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叶蛾科
昆虫纲鳞翅目下一科
枯叶蛾科(Lasiocampidae)是昆虫纲鳞翅目的一个科,中型至大型。
形态特征
成虫
枯叶蛾科的成虫体型多为中型至大型,最大者展翅长逾17公分,但也有物种的展翅长不及3公分。其躯体粗胖,全身密生鳞片,形成毛茸茸的外观。口器不发达或已经消失,小颚须与唇基侧片亦缺失;下唇须粗大而前伸,通常分为三节,偶见两节者,第一节侧面或腹面不具鳞片,但带有刚毛,为该科专属的特征。不具独眼复眼较小,常被周遭的毛簇遮盖而不易观察。雄蛾和雌蛾的触角皆为双栉齿状,雄蛾分支较长,呈梳状,端部的分支有时较短,雌蛾的分支则通常比雄蛾短许多。鼓膜听器缺失。足粗短而多毛,雄蛾的前足胫节通常具有前胫突,雌蛾则无;中足胫节通常有一对距,后足胫节通常亦有一对非常短小的距,少数物种的后足胫节则有两对距或没有距。
大部分黄枯叶蛾具有宽圆的双翅,后翅面积可超过前翅面积的三分之二,但也有些分布于非洲(如Gonopacha属)与热带亚洲(如滇枯叶蛾属)的类群具有外形较接近钝角三角形、顶角狭长的前翅,以及相当窄小的后翅。翅面多为接近枯叶和树皮的黄褐、红褐或深褐色,具有色泽貌似叶脉与枯斑的翅脉和翅纹,使整只蛾宛如一片枯叶,亦有呈灰色、红色或绿色的类群。后翅不具翅刺,前翅也不具抱带,前后翅之间以贴接的方式连动;前翅后缘附近具有发达的刺区(spinarea),有助于停栖时将翅膀固定在胸部,经常以前翅后收、后翅外展而前缘突出于前翅的姿态停栖。许多类群存在明显的两性异形,除了翅纹的差异,雌蛾身形会比雄蛾更大,也更丰腴,展翅长有时可达雄蛾的三倍之多(如Suana属),也有少数物种的雌蛾完全不具翅膀(如Chondrostega属);这些差异在半雌半雄的“阴阳蛾”中格外鲜明,许多枯叶蛾物种都曾被记录到这种现象。
多数枯叶蛾的翅外缘为向外弯曲的圆弧线,部分物种则略呈S形。前翅翅脉中,第一径脉(R1)远端比基部更靠近亚前缘脉(Sc);第二径脉(R2)与第三径脉(R3)共柄,偶见此二翅脉完全愈合者,第五径脉(R5)与第一中脉(M1)亦共柄;第四径脉(R4)通常是独立的翅脉,但在部分类群中会与前方的 R2 和 R3 脉,或与后方的 R5 和 M1 脉形成三脉共柄的状态;径脉与中脉皆不形成独立的小翅室;臀脉(A)通常仅有一条,偶见具两条者;两条发达的肘脉(Cu1、Cu2)与两条中脉(M2、M3)共柄,构成中室的后缘,后翅亦然;M2 脉基部靠近 M3 脉。后翅肩部宽阔,此区域通常具有一条至多条翅脉,被视为肩脉或假脉,少数物种则没有这种翅脉;亚前缘—第一径脉(Sc+R1)与径分脉(Rs)存在相当多样的排列样式,许多枯叶蛾的这两条翅脉在靠近基部处有横脉相连,因而在后翅基部、中室上方形成额外的翅室,为该科独有的特征;M2 和 M3 脉共柄。
雄性生殖器的抱器瓣(valva)为膜质,发育程度因物种而异,某些物种相当发达,但也有些物种显著退化;囊形突(saccus)经常连接一块复杂的骨片或一对长臂状的骨化构造,能充当抱器瓣使用;多数物种的阳茎颇短,末端尖锐,有时具有一根腹刺突,阳茎的端膜(vesica)经常生有小刺,有些类群具有发达的端环(juxta);爪状突(uncus)大多不发达或缺失;多数物种的颚形突(gnathos)已消失,但少数基干类群仍保有此构造;旧大陆的类群通常具有不发达的背兜(tegumen),部分类群的背兜侧突(socii)亦不发达。雌性生殖器的前表皮突(apophyses anteriores)与后表皮突(apophyses posteriores)多为中等大小,部分物种则较为短小,亦有物种不具有前表皮突;多数物种拥有发达的前阴片(lamella antevaginalis)与后阴片(lamella postvaginalis);交配囊(corpus bursae)相当小,有些物种具有一枚花壁(signum);囊导管(ductus bursae)宽而短。
幼生期
卵的外观多样,从圆筒状、圆球状至卵状、从白色至栗色皆有。卵壳表面光滑或布有小孔,有些物种具有点状、环状或不规则的斑纹。卵粒或紧密排列,或堆积成团,亦有物种的卵粒分布相当分散。
美国白灯蛾头部略呈圆形。身躯呈圆筒状或扁平状,体色朴素与鲜艳者皆有。体表生有发达的次生刚毛,有时遍布全身,许多类群的幼虫具有朝两侧生长,呈鳞片状、刀片状或焰状的毛丛,通常由中、后胸的亚腹部和腹节的侧部长出,背中线有时也具有一排毛丛,部分类群(如松毛虫属)进入三龄后会长出带有毒腺的毒毛,但所有物种均不像裳蛾科的毒蛾科具有翻缩腺。各体节的气门线下方通常具有侧疣或瘤突,前胸则在亚腹部有第二个瘤突。原足通常相当长,原足钩的中列为双序型(biordinal mesoseries)。前胸足的基节相当靠近,但各自独立而可自由活动,反观蚕蛾总科美国白灯蛾,前胸的左、右足基节已经愈合,此为枯叶蛾总科与蚕蛾总科的主要区别依据之一。
黄枯叶蛾的蛹包藏在茧中,茧壳通常不比蛹大太多,可为一层或多层,软硬与密实程度皆因物种而异,从白色、黄色、棕色、深褐色至黑色皆有。蛹的下唇须外显;小颚相当短,通常不比下唇须长多少,有时则比下唇须短;吻管很短,有时仅剩一对独立的小裂片;小颚和下唇须后方通常可见前足的基节,有时亦可见中足的基节,而中足可见部分不超出翅膀的后缘;触角通常相当短;腹部末节宽圆,生殖孔与肛门均位于该节中央。蛹壳在附肢以外的区域散生明显的短刚毛,其中腹部末节具有较粗的刚毛,许多物种在该节末端具有小钩或粗而直的刚毛,少数物种则具有臂棘。
分布范围
竹黄松毛虫属Philudorialaeta Walker宿主慈竹。分布:安徽、浙江省江西省湖南省福建省台湾省四川省云南省
牧草枯叶蛾Philudoriapotatoria卡尔?冯?林奈寄主:石竹。分布:东北地区朝鲜日本
竹斑黄枯叶蛾Philudoriaalbomaculata Bremer寄主:孟宗竹。分布:江苏省和浙江。
种属举例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成虫
幼生期
分布范围
种属举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