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水
攸水
水属于湘江水系。源出江西省莲花县六市乡武功山,在汉代时流入湖南省境内,向南流至攸县,汇入洣水,在攸县当地也有人叫其伯水,古名叫攸溪。
攸水至官田,与兰村、峦山支流汇合,形成“三江合流,二桥横锁”的一道关隘。1958年,在“大跃进”的劳动号子声中,攸县与醴陵市两县人民在官田易家坳修筑了两座拦河大坝,截断群山云雨,“高峡出平湖”,让攸水在这里汇聚成一个湖光山色相映,蓝天白云倒影,波光粼粼,碧浪万顷的酒仙湖。拦河坝于1960年合闸蓄水,湖区集水面积为610平方公里,总蓄水量为3亿立方米,平均宽度为500米,最大宽度为2300米,平均水深37米,深水航道为24公里。酒仙湖两岸群山巍峨,层峦叠嶂,林木葱茏,四季竞翠,湖区空气清新,碧水蓝天。曙光微熹间,晨风吹皱湖水,涟漪粼粼;渔舟唱晚时,皓月银波,鲤跃蛟跳。酒埠江水库现更名为“酒仙湖”。由攸水汇聚而成的酒仙湖像一块碧玉镶嵌在富饶美丽的攸县土地上。如果说酒仙湖是美女的眼睛,那么,攸水就是眼睛里的液晶体,置身其中顿觉远离尘嚣,心旷神怡,让人有当年苏轼遗世独立、辱宠皆忘、逍遥而居的惬意感觉。随着两座拦河大坝的筑建,酒仙湖下建成的南、北两条干渠,像两条巨龙匍匐在攸、大地,灌溉着两县数万亩农田。攸水流域面积1256平方公里,其中攸县境内总面积1239.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6.5%。
基本信息
攸水发源于江西省莲花县的公德山,原有干流长140公里。酒埠江水库建成后,1980年测量干流为111.1公里,在攸县境内为100.1公里。流域面积1256平方公里,其中攸县境内为1239.7平方公里,约占全县面积的46.5%。攸水从源头出发,经鸟石岭进入攸县柏市的石桥,在凤塔与另一源头泉塘水汇合后折向西北,经柏市向西,过中洲、吉林桥、黄丰桥镇、乌井冲、昭村至官田。在官田与鸾山水、兰村水汇合,经心田、酒埠江、普安桥、宏市、观背潭、罗家谭、高车头、桑渡,在攸水渡汇入水。酒埠江水库建成,在乌井冲入库,水流经大坝、人工湖再入攸河。从源头算起,攸河在攸县横亘东中部地区,流经柏市、黄丰桥、鸾山、酒埠江、网岭、新市、大同桥、上云桥、莲塘坳、县城区等10个镇区。
千万年的攸水从深山而出,在攸县的大地上形成了多个冲击平原。上游有昭村、琴陂、心田3个山区小平原,中下游有攸县最大的新市(含网岭、大同桥、上云桥)中部平原。在农耕文明的社会里,新市平原主导了全县经济,如今仍是喜米主要产区。攸水曾有几十座陂坝,百多部筒车,将攸水提引,滋润着两岸土地,养育了两岸子民。较为有名的有白露陂、白茅陂、许公陂、红石陂、塘陂、赵家陂、大漠陂、河滩陂、新陂、陂(后称共和陂)、盘陂、东陂镇等。一道陂坝就是一道丰收屏障,就留存了许多故事,记叙着故土乡贤名士的功绩。那一排排筒车,更是农家的一种奇趣,它日夜不息,舀水灌溉,伊伊呀呀的鸣唱,就是民众最甜的丰收曲,也是乡村特有的风景线。
攸水曾经的风光还体现在河运上。在以水运为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历史年代里,攸水四季通航,是一条黄金水道。江面上船只往来如织,沿河码头商贾如云,给社会带来繁华。据文献记载,从攸水渡到宏市41公里航道丰水期可通行载重8~12吨船只,宏市至官田、官田至吉林桥52公里航道丰水期可通行载重4吨左右的船只,官田至鸾山咸弦(亦可至江边)丰水期可通行载重3.5吨的船只。公路运输发育完善后,攸河水运功能逐渐丧失,昔日的繁华只能留存在长者的记忆中。
