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萨帝国(Khazaria),是西突厥或西匈奴的一支在公元7世纪至10世纪建立的国家。“Khazar”一词的起源和早期历史模糊不清,可萨帝国最初位于北高加索地区,他们信奉
腾格里,由
可汗或达干统治。可萨帝国最大时南北与东西皆贯穿欧亚大陆,是典型的欧亚混合王国。其南端进入
阿塞拜疆,东边是
咸海;北边进入
俄罗斯境内涵盖了
喀山,逼近
莫斯科;西边几乎覆盖了整个
乌克兰,与今天的哈萨克斯坦重叠了西部地区。
7世纪,可萨人从突厥独立后建国,
首都为巴兰贾尔,并与
拜占庭帝国结盟。695年至732年,拜占庭帝国皇帝
查士丁尼二世和
君士坦丁五世分别迎娶可萨帝国的公主为妻。在拜占庭帝国的影响和二者相互交流中,可萨帝国发展成为高度文明的国家。从建国之初直到8世纪中叶,可萨帝国与
阿拉伯帝国进行了一系列战争。
阿拉伯人以强大的反攻回应了拜占庭及可萨联军,将
可萨人赶回了
高加索山脉的北部边界。684年,可萨人开始对外
高加索地区全面入侵。721年,长达十六年的阿拉伯与可萨战争爆发,之后高加索山脉和
杰尔宾特的北部边界成为阿拉伯人和可萨人之间的分界线。750年,倭马亚哈里发国垮台,阿拉伯结束了与可萨人的冲突。在与阿拉伯的战争中,可萨人最初的胜利永久性地阻止了阿拉伯人将版图向北扩张到东欧。
787年,哥特公国克里米亚哥德亚爆发了反对可萨人的起义。拜占庭利用可萨人与附庸部落之间的内战,入侵了克里米亚哥德亚。在与
阿拉伯帝国的战争中巴兰贾尔被摧毁后,可萨帝国迁徙到伊蒂尔都城。9世纪初,可萨帝国达到了极盛时期。833年,可萨帝国再次迁都至
拜占庭帝国帮忙建造的第三个
首都沙克尔。
可萨人在
克里米亚半岛对岸的塔曼半岛原法纳戈里亚的废墟上修建了马塔喀,作为同
欧洲世界进行贸易往来的据点。10世纪中叶,拜占庭和可萨的关系恶化,联盟崩溃。965年,基辅大公斯维亚托斯拉夫一世击败了可萨人,并占领了都城沙克尔。985年左右,
基辅罗斯的大公弗拉基米尔发动战役,结束了可萨人在
高加索地区的统治。 1016年,拜占庭皇帝
巴西尔一世开始进攻可萨人。1030年,可萨人被尚未开化的野蛮游牧部落消灭。
对于可萨帝国的犹太性质人们众说纷纭。851年前后,有很多人信仰
伊斯兰教,但可萨贵族中多数人却拥护
犹太教。可萨帝国是
中世纪唯一一个以犹太教为国教的汗国,也是当时
唐朝长安犹太商人的主要来源地。可萨帝国的人口族种多杂,主要为游牧人,归属于许多种不同的种族,操着许多种不同的语言。可萨帝国所在的
高加索地区是北方游牧世界和南方的古老农耕世界的分界线,同时它也是西方的希腊文明和东方的波斯文明的分界线。拜占庭、
阿拉伯帝国和犹太商人们到可萨的
首都伊蒂尔和沙克尔经商,可萨首都伊蒂尔成为繁荣的国际商业城市。商业税收成为可萨汗国最重要的财政收入。19世纪以来,考古学家在这条南北航线的附近发现了阿拉伯
钱币。1973-1974年,考古学家在北高加索地区的古墓群发现了多种来源的丝绢。其中
中原地区产品分别占23.9%和9.4%,还发现了
