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蚂蝗(拉丁学名:Hylodesmum podocarpum subsp. oxyphyllum),别名山
马蝗、
尖叶长柄山蚂蟥、山
蚂蝗、小山蚂蝗、逢人打、扁草子、
无蕚齿野豌豆。是一种
豆科长柄山蚂蝗属的植物。山蚂蝗常生长在
温带生物群落中。适于山坡路旁或阔叶林中,海拔400-2190米。其世界分布于
印度、
尼泊尔、缅甸、
朝鲜和
日本。
中原地区广布于
秦岭淮河以南各省区。
山蚂蝗植株高50-100厘米。
根状茎稍木质;茎具条纹,疏被伸展短柔毛。叶为羽状三出复叶,小叶3;托叶钻形,长约7毫米,基部宽0.5-1毫米,外面与边缘被毛;小叶纸质,顶生小叶
菱形,先端渐尖,尖头钝,基部楔形,全缘,两面疏被短柔毛或几无毛,侧脉每边约4条,直达叶缘,侧生小叶斜卵形,较小,偏斜,小托叶丝状。
总状花序或
复总状花序,顶生或顶生和腋生;总
花梗被柔毛和钩状毛;通常每节生2花;苞片早落,窄卵形,宽约1毫米,被柔毛;
花萼钟形,裂片极短,较萼筒短,被小
钩状毛;花冠紫红色,长约4毫米,旗瓣宽倒卵形,翼瓣窄椭圆形,
龙骨瓣与翼瓣相似,均无瓣柄;
雄蕊单体;
雌蕊长约3毫米,子房具子房柄。
荚果长约1.6厘米,通常有荚节2,背缝线弯曲,节间深凹入达腹缝线;荚节略呈宽半倒卵形,先端截形,基部楔形,被钩状毛和小直毛,稍有网纹;果梗长约6毫米;果颈长3-5毫米。其花果期为8-9月。
山蚂蝗全株供药用。其味微苦,性平。具有祛风除湿,活血解毒的功效。其主治风湿痹痛,
血崩,
带下病,
慢性咽炎,
乳房炎,跌打损伤,毒蛇咬伤。山蚂蝗的嫩叶可以作饲料及绿肥。
山蚂蝗,首载于《植物名实图考》山草类,谓:“山马产长沙山卓。独根,有短须,褐茎多又,每枝三叶,叶微似竹,面青背白,碗纹无齿。叶间发小茎,开紫自小花如粟。俚医以治哮。此草与
小槐花枝叶相类,唯附茎团团结角,似峨阳豆而小。有双角连生者,亦粘人衣。叶老则渐圆,与豆叶无异,纹亦湿乱。”根据其所记述的特征考证,山蚂蝗即
豆科尖叶长柄山蚂蟥。
叶:叶为羽状三出复叶,小叶3;托叶钻形,长约7毫米,基部宽0.5-1毫米,外面与边缘被毛;叶柄长2-12厘米,着生茎上部的叶柄较短,茎下部的叶柄较长,疏被伸展短柔毛;小叶纸质,顶生小叶
菱形,长4-8厘米,宽2-3厘米,先端渐尖,尖头钝,基部楔形,全缘,两面疏被短柔毛或几无毛,侧脉每边约4条,直达叶缘,侧生小叶斜卵形,较小,偏斜,小托叶丝状,长1-4毫米;小叶柄长1-2厘米,被伸展短柔毛。
花:
总状花序或
复总状花序,顶生或顶生和腋生,长20-30厘米,结果时延长至40厘米;总
花梗被柔毛和钩状毛;通常每节生2花,花梗长2-4毫米,结果时增长至5-6毫米;苞片早落,窄卵形,长3-5毫米,宽约1毫米,被柔毛;
花萼钟形,长约2毫米,裂片极短,较萼筒短,被小
钩状毛;花冠紫红色,长约4毫米,旗瓣宽倒卵形,翼瓣窄椭圆形,
龙骨瓣与翼瓣相似,均无瓣柄;
雄蕊单体;
雌蕊长约3毫米,子房具子房柄。
果:
荚果长约1.6厘米,通常有荚节2,背缝线弯曲,节间深凹入达腹缝线;荚节略呈宽半倒卵形,长5-10毫米,宽3-4毫米,先端截形,基部楔形,被钩状毛和小直毛,稍有网纹;果梗长约6毫米;果颈长3-5毫米。
山蚂蝗常生长在
温带生物群落中。适于山坡路旁、沟旁、林缘或阔叶林中,海拔400-2190米。其喜温暖湿润的环境,低山和平坝均可栽培;对土壤要求不严,以肥沃、排水良好的黏壤土为好。
山蚂蝗用种子和分株繁殖。种子繁殖,育苗移栽。3月播种,先整地开1.3米宽的高畦,按行距30厘米开横沟播种,每公顷用种子37.5-45
千克,苗高5厘米时匀苗、除草、追施畜粪水1次。5、7、10月各再中除、追肥1次。培育2年后,在春天雨季移栽。按行株距各约65厘米开窝,每窝栽苗1株。以后每年在春、夏、秋季,各除草、追施人畜粪水1次。春天雨季,在蔸边拔取带根小苗栽种,栽后管理与育苗移栽相同。
茎枝圆柱形,直径0.5-1厘米,表面灰绿色,有棱角。可见三出复叶,顶端小叶稍大,椭圆状
菱形,先端渐尖较钝,基部楔形,全缘,长4-8厘米,宽2-3.5厘米,侧生小叶较小,表面枯绿色,质脆易碎,气微。
山蚂蝗具有祛风除湿,活血解毒的功效。其主治风湿痹痛,
血崩,
带下病,
慢性咽炎,
乳房炎,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2.治白带过多:山蚂蝗9克,煎服。或山蚂蝗、椿根臼皮各9克,
车前12克(布包),煎服。
4.治毒蛇咬伤:鲜山蚂蝗、鲜石
芫荽各30克。捣烂加冷开水绞汁服;另取上药各等量,同捣烂敷伤口,干则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