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落村
贵州铜仁松桃县黄板乡下辖村
卡落村又名“卡鲁”(苗语),为贵州省松桃县城至长兴堡镇的中间地段,距县城9公里,如今的卡落行政村辖6个村民组(包括凤田沟),212户,1049人,村民以龙姓苗族为主(原来的四大房)、另有田姓麻姓石姓,卡鲁苗语属苗语东部方言。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670米,大兴至架二级公路穿村而过。西北部与挡摆村接壤,东边与鸡早沟交界,南连纳冲村。村落呈梯形,下宽上窄,分两排依斜坡而建,中间留有20多米的空旷地和一条独路通往后山。据说这是先辈们在复杂的年代里为防止土匪进村烧杀抢掳而设计成如此的排列。如有土匪进来两边村民一呼百应,两面夹攻,村头和村尾迂回包抄形成瓮中捉鳖、关门打狗之战术。如今卡落村民仍然保持这种建房习惯在中间空旷地不建任何房屋。
村情介绍
竹木屋对溪徐,春入山村处处花。细雨蒙蒙鸡犬叫,炊烟起处是人家。桃李花开、炊烟袅袅,一幅天然而令人陶醉的乡村风景,感觉是那么的亲切和惬意!在一片宁静安详中一切是那么的和谐,那么轻松自在。它就坐落在黄板乡政府所在地———卡落村
历史和资源
卡落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庄,载荷着丰富的历史内涵,雍正帝八年(1730)迁下营理苗同知至长冲(今老松桃苗族自治县)置松桃厅。卡落村划归为卡落塘(今落塘村)管辖。十一年(1733),松桃厅由长冲移至蓼皋山下建城(今松桃县城),辖区未变。1949年11月12松桃解放,1956年9月11日,撤销松桃县,改设松桃苗族自治县,1956年12月31日正式成立。卡落村于1956年成立初级社,称五星初级社,辖卡落、凤田沟,1957年改称五星高级社,1958年大跃进,改称五星大队,辖区未变,1984年大队改村,称为卡落村,
卡落村村域面积3.45平方公里,森林面积覆盖率68%以上,其中耕地面积591.19亩,农田保灌面积67亩。气候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气候温和,雨热同季,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作物以水稻、玉米、薯类为主,盛产烤烟、花生、茶叶等农副产品。连片的茶山和丰富的锌矿资源需要引进外来资金继续开采,旅游业可以开发有农家小院小吃,苗族绝技表演,“当现”与“当达”打造成休闲垂钓中心,特别是卡落村向东1.5公里处和鸡早沟交界处,地势落差一千多米,垂直距离七八百米,从“摆秀务”至“摆闷山”到“老界屯”一路都是悬崖绝壁、地势险要。站在“摆闷山”上更有手可摘星辰、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感觉,身临其境会让人有高歌一曲的冲动,那种回归自然脱离世俗的舒畅在身上的每一个细胞蔓延!若能引进外资开发,绝对是跳伞爱好者的好去处,也是飞翼爱好者的天堂。此处可以远望黄莲坡至七星坡的连绵山脉,近看谷底农家院落,溪水流潺,鸡鸣犬哙、蝉鸣鸟叫声不绝于耳,简直就是缩小版的九寨沟县,真是:远眺黄莲千般岭,近听峡谷一路声。
乡村有着更多诗意与温情。它装载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日月星辰,田园牧歌,山明水秀,归去来兮。乡村既是游子的出发地,也是长系于心的家园。
村史回眸