文言文文书和以唐人骑马图为内容的绢画等,反映出在这一时期
高加索地区与中国有规模的商品交流。
国名
“可萨”的意思在不同的语言与环境中有不同的意义,
德语为“异教徒”希腊文为“匈奴骑兵”,在俄文与希伯来文中则为“牧羊人”,在
阿拉伯语中有“小眼睛”的意思。古代波斯史认为
可萨人好劫掠与长途奔袭。可萨也可能是白色奄蔡(即《
史记》中的阿兰人)的意思。后来的
哥萨克骑兵与
哈萨克族也源于“可萨”。在
车臣语中,“可萨”一词可解为“美丽
谷地”。可萨人,又称哈扎尔人、卡扎尔人,可萨王国又叫卡赞王国、库曼王国以及突厥可萨部。
里海也叫“可萨海”,而可萨帝国位于里海西北,所以这可能就是其国家名称的来源。
历史沿革
可萨起源
可萨人的起源与他们到达
高加索地区的历史时间并不确定。可萨人最早是由
拜占庭帝国史学家狄奥芬尼斯在627年的他的《编年史》中提到的。《新唐书·西域传下》载云:“火寻,或曰货利习弥,曰过利,居乌浒水之阳。东南六百里距戊地,西南与
波斯接,西北抵突厥曷萨。”又云:“波斯,东与吐火罗、康接,北邻突厥可萨部。”由此得知可萨的大体方位:“火寻”即花刺子模,“
阿姆河”即今阿姆河,波斯当今
伊朗地。花刺子模位于阿姆河下游,可萨在其西北方,自应位于
里海沿岸。
唐朝所谓的“突厥可萨部”,应该就是
隋朝或更前的“
铁勒诸部”之一“何嵯”,而“何嵯”显然是以游牧为生的。
《隋书·北狄传》载云:“铁勒之先,匈奴之苗裔也,种类最多。自西海之东,依据山俗,往往不绝。康国北,傍阿得水,则有诃咥、曷截、拨忽、
比干、具海曷、比悉、何嵯、苏拔、也未、渴达等,有三万许兵。虽姓氏各别,总谓为铁勒,并无君长,分属东、西两突厥。居无恒所,随水草流移。人性凶忍,善于骑射,贪婪尤甚,以寇抄为生。”显然,这里所描绘的铁勒诸部落,都是典型的游牧人。“康国”可泛指整个索格底亚那,即
锡尔河与
阿姆河之间的一大片地区。何嵯等部落均当在锡尔河以北的广大草原上。“阿得”为突厥语译音,原义“大水”,在此即指
里海北岸的
伏尔加河或
乌拉尔河,则“何嵯”的位置应与“可萨”相仿,也在里海北岸。又,“何嵯”、“曷萨”、“可萨”诸名的读音相近,应是同一部落的异译名。由此可见,可萨突厥之“源”仍在
中亚,他们在里海北岸建立汗国,实际是中亚游牧人的一种西向“扩张”。
苏联东方学家
巴托尔德(Bartold)认为可萨人为西突厥或西匈奴的一支。东罗马帝国史家西摩喀塔(Theophylaetus Simocatta)在其《史记》一书中记载:“
可萨人也来自瓦和库尼,他们从突厥人那里逃出,在抵达
欧洲时与追随阿瓦尔可汗者联合起来了。”这段史料说明,可萨是从突厥的统治地区西迁到
拜占庭帝国边境的,是瓦和库尼人中的一支。这里的瓦和库尼人,
冯承钧认为是唐代史籍中多次提到的浑部。《新唐书·回鹘传》指出,浑和回鹘等同列入
铁勒15种之中,居地是“皆散处碛北”。
贞观二十年(646),
唐朝还以浑部为皋阑州,隶属燕然督护府。而《旧唐书·回传》说:“回鹘渐盛,杀
武威郡都督王君掞,断安西诸国入长安路。
李隆基命
