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1602-1683),字心水,一字映碧,号碧水翁,晚号天一居士,
明朝南直隶兴化人,以撰著《三垣笔记》和《南渡录》而蜚声海内、载誉史坛的。高祖
李春芳系明朝
嘉靖状元、
隆庆初年内阁首辅。
曾祖父李茂材官至
太子太保、
礼部尚书。祖父
李思诚,
天启年间礼部尚书,曾受
魏忠贤陷害而被夺职、至
崇祯初平反未仕。父李长祺厌制艺、弃举业,嗜读子
陈慧剑,甚至脱衣典质购书,秉烛夜读,终因喀血不止,年29夭亡。
伯父李长敷视李清为己出,课书习文,耳提面命,常责己子
李冲以儆李清,李清得以学业大进,与伯父同登孝廉第。
李清系天启元年(1621)辛酉
举人,崇祯四年(1631)辛未
进士,房师
倪元璐慧眼识珠,十分赏识李清。成进士后授宁波府
推官,多所平反。崇祯十年(1637)内召入京,刑科给事中,曾上言
熊文灿剿“寇”用“抚”不当,未被采纳,反遭谗妒。次年又以久旱请宽刑,语侵
刑部尚书甄淑,左迁浙江按察司
照磨。后甄淑败,起吏科给事中,旋转工科左给事中。崇祯十七年(1644)
甲申之变,李清因奉旨出封淮府,国变不在京。
弘光帝即位于
南京市后,李清任
弘光朝工科都给事中,迁大理寺左寺丞,别称廷尉。曾上疏追谥“开国、靖难与
天启惨死诸臣”,得到
黄宗羲、
侯方域、冒襄等复社后劲的赞扬。又数次条陈抗清复国大计,因权奸
马士英、
阮大铖当朝,不予采纳,故仅仅在平反若干冤狱方面有所建树。寻受命祀南镇,甫及杭州桥山,而南都失守。明社屋后,“凉孤踪,飘泊江之南北”(李清《与冒辟疆书》),辗转流寓松江、
昆山市、
高邮市等地,后归隐兴化枣园(
李思诚建,在兴化海子池南,有水明楼、杏花楼、土窟楼、补亭、澹宁斋。后
孔尚任曾馆此及海子池北拱极台撰《桃花扇》二稿。今废)凡38年,清廷
御史中丞蔡士英、
大学士徐元文(
顾炎武外甥)先后奏请重用,皆屡征不起,以老病拒仕,键户著书,近四十年不窥户,表现出坚贞的民族气节。晚年潜心
历史学,总结
明朝灭亡的沉痛教训,写成《
三垣笔记》及《
南渡录》,俾传后世。李清为明季重臣,以直声闻名,积极参与朝政,官居言路,中立无倚,任职法司,秉公持正。虽无救于明室之覆亡,却表现出一位孤臣的凛凛生气和鞠躬尽的精神。明亡后长期不忘故国,这正是他坚不可摧的精神支柱。“吾家世受国恩,吾以外吏,蒙先帝简擢,涓埃未报”(《清史稿·李清传》),含泪著述,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他在明清易代、生灵涂炭之际,用以报君恩、报国恩的一种新的形式。李清为官从不植党,著述持论公正,好与博学君子游。
如皋市冒起宗、冒襄父子,
宝应县乔可聘、
宁都县魏僖、
兴化市韩如愈等均与李清过从甚密。魏僖视李清为前辈良师,称之为“先进”。
康熙十六年(1677)魏僖自扬买舟至兴化枣园与李清会晤,并欣然为李清《南北史合著》作序。李清与冒襄互赠诗文,书札频频,除《与冒辟疆书》、《再与冒辟疆书》外,还写过一些序跋、墓铭之类的文章,如康熙九年(1670)冒襄夫妇同登
花甲,李清写了《恭祝辟疆冒老年翁暨元配苏儒人六十双寿序》并《附札》。
康熙帝十五年(1676)夏,冒
母马太夫人病卒,李清为之书《明中宪大夫冒公嵩少元配封马恭人墓志铭》。还为
宝应县名宦