有道是“水往低处流”,由于地理环境的作用,攸水造就了滩、潭相间的景观。名气大的滩潭有:长滩、磨房滩、涟滩、易家滩;周里潭、白家潭、湖鼻潭、怡潭、易清潭、观背潭、罗家潭。滩潭之存,鱼虾龟鳖目繁衍,派生出又一自然资源,民众垂钓撒网,设扮,多了一道生存手段,多了一分生活情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翻身做了主人,攸河水哼着小调欢快流淌,书写了新的篇章。1958年7月,以攸县为主,和醴陵市一道,几万民工来到酒埠江,投用劳动工日735万个,移动土石方410万立方米,用手挖肩挑土车子推,截断攸水,修筑大坝,不到2年的时间,建成了酒埠江水库。酒埠江水库集水面积610平方公里,总蓄水量3亿立方米,最大蓄水面积11.6平方公里。从此,这座水库保证了攸县、醴陵、萍乡市三县(市)52万亩的农田灌溉,9000千瓦机组的发电,开启了攸县工农业用电的新时期。21世纪以来,攸县以酒埠江水库为重心,开发东部旅游资源。如今,美丽的酒埠江水库风景区开发初见成效,人们昵称为“酒仙湖”景区。2004年2月,酒埠江森林公园被湖南省政府办公厅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当年6月酒仙湖被国家水利部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005年2月,酒埠江风景名胜区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8年12月,酒埠江国家湿地公园申报成功,酒埠江国家地质公园顺利开园。2011年1月,酒仙湖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酒仙湖以其迷人的风姿,吸引着八方游客。攸水,又以新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由于水库拦河,新型陂坝兴建,水流量渐少,加之两岸挖沙取土过滥,因而造成攸水中下游两岸崩塌严重,河道内淤滩、石堆多多。1988年冬开启攸水治理,至2002年春完成从酒埠江水库以下至观背潭段57公里的攸水治理工程,浇筑混凝土3.36万立方米,混凝土预制块护坡16.6千米,整修新修防洪堤36千米,攸水两岸换新颜。2010年,攸县县城东扩,城区从洣水两岸拓展至攸水两岸规划为“一城两江四区”,攸水将更加光彩夺目。
古代文人墨客途经攸水,留下过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唐末王重,为湘幕,唐朝诗人齐己以诗寄之云:“抛掷攸江旧钓矶,日参筹画废吟诗。”攸水美景令诗人留恋往返,竟然“废吟诗”了。此诗被收进《全唐诗》。明朝宰相杨一清经过攸县时,曾赋《攸水》一诗云:“入画晴江晓色分,东风吹碧尽成纹。买舟欲过三湘日,应挹清波弄白云。”明朝万历庚戌(1610)进士洪云蒸曾在攸水泛舟,赋《雨夜忆友》诗云:“小江江上旧相携,此日涛声满绿溪。我寄檐前声数点,和风和雨到江西省。”
同治版《攸县志》称:“攸水西流而清,故其民聪慧好文。溪回浦静,故其民柔顺好礼。”意为水性育人性,水情润人心,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美丽清悠的攸水,养育了攸河两岸勤劳智慧的数十万人民。
古书记载
大禹治水的功德在攸县民间传颂了几千年,至今在攸县县城还有“禹王庙”,《禹贡》等古今诸多历史地理典籍亦有记载。中原地区最杰出的史学家司马迁为了写好《史记》曾经“探禹穴,窥九信,浮于湘”。“浮于沅湘”就是来到过湖南湘江和沅江流域。这说明司马迁也相信大禹治水在南方,在湖南省。据《南岳志》引《符子》云:“舜禅大禹洞庭湖之野”,表明舜和禹的政治中心都在湖南无疑。