郭知运等讨逐,退保乌德健山,南去西城一千七百里,西城即汉之高阙塞也,西城北去碛石口三百里,有十一都督,本九姓部落。六曰葛萨。”这里居住于碛口附近的葛萨部,
冯承钧认为是可萨。可见,可萨在西迁之前可能居住在碛口附近的突厥故地。从极早的时代起,中央亚欧地区就出现了游牧人的迁徙浪潮,他们不断地向西推进。
亚美尼亚史料记载,可萨人曾于四世纪侵入外高加索;
阿拉伯帝国史料记载,可萨人曾与波斯
萨珊王朝的君主卡瓦德(468-531年)发生过战争。
帝国崛起
可萨帝国的崛起得力于其沟通东西交通的地理位置。6世纪下半叶,
可萨人被西突厥
可汗统治。7世纪初,在
唐朝击败了西突厥之后西突厥汗国解体,可萨人从突厥帝国中独立出来。7世纪中叶,可萨人通过战争征服了邻近的
保加利亚部落、高加索部落和斯拉夫部落并定居下来,并采用自己的农业耕作方式生活。
伏尔加河保加尔部落分裂后,可萨人利用这次分裂,开始入侵
黑海以北的保加利亚领土。一些保加利亚人迁移到北方,定居在伏尔加河和
卡马河周围,并落入可萨人的统治之下。可萨人开始向受他们管辖的
伏尔加保加利亚人征税。到公元650年,可萨人已经入侵了顿库班草原上伏尔加保加利亚人的定居点。
伏尔加河保加利亚人在680年左右被可萨人击败,他们不得不在8世纪初承认可萨的权威。然而,为了保持他们的自治权并与犹太可萨人保持距离,
伏尔加河保加利亚河的统治者埃尔特贝尔·阿尔米什于921年皈依了
伊斯兰教。伏尔加河保加利亚人继续向可萨人进贡,直到10世纪中叶。伏尔加保加利亚人对可萨帝国的隶属关系相对温和,他们可以自由地处理自己的事务。率领
可萨人的阿史那家族被高加索各地的突厥部落推举为突厥帝国的继承者,可萨帝国(也叫“哈扎尔汗国")就此诞生,
可汗名号为“答剌罕”。
拜占庭盟国
可萨人是
拜占庭帝国的重要盟友,因为它是拜占庭帝国和倭马亚哈里发国之间的缓冲国,并且作为
欧洲、
亚洲和
中东之间的纽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可萨与拜占庭的关系始于7世纪。公元620年,拜占庭帝国和
波斯帝国交战。根据联盟条款,拜占庭人和可萨联合军与波斯人作战,并建立了对南高加索地区的控制。公元626年,在
可萨人的可汗同拜占庭帝国皇帝会晤之际,他们已经成长为一个强大的民族。可萨可汗扎比尔当时借给拜占庭帝国四万军队与
波斯交战,
希拉克略用这支援军将萨珊波斯的
阿塞拜疆省夷为平地。公元7世纪末,可萨人征服了
克里米亚半岛的
哥特人,定居到了名义上属于拜占庭领土的克里米亚半岛(又称克里木半岛,现由
俄罗斯实际控制)。
公元695年至705年,
拜占庭帝国流亡的皇帝
查士丁尼二世逃至可萨帝国,并与
可汗的一位姊妹结婚,她就是后来的塞俄多拉皇后。732年,
君士坦丁五世娶可萨可汗的女儿为妻,她成为伊拉尼皇后。他们的儿子是
利奥四世皇帝,被称为可萨人利奥(775~780年在位)。这样的联姻,使拜占庭王朝和可萨帝国之间结成了稳定的政治和军事联盟。此后在拜占庭和
阿拉伯人的多次战争中,拜占庭帝国都得到了可萨军队的帮助。尽管
可萨人是拜占庭人的盟友,但他们有时也会在
克里米亚半岛和
格鲁吉亚西部阿布哈兹的争议地区与拜占庭人发生矛盾。在
