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必虎,1962年出生,
江苏省阜宁县人,毕业于
华东师范大学。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导,国际旅游研究院院士、
国际旅游学会终身创会主席、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旅游协会
地球科学旅游分会会长、
盘古智库创库成员、游历图书馆创始人,大地风景文旅集团创始人。
1987年7月,吴必虎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人文地理专业硕士毕业,并自1987年8月起担任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助教,1992年8月转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旅游学系副教授。1997年1月,他加入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先后担任博士后研究人员和副教授。自2002年8月起,他在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任教授。2009年3月至9月,吴必虎还曾担任
香港理工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的访问教授。2013年,吴必虎主编的《云南度假目的地省建设研究报告》出版。2019年,其与
黄潇婷等编著的《旅游学概论(第3版)》出版。2023年,《旅游学概论(第4版)》出版。
吴必虎主要从事
旅游地理学、历史文化地理学、城市与区域旅游规划、
文化遗产活化、国家公园游憩、游历理论与游历图书馆创建等方向的研究。已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正式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15部、译著6部、主编16部,曾获得中国地理学会“第二届青年地理科技奖”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中青年奖”以及中国地理学会“中国旅游地理学杰出贡献奖”等多个荣誉;此外,其还数次获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之管理学学科最有影响力学者排名前十。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62年,吴必虎出生在
盐城市阜宁县农村家庭,从乡下长大的,直到考上大学之前都没出过盐城。
在高中时期,吴必虎在文科方面表现出色。受到班主任的影响,他选择了报考
华东师范大学。大学的最初两年,吴必虎对地理学并不感兴趣,而是热衷于文学,并且参加了学校的夏雨诗社。由于学业优异,尽管出身贫寒,但吴必虎所在系的书记对他的发展格外关注。书记劝阻了他转专业的想法,并允许他到其他系听课。通过这段旁听经历,吴必虎甚至完成了古代汉语的学习。
1980年9月-1984年7月,吴必虎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本科,获得理学学士。1984年9月-1987年7月,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人文地理专业,获得理学硕士。1992年9月-1996年4月,考入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专业,理学博士。1997年1月-1998年12月,在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博士后
工作经历
1982年他在浙江兰溪水文实习。1987年8月至1992年7月,他在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担任起了助教的职务;1992年8月至1997年12月,吴必虎升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旅游学系副教授;1992年9月,吴必虎开始在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地貌学与
第四纪地质学专业攻读理学博士。1997年1月直到1998年12月,他开始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1998年12月,他从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博士后流动站,结束了博士研究。
2000年7月,吴必虎以访问教授的身份前往
普渡大学旅游系(Purdue University)。两年后的8月,他正式升任教授。2002年,吴必虎受
国家旅游局、国家计委等的委托主持《
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2004年,他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委托,主持《中国城市居民环城游憩行为与吸引物空间模式研究》项目。
2009年3月至9月,吴必虎还曾担任
香港理工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的访问教授。2013年,吴必虎主编的《云南度假目的地省建设研究报告》出版。2019年,其与
黄潇婷等编著的《旅游学概论(第3版)》出版。2019年12月28日,吴必虎参加第五届“海上丝绸之路”(
福州市)国际旅游节,并在“海上丝绸之路”(福州)文旅经济
高峰论坛上作主旨演讲。2023年,《旅游学概论(第4版)》出版。同年6月,由吴必虎创办的名为游历图书馆的同类专题图书博物馆在
小汤山镇大赴任庄村落户。2024年8月28日,吴必虎就如何防范“黄牛”接受了采访,吴必虎表示,“黄牛”的猖獗实际上是供需不平衡导致的,所以我们现在采取一些技术措施,拦截一些恶意的抢票行为。但同时“黄牛”可能在软件的研发方面会有进一步变化,所以在这方面景点可能要实时跟踪,及时更新防黄牛行为的软件,本身在技术上要与时俱进,以技防技。
研究方向
吴必虎从事旅游地理学、历史文化地理学、城市与区域旅游规划、
文化遗产活化、国家公园游憩、游历理论与游历图书馆创建等方向的研究。
主要成就
学术成就
吴必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基于城市居民出游行为研究提出的市场分布规律(吴曲线)、首先定义和研究的环城游憩带(ReBAC)理论,以及
