢谢临荷的支持。的确,选择了诗,就注定做一个清贫的朝圣者。诗歌在我的生活中可以充当很多角度。我没有孩子,我一直把诗歌当作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中我不打麻将,不大爱进美容院,诗歌有时也是我的朋友。有时,诗歌又像爱人一样,给自己呵护与安慰。有时,诗歌又像利剑,刺伤我的心。就目前来讲,对于寂寞的我来说,诗歌在我的生活中至少占百分之三十的比重。我写诗,一是为打发时间,更重要的是,想以诗歌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我有时迷信命相学。算命老说我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许多年来,我一直为这话而努力。有时为诗歌痛苦,也因为这。因为写不好一首诗,或者说自己都写不出令自己满意的诗,所以就抱怨自己不努力,不上进,没有努力,而说什么才高八斗,也是一句空话。我一直想用诗歌来证明自己的生命价值。这一点也是支持我写诗的动力。我始终在想,一个灵魂,能靠借助诗歌文字走多远,我的诗其实很杂乱,什么都在写,我是想通过诗歌文字打开自己所有的生存经验,想看看自己究竟能通过诗歌领悟到生命中的哪些真谛。当然,在诗里,我时而饺子,时而澄彻,这也是自己内心动荡的心里历程。我喜欢将所有细微的感觉都形成诗歌文字,我相信,这就是我来到人世所有存在过的印迹。诗歌与生活应该是相互相承的,它们是一个共同完善的关系。
原野牧夫:今天两位诗人研讨会顺利准时举行,值得祝贺。有一个比较严峻却很突出的问题,眼下诗歌在网络诗歌论坛比较活跃,但在现实中却出现很多人不读诗歌。诗人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和社会角色。作为诗人,请问重庆子衣、牧马二位,针对这个问题和诗歌文化现象,你们如何看待?并且在诗歌创作上有哪些思考?同时做出那些努力?
重庆子衣:的确,正如先生所说,针对这一诗歌文化现象,我想说以下几点:第一、现实中许多人不读诗了,一个原因是由于科技的发达,人们的文化娱乐活动更加丰富。这与过去靠诗歌小说渡日的时代完合不同了。现在,人们可去唱卡拉OK,可去玩牌,可去看电影,可上美容院。洗脚城什么的。在网络中可去斗地主,打游戏等等,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自然吸引去了一部份读者。第二,自然是诗歌自身存在的问题。诗歌从总体发展趋势来看,失却了优美抒情的风格,有些诗又过于深奥难懂,一些对诗歌有点感兴趣的读者,也失去了阅读兴趣。再者,诗坛不本又不团结,诗人的一些丑闻导致诗人公信度极差。同样使大众远离了诗歌。还有一点,目前诗歌审美评价没有跟上诗歌自身的发展。许多读者还在用七八十年代的眼光来评价二十一世纪的诗歌,这与诗歌教育普及有关。诸多原因,导致诗歌淡出了公众的视线。对于这一诗歌文化现象,我想说,诗歌既承担社会责任,反映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同样也应该保持自身的娱乐价值。这里我还是得说,在我看来,不是越垃圾的诗就越好。下半身之流的诗歌,其实是丑化了诗歌形象。作为诗人,我们应该坚持古典文学优美高雅的诗风,绝不能让诗歌流于庸俗化。
同时,对于各位诗人,我也想说说诗歌论坛的回贴问题。现在大家都忙着去写。也很少人读诗了。网络平台的自由化,让更多诗人有了发表的欲望,写诗的速度也快得多,诗歌产量也惊人。我自己也是一个算是高产量的诗歌写手。但作为写诗的人,更应该重视诗人的作品。应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我长期坚持在三四个论坛当版主,有时间就去回贴。同时,在其它网站发贴,多半都要回几个贴再发贴,这既是对其它诗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诗歌作品的尊重。如果大家都不读诗,写诗又有什么意义。有人就说过,现在读诗的基本都是写诗的,不读诗的,都玩其它去了。如果大家都抱着真诚交流的态度,相信诗坛会更加活跃。也更利于诗歌艺术的探讨交流。呵呵,理论知识有限,只能想到这些了。平时积累的理论少了,真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呢。
原野牧夫:分析的有道理。不过,我觉得作为诗人,应该考虑的更多的,还是诗歌本身的问题,也就是作为诗人如何写出真正的好诗歌来,只有好的诗歌才可以赢得读者的青睐。关于什么才是好诗歌,子衣的理解呢?