拜占庭帝国的影响和二者相互交流中,可萨帝国发展成为一个有秩序的国家。通过各种贸易,他们同拜占庭和
阿拉伯国家接触,从而让自身文明发展到相当的高度。
版图之争
可萨人和拜占庭人联合与
萨珊王朝、
倭马亚王朝和
阿拔斯王朝作战,阿拉伯人以强大的反攻回应了拜占庭-可萨联军,将可萨人赶回了
高加索山脉的北部边界,并得以入侵可萨帝国的土地。在可萨帝国建立后不久,
可萨人与拉希顿哈里发(
阿拉伯帝国哈里发)王朝发生了冲突。公元640年,
阿拉伯人占领了
亚美尼亚,642年洗劫可萨帝国首都巴兰
贾尔;可萨人不得不迁都。642年,阿拉伯人开始占领
杰尔宾特以南和
里海沿岸的土地。哈里发征服了
黑海和东欧地区,公元644年在哈里发去世前不久,哈里发
欧麦尔·哈塔卜指示他的部队向北扩展到
高加索地区。在亚美尼亚,阿拉伯人在645-646年击败了一支拜占庭军队,其中包括可萨和阿兰的盟友。冲突一直持续到652年,后由于657年爆发的内战,阿拉伯军队撤出了外高加索地区,阿拉伯指挥官阿卜杜拉·拉赫曼·伊本·拉比亚被杀。
公元684年,
可萨人开始对外高加索地区全面入侵。717年,可萨军队再次入侵
阿塞拜疆,之后他们将部队转移到
亚美尼亚。当时亚美尼亚处于阿拉伯统治之下,
阿拉伯人试图建立一个强大的边境地区来阻止可萨人的前进。一场长达十六年的阿拉伯-可萨战争在公元721年爆发,当时可萨人入侵亚美尼亚并摧毁了阿拉伯驻军。在阿拉伯人重新建立对该地区的控制,并吞并了
杰尔宾特门以南的土地之后,由于寒冷天气的逼近,阿拉伯人没有占领可萨利亚;他们将部队撤到阿塞拜疆的冬季营地。可萨人继续存在,
高加索山脉和杰尔宾特的北部边界成为阿拉伯人和可萨人之间的分界线。
公元730年,可萨人再次入侵
阿塞拜疆,最南端一直延伸到
摩苏尔。两支敌对的军队在
波斯西北部的穆干草原相遇,最后
阿拉伯人赢得了这场战斗,他们入侵了可萨驻军。倭马亚哈里发在8世纪初开始增加其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他们保持对外高加索大部分地区的统治。737年,为了保持可萨独立,
可萨人必须表现出对哈里发国的效忠,并且必须每年缴纳贡品。哈里发国试图在可萨国传播
伊斯兰教,但此时倭马亚哈里发王朝的最后一位统治者马尔万·伊本·穆罕默德被杀;且与可萨人的战争严重削弱了倭马亚军队。公元750年,倭马亚哈里发国垮台,被阿拔斯哈里发所取代后,结束了与可萨人的冲突,他们似乎又回到了与拜占庭人的传统联盟。阿拉伯内部的动荡让可萨人得以重建他们的权力。在与阿拉伯的战争中,可萨人最初的胜利永久性地阻止了
阿拉伯人将版图向北扩张到东欧。
联盟崩溃
公元764年,当拜占庭的军队在
小亚细亚半岛战场上同阿拉伯人对抗的时候,
可萨人在外高加索从后方进攻阿拉伯人。可萨人控制了
阿塞拜疆和
格鲁吉亚东部,挑战
阿拔斯王朝。在面临阿拔斯哈里发王朝威胁的同时,可萨帝国与
拜占庭帝国的关系也因对
克里米亚半岛的竞争而紧张。
基督教人口是半岛上最大的,而且大部分都在可萨宗主国之下。公元767年,伊沙克·圣格里在可萨人中任牧师。在哈仑·阿尔·拉施德哈里发王朝的统治下(786~809年),可萨可汗和贵族都拥护