历史地段活化、古村镇活化及规划理论,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在政府决策支持和行业发展应用领域获得广泛接受并在多场景得以应用。
其他成就
创办“国际旅游学会”
2006年吴必虎在
北京大学组织了“新
亚洲改变世界旅游”的国际会议,由学校和
国家旅游局联合主办。会议前半程在北大开,到了后半程
杭州市邀请去那里召开国际旅游学会的成立大会。学会还办了《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cities》杂志,这个期刊已经快进入SSCI了。
国际旅游学会是在该学科领域内由中国人主导的第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学术组织。国际旅游学会的成立、国际会议举办以及期刊运营,都是中国人主导的。吴必虎是终身创会主席,终身都在学会的六人执委会里,这也意味着中国在这个国际组织中一直是有1/6投票权的。
图书馆筹建
吴必虎教授致力于游历理论研究与实践,他筹建的游历图书馆展示于
昌平区小汤山镇大赴任庄村17号。图书馆总
建筑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藏书面积超过600平方米,目前约有4.5万册藏书,计划增至10万册。在他的带领下,游历图书馆的建设与游历研究将继续并行,为旅游学界和
人文地理学科贡献更大力量。
人才培养
吴必虎教授作为北大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创始人,多年致力于旅游规划的研究,参与《前沿讲座》的录制是为普及旅游规划相关知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学生带来了一场旅游规划的浓缩课程。2007年9月15日,应
北京大学人居环境中心之邀,吴必虎教授在北大给来自全国12个城市的政府首长、建设、规划、林业、
城市管理等领域的官员主讲了《城市旅游的开发、营销与管理》,受到学员们的热烈欢迎。在吴必虎教授的眼中,以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所有的学生都值得一视同仁地呵护的方式教导学生,
蒋依依、
黄潇婷、
钟栎娜等多位博士都是其弟子。
1997年1月吴必虎博士创立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北大旅研),是集游历、旅游与游憩理论研究,本科生到
博士后多层次人才培养,城乡旅游发展与保护地游憩规划设计咨询于一体的多元化学术机构。其成员已在《Tourism Management》《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地理学报》《
旅游学刊》等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了400多篇论文,出版了20多部学术著作,在全国地理学界、旅游学界和
城市规划学界,都已形成重要影响力。
吴必虎教授主讲
北京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研究生选修课程:《
旅游规划原理》、北京大学人文地理学、城乡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专业本科生必修课程:《城市游憩与旅游规划》《城乡旅游与游憩规划》《旅游与游憩规划》。指导博士生:城市游憩与旅游规划;旅游功能区规划与设计;硕士生:旅游城市与区域旅游规划;旅游地规划与户外游憩设计;遗产地保护与活化;旅游区管理与营销;智慧旅游与旅游
大数据2023年12月,吴必虎共培养4名博士后,35名博士,79名硕士。在读博士生2人,硕士生2人。
主要作品
主要著作
学术论文
截至2024,吴必虎发表论文400余篇,下表仅收录部分。
专著译作
据不完全统计,下表仅收录部分
综艺节目
出版图书
科研课题
国际机构课题
据不完全统计,下表仅收录部分
国家部委课题
据不完全统计,下表仅收录部分
重点旅游城市旅游规划研究
据不完全统计,下表仅收录部分
重点旅游区规划研究
据不完全统计,下表仅收录部分
会议演讲
据不完全统计,下表仅收录部分
社会任职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吴必虎老师是学院著名教授,是地理学界、旅游学界和
城市规划学界跨学科交叉研究的先行者。他既是一位优秀的学者,也是敢于直言的
公众人物,在工作时他
一丝不苟,在日常生活中却
钮祜禄·常保幽默天性。(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评)
他不仅是一名优秀的学者,对于许多问题都有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见解。更为可贵的是在当今社会,他敢于直言社会问题的所在。(大地风景
成都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评)
相关事件
“环城游憩带”
1991年吴必虎在
华东师范大学组织了一个项目研究游客的出行规律。最早访问公园游客,研究访问市民去过哪些地方、去了多少次、什么时间去的,他发现距离市区越远的地方人们去得越少,这符合
距离衰减规律,后逐渐扩大研究范围,继续问去过长三角哪些地区,把去过的人数标注在对应的地方。发现
上海郊区有一圈地方去的人很多,再往外走和往里走人数都变少;出城后
苏州市、
杭州市、
杭嘉湖平原也是上海人经常去的地方。于是我们得出了一个上海人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的目的地分布范围,最后发现以两日游为核心,有一个非常集中的分布地带,这就是“环城游憩带”(吴必虎的自创名字,来源是他在翻译
滑铁卢大学史密斯的书时知道了“游憩地理学”这个词)。
新学术概念—“游历”
“游历”是吴必虎跟他的几个学生一起创造的研究框架,并希望其能形成新的学科研究
范式。他认为“游历”研究能够解释很多学科的发展,而不仅是旅游学的。
吴必虎通过构架一个“游历研究体系”,把游历放在几种不同的载体上面,分析几种主要型式。最早叫“生拓”,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去获取土地。由于土地的产物不同,“生拓”之后形成了“生易”,就是为了贸易进行的旅行。然后就是“生思”,是为了传教,以及旅行过程中形成精神成果,比如山水画、
山水诗。1841年以后为了旅行而形成的酒店、餐馆等接待业叫“生业”,它是为旅行提供便利的。最后叫“生悦”,这时现代旅游学就产生了,它是为了愉悦,就是休闲度假,以愉悦性的研究为主的学科,叫旅游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