重庆子衣:的确,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写出真正的好诗,读者爱读,对诗歌有了兴趣,自然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读诗写诗。关于什么是好诗,我在觅雪姐的访谈中谈到,通俗易懂的,能用较短的诗歌文字承载较丰富的内容,蕴含较深刻的道理,而且能够打动读者,具有冲击力的诗才算好诗。至于怎样的诗歌创作才能代表我们所倡导的新流诗动动的正确创伤方向,我想说,这方面也应该提到先生所说的新汉诗的血统问题。无论怎么借鉴西方式的表达方式,但中国的诗歌应该具有中国特色,应该在古典与现代这前找到很好的融合点,打通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的关节。这一点先生和潮流论坛的诸多诗人正作着努力。其实,台湾的诗歌,在新古融合,融汇贯通古今中外诗歌艺术上,就作出很好的表率。我理解的新汉诗,一定是坚持优美高雅的诗风,靠意象说话,融情于理,自然率真抒发对生活的感受。在潮流论坛中,先生和临荷听雨,冷落清秋节的诗可以说都是相当好的学习范文。我特别想说临荷听雨的作品。临荷的诗写得非常芬香优美,而又理性睿智,既承传了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同时也与当下重思考,冷抒情的诗风相融合,我感觉是在古典诗词与现代诗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契合点;还有一个是白雪诗人的诗,诗风温良纯净,同样既有古典诗词的深厚底蕴,同样融合当下诗风审视内心,重视思考的诗歌品质,同时写得空灵剔透,浸润人心,深受读者喜欢。在我眼里,她们的诗都可成为女诗人们学习的范本。
林宗龙:我觉得一首诗首先要真实,其次才是语言,那么一首好诗就是将真实和语言有机的结合。这种真实包括情感和思想的真实。如果一首诗脱离了真实,就算辞藻写得再美,再诡异,再先锋,那么这首诗就没有任何审美的价值。现在大多诗人刻意追求词语的出新或者营造,却把真实落在一边,给人的感觉就算空和虚。我想未来诗歌的创作要在还原和提升上发展。文字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要借助许多修辞来支持。而还原又是突破文字过程中最难处理的,如果谁能拿捏到位,那么他或许就是大师。
原野牧夫:诗歌之所以写到现在没有人愿意读了,其中主要的就是曾经一段时间,由于主张诗歌西化的部分所谓的先锋诗人,过于强调诗歌语言的先锋性,甚至违背诗歌艺术只玩一些文字游戏;同时一些口语诗歌,过于追求诗歌的世俗化,主张去语言艺术文字;其实那些先锋和口语诗歌却违背了一个诗歌的本质审美,也就是你所说的情感真实和语言艺术的高度统一。之所以这期经过评委的推荐,决定举办牧马、子衣二位诗人的研讨会,就主要是探讨这个诗歌本身的问题。这两位诗人的作品各有所长,各具特色,更重要的是,在情感真实和语言艺术上他们基本把握了,都具备了成就优秀诗人的条件和实力、潜力,在阅读他们的作品时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这两点是他们首先考虑的;尽管他们也还需要不断超越自己,但已经迈出坚实的一步。
燕庄生铁:请问子衣,以你自己为例,你认为诗的情绪和格调以及关注的方向,与诗人的生存状态到底是怎样的关系?
重庆子衣:刚刚看掉这个问题了,我想,诗歌的情绪以及关注的方向,应该说与诗人的生存状态密切相关。我的诗多半是反映自身的生活,基本上都受自己的经历左右。至于诗歌的格调,这与自己某段时间756追求的诗歌品质有关。我有一些诗情感波动大,写得就沉郁动荡,有一段时间又想让自己内心阳光明朗起来,所以有些诗又写得温暖开阔。
秀水:经常被你的创作热情所感动,你总是再短时间里就能创作出很多优秀的诗歌来,请问你的创作动力和灵感源泉是从哪里来?
重庆子衣:只因为爱写,没事就想写写,不写诗心里就空落落的。大多时候,感觉时间是从诗句中流逝的,有时也想穷尽笔力,写尽生活的所有滋味。只想用诗句证明一滴水的存在。呵,我时常把自己比作一滴水,渺小,冰凉,又极易消逝,所以总想用文字来证明自己存在。我感觉自己一向比较悲观,自己究竟还能活几年,都是末知数,所以,在不确定的命运中,我只想用诗行留下自己生命的印迹。在这种想法的支撑下,所以就会不自觉去写。除了写诗,我还喜欢旅游,可出行要花钱,只有写诗喽。
晴宝儿:子衣的短诗个性鲜明,善于把握内心敏感思绪,以诗的形式推开世界的门,很喜欢的风格。04年到08年,热情的书写过程中,在你的诗中,多次出现“乳房”、“子宫”等女性特征的词语,平时在你的诗中已有此感,今天这30首短诗中有3首,十分之一的比例。你是否认为写诗思路也有固定模式,你是怎么看待诗要出新,并在哪些方面让自己的诗有新意?
