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墓
位于山西省安峪镇的公募
晋文公墓,在山西省曲沃与绛县交界的安峪镇的下村侧,墓高40米,圆形,周长200米,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主晋文公(前697-前628),春秋晋国国君,名重耳,晋献公之子。被迫在外逃亡19年后归国即位,励精图治,使晋国成为实力强大的霸主。
概况
简介
晋献公墓位于县南樊槐泉村东岭。墓高百尺,无祠孤寝,墓形似无柄之木铎。他是春秋时晋国郑武公之子,名诡诸,始建都维(山西绛县)。
献公初娶贾氏为妻,无子。继娶齐姜,生秦穆公夫人及太子申生。后再娶二女于戎,生重耳、管仲。在讨伐骊戎的战争中获骊姬,生姬奚齐。献公宠爱骊姬,常听其谗言,先逼死太子申生,又欲加害晋文公晋惠公,以达到让奚齐继位的目的。秦献公在位二十六年。献公殁后,因其生前昏庸无道,暴戾成癖,不列入祭典,以示彰善弹恶。献公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文公墓在绛县卫庄下村。文公系春秋诸侯,晋献公次子,太子申生之弟,名重耳。献公宠爱骊姬,杀太子申生,重耳逃奔到狄(翟)国,在外流亡19年。后借助秦穆公的军队返晋复国,诛王子带,纳周襄王,救宋破楚,继齐桓公为盟主。其在位9年,谥号文。晋文公在位之时,首都在绛(今绛县)。死后葬于绛县卫庄下村西岭。
晋文公墓与晋献公墓相隔不远,当地白话文有称:槐泉的老子(爸爸),下村的儿。
陵墓
陵墓依地形而设,高达30余米,犹如山丘。据传,解放前墓地松柏如盖,绿草如茵,郁郁葱葱,庄严静穆。墓后岭顶建有祠庙,抗战期间被日寇拆毁,树木砍伐一空。现在所看到的景象是蔚然深秀的国槐遍布山丘,明代《晋文公墓》纪念碑矗立路旁,雄伟壮观。
地址位置
布局
晋灵公墓位于绛县城东12公里的磨里乡南刘家村。灵公生前荒淫无道,朝纲败坏,残酷地剥削人民,大肆陷害劝谏之臣,引起了臣民的反抗,最后被赵盾之弟赵穿杀死,成为后人不齿的昏庸之主。墓前有石碑一通,上刻“景冢”二字,由于灵公生前十分残暴,所以死后,历代不列祀典。
晋献公之墓,文公墓、灵公墓俱在绛县。位于绛县槐泉村的献公墓,高约40米,形似无柄木铎,据传系从几十里外的曲沃太子滩取五花土,由国人排队传筐,堆积而成。因其声名欠佳,故而“孤寝无祠”。
位于绛县下村的文公墓,高约40余米,圆形,因其功德昭著,墓前建祠,祠内立有清乾隆51年的“晋文公墓”石碑一通,近年墓前又雕塑了形态逼真的晋文公石像,历代祭祀。晋灵公因暴虐成性,昏庸无道,死后葬于绛县南刘家村的荒丘上,孤苦伶仃,无人祭祀。在绛县博物馆里,一直保存着清“晋旧都”、“绛县师”、“绛县老人”等各种碑匾、石像及有关文物。
绛县的不少地名,也能说明这一点。士故里,临近车厢城,因而被称为南城村,即是一例。距车厢城东7里的卓子沟,因与世无争的献公之子卓子隐居于此,故而此名;小祁村,是晋国祁午将军练兵的教场;南官庄,为晋文公巡视此地时所赐名;吴璧村,传说该村一吴姓村民曾向文公献一玉璧而得此名;范村,相传为晋文公舅父子犯旧居,原名犯村,后因避讳“犯”字,更为今名,现村内将军庙、石碑等遗物尚存;晋峪村,因晋文公曾驻兵而得名;拔剑泉,传说晋文公带兵打仗时,到此将士饥渴难忍,文公一急之下插剑于地,拔剑时泉水涌溢,后此名便得以流传;董封村,为晋史官董狐的封地;孙王村,据说是因晋文公曾在此召开“尊王攘夷”会,便取名尊王村。后该村的孙安为官清明节,为纪念之,遂更为今名。
观光
现今,车厢城为晋国古都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来此研讨的学者和观光的游客愈来愈多,车厢城正日益成为一处新的景区。
记载
在今绛县曲沃县交界的安屿镇的下村,有几个绵延如山的土丘,是传说中的晋文公的墓葬,属绛县。从此往西走十余里,便是曲沃。正值春夏交接之际,青草茵茵,杨柳轻拂,展眼间绿色葱茏一片,风光正美。墓前有一通石碑,是乾隆十五年立的,上书“晋文公墓”,墓的左近有一尊文公的塑像,意气风发,恰似在指点江山,挥起万丈的豪情,人一近此处,陡然增添了许多肃穆,就连过往的风,也仿佛在一瞬间激烈。
《左传》云:齐文公卒,将殡于曲沃。墓葬虽在绛县,却也在曲沃县左近,想来并非虚假。山西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的田建文先生说,经考古发掘后发现这几所墓是汉朝的墓葬。而《左传》中记录的“曲沃”却是现在的闻喜县,史据《嘉靖曲沃县志》:刘彻元鼎三年,东巡至曲沃县,闻破南越国喜,特更名为闻喜县。当时将现在的曲沃和闻喜做了一个置换,所以大致可以表明这里的墓葬充其量是后人传说而成的文公“衣冠冢”。真正的文公墓,也应该在绛县,在靠近闻喜的一边。
然而,即使作为“衣冠冢”,这里依然隐约地包含着一种王者之气,仿佛秦文公就在这里的地下沉睡了千百年。只是惜乎少人观瞻!而晋文公重耳,却一直鲜活在当地民众的心中,不单单是他在春秋时刻做了霸主,挥戈千里的风流,而是他身上的传说和故事,也是人们所能受教的典范。
背景
晋文公,姓姬,名重耳,晋献公第二子。
