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忠诚友人 陈昌,又名陈章甫,祖籍湖南浏阳。1894年7月14日生于广西
梧州市。8岁时随父母迁返故里,10岁启蒙,1908年考入浏阳金江高小,1911年就读长沙中路师范学堂(后改名为
湖南省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是毛泽东好友。
出生于农民家庭。幼年入
私塾发蒙。1911年考入湖南一师,与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等结友。
1915年一师毕业后应聘到
徐特立创办的长沙五美高小任教,常以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教育学生不忘国耻,坚决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8年4月加入毛泽东等创建的“新民学会”,“主张用布尔什维主义”改造社会,积极参与毛泽东组织
俄罗斯研究会和文化书社的活动。1920年秋,受毛泽东委托,回
浏阳市筹办浏阳分社,从事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作。年底加入
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1年冬,经
夏明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浏西特别支部成立,任书记。后受中共湘区委委托,与其他同志创办党的干部学校 一湘江中学。同年,在浏阳与夏明翰、
陈作为、
陈清河等人开展
新文化运动。
1924年初,先后赴本省兰田镇、
醴陵市、
宁乡市等地做党的组织工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被推选为国民党
湖南省党部执行委员,曾赴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同贺龙协商援助广东革命政府之事,并帮助筹建了国民党水口山党部。还曾前往河南北伐前线担任国民革命军三十五军第二师政治部主任。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潜至贺龙部任团长,并参加
南昌起义。起义部队在
潮汕地区受挫后与部队失去联系,辗转脱险回湘。
1930年1月,以中央特派员身份,赴湘鄂西根据地工作的途中,在
澧县不幸被捕。敌人企图以高官厚薪拉拢,遭严词拒绝;继而施以
醢刑,亦始终坚贞不屈,决心“献身党的事业,死而无憾”。
陈昌烈士牺牲后,撇下妻子毛秉琴一人带着三个女儿艰苦求生,当时大女儿12岁、二女儿8岁、小女儿
陈文新仅3岁。烈士牺牲前对妻子的唯一嘱托就是“养育好他丢下的3个女儿”。按照当时
湖南省的习俗,女人不能下水田地干活,毛秉琴就靠替别人缝补衣服换的男劳力为家里耕种几亩水田,俄日求生春,母亲还把女儿打扮成男孩,剃光了头,打着赤脚从事一些田里的辅助劳动。
虽然家境贫寒生活艰苦,而且毛秉琴自己文化程度不高。但为了烈士的临终嘱托,毛秉琴含辛茹苦千方百计的让三个女儿多读点书。烈士牺牲时,大女儿刚读完小学五年级,因生活所迫,只能
在家自学,15岁的时候,冒充17岁考取了小学教师资格,从此担负起养活全家的任务,才让三妹
陈文新也终于有了上学的机会。
陈昌烈士三女陈文新3岁丧父,跟着姐妹三人跟着母亲相依为命,尝尽人间苦难。为了生计自幼就上山拾柴火、下水捞鱼虾,和母亲一起种菜、养猪、抬土、水、粪、尿,样样农活都干过。这段经历不仅使她帮着母亲谋到了生路,而且增强了体质、锻炼了毅力、磨练了意志、为他以后从事科研工作、实现科学报国的理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陈文新现任中科院院士、土壤与环境微生物学家。她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立足于农业科学,参加并组织完成对
中原地区32个省(市)700个县的
豆科结瘤情况调查,几十年间走遍了祖国的千山万水,采集根瘤标本7000多份;新发现可以结瘤的豆科植物300多种;分离并保藏根瘤5000多株;在数量上和所属
宿主种类上占重要地位。发现了一批耐酸、碱、盐、高温、低温性强的珍贵
根瘤菌种质资源,并对近2000株具代表性的根瘤菌进行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描述并发表瘤菌的2个新属、8个新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