重庆子衣:宝儿这个问题提得好。呵呵,很佩服宝儿敏锐的洞察力和高度的概括力。我倒从没重视过一这点。也许是无意识地在诗中提及这些关于女性特征的词汇,这也是一种惯性吧。上次在绿风,席芷就提出,不喜欢直接用女性的器官入诗。但我不这样认为,女性诗歌有她自身的特点,用这些涉及女性身份特征的词汇入诗,是无意识地体现女性意识。我感觉用她们入诗没什么不好。比如重庆女诗人梅依然,她就立足女性自身,从女性的身体,思想,情感来写诗,写出女人对生命独特的感受,从而形象鲜明的诗风,在众多女诗人中脱颖而出。当然,我没有想走那条路子,有时诗中涉及到这些女性身体语言,只是一种无意识的诗歌创作行为。应该说也有惯性存在,经常写,如果能从不同角度写出新鲜的感受,让读者不厌倦,仍然感到新鲜,我觉得这也会形成风格。不过,写得过多,有时也会让读者产生厌倦情绪。想让诗歌避免惯性写作,一方面需要读者指出诗人的惯性写在在哪里,当事者迷嘛,如果宝儿今天不提出这问题,我还真不知自己作品中存在这一问题。另一方面,也要靠诗人自身有自审能力。写一段时间,回头看看,自己的诗歌是不是陷入惯性写作,没有新鲜感,还停留在旧有的思维中。同时,也需要诗人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审视,尽量选择各种题材来写,这样应该会避免一些惯性写作行为。还有一点,可暂时停笔一段时间,然后再写,可能陷入惯性写作的机会就会少一点,这是我的理解。
中国嘉德:诗歌如何突出地域文化,譬如牧马的黄河,子衣的长江?诗歌的创意来自何处,想象力占诗歌写作多少成份?最后是如何升华诗歌主题,一首好诗应该有怎样的特质?
重庆子衣:呵呵,其实,我在写长江,写嘉陵江,写朝天门,写大巴山脉和我们璧山区的壁南河畔时,没有特别想到突出地域文化,只是把一首诗的位置摆在这些地名中,然后结合生活实际写写自己的感受。如我在壁南河畔的系列诗中,多涉及到璧南河的水,天,月,村落,以及我生活的小镇小城。
至于诗歌的创意,我从没想过来自何处。通常打动我的是某个感受,或某个词,某个画面。或者读到的某句诗。想象力应该在诗中占六成以上的比重吧。想象力是诗歌的翅膀。没有想象力,诗歌无法鲜活灵动地飞起来。这点我感觉自己较差。这与天生的资质有关。我感觉写诗不一定要最后升华主题。我从没想过写诗像写作文一样最后点明中心升华主题。诗歌的质量应该分布于诗歌的各处。因为它文字有限,实际下,如果一下笔就能抓住读者,这样的诗才是真正的好诗。起笔就特吸引人的,我知道有一个诗人,是红线女,她的诗起句多半让人意想不到。记得有首诗,写关于佛的。她的起句是:“那些佛都叫喊起来。”佛本是不会叫喊的,诗人却以想象为支撑,写佛都叫感起来。让人心底猛然一震的感觉。这句诗给我很深的印象。让我明白,写诗不一定非要最后升华主题,如一下笔就能抓人,那才是真正的好诗。
我的短诗有一个比较严重的不足,太注思想内容,有时忽略了句子的鲜活灵动,给人有点说教的感觉。上半年在乐趣园诗坛有朋友就指出过。下半年我尽量在避免这个问题,但感觉还不彻底。一首好诗的特质,我认为是如何用超常的想象力和较有深度的立意去构建一首诗,哪怕是短诗,让它能更鲜活更直入人心地进入读者心里。这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清荷铃子/秀水:子衣,感觉到你每天都能上网的。请问一下,你是怎么样处理好网络、写诗、及现实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的。你爱人支持你写诗支持你上网吗?
