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桂芳
越剧表演艺术家
尹桂芳,原名尹喜花,1919年12月1日出生在新昌县,是最早进行越剧改革的演员,越剧十姐妹之一,被称为越剧皇帝。她创立的尹派,是越剧小生中的第一个流派。尹桂芳历任上海市、福建芳华越剧团团长,上海老闸区第一届政协副主席,黄浦区第一届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艺网第四届委员,中国剧协福建分会副主席。
尹桂芳18岁时,父亲因病去世,随母亲逃亡到新昌县城附近。1929年4月,第一次观看的笃班戏《百花台》后,萌生了学戏谋生的想法,之后进入醒狮剧社学习,1932年1月,醒狮剧社解散,尹桂芳便到县华堂镇大华舞台,学唱绍兴大班文戏,后转投竺基焕学习绍兴大班武戏,又随京剧王惠去学习京剧。1938年底,尹桂芳到上海市,加盟了旧上海老闸桥旁的永乐戏院,后在同乐戏院领衔演出。1942年9月,尹桂芳率团迁入龙门大戏院,两年后,在袁雪芬“新越剧”改革。1946年2月,尹桂芳在上海创建芳华越剧团。1954年,尹桂芳荣获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一等奖。1959年1月25日,尹桂芳怀着一股热情率“芳华越剧团”全体演职员63人,举团迁往福建省,到八闽大地播撒越剧艺术的种子。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常年处于极其恶劣的生活环境中,尹桂芳中枢神经损伤,但她时刻不忘越剧事业。1979年处于半瘫痪中的尹桂芳,在上海艺术研究所和上海越剧院的帮助下,举办了盛况空前的“尹桂芳越剧流派演唱会”。1993年4月18日,“一代风流——尹桂芳”艺术系列活动拉开帷幕,尹桂芳率领弟子张国华、朱祝芬尹小芳尹瑞芳茅威涛赵志刚张学芬王君安、张丽君等演出尹派名剧。
2000年3月1日,尹桂芳去世,她一生演过的上百个剧目,如《屈原》、《江姐》、《浪荡子》、《红楼梦》、《西厢记》等,塑造的贾宝玉、屈原、陈丽宇、信陵君等一系列经典艺术形象永远留在戏迷的心中。尹桂芳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创立了独树一帜的流派艺术——“尹派”。尹派唱腔委婉缠绵,洒脱深沉,醇厚清新,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人物经历
早期经历
1919年12月1日,尹桂芳出生在新昌县。18岁时,父亲因病去世,随母亲逃亡到新昌县城附近。
1929年4月,尹桂芳进入洪涛开办的小歌班学习,攻旦角,后入李华水小歌班(又名:醒狮剧社)学习,在此期间,她学习非常刻苦,“如练拧旋子,她总十个十个地加上去,直至超过科班姐妹中的最高标准还不罢休。”几个月后,科班生计困难,不得已宣布解散。
1930年秋天,尹桂芳成功投考嵊州市“大华舞台”小徽班,两年出科,文戏跟随毛水佬师傅学唱绍兴大班戏,学会用嗓、运气等技巧,打下演唱基础;武戏则跟随“洋脚鬼”杨师傅、潘师傅等学习京剧身段,武生、青衣、小花旦行当均有涉及,打下良好基础。因“绍兴市越剧”在上海的悄然崛起,尹喜花还学习了半年的的笃戏,这段学习经历让她成了一个能文能武,不可缺少的“百搭”。
初出茅庐
1933年冬天,尹桂芳满师出科,开始了外出闯荡的生活。1934年底,尹桂芳以小生演员的身份受聘到沈家门演出,以“尹云峰”这个艺名开启了她越剧小生的艺术生涯。1937年,正在海门区演出的尹桂芳闻到一阵花香,这让她想起了家乡的桂芳香,她曾说:“我愿像桂花一样,在秋风中傲然开放,用清新的方向给人们以愉快。”此后,“尹桂芳”这个名字正式登上越剧舞台,并被载入越剧史册。