犹太教。但随后拜占庭皇帝罗马努斯·尼卡彭努斯(919~944年)发起了对犹太人的迫害,使大批
以色列难民进入可萨境内。
公元9世纪初,可萨帝国达到了极盛时期,可以说是一个繁荣的贸易中心。拜占庭、
阿拉伯帝国和犹太商人们成群结队来到伊蒂尔和沙克尔,收购从北方来的毛皮。于是,
基督教、
伊斯兰教和犹太教在可萨帝国内也找到了落脚之处。公元787年,哥特公国
克里米亚半岛哥德亚爆发了一场起义,当地基督教
主教挑起这场反对可萨人的起义,将可萨人赶出克里米亚的多罗斯(芒古普)并控制了山口,封锁了通往
黑海的通道,紧张局势加剧。但之后
可萨人重新夺回了多罗斯,主教被处决。尽管克里米亚半岛南部海岸的一部分处于拜占庭的控制之下,但他们还不想与可萨人直接对抗。随后利用可萨人和他们的马扎尔附庸部落之间的内战,拜占庭人入侵了克里米亚哥德亚。
9世纪中叶,可萨继续发展,并成为北欧和西南亚之间的主要通道。但在政治上,可萨帝国逐渐走向衰落,草原又开始处于动荡不安中。来自
咸海草原的乌古思突厥人(奥佐伊人)把恩巴河地区和
乌拉尔河地区的佩切涅格突厥人赶向西方。
可萨人和
佩切涅格人之间一直存在着敌意,他们名义上受制于可萨人,可萨人试图阻止他们的迁移。9世纪末,佩切涅格人开始对可萨帝国的边界构成严重威胁,他们摧毁了
克里米亚半岛草原上的可萨定居点。可萨人和乌古斯人结成联盟来对抗佩切涅格人。大约在850~860年,佩切涅格人穿过可萨帝国的领地,赶走了
亚速海北岸的可萨属民马扎尔人。马扎尔人退到
第聂伯河和
多瑙河下游之间的阿特尔库祖。851~863年,拜占庭派
基督教教士圣西利尔来到可萨传教。
利奥六世统治期间,马他喀成为拜占庭的一个
主教区所在地,它的建立是为了能够在可萨境内传播新约。从868年起(特别是在965年以后),
伊斯兰教成为这个地区的一大宗教,但
犹太教更受欢迎。
公元889-893年,
佩切涅格人再度驱逐了马扎尔人,将阿特尔库祖作为自己的居住领地。可萨和乌古斯联合部队将
佩切涅格人向西推进,以撤离
伏尔加河和
乌拉尔河之间的地区。最后,位于顿河河口和摩尔达维亚之间的
俄罗斯草原就全部被佩切涅格人占领。可萨人只保留了顿河下游、伏尔加河下游和
高加索山脉之间的地区。拜占庭和可萨的关系在10世纪中叶恶化,拜占庭对可萨的敌意起源于838年左右可萨皈依犹太教之后。
可萨人对阿兰人、罗斯人、佩切涅格人和拜占庭人发动了一系列战争。与拜占庭人发生了直接冲突。拜占庭人与
佩切涅格人、
保加利亚人、马扎尔人、布尔塔人结盟。之前阿兰人是可萨人唯一的盟友,但他们反目成仇后可萨人在乌古斯人的帮助下,击败了阿兰人,这是可萨与拜占庭第一次重大的对抗,以可萨帝国的胜利告终。
走向衰落
公元914年,罗斯人和可萨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加剧。当罗斯的船只抵达海峡入口处的可萨驻军时,他们派遣了一个使者去见可萨统治者,请求允许穿过可萨帝国去
里海,可萨统治者允许了他们的请求。当罗斯从里海战役返回
