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信县志
明代出版书籍
《阳信县志》阳信汉初建县。编修县志始于明代,至今共编修过8次。现有3个版本《阳信县志》存世。新编《阳信县志》2005年获山东省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创作背景
阳信县汉初建县。编修县志始于明代,至今共编修过8次。现有3个版本《阳信县志》存世。分别为: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版,县知事周虔森主持编修并作序,10卷刊刻印刷本,中国国家图书馆存胶片;乾隆二十四年(1759)版,县知事王允森设立志院并主持编修,山东省图书馆济南市图书馆山东大学图书馆等有藏;民国15年(1926)版,为交通部次长劳之常倡导并作序,国家、省地图书馆、档案馆均有存书。本志起步于1982年,搜集各类资料约2000万字。内容因事溯源,下限至1985年底,图片及其他部分史事延至成书。除序、概述、大事记、附录、后记外,全书共设26编:行政区域、地理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商业、城乡建设、财税·金融、经济管理、党派群团、政权·政协、公安·司法、军事、民政、劳动人事、科技、文化、教育、卫生医药、体育、风俗·宗教·方言、人物。编下设章、节、目,计107章、342节。
历史
阳信县位于山东省北部。西汉高祖五年(前202) ,因韩信驻军于古笃马河之阳而得名。两千年来隶属关系多次变更,曾先后属渤海郡、乐陵郡、沧州郡、河北道棣州、山东省武定府。 1985年属山东省惠民专区。县域面积792.49平方千米。县辖3镇、10乡、58个办事处,814个行政村、879个自然村。人口38.93万人,民族6个,其中汉族人口占总人口98.41%。县境为鲁北平原,地势构造属华北地台下坳部分,接近渤海凹陷中心。地势由西向东北呈现倾斜,形成缓岗、浅洼、微坡相向三大地貌类型。属东亚季风区域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地质和气候条件构成了农作物良好的生长环境。阳信鸭梨中外驰名,是山东省和全国农牧业生产基地县。所产果体大、糖分高、脆而不腻、汁多无渣、味清香、耐贮运。 1985年,被评为山东省和全国优质水果,获国家农牧渔业部颁发的“金杯奖”。野生资源和矿藏资源丰富。野生草甸植物、盐生植物、水生植物共265种。野生动物有兽类、鸟类、爬行纲昆虫纲、浮游类共75种。已经探明矿藏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煤炭,20世纪80年代初已探明和发现工业油气流。阳信县是农业县,80%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1949年农民人均收入仅21元。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经济曾出现过良好的发展势头,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经济滞后,群众温饱仍未得到保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985年,农业产值达1.66亿元,比1949年增长9倍;人均纯收入357元,增长了16倍,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交通、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等事业原有基础薄弱,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地方党委、政府加大对各项事业的投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成效较为显著。至1985年,有205国道穿境而过,省道济埕路贯穿南北,另有修建沥青干线公路5条,乡镇沥青公路6条。共计145.3千米。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调动了教学与办校的积极性,小学发展到775所、中学41所。建有文化馆、文化站、图书馆、广播电台、电视台、影剧院、吕剧团、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等,形成了覆盖全县的教育、文化网络体系。阳信县人才辈出,明代进士董琦董邦政父子,现代戏曲教育家、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史若虚,国画家陈维信,乐队指挥家赵河,皆阳信籍人。本志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阳信自1945年解放建立人民政权,解放战争期间一直是后方根据地。阳信人民为新中国建立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仅1946年至1948年,全县就有1.1万名青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县共有革命烈士1600多名。针对这一特点,志书加强了军事、民政部分的记述,把阳信县人民的革命精神和无私奉献留于青史,以谕后人。
获得荣誉
新编《阳信县志》2005年获山东省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创作背景
历史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