1938年年底,抗日战争早已爆发,上海市租界沦为“孤岛”,尹桂芳在熟人介绍下进上海演戏,越剧尹派艺术也从这里起步。此时的上海,早已是“三花一娟”的时代,尹桂芳在闲暇之余总要去观摩学习。看着施银花的表演,尹桂芳“听得出她的唱腔有新意,心颇羡之。”这也让她萌发了改腔的念头。至此之后,她除了观看越剧外,还经常观摩京剧昆曲和话剧,从中汲取精华,运用到自己表演中。
崭露头角
1942年9月,尹桂芳率团迁入龙门大戏院,两年后,在袁雪芬“新越剧”改革的号召下,她积极行动,锐意改革,尹派唱腔也在这一时期逐步成型。
1944年,“她和竺水招一起,不顾老板阻挠,在上海龙门大戏院聘请编导,建立剧务部,满腔热情地从事越剧改革。”创编了第一部时装戏《夜深沉》,采用全新的舞美灯光及化妆技术,演出当天人如潮涌,好评如潮。除此之外,新编的《云破月圆》、《殉情》、《蜜蜂记》、《街头月》等剧目也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1946年2月,尹桂芳邀请竺水招、戚雅仙等人成立芳华越剧团,并聘请徐进为编导主任,建立剧务部,入驻九星大戏院
1948年,越剧观众投票选举"越剧皇帝”色艺双绝、德艺双馨的尹桂芳荣登榜首。
1950年,尹桂芳带着对越剧的热爱与舞台的迷恋重回上海市,邀请徐天华、张云霞等人一起重组芳华。在此期间,剧团上演了许多经典剧目,如《玉蜻蜓》、《西厢记》、《何文秀》、《屈原》、《信陵君》、《江姐》等,这些剧目题材囊括古今,表演跨越行当,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这也是尹桂芳唱腔艺术的成熟期。
演绎辉煌
1959年1月25 日,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支援前线部队的文艺工作,尹桂芳率芳华越剧团全体演员及其家属落户福建省。面对艺术与语言上的差异,剧团的起步并不顺利,尹桂芳毅然决定下部队慰问演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剧之花开遍八闽大地,逐步受到当地观众的认可。1962年,芳华越剧团也改名为福建省芳华越剧团,成为闽地一张不可或缺的文化名片。在此期间,剧团复排了许多经典剧目,如《盘妻索妻》、《红楼梦》、《西厢记》等,同时还创编了许多新戏,如《风雪摆渡》、《团圆之后》、《武则天》、《江姐》等。1965年,尹桂芳在观摩歌剧《江姐》之后产生移植改编的想法,跳出小生行当,在剧中反串坤角。1969 年,芳华越剧团在“文革”的影响下被强行解散,尹桂芳离开舞台,下放农村“改造”。
1972年,尹桂芳被宣布“解放”,但在“文化大革命”中她惨遭迫害,因病致残。这一时期,她没有停止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拖着病躯与弟子们一起为传播越剧艺术做着自己的贡献。
1979年9月24日,由上海艺术研究所、上海越剧院联合主办的“尹桂芳越剧流派演唱会”在上海市文化广场隆重举行。尹桂芳排除万难,与袁雪芬一同演绎了《山河恋·送信》,这是越剧第一个个人流派演唱会,意义非凡,1986年12月21日,为庆祝芳华越剧团建团40周年,“越剧尹桂芳流派广播电视演唱会”于福州台湾大戏院隆重上演。
1993年4月18日,“一代风流——尹桂芳”艺术系列活动拉开帷幕,尹桂芳率领弟子张国华、朱祝芬尹小芳尹瑞芳茅威涛赵志刚张学芬王君安、张丽君等演出尹派名剧。2000年3月1日尹桂芳逝世。
主要作品
录音作品
参考资料:
舞台作品
参考资料:
创作特点