伏尔加河时,他们对塔巴里斯坦和里海沿岸其他地方的穆斯林定居者进行了突袭。罗斯人和
可萨人之间爆发了一场战斗。在奥尔西亚(Orsiyya,来自
伊朗的赫瓦拉兹姆的奥尔人)穆斯林和阿提尔的基督徒的帮助下,可萨人击败了罗斯人。大多数罗斯人在战斗中被屠杀;幸存下来并迁移到伏尔加河的人们被布尔塔人和
伏尔加保加利亚人杀死。941年,可萨与
基辅罗斯的联合舰队袭击了拜占庭首都
君士坦丁堡战役,拜占庭海军击败了可萨与罗斯的联合舰队。
在8世纪和9世纪,许多东斯拉夫部落继续向可萨帝国进贡,基辅罗斯对可萨人的从属关系于944年结束,当时罗斯同意与
拜占庭帝国签署一项新条约,该条约允许自由贸易,并承诺在拜占庭帝国和基辅罗斯之间的战争时期提供军事援助。公元950年-960年,可萨人袭击了罗斯人,以阻止他们进入
里海。根据《
俄罗斯初级编年史》,965年,基辅大公斯维亚托斯拉夫一世在乌古斯人和佩切涅格人的帮助下击败了可萨人,并占领了
首都沙克尔。在这次战争中,可萨
可汗幸存下来,最终使得
伏尔加河下游
库班河地区以及达吉斯坦草原的领地被保全。
俄罗斯人在沙克尔建造了一座新城市Belaya Vezha,而
塔曼半岛的Tmutarakan(Samkarsh) 成为新的贸易前哨,这些城市成为高加索和
近东之间贸易的商业中心。同年,斯维亚托斯拉夫还征服了阿兰人和
切尔克斯人。斯维亚托斯拉夫一世于967年停止向可萨人进贡,并征服了他们的属地伊蒂尔(Atil)。来自北方的罗斯人和
佩切涅格人的攻击,削弱了可萨帝国。公元969年左右,一些来自伊蒂尔的
可萨人穿越
里海寻找一个更安全的地方,发现了一个叫 Siyah-Kuh (Manghishlaq) 的岛屿,岛上居住着乌古斯突厥人;其他人向南迁徙到另一个里海岛屿,有些人逃到
巴库。斯维亚托斯拉夫一世的儿子,
基辅罗斯的大公
弗拉基米尔州,发动了另一场针对可萨残余势力的战役,在985年左右结束了可萨人在
高加索地区的统治。
由于罗斯人和佩切涅格人的攻击,可萨人失去了他们的贡品等经济来源。因此生存能力受到威胁,这使他们在军事上处于弱势。一些
可萨人落入
花剌子模的统治之下,他们中的有些人皈依了
伊斯兰教。花剌子模军队随后摧毁了没有皈依伊斯兰教的城市。在可萨城市沙克尔和伊蒂尔沦陷后,顿河贸易路线的控制权归东斯拉夫人所有,
伏尔加河至
里海贸易路线的控制权则移交给了
伏尔加保加利亚人。公元1016年,拜占庭皇帝
巴西尔一世在
俄罗斯军队的支持下,开始进攻可萨人,并占领了他们的领地
克里米亚半岛和
塔曼半岛。公元1030年,可萨人被尚未开化的野蛮游牧部落消灭,从此,黑海草原也被这些游牧部落控制。
可萨帝国在
拜占庭帝国与
基辅罗斯的攻击下亡国,他们的故地被钦察人占领。当可萨帝国被基辅罗斯和拜占庭帝国瓜分后,一部分
可萨人改信了
伊斯兰教成为
中亚一
伏尔加河的突厥语穆斯林,另一部分没有改变信仰的可萨突厥人在
俄罗斯人历次驱逐犹太人的浪潮中不断向中欧迁移,成为阿什肯纳兹犹太人,也有3个部落被派遣到潘诺尼亚,还有极少数融入克里米亚鞑靼人与卡尔梅克人。亚洲人后来把类似于可萨人那样生活的人也称为可萨人,在15世纪80年代,
