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1891—1932),字纯钩,自号纯庵,别号园居士。出生于潮州乌石寨一儒商之家。自少笃志于学,稍长便游学四方,曾“探禹穴之故圩,扬秦火之灰尘”,跋涉三千余里。早年毕业于上海法政学校,曾任《粤南报》的主笔,其天啸楼储书达十万卷而闻名于世。饶家世代经商,富甲全城,饶锷的父亲曾任
潮州市商会会长,但饶锷却是潮州赫赫有名的大学者。
他癖爱书,当其爱而未得时,常百方搜购,家藏典籍达十万余卷,藏书之楼名为“天啸楼”。经常“发楼上藏书而耽玩之”,“尽日夜哦诵”;并将藏书加以整理,“丹铅校”,辑有《天啸楼书目》二册。其藏书之富,为
粤东之冠。
“宁遗世以全我真”。其居处辟有占地不及亩的园圃,名叫“莼园”,常与同辈友朋,博览豪吟其间。
壬申(1932年)元月,与当时著名文友石铭吾等觞集唱酬于该园盟鸥,并成立了“壬社”诗社,他被推举来社长。料天不假年,是年六月,竟沉不起,然与世长辞,时人莫不惋惜。石铭吾代表壬社社友送了
挽联云:“一代文章托吾子,九重泉路尽交期”。可见学界对他的倚重和痛悼。
其平生致力于考据之学,且擅长诗文词章,谙熟佛典。述作已成书者有《王右军年谱》、《西湖山志》、《佛国记疏证》、《饶氏家谱》、《慈禧宫词》等。唯晚年辑《潮州艺文志》未完稿而卒,先生之长子宗颐时年十六,为完成父志,遂着手旁搜博采,订讹补遗,殚心缀录,历数载而裒然成,使该志得以刊行问世,成为后人探究潮州文化学术史的重要文献。另饶锷先生在世所作的诗
文言文辞,亦经宗颐先生编定梓行,名为《天啸楼集》。其余未完稿之篇什尚多,如《汉儒学案》、《
清儒学案》、《潮雅》、《淮南子笺证》等。
潮籍大学者
饶宗颐教授之尊人饶锷先生(1891—1932)为清末民初
潮州市大儒。其天啸楼储书达十万卷而闻名于世。饶锷先生平生致力于考据之学,且工于诗文词章,谙熟佛典,尤喜谱志,著述甚富,有《潮州西湖山志》、《饶氏家谱》、《慈禧宫词百首》及《天啸楼集》等刊行于世。
饶锷先生年青时接受民主思想,当
陈去病、
柳亚子、
高旭等人于1909年在
苏州市创立文艺团体“南社”时,他即积极响应,并从事反封建诗文创作,主编《粤南报》,对潮籍进步作家如冯印月(“左联五烈士”之一
冯铿之兄)冯素秋(冯铿之姐)、柯季鹗、蔡兰生等,给予关怀和鼓励。他还“广求天下奇士,得聚处一室,相与上探汉魏,研讨微幽,以期乎古人迥绝之境”,与学人
郑晓屏、杨光祖、
温廷敬、石铭吾、
詹安泰等,“志趣颇合,昕夕酬唱”,“披襟抵掌,谈天下事”(《天啸楼集》)。又与国内名流,尤其是南社盟友交谊甚深。被誉为“
江南大儒、南社巨子”的
高燮,便是其中之一。
诺贝尔物理学奖高锟的祖父高吹万(1877—1958)江苏金山人,与常州钱名山、昆山胡石亭合称“江南三名士”,又与南社台柱
柳亚子交往深厚,他性格幽然乐观,其名号特多,有炊万、寒隐、蚁民、懒牛孤冢诗人等十多个,至于斋名也有六、七个之多,如“风雨鸡鸣”、“苟全性命之室”,十分古怪。他善于交际,对
潮州市的文艺团体如“瀛社”(饶锷所创立)、“壶社”(
澄海区蔡竹铭所创立)、“乐善社”(
潮阳区郭辅庭所创立),他都给予支持通好。同时他还为潮州诗人、饶先生的外甥蔡儒兰(字楚)、郭瑞珊夫妇的诗集《南国吟草》、潮阳郭辅庭的《天乐鸣空集》撰写序言,因而在潮州知识界影响颇大。