尹桂芳的创作表演的角色,多是善良、儒雅、温和的青年,这与形成她的流派特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尹桂芳表演深沉委婉,洒脱隽永,流畅舒展,缠绵柔和,韵味醇厚,独树一帜。其唱腔艺术,醇厚质朴,跌宕有致,具有“圆、润、糯”三大特点,风靡越剧界,经久不衰,在越剧小生中学尹派的占大多数,有“十生九尹”之称。运用大段来叙事、抒情,是尹派唱腔的一大特色,尹桂芳的清板与众不同,不但特别长,而且表现手段十分丰富,速度变化和节奏处理既十分规则,又非常自由,长不而拖,活而不乱,非常耐听,引人入胜。她演唱的《浪荡子》中的“叹钟点”,表现了一个青年在十里洋场中沉沦的往事,用了128句唱,这样长的唱段在越剧中是十分少见的。根据内容的变化和人物感情的变化,这段唱用了18种速度,节奏时紧时松,旋律层层推进,把人物悔恨交加的心情刻画得细致入微。
尹桂芳的唱腔具有灵活多变的可塑性,表现不同人物时有较强的适应性。如在《盘妻索妻》中扮演的梁中书和《何文秀》中扮演的何文秀,都是知情达理、才貌双全的书生,都在爱情婚姻问题上遇到挫折的年轻人,但尹桂芳在唱腔处理上却大不相同,梁玉书是权臣之子,生于富贵之家,他主动向谢云霞示婚,而不知谢云霞有杀父之仇,“洞房”一场的唱腔用舒缓优美的尺调腔,通过以静求动的艺术手段,体现梁玉书温存、文雅的性格和内心的喜悦这情,曲调秀丽柔美。何文秀是个穷书生,与相国千金王玉兰相爱,历尽磨难,他中状元后化装成算命先生寻访妻子,尹桂芳把四工腔与自己的流派结合起来,在“算命”一场中,她借用了苏州市评强和杭州市武林调的旋律与唱法,使唱腔富有浓郁的喜剧色彩。
尹桂芳在艺术上追求创新,上世纪50年代初,尹桂芳演出历史剧《屈原》,从人们见惯的“风流小生”,到演长须的士大夫,人物跳跃度非常大,当时有人劝她,不要丢掉自己的风格流派,但她坚持探索,扮演了屈原在“天问”一段中,她吸收了京剧老生唱腔因素和绍剧的一些单调,保留越剧的特色和尹派风格,激昂浑厚,令人耳目一新。《屈原》的唱腔标志着尹派有了新的突破,而尹桂芳随后又突破行当的限制,成功地演出了现代剧《江姐》,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使江姐这一革命先烈的形象在戏曲舞台上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个人名誉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1947年夏天,为了反抗旧戏班制度,筹建自己的戏院和戏校,尹桂芳等联合其他越剧姐妹,策划并实施了一件大事——义演《山河恋》,轰动上海市田汉先生发表《团结就是力量》一文热情赞扬,“越剧十姐妹”因而得名。那年她们的平均年龄24 岁。2017年,随着范瑞娟徐玉兰傅全香的离去,越剧“十姐妹”先后驾鹤西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斯人虽去,风范长存。时人以团结进取的理念精神、开宗立派的艺术精神以及春蚕吐丝般的育人精神,对越剧“十姐妹”精神给与褒赞。——(上海政法学院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教授,曾嵘评)
尹桂芳一生演过上百个剧目,其代表作有《屈原》《江姐》《浪荡子》等,塑造了一系列经典艺术形象,被称为越剧皇帝,系“越剧十姐妹”中的大姐。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创立了独树一帜的流派艺术——“尹派”。尹派唱腔委婉缠绵,洒脱深沉,醇厚清新,深受广大观众喜爱。闻名全球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第一乐章就是借鉴于尹派唱腔中的“起调”旋律。尹桂芳富有创新精神,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继袁雪芬之后最早投入“新越剧”行列的艺术家,为越剧改革注入了拳拳之心。——(嵊州新闻网评)
