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蓉
中国当代画家、诗人、散文家
席慕蓉(1943年10月5日-),蒙古名穆伦·席连勃,当代画家、诗人、散文家。祖籍内蒙古自治区,生于重庆市
1954年席慕蓉迁至台湾,在老师的鼓励下开始写诗。1956年,席慕蓉入台北师范大学艺术科,开始习画,并陆续在校内外刊物上发表散文及诗,台湾师范大学毕业后席慕蓉任教北师仁爱初中。1964年,席慕蓉到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进修油画,三年后席慕蓉陆续展开激光画、蚀刻铜版画等研究。1968年席慕蓉与刘海北在布鲁塞尔结婚。1981年至1987年席慕蓉陆续出版了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散文集《有一首歌》及美术论著《雷射艺术异论》等作品。
1989年,席慕蓉初回内蒙古自治区,从此开始了她的故乡之行。1991年席慕蓉再访蒙古,次年在台北市举行《蒙古文化国际研讨会》。从1989年开始,席慕蓉相继出版了散文集《我的家乡在草原上》《江山有待》、诗集《迷途诗册》等作品。2017年席慕蓉凭借《故乡的歌》获第十届中国金唱片奖民族类最佳原创单曲奖。
席慕蓉曾任台湾新竹师范学院(现名新竹教育大学)油画及素描专任教授,现为专业画家,从事美术与文学创作,曾获杜特龙·德·特利基金会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颁发之金牌奖及比利时金牌奖。2013年席慕蓉获中华文化人物大奖。迄今为止席慕蓉已出版有诗集、画册、散文集及选本等五十余种。
人物经历
早年生活
席慕蓉祖籍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盟明安旗,1943年农历10月15日生于重庆金刚坡。席慕蓉儿时经常搬家,从四川省到南京、上海市广州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1949年迁入),在动乱中度过了她的童年时光。外婆对她影响极大,席慕蓉说:“从外婆身上,我承继了这一份对那块我从来没有见过的土地的爱”。席慕蓉对草原故乡充满了向往,但母亲却申斥她不了解故乡,她发觉:“我对于那片原本应该是非常亲近的土地,现在也已经感觉变得很陌生了”。1954年夏席慕蓉搬到台北市,同年插入北二女(现名台北中山女子高级中学)初中部二年级。童年多次辗转搬家的经历造成了席慕蓉惶恐不安的个性,得老师鼓励开始写诗排遣忧愁,这为她以后的创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席慕蓉购得第一本诗集为余光中的《蓝色的羽毛》。
文艺双修
1956年,席慕蓉考入台北师范(现名台湾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艺术科,开始正式习画,启蒙老师为孙立群、周瑛。1959年,席慕蓉进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素描、水彩、油画、国画均有涉猎。师大毕业后席慕蓉任教北师仁爱初中。1964年席慕蓉到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进修,入油画高级班,次年席慕蓉作品入选巴黎七十届独立沙龙,并参加女画家联合沙龙、国际妇女绘画展、中国当代画家展等,就读期间席慕蓉和丈夫刘海北在天主教鲁汶大学中国学生中心相识。1966年席慕蓉举办了第一次个人画展,同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次年开始专习蚀刻铜版画。
此后席慕蓉陆续以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等笔名在《中央副刊》《联合副刊》等投稿,作品多为散文。1968年席慕蓉与刘海北布鲁塞尔结婚。1970年7月,席慕蓉回台湾任教新竹师范学院(现为新竹教育大学)美术科。1979年,席慕蓉开始研究激光版画,同年12月在台北太极艺廊举行个人画展,这是台湾首次激光绘画展出。1981年6月席慕蓉在台湾历史博物馆国家画廊举行个人画展,作为父亲七十寿辰之贺礼。1981至1989年,席慕蓉陆续出版了诗集《七里香》《成长的痕迹》《画出心中的彩虹》《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美术论著《雷射艺术异论》、散文集《有一首歌》《同心集》等作品。1987年5月其母去世,10月席慕蓉开始《莲的连作》系列油画的创作。