据《吕氏春秋·音初篇》记载:“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之未遇而巡省南土。涂山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吕姓所说的“南音”指的是用南方(楚地)语音歌唱的诗,并以古老民俗音乐反复咏唱的艺术方法来表现。《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在公元前239年写成,吕氏的这种记载更进一步可以确定攸女的确是南方楚国人,并且是湖南人无疑。至今,在攸县方言中仍然还有许多“兮猗”(即“嘻咦”)字音作为口语词缀挂在嘴边,表示思念和感叹。攸女所歌《候人兮猗》,保留的是夏朝诗歌的遗文,是最早的南音作品,影响着长江文化的形成。可以说,攸女为南方文化的发展铺下了第一块坚实的基石,攸女开创了南音楚辞的先河,是楚辞的最早创作者。
水经注
“攸县”的命名,据现有史料记载,是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有关“攸水”的描绘:“攸水出东南安成郡安福县封侯山,西北流其县北,县北带攸溪,盖即溪以名县也。”这是对“攸县”之名称由来的最早历史解释。郦道元生活在公元五世纪末的北魏,《魏书》说“郦道元,字善长,范阳人也”。《水经注》不仅是一部河流水文地理名著,同时也是一部以河流为纲的区域地理名著。郦道元的出生年月虽然有不同说法,但是他的去世时间可以确定:孝昌三年(527)。攸县因“攸水”而得名,我们可以根据郦道元的《水经注》确定。那么,郦道元的根据是什么呢?这里就有一个需要进一步考证甄别的问题。
重庆师范大学刘俊男教授曾撰文说:“我以为盖以禹之妻攸女得名也。《帝王世纪》引《连山》曰:‘禹娶涂山氏之子,名曰攸,生余’又曰:‘禹娶涂山之子,名曰攸女,生启’,‘帝启,一名建,一名余’。涂山之涂古音余,即攸县方言中的‘攸’音,故涂山氏之女又称攸女。”刘教授还通过尧帝生葬地在攸县坪阳丹陵的考证,进一步佐证了自己的观点。直至今天,鸾山一带仍有歌谣云:“(男)鸾山苞谷何人栽?酒江大河(攸水上游)何人开?你姐唱歌好风采,借问师傅何处来?(女)鸾山苞谷神农栽,酒江黄河大禹开,我唱山歌名气大,师傅就是刘三姐……”。位于攸县县城西门下的禹王宫和漕泊的禹王洞也可以佐证。
明朝旅游家徐霞客曾于公元1637年正月18日游历攸县,他在旅攸日记中记载:“攸水自安福封侯山西省流南转,俱夹高暑山而下,合于县城东,由西城南去。”南北朝陈(557-589)时,攸县一度改为攸水县。攸水溯源,有南北二源,北源发于江西省莲花县公德山之大背岭,南流10余里,经乌石岭流入攸县柏市东部石桥,与发自封侯山的南源乡会合。此后,折向西北,左受源自漕泊松林庵的暗河30里的禹门洞、罗浮洞水,右汇江冲水,再经柏树下向西南流,与桐源山水、温水、宋家冲水会合,流经黄丰桥、乌井冲、昭村、官田,至酒埠江,再经网岭、新市、大同桥、上云桥、沙陵陂、莲塘坳等乡镇,到宋家洲攸水渡汇入洣水,干流长111.1公里。这是一个非常美妙的数字,取前面的三个一,这或许就是“天地人合一”的无极大道吧。
名称来源
对“攸”字的解释,《尔雅·释言》云:“攸,所也。” 《诗经·生民》篇有:“履帝武敏,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攸介攸止”的解释就是“别居而独处”。《周易风水》里有多处出现过“攸”字。如:“坤:元亨,利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攸往”就是有所住,有所作为的意思。所以,以“攸”字作为一个女子的名字,我们可以作这样的推断:是因为“攸女”出生在这样一个美丽宜居宜栖的地方,或者说,秀美的水土养育了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故以称之。这种取名至少体现了这里的“先哲慧民择佳地而栖”的审美理念,表现了攸县本土人的祖先选择这块能让子孙后代安居乐业、有所作为的风水宝地来栖息生衍的美好愿望。