族历尽艰辛,经历了五次大迁徙,远古苗族龙氏先祖卜动十二子后裔,多数定居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黔东北地区。见松桃苗族自治县者有东保单斗阿做,阿功欢妥,广斗阿南,卜乖阿派,老亥拉脯,老香代整,阿着地衣,代界代忙,代路代辽,地窝鲁喜,代面代摆,代壤垄。卡鲁龙氏属于地窝鲁喜(Jibot nus xit),又称鲁喜,卜动公第十子,在松桃后裔主要分布在蓼皋、黄板,世昌、磐石市、迓架、和其他地方。传说先民从卢溪到地哨补抽后,有的裔孙直接迁到卡落,有的徙住天柱后才返回卡落,随着人口发展有些又分别迁去长冲、龙洞、梭道、稿坪等地。定居稿坪的后裔由于历史原因,全部搬出稿坪,分别去了老蓬剌、麻旦、头谷寨、地汝当产和黄板的报汝都等地落户。在长坪鲁喜裔孙,有的迁到黄板的散水、夯务。又从夯务迁到地港。居住在和平洞、长坪的坪那吉的族胞则是去稿坪、老蓬剌去的。而长坪老塘寨、三的款场和玉屏侗族自治县县城的宗亲,却来自梭道、卡落。蓼皋水竹坪、上大坪、下大坪、白腊塘的鲁喜之后裔,分别从长冲、卡落和梭道迁去的,还有不少迁往外省外县。现在全县龙氏宗亲派字辈统一为:再下通光昌胜秀,承先继祖宏志修。文延武魁方俊茂,永世图强名九州。卡鲁龙姓字辈为:长延祖宗宏绪,大启世代人文。钟贤良俊秀,上兆景星庆云。卡落村现注册的龙姓已到“代”字辈,所以从字辈来推算,在卡落的龙姓人氏至少已循环到三十四代人。相传云南省王龙云就是卡落走出去的人氏(或后裔),前些年曾有云南龙姓人氏到卡鲁认祖,只因保管家谱的龙金保老人不小心把家谱给丢失了,导致最后才没对证成功可以说是一件非常令人遗憾的事。
清代中期,卡落村的先辈们凭借过人的智慧和能力,一辈又一辈地积攒了惊人的财富和万贯家业。当时卡落周边(包括如今纳冲村大部、当摆村部分田土)千亩良田均属卡鲁龙三横所有,家中储藏的银子已到了发霉的地步,据说五名壮汉从地窖里搬银子到晒坝上清洗,并用晒席在太阳下暴晒后再重新装箱,前前后后足足整理了一月有余。如今斑驳的青石墙壁就是当年龙三横修建的九间房残壁,当时的九间房气势宏大,木料有名贵的楠木、樟木等,每一道门窗上花纹、柱脚下石垫都经过精雕细琢。并布局有厢房、柴房、厨房还有马厩,每一块青岩至少需要4名以上壮年才能搬运,可见在那时算是规模浩大的建筑工程,连松桃苗族自治县的标志性人物杨芳都前来庆贺,并题书赠匾(匾额由于保护不善,已于20年前被人烧毁)。毫不夸张的说当时的卡鲁在松桃已是富甲一方的村寨,然而过多的财富就必招人的嫉妒和眼红。后来银子坡的土匪龙万章曾几次想带队洗劫卡落村,但因种种原因最后都未能得逞。最危险的一次是银子坡的大邦土匪已开到离卡鲁仅1.5公里的“办哈勾”安营扎寨,准备在入夜时洗劫卡鲁,后密报得知卡鲁寨民团结、武器精良和弹药充足觉得毫无取胜把握,因此不得不放弃了这次行动。反之卡落村也在冥冥之中躲过了一劫。所以才有后来银子坡二当家的那句“西征县府似儿戏,欲打卡落如登天”的感叹!虽然这句话有点夸张,但足可见当时卡鲁寨民对强盗的抵抗能力和决心。
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后来因唐某人的出卖,银子坡的土匪还是把龙宣成家的财产洗劫一空,并丧心病狂的把一栋大房子烧为灰烬,最后不得不靠别人救济才搬到了村中居住至今。应该说在那时卡鲁村已经出现了衰败的迹象。其实这小人最大的罪行是背后指使人枪杀卡鲁龙绍叶(时任清朝总爷)一家——大清早他们以抓到偷牛贼为名到卡落“九间房”龙绍叶家处理,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开枪射击,慌乱之中只有龙绍叶的二姨太“代小”捡了条命,其余的人全部倒在歹徒的枪口下,几乎是一夜间被灭门的惨剧。虽然后来此人也被政府游街正法了,但此次事件中却以王者的黯然离场作为背景,令人唏嘘,令人流连,却又无可奈何!从此,卡鲁的辉煌也在一片唏嘘中,缓缓落幕……
百年乡村沉浮,世纪家国命运。村里现在还保存有少量的吊脚楼阁、门板石阶、土墙花窗,这些文物无不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岁月的沧桑。遗憾的是象征着财富的九间房如今只剩下一些青砖断瓦、残墙败壁,唯有歪歪斜斜的方形石阶在隐示着当年曾经的辉煌!风过处,残叶纷飞!!!