蒙古之旅
1989年8月,中国大陆解除了台湾公教人员不得回大陆探亲的禁令,席慕蓉返乡。初见蒙古高原,席慕蓉情难自禁,她说:“站在芬芳的草原上,我泪落如雨,河水在传唱着祖先的祝福,保佑漂泊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从此以后,她往返于台湾和内蒙古自治区之间,向台湾同胞、国人介绍内蒙古。
1990年初,席慕蓉开始频繁参加蒙古族文化会议,如蒙古文化国际研讨会、世界蒙古联盟等,席慕蓉被推选为三位副主席之一,这是她首次公开以蒙古族的身份去参与本民族文化活动,同年席慕蓉拜见成吉思汗之陵。次年,席慕蓉出版了散文集《江山有待》。其后,席慕蓉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探访草原,她的诗风渐趋厚重苍凉,在思想和行动上也开始回归游牧文明。
关注蒙古
草原一旅后,席慕蓉从个人乡愁转向对游牧民族历史文化和代表人物的关注,她写下哈札布、丹僧等人的人物故事,奔走呼吁保护游牧文明。1992年席慕蓉等人做了蒙古专题演讲,同年在台北市举行《蒙古文化国际研讨会》。1999年席慕蓉和德德玛合作完成歌曲《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其后,席慕蓉的写作向更早期的民族史延伸,创作了《英雄噶尔丹》《英雄博尔术》等一系列叙事长诗,纪念草原英雄人物。2009年起席慕蓉陆续出版了散文集《追寻梦土》《蒙文课》,为消融不同民族间的隔阂作努力。2011年,席慕蓉出版诗集《以诗之名》。2015年席慕蓉出版散文集《写给海日汗的21封信》。次年,席慕蓉参加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公祭仪式。随后,席慕蓉和吕学东姜丽娜合作完成歌曲《故乡的歌》。2018年,席慕蓉出版诗作《除你之外》。2019年,席慕蓉回到“原乡”内蒙古自治区,在呼和浩特市举办诗歌分享会,同年参加了“贺叶嘉莹教授归国执教四十周年”活动,并出版作品集《我给记忆命名》,回忆年轻时的诸多时刻。
主要作品
诗集
散文集
参演作品
《美丽乡愁》编导为王俊杰,共分为五集,第二集介绍了席慕蓉。席慕蓉给同学们朗诵了《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并讲述了自己回归蒙古高原的心路历程,自己是如何寻找原乡的路。
创作风格
文学创作
赞美爱情
席慕蓉的爱情诗曾影响了一代青年对爱情的追求。《一棵开花的树》运用意象的组合和剪接,句子明丽,表达了一种对爱情追求的可遇而不可得的惆怅情怀,佛学上的来世与涅也蕴含在此作品中,充满了古典情怀,构成了令人陶醉的艺术美。
同时,席慕蓉身为诗人画家,结合了作为诗人的感性和作为画家的慧眼,运用色彩将情感变化为可视的图景,使作品情景交融。在《一棵开花的树》中将“开满了花”的缤纷与“落了一地的...凋零的心”的零落形成对比,通过视觉上冷暖明暗的对比,从而把抽象的情感图景化。诗情画意的融合使席慕蓉的诗歌兼有诗画两种艺术之美。
台湾诗人痖弦评价说:“现代人对爱情开始怀疑了,席慕蓉的爱情观,似乎在给现代人重新建立起信仰。”席慕蓉的文字温和柔美,注重描写自己亲身的体会与感受,表现手法亲切自然,意境美丽清幽。
抒发乡愁
席慕蓉的作品中以思乡为主题的篇章,约占三分之一,这与她的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席慕蓉祖籍蒙古,于抗战末期在四川省出生,后随父母经香港特别行政区移居台湾。蒙古高原是她的原乡,但她从未亲眼看到过那片草原,因此她总有着思乡之情,草原也成了她的精神故乡。
席慕蓉作品中表现的乡愁总是与辽阔草原、风沙驼影、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等形象联系在一起,如《长城谣》中"敕勒川阴山下,今宵月色应如水”。席慕蓉作为画画的诗人,关注到了光色美感的交融,《长城谣》中光的加入使画面从静态变得流动,表达了席慕蓉对原乡的爱恋之情。
对席慕蓉而言,“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但在她心中,“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永不老去”的情结,让她写下了《长城谣》《命运》《隐痛》等思乡之作。
原乡文化