他的父亲献公算是一个英雄人物,为晋国开疆辟域,只是到年老的时候就开始糊涂了,宠爱妃子骊姬,他听信骊姬的谗言,打算让骊姬所生幼子姬奚齐继位,逼死了太子申生
骊姬为了确保奚齐继位,逼得晋文公晋惠公只得躲回自己的封地蒲城县(在吕梁山脉南麓一带,古称蒲子国,蒲州,在今隰县大宁县蒲县一带,一说为乡宁蒲城村。非永济市和陕西蒲城)和屈城(今乡宁县吉县附近)。郑献公派宦臣勃革是带兵追杀重耳。但是他逃走了。于是,重耳和他的流亡政府一躲就是19年。虽然重耳并没有什么志向,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中,他拥有公子的身份。这个高贵的血统让他在流亡的过程中受到周边王国的礼遇。同时他能够听从劝告、宽厚待人、仁义知礼,这让他的随从紧紧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他们先逃亡到狄国,晋文公在那里娶了国君的女儿,如果不是晋国发生了内乱,这个故事恐怕就要在这里结束了。
晋献公死后,东晋的小国君姬奚齐被人刺杀,国内和国外两股势力迎送重耳回国任新君主,但被他以君父新丧,不能就任的理由拒绝了,于是王位继承落在了他弟弟晋惠公的身上。夷吾是一个残暴无情的人,即位后,第一件事就是刺杀重耳,以绝后患。于是重耳被迫再次出逃,在这次逃亡的路上,他经历了许多苦难,也游历了许多国家,加上夷吾的残暴无道,让他树立了复国的信念,他积极地接触当时的强国,获得他们的支持,并用心学习他们的治国用兵之道。
晋文公终于在公元前636年回到晋国,是为晋文公。公元前636年一前628年在位。
他43岁起逃难,至即位时已62岁了,算起来,在外邦颠沛流离了整整19年。长时期的流亡生活,使得重耳和他手下的那帮大臣,既磨炼了意志,又开阔了眼界,更在政治才能上有了很大的提高。重耳做了国君以后,汲取各国经验,整顿国内政治,安抚人心,晋国很快便强盛起来了。后来和当时的霸主楚国城濮之战进行了一场争霸之战,一举击溃湘军,而获得霸主地位。
传说
关于节气寒食节,有这样一个和晋文公有关传说:
春秋战国时,晋国国君有两位公子,长子申生,次子重耳。国君的宠妃名叫骊妃,她为使自己的儿子继承王位害死了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为避骊妃加害,带领部分大臣逃离晋国。
一日,重耳在山中迷了路,好几天都找不到东西吃。重耳便绝望地叹了口气:“重耳饿死事小,只怕晋国的老百姓没有好日子过了。”大臣介子推一听,想到重耳在落难中仍不忘自己的子民,将来必定是个贤明的君主,便下定决心要全力辅佐重耳登上王位。于是介子推就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煮熟了给晋文公吃。
重耳知道这件事后,感动得流下泪来,说:“你这样对我,我该如何报答你呢?”介子推回答:“我不求公子的报答,只希望公子记得我今天割肉侍君的一片忠诚,日后能多关心百姓疾苦,做一个清明节的国君。”
重耳在外流亡了十九年之久,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也就是后来的晋文公。并对流亡期间跟随他的大臣都一一封赏。由于介子推还乡探母,竟然被晋文公给忘记了。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抱不平,他才猛然想起旧事,心中愧疚。连忙亲自带人到介子推的老家绵山探望,却找不到介子推的踪影。
这时,有人献一条计策说,介子推是个孝子,不如放火烧山,他一定会背着母亲跑出来的。晋文公便下令左右火烧绵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却始终看不见介子推走出来。等火熄灭以后,人们才发现,介子推背着他的母亲,被活活烧死在一颗柳树下。并在介子推的尸体下发现了一片衣襟,上面用血写了几行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节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看罢,便珍重地将这片衣襟放入衣袖中,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为了纪念介子推的死谏,他就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号令全国,禁止用火,寒食一日。
第二年,晋文公又率领群臣到绵山致祭。一行人先在山下寒食一日,第二天才上山。当年介子推被烧死时所倚的那棵柳树,已经长出了翠绿的嫩条。晋文公看了,心中忽有所感,便走上前去,掐了一丝,编成一个圈儿戴在头上。随从的臣下看了,也纷纷仿效他折柳插头。晋文公便把这棵柳树赐名为清明柳,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概况
简介
陵墓
地址位置
布局
观光
记载
背景
传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