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坡镇位于
云南省南华县西部,礼舍江上游,位于东101°47′18″—101°54′07″,北纬25°6′27″—25°1′37″之间,东与
楚雄市树苴乡接壤,南与
五顶山乡隔江相望,西与
弥渡县德苴乡毗邻,北与
一街乡、
罗武庄乡相连,全镇国土面积168.1平方千米,最高海拔为东部烧香寺梁子(2861米),最低点为起岔垮村委会的杨家窝铺(1066米)。镇政府所在地马街子海拔1654米,距南华县城115公里。
历史沿革
1984年4月撤公社设区,成立红土坡区公所;1988年1月撤区建乡,成立红土坡乡政府;2001年12月3日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红土坡镇,2002年1月28日正式挂牌。
人口民族
人口
根据“新农村建设信息网”资料,全镇辖10个村委会,总人口3301户,13836人,其中:农业人口13357人,非农业人口479人,民族主要以
汉族、
彝族、
回族为主,人口分布呈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于礼舍江两岸山坡的格局,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镇。全镇少数民族人口2683人,占总人口的19.30%。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依黑么、起岔垮、法郎、大德郎、簪花5个村委会。
截至2020年末, 全镇常住人口为10060人。
地理环境
位置境遇
红土坡镇地形北宽、南窄,呈倒三角形。地势东高西低,最高点烧香寺山顶,海拔2861.18米,为
南华县之最;最低点是起岔垮村委会杨家窝铺,海拔1066米,相对高差1795.18米。山脉属龙潭山脉支系,主要山峰有龙潭山、打卦山、烧香寺山。全镇气候属立体气候,可分为炎热河谷、温暖半山、冷凉、高寒4类地区。礼舍江绕境而过,江砂、水资源丰富。
自然资源
根据“新农村建设信息网”资料,全镇有耕地14789亩,其中:水田1728亩,旱地13061亩。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咪拉山、大德郎、簪花、龙潭山、法郎5个村委会产白煤,年产6万吨左右,产品销往州内外;镇内
萤石、
铅锌矿、
石灰岩储量丰富;同时动植物资源丰富,獐、猴、羚、
黑麂、野猪、花鸡等全镇都有分布;植物资源主要有
松柏、
杉松、
华山松、
红豆杉、栗木等。
经济
2007年,红土坡镇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思想,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重点、
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围绕“自我加压,敢于突破”的南华精神,加快和谐社会建设步伐,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入手,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促进了全镇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2007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5418.76万元,比2006年增483.24万元,增长12.2%;
烤烟种植5500亩,总产量98.972万公斤,总产值1225.2万元;粮食种植面积21199亩,粮食总产量642.1万公斤;畜牧业总产值1398.6万元,其中:大生畜存栏8024头(匹),出栏1755头(匹);猪存栏13701头,出栏11848头,商市收售9025头,自食5485头;
山绵羊存栏1560只,出栏1202只,出售1034只;各种家禽存栏61461只,出栏123620只。地方财政总收入706.99万元,比2006年增299.42万元,增长73.46%。
农村市场
红土坡镇拥有小集镇两处,分别是红土坡和大德郎两个集镇。红土坡集镇赶集日是每月的3号、8号、13号、18号、23号和28号,大德郎赶集日是每月的6号、16号、26号。极大的繁荣了全镇的市场,为全镇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带动作用。
特色产业
根据“新农村建设信息网”资料,该镇是一个由高寒、冷凉、温暖半山和炎热河谷多种气候组成的山区乡镇,加快乡镇区域经济发展是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和建设和谐农村的全局工程。为此,镇党委、政府深化镇情认识,结合全镇的自然环境、经济基础、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提出了以扩大经济规模、增加财政收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以工业经济发展为龙头,以中心集镇建设为载体,以农业产业化和大力推动第三产业发展为抓手,构筑三个特色经济带的总体思路。高海拔地带以中草药种植为主,在品种、规模上不断调整,推进了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发展,完成种植面积1200亩。认真总结经验,以承包、转让的形式转换林产品经营管理机制,对林产品和林下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以野生菌和
华山松籽为主的保护面积不断扩大,同时加大煤矿、莹石矿、
铅锌矿等矿产资源的开发整合力度,促进工业经济发展;中海拔地区以核桃、
烤烟为重点的产业带,以核桃为主的
干果产业初具规模,效益逐年增长,面积逐年扩大,达1.6万亩;
低烧河谷地区以发展
柑橘属、香蕉、冬早蔬菜、小桐籽等
亚热带作物为主,900多亩柑桔已进入盛果期,冬早蔬菜种植常年保持在900亩。同时加大江砂和优质石材资源的开发,推动工业和服务业发展。
社会
基础设施