1989年8月,中国大陆解除了台湾公教人员不得回大陆探亲的禁令,席慕蓉返乡。返乡之旅后,席慕蓉陆续出版了散文集《江山有待》、诗集《河流之歌》《以诗之名》等作品,这些作品也是席慕蓉诗歌创作的分水岭。席慕蓉在之前温婉空灵的诗风中融入了豪放旷达,在华夏儿女、特别是草原人民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席慕蓉的草原诗和古典边塞诗区别很大。席慕蓉诗歌中的内蒙古不再是边塞诗中的荒凉之地,而是塞外故乡。如《命运》:“海月深深,我窒息于湛蓝的乡愁,雏菊有一种梦中的白,而塞外,正芳草离离”。同为思念故乡渴望回归,古典边塞诗渴望回到的是内地,席慕蓉草原诗中渴望回归的却是草原。
随着席慕蓉一次次到访草原,她逐渐地从个人乡愁转化为对游牧民族历史文化的关注上,创作主题也从爱情、乡愁转变为了对原乡的书写,蒙古历史在她的草原诗中占比逐渐上升,如席慕蓉写了诗歌《湖泊》《交易》等作品来赞美内蒙古自治区及内蒙古英雄,同时,席慕蓉由思乡田野的享受者变为了民族忧虑的敢谏者,在诗歌中表达对少数民族生存现状的忧虑。
艺术创作
席慕蓉作品中荷花相关的题材数量相当可观,她画荷又写荷,画与写中显现了技法运用和情感表达的同一性,如《夜荷》,虽然大部分画面都被黑色颜料覆盖,但正是在这种夜的黑的对比下,烘托出水的蓝、花的白,从而使读者产生共鸣,体会到画中人寂寞忧伤的情感。这种通过色彩对比,从而烘托情感的手法是借鉴了席慕蓉在诗文中常用的映衬手法,这种文学映衬手法区别于绘画中颜色和形体的对比,诗文中的映衬手法会带来更细腻的情感融入,使诗融于画,即形成以意造象、诗画交融的画面效果。
席慕蓉努力去诠释中西文化融合的意象表现性油画,她汇诗画之意、合中西之美,将中国美学文化和西方油画技法融到绘画中,使她的绘画作品形成了具有表现性的意象美感,画有尽而意无穷。
荣誉奖项
个人荣誉
注:最佳优等第一奖:1966年席慕蓉以第一名成绩从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毕业。
作品荣誉
人物轶事
美满婚姻
席慕蓉与丈夫刘海北在比利时鲁汶大学中国学生中心相识,两人同是从台湾去比利时留学的学生,在之后的相处中,席慕蓉对刘海北心生好感,开始主动追求自己的幸福。生病的刘海北被席慕蓉感动,两人最终走到了一起。
欧洲学业结束后,两人一同回到了台湾,在乡下住了10年。从小到大,一直四处搬家、到处漂泊的席慕蓉没有在一个地方住这么久。每天两人都会携手散步,平凡而美好,正如她在诗中写道:“我只能来这世上一次,所以,请再给我一个美丽的名字,好让他能在夜里低唤我,在奔驰的岁月里,永远记得我们曾经相爱的事。”2009年刘海北因病去世,爱却永远珍藏在席慕蓉的心中。2011年,她的第七本诗集《以诗之名》出版,扉页写的是“献给海北”。
至交好友
席慕蓉和叶嘉莹都是蒙古族,因诗歌而结缘,2002年9月,席慕蓉陪叶嘉莹回到她的原乡:叶赫水和真正的城楼旧址。2005年,席慕蓉又陪叶嘉莹去了呼伦贝尔市大兴安岭、巴尔虎草原,还登上了北魏拓跋鲜卑先祖所居石室嘎仙洞
千里松漠
1989年,席慕蓉返回母亲的家乡,发现母亲口中的“三百里的松林”已成沙漠,于是席慕蓉写了一篇文章说“我来得太迟了”,“我是来向那千里松漠道别的”。这篇文章发表后,当地从事林业的四个人决定植树造林。2007年,席慕蓉再到母亲家乡,小树已经长大了。经过文字,一切都有了新的希望。
人物争议
愚公移山
一名学生向席慕蓉请教问题时,席慕蓉突然“跑题”,询问语文课本里是否仍有愚公移山,得到肯定答复后,她讲到:“拜托愚公移山的课文一定要搬走。”
她认为“愚公移山”很可怕,希望大家一起投票否决这篇课文,因为人们要学会“对地球退让”。她这么做,一方面是由于她对自然生态的关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她很重视语文对人们的影响。
人物评价
诗人程一身:在时间里“错过”是席慕蓉反复书写的主题,以女性对自身美的敏感为基础,可以说她把“错过”写成了某种类似命运的东西。席慕蓉的诗一度流行,这应该源于其语言简单浅白,“错过”之类的主题也很能引起人的共鸣。
诗评家萧萧:似水柔情,精金意志。
诗人痖弦:现代人对爱情开始怀疑了,席慕蓉的爱情观似乎在给现代人重新建立起信仰。
诗人弦:一个远离族群的蒙古族生活在汉族的世界里,没见过自己的家乡,不认识自己的语言,这生存的本身就是一个悲剧啊。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年生活
文艺双修
蒙古之旅
关注蒙古
主要作品
参演作品
创作风格
文学创作
赞美爱情
抒发乡愁
原乡文化
艺术创作
荣誉奖项
个人荣誉
作品荣誉
人物轶事
美满婚姻
至交好友
千里松漠
人物争议
愚公移山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