重庆子衣:呵呵,我现在其实有相当充足的写作时间。爱人现在很支持我上网,他理解我对诗歌的热爱与追求。家里有人煮饭,做家务。一周十二节课。不坐班,工作相对轻松。所以我现在总是想,这两年有较充足的时间上网写诗,就好好写写,多写一点也没关系。记得零六年,我又上班,家里又带几个学生,自己做饭,真的好辛苦。那时写时完全是挤点时间,现在好了,可以有这么自由的写作环境,更应该珍惜。但这或许只是暂时的,因为生活原因,说不定以后同样会为工作生活操劳忙碌,那时想写诗就更难了。不过我想,我绝不会轻易放弃诗歌的。
秀水也问及这个问题,我转到这贴来回答。如何处理好生活和诗歌的关系,我想这是每个诗人都会面临的问题。诗歌毕竟只是我们的一个业余爱好。大多时候,我们都得面对现实。我上网写诗,也是空闲时才上。工作就认真工作。有时感觉自己迷恋诗歌过深,我也会停笔,外出玩两天,缓冲一下。我记得诗人李晓泉写过一句诗:"要把想象的风筝拉回现实的地面."如果生活与诗歌发生突冲,那肯定会以生活为重。毕竟我们得面对现实。我现在有多余时间写作,只是暂时的,如果今后忙了,肯定也会以生活为重,再挤时间来读诗写诗,但我也不会轻易放弃诗歌的。
燕庄生铁:我在一个回帖里说过:“子衣以虔诚的态度端与我们读者的面前的这些诗,经感情的濡染,使文字有着巨大的情感魔力。”其实这是你的诗给我的最大印象之一。你的文字和情感搀和的很棒,文字因情感而有了色彩,情感因文字而有衣落。但他们不是割裂的,是一体,是色里胶青,月中鹤影。如何做到的?
重庆子衣:呵呵,对于情感如何与文字相结合,这个问题,我在写诗时从末注意过。也许是与生俱来的对诗歌的敏感吧,一旦有触动,我就会写诗,写诗一般不会停,基本上都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如果写到半路停下,那这首诗我多半不会再写下去,因为这样硬去写,感觉节与节之间有断裂感。对我来说,这种情况何少。有人说我是靠激情写作,的确,一面对文字,我的情感就会有起伏,以前总是任由这种起伏的情感奔放文字,从不节制,不过最近感觉还是应该控制一下情绪,写时也注意读者的感受。以前写诗写完多半就不大管了,现在写完,一般要回头读几遍。看看停顿,节奏,语速,以及语言的鲜活程度,和诗歌表达的主题。
岳灵:写诗的人都知道,诗忌讳抽象的感情表达,它要用形象说话。虚而不实,是不能成诗的。但是,这种实,又不能仅只是单纯的物象罗列,而是通过具体可感的物象,表达诗人的感情。换句话说,就是要化实为虚,以虚代实。化景物为情思。想请子衣与牧马详细解说一下写诗心得,及如何将虚与实,意与物相融入诗中,让读者与诗者共鸣的?
重庆子衣:诗歌的虚实问题,这一点的确值得每个诗人注意。有些诗过于写实,感觉少了想象空间,少了诗味,有些诗过于虚空,感觉又脱离现实。这两种情况我的诗都出现过。如何把虚与实相结合,意与物融入诗中,对我来说,这一点仍是有一定难度的。自我感觉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不过我记得几年前有情诗网,有人给我指出,写诗切勿空对空。一句诗中,如果一个比较抽象的词汇,就不要再用另一个抽象的词汇去形容,而是换用一个实物去支撑,这样才能让人感觉真实可感。虚实相融。也不能太实对实,如果一首诗基本都是写实,没有想象支撑,肯定感觉无味。不过对于一些反映现实的口语诗,我感觉写实一些,只要事例典型,还是没多大关系的。但一些性灵的诗歌,太过注意虚空的意象,虽然感觉诗味浓厚,但有时读着让人感觉如置云雾,不知所云。如果虚实处理好了,自然会深入人心。形象可感,这是我的感觉。
总觉得诗歌是要探讨和研究的,是需要不断的挖掘和友好的交流,更需要诗友互相真诚的鼓励。写诗,是发掘个体生命与灵魂的自觉的过程。首先能表达出来,然后是有兴趣表达下去,至于诗艺内容,我总觉得是随着这种兴趣的增长自然呈现的。当然,诗歌的交流和批评是必不可少,能促进诗写者不断思考和突破。在潮流,有这样一种真诚鼓励与交流的氛围,这很好的!因为这里有一批热爱诗歌的朋友,是诗写者最受鼓舞的所在。
(以上摘自:第三届潮流新汉诗代表诗人重庆子衣、牧马在线研讨会记录)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个人简介
创作经历
短诗点评
诗歌评论
诗歌访谈
诗友专访
研讨访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