战火时期
提刀跨骑挥鬼雨,白骨如山鸟惊飞。世事如潮人如水,只叹江湖几人归。1989年从台湾省回卡落探亲的老兵龙四佰(名字待补)在宁静的小山村里炸开了锅,也让整个松桃苗族自治县当年在战火中经历过生离死别的家庭仿佛间又看到了一丝希望——
1937年鬼子的铁骑开始践踏中华大地,国难当头,中华民族危在旦夕。1940年十八岁的龙四佰(名字待补)拜别老母亲随国军经短暂训练后即奔赴战场,先后参加过长沙会战长衡会战等大大小小一百多次战役。1987台湾开放老兵回家探亲政策两年后才辗转回到了离别50年的故乡——卡落村。进门的第一句话就是:“我阿妈呢?”,当得知老母亲已去世多年时,这位曾在战场上流血不流泪的硬汉一时间老泪纵横、泣不成声!50年的等待50年的期盼啊!当年的战士已身形佝偻,但那弯曲的腰背痛,曾为挺起民族脊梁奋力抗争。如今,战火和硝烟远去,血泪纷飞的年代很少再被人提起。然而有这样一些人,那段历史在他们那儿永远鲜活,曾经的战争经历是影响他们一生的记忆,他们有共同的名字——抗战老兵。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无论是抗美援朝战争还是对越自卫反击战,每一次的保家卫国都有卡落人的参,与为了国家主权,为了民族大义,一代又一代的热血青年前赴后继,当然能回到家乡却是幸运也是极少数的,能象龙世昌这样的英雄被人们铭记更是少之又少,硝烟炮火中又有多少无名英雄只能人梦归故里,魂断他乡呢!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市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岁月匆匆,乡愁如酒,在那些战乱和饥慌的年代里,很多人的命运都是身不由己。2014年5月龙明德的孙子龙海生从新晃侗族自治县卢溪口回到卡落寻根问祖,这也是自龙明德老人带妻携女离开卡落近百年后第一次回到家乡的亲人。望着爷爷们留下的小木屋和生活过的足迹,听着老人述说着曾经的往事,心中仿佛又勾起了爷爷当年对家乡那一段段温馨的回忆,当然还有那逝去的伤痛……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人们在这里临风怀古,叩问沧桑。卡落村的风云舒卷,无数的英雄如花开花谢,英雄之死的历史记载着人们所景仰的壮烈,英雄不死的传说则承载着人们对壮烈的景仰。能够在这样一个宁静的小山村,找到与中华民族精神相近的对应,让人从中邂逅知音,产生共鸣,无论是在历史的坐标上,文化的坐标上,还是精神的坐标上,都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卡落村就有这样的魅力。
人才和发展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和全国人民一样,卡落村也经过了挖树根、吃树皮的年代,但卡落依旧人才辈出:
龙恩培:(?-?)长兴区第一任区长,饱学书文,受人敬仰,为群众所爱戴,为卡鲁的新盛呕心沥血,为民族的团结而殚精竭虑。
龙从汉:(1932.11.23——)曾在《贵州日报》社、贵州人民出版社工作。1980年后任《南风》杂志编辑、副主编。1987年调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贵州分会副秘书长、副主席,发表有《逃婚歌》、《出嫁歌》(与人合作)、《情歌》、《红军歌谣》等长短民俗音乐和《阿陪果木》、《达列和稚巧》、《野猫精》等故事40多篇。参加撰写《苗族文学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和《松桃苗族自治县概况》一书的民间文学部分。与人合编出版民歌集《红军歌谣》(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
龙棣堂:(?——)原铜仁师专数学系主任、副教授。一生勤勤恳恳,桃李满天下,为祖国的四个现代化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他三个儿子都出类拔萃,其中长子龙宇更是以1995年铜仁地区理科状元的骄人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现在北京工作。
龙志敏:(1964——)笔名完班代摆,1988年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中文系,先后在县文联历任秘书长、副主席。2007年当选为贵州省铜口地区作协副主席。200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198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作以反映地方风土人情为主题,先后创作了《心曲》、《松桃舞步》、《松桃地理》、《错误的暖色》等500多首诗歌和80余万的散文,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散文集大奖得主。
龙大志:(?——)现于县农办工作。为全县的百姓谋取福利、为农民雪中送炭!曾在卡落村的水利工程和村中道路建设付出了不少的努力和精力,群众由此改变了肩挑背驮的窘境,让家乡的飞速发展放开了前进的步伐。
诸如此类的人才还有很多很多……
80年代初,包产到户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的思想在还处在解决温饱的挣扎中停滞不前,全村的发展有些稚嫩。当沿海一带改革开放已搞得热火朝天时,家乡的人们还在为一年能收入一百挑红薯作为奋斗目标。当然在一个连电都不通的山村里,人们的思想必定是多么的封闭和落后,要融入到外面的世界更是难如登天!