高燮幼年生活困苦,中年以后,百事遂顺,筑园于秦山
山麓,自称为“闲闲山庄”,门有一联:“苟全性命于乱世,别有天地非人间。”1923年,高吹万之母李太君八十寿辰,他打算为母庆寿,但高母以节约计,坚辞不许。次年,
高燮为季子授室时,集家人自李太君以下30余人团聚摄为“合家欢图”,高自为记。随后,他把“合家欢图”寄给饶锷先生。饶先生展阅后欣喜万分,特作《高先生〈合家欢图〉后记》。这篇文章后来收入《天啸楼集》第三卷,成为永久的纪念,也是饶高友谊的最好例证。
《高先生〈合家欢图〉后记》,作于1924年,全文虽只有500字,但简括明晰,感情真挚动人,字里行间充满高尚情谊。饶先生从与
高燮订交起始入手:“锷以文字交纳先生,尺素往来将及半载,至是始识先生家世及太君之若节懿行,而先生之宿学硕德,提倡风雅,主盟东南,亦既名满天下矣。”饶先生这些话并非溢美之辞或互相标榜。
高燮人品文品极高,生活作风十分严肃,从不冶游宿妓,有人赠他一联:“平生无践勾栏迹,至死不闻绮罗香。”他于饮馔方面,也无多讲究,独喜品
潮州工夫茶,余无其他嗜好,故在学人中享有较高声誉。江浙名士
秦翰才为之编撰《年谱》,补白大王
郑逸梅与他以师友相称,为他编了《
年表》。饶锷先生也十分倚重
高燮,他在《后记》中赞颂道:“高氏累世积德行仁,流泽既远且厚,而太君尤以节孝著,宜乎后 之蕃殖而多贤也。”在这篇文章中,饶锷先生还对自己的身世及孝道,与
高燮作了一番对照:“锷父母今年亦俱七十矣,岁欲为老人称觞,而家君以浪费无益戒毋妄举,至今念之,心殊阙然。不意数千里外,竟有与锷处境印合如先生其人者,则锷于斯图安得不乐而为之记。”真是“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
饶高先生志趣相投,友谊与日俱增。不久,他们共同倡导创立了“国学会”。在此同时,饶锷先生有感于乡邦文献之凋残,着手编撰一部专以网罗潮州历代文人学者的诗文学术著作及地方历史文献,以考镜一方学术源流,表彰乡贤事迹的大著作———《潮州艺文志》,他花了十年功夫,大索遗书,钩稽排,当这部在学术界有重大影响的巨著即将完编的时候,饶锷先生终因积劳成疾,于1932年过早地离开人世。
饶锷先生英年早逝,而
高燮晚年生活颠沛流离,穷困潦倒。抗战刚开始,他的家乡
金山区即陷入
日寇魔掌,苦心经营的闲闲山庄倾刻被毁,庋藏的三十万卷古籍毁于兵祸,他失声痛哭:“用甲正当亡国日,吾具是不祥人。”不久,他移居上海海格路一楼房,把书斋取号“可读斋”,门贴一联:“世间唯有读书好,天下无如吃饭难。”由此可见其此时困境。1958年7月,高吹万病逝于
上海市。其后人皆从事于学术研究,长子与
饶宗颐教授共事,曾任
香港大学校长。
高吹万著作宏富,主要有《吹万楼论学书》、《吹万楼文集》、《吹万楼诗集》、《谈诗国风札记》、《感旧漫录》、《金陵游记》等十多种;饶锷先生著述也不少,除上述提及外,还有《王右军年谱》、《佛国记疏证》等,若天假以年,成就当更卓著,我们现在也能读到更多的饶、高二先生交往文章、信札,那将是
莫大的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