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溪镇隶属于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位于镇远县东部,人口有28564人,东与湖南晃县、本省
玉屏侗族自治县相连,南与
三穗县为邻,西与本县
蕉溪镇接壤,北与
岑巩县毗邻,距县城43公里,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历代政府驻地于青浪镇。由于地处滇黔关隘,入省之孔道,素有“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大门”之称。
乡镇介绍
青溪镇地处镇远县东部,东与
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本省玉屏县相连,南与三穗县为邻,西与本县蕉溪镇接壤,北与岑巩县毗邻,距县城43公里,典型的喀斯特地形,位于扬子准地台与华南褶皱地接壤地带,处于镇远小区与玉屏小区岩性的过渡地;由于受断裂之影响,岩溶地貌在岩层出露地区较为发育,千姿百态;地下岩溶地貌,岩溶
溶洞,
暗河较多,大部分村寨都有分部,尤其是氵
舞阳河南岸地段分布较广;由于地质构造和溶蚀,侵蚀,剥蚀作用,构成了区域土壤,气候、水文,植被的差异性特征,东低西高,东南部属低山丘陵和宽谷盆地,地势平坦,镇内海拔420米,500亩以上稻田大坝7个,300亩以下旱地大坝6个。水源丰富,且有8条大小不等的溪流注入氵舞阳河,具有较高的开发和利用价值。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70C,年均雨量1066毫米,无霜天310天,有倒春寒、冰雹、秋风、雨雪等灾害性天气。
历史沿革
青溪历史悠久,
洪武二十三年(1390)设卫,清雍正五年(1727)置县,民国三十年(1941)撤县置区,1992年撤区建镇,历代政府驻地于青浪镇。由于地处滇黔关隘,入省之孔道,素有“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大门”之称。
青溪名胜古迹,
宗教寺庙颇为壮观。明永乐年间,建造的古城恒,像一只腾飞的巨龙,卧于城北山上,明末清初,修建的古文笔,矗立在青浪镇氵
舞阳河南岸之山巅,清
光绪4年(1878)所造的
万寿宫,布局严谨,精致典雅,至今留下“发祥洪都膏流氵舞水,勋留南屏泽沛
西江”楹联,光绪十一年(1885),临水所造的铁厂码头,距青溪城东8公里(今关口),建造的白云寺,古老的
造纸作坊;解放后,瑞云山脚,风驶而过的铁龙,连接大江南北,昔日的灿烂历史文化,为今朝青溪大增异彩。
青溪在历史上曾发生过许多有影响的事件。清嘉庆元年(1783)八月,青溪高屯人,高承德组织民众起义,清廷诏提督
花连布率师镇压。
爱新觉罗·颙琰二十四年(1819),
林则徐赴任
云南省乡试正考官,曾夜宿青浪,次日由青浪抵达
镇远县,留有《青浪日记》。清咸丰八年至
同治七年(1858—1868),苗族农民起义领袖
张秀眉义军,攻占了青溪。清光绪十一年至十六年(1885—1890),在青浪(解放前旧称)创办我国第一个官商合办的近代
钢铁企业—青溪铁厂。进入民国二十四年(1935)一月四日,
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六军团某部,占领青溪县的羊坪乡。民国二十八年(1939)春,青溪县石宝塘一带民众,抵制
中国国民党抓兵派款,“抗兵役”斗争,与保警队、壮丁队、省
保安团直属五大队保警,历时三个多月的激战。
民国三十一年(1942)九月十一日,由
吴宗尧、余定国、杨玉和等人发起的“黔东事变”首攻青溪,将青溪警察所巡官董庆有首级割下示众。民国三十三年(1944)9月。一架抗日
军用飞机,降落青浪镇铜鼓浪,当日,青溪人民掀起众志诚诚救战机的热潮,展现了青溪人民抗日爱国之心。1949年11月8日,青溪解放,建立了新生的人民政权—青溪区人民政府,驻地青浪镇。
人口土地
青溪镇土地总面积为141.1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144.5亩,人均耕地0.5亩。现集镇区面积2平方公里,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境内交通优势明显,
湘黔、黔桂铁路、株六复线、320国道、
306省道、GZ65高速公路及
舞阳河贯穿全境。2004年国家六部委评为
全国重点镇,2006年被建设部评为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2007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重点扶持的小城镇及全省32个经济强镇之一。现辖16个中心行政村,1个居委会,299个村民小组,共7599户,总人口33269人。有基层党组织27个。
根据贵州省委(1991)6号文件,于1992年将原竹坪乡并入
羊坪镇,铺田乡、
后山乡、青浪镇合并青溪镇(科局级)。辖31个村。镇域总面积为141.13平方公里,总土地面积211158.1亩,其中:农用地19067.9亩,耕地48359.4亩,园地1422.6亩,牧地33368.7亩,基地用地19601.2亩。总人口28564人,其中:
侗族13154人,
汉族15128人。
矿产资源
镇内有
锌矿、
铁矿、
煤矸石、石灰石、硅、
高岭土、
方解石等17种矿源。锌矿主要分部于坪阳、柏杨两村,