“我爱桂花,我要像桂花一样,保持自身的纯洁,在秋风中傲然开放,用清新的芳香给人们以愉快。”——(著名导演谢晋题诗)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1919年12月1日,农历十月初十,一个叫尹喜花的女婴出生在县城西门外小龙潭村,她就是日后蜚声越剧界的一代宗师尹桂芳。据村里老人讲,尹桂芳的面貌与她父亲极像,两人的眼睛都大而有神,如同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父亲质朴、耐劳、宽厚、开朗的性格,对她的一生影响非常之大,铸就后来被越剧界尊称为“大姐”的气质和胸怀。然而,小喜花刚长到7岁半,慈爱的父亲就劳累过度,贫病交加,不幸离世。她和年幼的弟弟从此失去父亲的庇佑。
父亲死后,有富人愿意出三百个大洋,将尹桂芳买去做女儿,许诺“有吃、有穿、有花戴”,尹桂芳心里暗想,“天下哪里有这样的好事”,坚决不从,以死抗争。“天下哪里有这样的好事”这句话,后来成为尹桂芳的口头语,念着“凡事要靠自己”这句座右铭。她从新昌县城外的小村出发,一步步登上更大的舞台,创出属于自己的风格流派,让越剧女子小生这一行当在自己手中发扬光大,薪火相传。
1929年4月,尹桂芳和弟弟跟随母亲陈荷仙离开小龙潭村,从新昌一路走到嵊州市。那个年代,女子小歌班遍地开花,出于生计,尹桂芳加入嵊县“醒狮剧社”,立志把戏学好,掌握一项安身立命的技艺。由于经营不善,醒狮剧社不久倒闭,尹桂芳又加入一个新昌的越剧科班,师从我县越剧艺人潘洪涛。
尹桂芳终身未嫁,或者说,她嫁的是舞台,嫁的是越剧。她把自己的满腔赤诚,都献给舞台上塑造的形象,献给自己钟爱的弟子们,她把所有尹派的弟子都当成自己的儿女。
师徒情深
1980年,福建芳华越剧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得主王君安考入了福建省芳华越剧团,这期间,她的艺术天分得到了尹桂芳老师的慧眼垂青,有幸成为尹老师的嫡传弟子。尹桂芳是最早进行越剧改革的演员,越剧十姐妹之一,她创立的尹派,是越剧小生中的第一个流派。
尹桂芳还曾联系到几位在美国的老戏迷,尽可能照顾一下王君安。王君安到了国外后,常常给尹桂芳打电话,进行问候。王君安赴美数十载,最遗憾的是来不及见上尹桂芳的最后一面,原来尹桂芳病重,王君安准备买机票赶回来,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被劝了下来。2006年,王君安决定回国重返舞台,把老师的衣钵传承下去。
后世纪念
2012年3月31日上午,“越剧皇帝”尹桂芳纪念园揭幕仪式在皇天陵园举行。一些越剧爱好者向尹桂芳头像雕塑鲜花、放飞和平鸽并植树纪念。揭幕仪式在省内两周王陵中首次使用了电子纪念屏幕,这种电子纪念屏幕使用太阳能,可播放音乐和视频。
2016年10月7日,“‘芳华’七十载,风华正茂。”在全国各地越剧戏迷代表、全体“芳华”人的见证下,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得主、“尹派”创始人尹桂芳先生嫡传弟子王君安,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王派花旦李敏共同为福建省芳华越剧团尹桂芳陈列室开馆揭幕。当天,一百多名来自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等地越剧戏迷,齐聚于福建省芳华越剧团七楼,参加尹桂芳陈列室开馆、“尹语”小剧场揭幕仪式,共同庆贺“芳华”七十华诞,缅怀“芳华”创办人、人民艺术家尹桂芳先生。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期经历
初出茅庐
崭露头角
演绎辉煌
主要作品
录音作品
舞台作品
创作特点
个人名誉
人物评价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师徒情深
后世纪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