格鲁吉亚还有自称可萨人的突厥游牧民。
疆域
可萨王国在7世纪中期到10世纪中期处于全盛时期。公元850年可萨帝国的疆域,东连花刺子模,西邻
拜占庭帝国,向北征服了斯拉夫部落,向南扩展到
高加索地区。公元9世纪初,可萨帝国疆域东起今西哈萨克斯坦地区,向西包括了南俄罗斯草原,
里海一度成为了可萨帝国的内湖(当地迄今有许多民族称里海为可萨海),尽收
阿塞拜疆和
克里米亚半岛。
可萨帝国最大时南北与东西皆贯穿欧亚大陆,所以这是个典型的欧亚混合王国。其南端进入今天的阿塞拜疆,东边是
咸海;北边进入俄罗斯境内涵盖了
喀山,逼近
莫斯科;西边几乎覆盖了整个
乌克兰,它与今天的哈萨克斯坦重叠了西部地区。
首都
可萨帝国最初以捷列克草原为活动中心,他们的第一个王室就建立在
捷列克河南部支流的巴兰贾尔,在捷列克河南部支流
苏拉克河河源处。
在都城巴兰贾尔在与阿拉伯的战争中摧毁后,可萨人将王室迁徙到被阿拉伯称为“白城”的拜达城,即后来修建在
伏尔加河之上的伊蒂尔都城。不过,伊蒂尔
首都只是
可萨人度过严冬的暂时居住地,一旦到了夏季,可萨人就会像他们的祖先一样,在草原上开始四处游牧的生活。
公元833年,可萨可汗请求
拜占庭帝国皇帝狄奥菲勒斯派遣工程师帮助他们修建一座设防的都城,以便有效抵御其他游牧部落的攻击。拜占庭帝国派遣总工程师帕特洛纳斯前往可萨帝国,帕特洛纳斯帮助他们建起了第三个都城沙克尔。不过,后人一直对沙克尔的具体位置存在争议,有人说它位于顿河的入海口,也有人说它处于顿河的大转弯处。其中,后一种说法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建立了沙克尔之后,
可萨人又在
克里米亚半岛对岸的塔曼半岛原法纳戈里亚的废墟上修建了马塔喀,作为同
欧洲世界进行贸易往来的据点。
宗教
对于可萨帝国的犹太性质人们众说纷纭。主要分歧在于这个帝国到底是犹太人建立的,还是它仅只是个信仰
犹太教的其他民族的帝国。可萨人从属于
阿史那姓可汗王族。在阿尔泰语族中“阿史那”是条狼,也是他们的信仰图腾。公元851年前后,有很多人信仰
伊斯兰教,但可萨贵族中多数人却拥护犹太教。大约在10世纪,一位名为
约瑟的
可汗向拜占庭发出了一封描写当地犹太教兴隆繁荣盛况的信件,以表明他们既不属于伊斯兰教也不属于东正教,而是中立的犹太教,但至今这封信件的真实性受到怀疑。
可萨帝国是
中世纪唯一一个以犹太教为国教的汗国,也是当时
唐朝长安犹太商人的主要来源地。据说在8世纪中期,
可萨人的某位可汗产生了放弃祖先信仰,改宗其他流行宗教的想法。于是他邀请来当时
基督教、
伊斯兰教和
犹太教的名家进行集中探讨,于是发生了历史上的“可萨大辩论”。只是辩论的结果莫衷一是,三教名家都说自己说服了
可汗,让其皈依了自己的宗教。但据信可汗做了如下推理:基督教、伊斯兰教均源自犹太教,都以
亚伯拉罕为始祖;三教共同信仰犹太教的真神-
雅威;都发源于中东地区,以希伯来圣经为根基,以
耶路撒冷王国为圣地。于是干脆信奉了犹太教,使犹太教在可萨帝国发扬光大。
人口