卡落新貌
“研今必习古,无古不成今。”卡落村的发展,离不开历任领导的辛勤工作,与各级领导的关注与支持密不可分,各级领导多次亲临这里,为全村的发展指引方向,为全村的富裕和谐倾注心血,正是在党委政府的关怀引导下,才有了卡落村崭新发展新篇——
1997正式通电,从此,卡落的夜晚不再黑暗,卡落村的封闭落后已成为历史。2010黄板乡政府搬迁至卡落村,全村上下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小城镇建设已初具雏形,卡鲁正在以飞快的速度从村寨向城镇转变。同时结合村自然环境等实际情况,积极投入到经济建设中来,水泥路通到家门口,交通工具已从摩托车逐渐向小车发展。家家有电话电视,下一步的目标将是争取连接互连网。通行方便了,通信方便了,百姓的思想也开放了,生活富裕,社会和谐,一栋栋砖房如雨后春笋般拨地而起。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村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习惯也有了很大的改观,全村初步形成了文明的生活习惯,道路雇人定期清扫,实现了垃圾集中回收处理、道路畅通的村容村貌。政府的配套设施也逐步得到以完善,自来水已经覆盖全村,并在正常运行当中。占地近百亩的民族文化广场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广场的建成使用将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将丰富全村群众的精神文化活动,将有助于推广苗家歌舞、苗装服饰展示、苗族花鼓表演、民族风俗绝技等民族文化。
村乡风文明,干群关系和谐,党政领导干部以本村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管理民主,廉政奉公,通过创建生态村、民俗村,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照顾老弱病残、关心五保户,底保金与养老金及时发放到位,医疗合作覆盖全村98%以上人口,医疗队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会诊拿药、关注适龄儿童打针预防、宣传卫生健康安全知识。年轻一代村干部成为一个让群众信得过、信得着的团结向上的领导班子。村民群众在村干部领导下,关系和谐,积极向上,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尊老爱幼。
在发展上,新领导班子致力于全面发展经济,放眼未来。在政府协调解决保证金利息问题下,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大力推动村民发展养殖业、计划同华西希望集团合作,发展4-5户生猪代养大户,同时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利用卡落“当现”的水源优势,发展无公害蔬菜大棚种植,调动村民的创业热情,促进村民致富增收。集大家的辛勤努力托起村域发展的一片天。在不畏艰辛、一往无前的冲天干劲中,卡落村的发展路径变得越来越宽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景越来越明朗。
后记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对一个村的发展来说,如果不发生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就会是一晃而过,不足为叹;如果不出现什么翻天覆地的变换,也就是时间堆砌,难成记忆。尽管岁月继续流逝,今天也会很快被明天取代,但这些内容将变成不灭的印记,在卡落村的发展史中永存。“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卡落村的历史阅尽沧桑,值得大家回味;“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卡落村的未来在等待,更需扬鞭策马。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村情介绍
历史和资源
村史回眸
战火时期
人才和发展
卡落新貌
后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