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项目建设,提高对项目带动作用的认识,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夯实发展基础,2007年后通过全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多方争取、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增加投入,积极做好项目筛选、储备、上报工作,多方协调,争取上级的资金扶持,发动群众大干基础设施建设,该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一是罗纳里小麦地、法郎罗家、依黑么团山、大德郎白石口四个整村推进项目工程圆满完成并顺利通过验收,完成总投资106.54万元,其中国家补助60万元,完成“十一五”整村推进项目规划,完成扯郎插花搬迁工程,搬迁农户6户,国家补助5.1万元;二是圆满完成基本烟田建设工程,实施水窖工程3件,新建20立方米小水窖717个,烟田建设面积1434.9亩,总投资263.82万元,其中:上级补助150.5万元,群众投资79.77万元,已通过县级的验收;三是总投资150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22万元)的河田复垦工程,保护新增农田312亩;四是大旭宇、大德郎两村委会基层政权建设,总投资34万元,已竣工并投入使用;五是投资80万元的羊槽山至法郎公路改造工程顺利完成并通过验收;六是投资38万元的镇中心街道改造工程已竣工验收投入使用;七是共修通进村公路8条,公路里程增加54公里,罗红公路全面完成了弹石路面硬化,大大改善了交通条件。通达工程1条,20公里投资200多万元,已竣工投入使用。
基层组织
根据“新农村建设信息网”资料,红土坡镇委员会有党委委员8人,镇党委辖党支部17个,党小组59个,共有党员595名,其中,少数民族党员145名,女党员72名,农村党员502名。2007年发展党员19名,其中,少数民族党员6名,女党员2名,农村党员12名。
红土坡镇党委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镇党委始终坚持从红土坡镇的实际出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镇第二次党代会和“十五”计划确定的奋斗目标。
在组织建设上: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群团组织及配套组织建设,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
在工作目标上:以群众性、公益性、社会性工作为抓手,以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共同需求为纽带,以为居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工作内容上:传
社会主义思想,开展文明活动,繁荣民族文化,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在工作队伍建设上: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选好配强村委会领导班子,培养一大批政治素质好、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经济知识的村委会干部队伍,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生机和活力。
教育
红土坡镇党委、政府围绕“科技兴镇,教育先行”的思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组织实施“两基”攻坚及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现代远程教育和校舍维修改造工程,提高“普九”水平及义务教育普及率,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完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根本性提高。围绕“科教兴镇”的教育发展思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两基”教育成果得到巩固。
2007年,全镇有文化站2个,图书室13个;有中学1所,有教学班12个,在校学生550人,招生195人,毕业172人,有教职工41人(含代课教师及后勤小工共10人);有小学21所,在校学生1515人,教职工101人(含代课教师及后勤小工共38人);幼儿园一所;在园儿童58人,教职工4人。镇党校全年举办各类培训班10期,参培人数达2300人;镇内建有移动通信基站2个、联通通信基站1个,全镇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为100%和100%。
卫生医疗
该镇深入开展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和妇幼保健,加大农村卫生“三项建设”力度,巩固提高乡村一体化办医成果,健全和完善农村三级卫生防疫保健网络,加强
艾滋病、传染病、地方病防治工作,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健康水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实施,根据“新农村建设信息网”资料,全镇农民参合12988人,收取农村合作医疗金25.935万元,参合率达98.2%,有效化解了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2007年,全镇有卫生院1所,有医务人员21人,其中,初职20人,中职1人。有病床28张,住院465人,出院465人;全年诊治门诊病人18957人次;实现医疗总收入79万元;有村级卫生室10个,医务人员17人,该镇的医疗卫生事业步入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