矿石储量大约在27万吨,铁矿主要藏于青浪以南,关口、大沟、龙井一带,主要矿层存于第四系残积破土中。煤矸石,矿位主要分部于后山、姚湾、鸡鸣等村,开采范围10平方公里。方解石,主产于大塘的胡家园一带,储量大约在万吨以上。石灰石主要分部在大塘、甘溪、坪阳等地,蕴藏量可达214亿吨。
工业方面
解放前,青溪仅有几家私营手工业炼铁、酿酒、榨油、织布、洗染、铁器、木器、
豆腐等手工业作坊。尤其是青溪豆腐,有数百年制作历史,原料和水纯净,加工精细,鲜嫩爽口,远近闻名,许多人慕名而来购买青溪豆腐。
解放后,工业建设已初具规模,于50年代中期,青溪建有
油桐厂、电瓷厂、
铁锅厂、酒厂、纸厂等,县属厂矿几乎都聚集于这里。工业产品,洪油运销沿海一带,青溪铁厂100年来的铸造历史,铁锅畅销省内和
湖南省等省,1984年获国家民委、轻工业部“民用产品先进企业”。1987年青溪大曲白酒在全省“习水杯”大奖赛上获金奖,380大曲获铜奖,广销于京、津、沪,并在深圳作样酒展出。进入新世纪,2001年镇远黔东工业园区建于青溪五里牌,共引进各类企业35家,其中:工业企业29家,
农业企业2家,第三产业4家。2004年9月17日,随着湖南五凌公司投资50亿元,装机量为12075千伏的黔东火电厂进驻园区(
五里牌长冲口)。
交通建设
青溪在民国时期,仅有一条湘黔公路穿城而过,因青溪和蕉溪大桥尚未架设,是一条断头公路,
交通运输主要靠氵
舞阳河航运。1972年,
湘黔、黔桂铁路通车,穿越镇内9公里,车站1个。1987年“两青”公路正式通车。1999年株六复线修建,于2001年全线通车。三中全会以来,修通乡村公路47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
上海市——瑞丽高速公路,穿越我镇东南部全长9公里,设进出口收费站1个于新庵。极大地改善了我镇交通运输条件,城乡物资商品流通,拉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城镇建设
西部大开发以来,镇党委和政府,扩大城镇建设规模,将老城区定位为商业中心,五里牌2平方公里内定为工业小区。2000年,青溪列为“
贵州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和“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小城镇建设重点镇”。截至2005年,先后投入建设资金3000万元,2004年,被国家建设部等六部委列为国家1887个重点小城镇建设重点镇之一。
民间艺术
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戏曲演出起始较早,特别是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辰河戏”在青溪广为流传。民国时期,青溪建有民众教育馆和“湘剧团”,经常开展演出活动。解放后,镇远军分区文工团“南下”和“西进”留在青溪工作的干部,在全区教唱革命歌曲,扭秧歌等,传播新文化。随着党的政策深入人心,人民翻身当家作主,人们自发组织玩龙灯、耍狮子,跳花灯,玩
背角无齿蚌,扎故事等民间艺术活动。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成立了区文化站,
改革开放后,建有区
广播站“花灯剧团”尤其是青溪花灯颇有影响,曾参加省、州、县各级文艺汇演,至今已申报为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青溪的文化艺术,主要反映在民间故事、
民俗音乐、
侗族古歌、情歌、山歌、伴嫁歌、孝歌等,受侗族文化影响,
汉族也有情歌、酒歌、山歌。
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绘画,雕刻,手工艺术等,民族乐器,有吹奏乐和打击乐,如
唢呐、
西洋乐长号、
玉屏箫、
木鼓、
铜锣、大钗等,古朴粗犷,节奏明快。现代化建设时期,建有电视差转台,卫星地面接收站,全镇覆盖率达95%以上。
医疗卫生
解放前,青溪设医务所,医职人员3名。并入
镇远县后,改为区卫生院,医职人员6名。青溪与整个国家一道,经历了风风雨雨,这里被称为“瘴之区”,以
疟疾为主的各种传染病流行。曾流传一首
民俗音乐“八月谷子黄,摆子鬼上床,十人九生病,无人送药汤”这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青溪的卫生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逐步建立了“三级”防疫保健网,成立区,乡,村三级卫生机构,大批医务人员到基层工作,配备了医疗器材,医疗技术力量得到加强,人民身心健康有了基本保障。在新的历史时期,医疗设备日趋充实和完善,医疗水平逐年提高,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及一些疑难病不出境,还开展上腹部,下腹部,剖腹产,妇产科及骨科手术,方便群众就医。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取得重大成果,天花病已绝迹,
霍乱、
麻疹、
百日咳已达到国家计划免疫控制标准。
疟疾、土甲、
丝虫病、
麻风病等病已基本达到县的标准。1997年,国家卫生部授予“乙级甲等医院”。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