晋朝皇甫谧撰写的《帝王世纪》引《连山》曰:“禹娶涂山氏之子,名曰攸,生余”。又曰:禹娶涂山之子,名曰攸女,生启’。”这已经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帝王世纪》是一部史书。皇甫谧生于公元215年,殁于公元282年,郦道元殁于孝昌三年,即公元527年。皇甫谧比郦道元早生两百多年。皇甫谧著的《帝王世纪》早于郦道元的《水经注》。因此可以这样揣测,郦道元或许就是根据皇甫谧的《帝王世纪》中的“攸女”一词,给攸县的一条河命名为“攸水”的。因为凡河流溪水命名总是有其出源的。“攸女”出生在这里,况且“攸女”嫁给大禹,成为大禹的妻子,生下了启,这是一件举世瞩目的盛事。对此,作为曾担任过骑都尉、太傅掾、书侍御史、御史中尉和北中郎将等中央官职的郦道元自然会了如指掌的,他自然不会随便马虎给曾养育过“攸女”的沃土丽水市随意取名字的。所以,郦道元就以“攸女”之“攸”给这块土地上的溪水命名,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因此,我们就可以这样推断:“攸水”就是源于“攸女”,也就是说,“攸县”的“攸”字,是来源于上古时期的“攸女”。攸水是因攸女之名而成为攸县人民的母亲河的。
西汉刘向撰写的《列女传》,将启母攸女列为第一,其全文如下:
启母者,涂山氏长女也。大禹娶以为妃。既生启,辛壬癸甲,启呱呱泣,禹去而治水,惟荒度土功,三过其家,不入其门。涂山独明教训,而致其化焉。及启长,化其德而从其教,卒致令名。禹为天子,而启为嗣,持禹之功而不殒。君子谓涂山强于教诲。诗云:“厘尔士女,从以孙子。”此之谓也。
颂曰:启母涂山,维配帝禹,辛壬癸甲,禹往敷土,启呱呱泣,母独论序,教训以善,卒继其父。
这段文字记述了夏启之母攸女教育儿子成才、继承父亲品德的情形,“独明教训,而致其化焉。及启长,化其德而从其教,卒致令名。”这是可信可亲可敬的,故在结尾用“颂辞”予以讴歌
夏启者,启夏也,诚如其父所望,亦名副其实。公元前约1988年,夏启正式建立夏朝,将原始的部落及部落联盟制正式推进到奴隶制国家,开启了新的社会形态。作为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国体”,夏王朝实现九州政治一统化,揭开了中华大文明的序幕。在中国历史上,夏文化是中华文化宫的第一庭园,称攸女是奠基垦殖这座庭园的第一代园丁,名副其实。她与大禹、夏禹部族、皋陶部族众多奉献者都是开启中华文明的勋臣。
如果以“帝王的母亲”为定义,历史上称得“国母”的女子多得难以数清。若冠以“中原地区”二字,则只有出生、成长和成婚于攸女——夏禹之妻、夏启之母了。夏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奴隶制政权国家的君首。攸女是一个形貌美好心灵纯洁的女子,一个命运美好生活艰辛的女子,一个知情达理平凡伟大的女子,一个助夫治天育子立国的女子,一个时人敬仰后人崇拜的女子,一个为历史铭记镌刻的女子……倘若今后能找到“攸女”确实出生在攸县的史料,那么攸县的历史地位也势必大大提高。
参考资料
攸女与攸水.株洲社科网.2013-12-20
目录
概述
基本信息
古书记载
名称来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