对于这个国家的人种,一般认为分为黑白两种。白种可萨人被描述为典型的白种人,红发、白肤、蓝眼;据说黑可萨人皮肤接近深黑,有人认为这些黑人来自
印度地区,但很奇怪这里有一些非洲E基因的出现。白皮肤者为执政武士,黑皮肤者为平民阶层。有人认为他们总体属于西突厥人,与回葛萨部有关。也有人认为他们是西迁的北匈奴人的一支(Saragur),还有部分
斯拉夫人与之混合而成。中国古籍中的
铁勒或白色奄蔡都与这个帝国最初的成员有关,也包含哥特人。可萨人族种多杂,主要为游牧人,归属于许多种不同的种族,操着许多种不同的语言。
经济
货币
可萨帝国使用的硬币,即所谓的“摩西硬币”。
税收
可萨帝国主业贸易,商业税收成为可萨汗国最重要的财政收入。
商业
可萨帝国所在的高加索地区正好是北方的游牧世界和南方的古老农耕世界的分界线,同时它又是西方的希腊文明和东方的波斯文明的分界线,这里拥有高度成熟的城市文明,750年前后,阿拉伯人控制
红海、
波斯湾和横跨大陆的
亚洲商路后,拜占庭帝国使经过中亚而不受
阿拉伯人控制的北方商路开放。这条路线始自
印度和
中原地区,沿
阿姆河顺流而下到
咸海,绕
里海北岸,过乌拉尔河口的萨拉坎谷,达
伏尔加河河口的伊铁尔从那里上至萨来,下行顿河到亚速夫海的
罗斯托夫。随着越来越多的商队来往于这条北方路线,拜占庭、
阿拉伯帝国和犹太商人们成群结队地到可萨的都城伊蒂尔和沙克尔收购北方来的毛皮,可萨首都伊蒂尔成为繁荣的国际商业城市。根据史料记载,这里的著名商品包括来自斯拉夫地区的皮货、
花胶,
波斯的手工艺品碟子、剑、铝等等。
可萨汗国不仅是东西贸易的重要中转地,又是南北贸易的要冲。北欧人
斯拉夫人和阿拉伯人统治下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贸易通过
伏尔加河上的航线完成。19世纪以来考古学家已经在这条南北航线的附近发现了数以万计的8至11世纪的阿拉伯
钱币。7至9世纪,
中原地区的隋唐时期,北道开始繁荣起来。1973-1974年,考古学家在北高加索地区西部
库班河上游挖掘的两处古墓群中,发现了多种来源的丝绢。其中中国产品分别占23.9%和9.4%,还发现了
文言文文书和以唐人骑马图为内容的绢画,断代为8至9世纪,反映出在这一时期
高加索地区与中国有规模的商品交流。
九世纪下半叶的波斯地理学者伊本·霍尔达比记载了所谓的“拉达尼耶赫”(即犹太商人或犹太商人集团)的经商路线,而可萨人的
伏尔加河下游地区乃是这一商道网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犹太商人操
阿拉伯语、
波斯语、罗马语、
法兰克王国语、安达罗西语以及斯拉夫语,他们从西方带来阉人、女奴、男童、织锦、海皮和其他毛皮、
紫貂和短剑,从库尔祖姆至贾尔和
吉达;他们从中国带回麝香、沉香木
樟脑、
肉桂和其他货物;有时候他们迂回至君士坦丁堡将货卖给罗马人;有时候他们选择罗马那一侧的商道,经由萨夸利巴的陆路而抵可萨人的城市哈姆利赫。
相关文化
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