乔可聘写过一篇2300余字的《河南省监察御史乔圣仁墓志铭》,后辑入《宝应县志·类编》。
李清学识渊博,文化素养很高,
历史学、文学、戏曲、艺术无一不精,尤以史学造诣甚高。著作等身,著有《南北史合注》、《
折狱新语》、《澹宁斋集》等数十种。其好友陈公瑚评价李清的著述时说:“公行文飞动,有令人歌者,令人泣者,令人喜解颐、怒冲发者,唐宋史野乘莫逮也。”
李清
吕振羽泰州宫伟(紫阳)删订明代
杨慎所著的《历代史略十段锦》弹词为《史略词话》2卷,又于甲辰(1664,
康熙三年)五月为此书作《跋》,“汰繁、易谷、正”(李清《史略词话·跋》),成为亦诗、亦史的古代历朝沿革的词曲。
《
三垣笔记》记
崇祯、
弘光两朝李清官刑、吏、工科给事中时期朝章典故和重臣言行,记事翔实,无偏颇之方。所记史料,大多不见它书,或它书言之不详。从时间上讲,“自丁戊讫甲乙凡九年”(李清《三垣笔记·自序》),即从崇祯十年至弘光败灭(1637-1645)。身处要职的李清,政务取舍,多予参决,耳闻目睹之事必然异常丰富,因而“举予所闻见,以笔之书,非予所闻见,不录也”(《
自序》)。他以目睹与耳闻把《三垣笔记》分为本书和附识,本书部分是亲历的事实,附识部分得诸耳闻。对于有疑问尚未完全清楚的人和事,则注明“尚俟别考”。每卷后又列补遗,增补正文与附识之遗漏。
《
南渡录》为李清任
弘光朝大理寺左丞时所辑录之诏谕章奏及朝臣言行。所记史料反映了弘光君臣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以至私生活方面的真实情况。起甲申(1644,崇祯十七年)四月丁亥
弘光帝弘光帝至自
淮安府,迄乙酉(1645,
南明弘光元年)五月亡国、次年朱由遇害于北京,写下了“一年天子小朝廷”的兴亡全过程。体例上不采用《
三垣笔记》按本书、附识、补遗三部分分条叙述的笔谈方法,而是用纲目日记体按甲子顺序逐日记载,较《三垣笔记》所记弘光朝史事为详。据《清史稿·李清传》载:“编次《
南渡录》等书,藏于家。”可见成书后即遭禁,未能付梓,仅抄本流传。
《三垣笔记》和《南渡录》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匡《
明史》之谬,补《明史》之不足。尤其是《三垣笔记下·弘光》和《南渡录》详细记载了
弘光帝弘光帝先监国后称帝的一切言行,弥足珍贵。著名史学家、前中央大学教授
朱希祖先生于上世纪30年代得阅原稿后,叹为“南明史料中之至宝”(《南明史料(八种)》)。李清同时代的
历史学大家
全祖望在《三垣笔记·跋》中指出:“映碧先生《三垣笔记》最为和平,可以想见其宅心仁恕。……其中力为
弘光洗雪,言其童季女之诬,于主立潞藩诸臣,皆绝不计及。又言其仁慈胜而决断少,当时遗臣中不没其故君者有几人?”总之,《记》、《录》所载明季史实,胜过其它同类史学著作,确属信史。
康熙帝二十二年(1683),李清以82岁高龄辞世。“是时先朝贤公卿皆凋落,而清独老且寿,海内以钜人夕德而推重”(《皇明遗民传》),成了海内众望所归的遗民领袖。李清生平除在《明史·李春芳传》后有附传外,《清史稿·遗逸一》还为其立专传,列于卷首。《咸丰重修兴化县志(卷八)》载有《李清传》,
如皋市魏建功旅居
朝鲜所得康熙间手抄本《皇明遗民传》亦有传专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