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一
中国环境医学专家
吴天一,男,1934年11月出生,塔吉克族,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人,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原研究员,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青海民族大学“首席科学家”“双聘院士”“终身教授”,被称为“马背上的院士”。
1951年,吴天一考入中国医科大学。1957年至1958年,吴天一在中国人民志愿军五一二医院工作。1958年,吴天一和妻子来到青海省支援大西北建设。1978年,吴天一创建了中国第一家高原医学研究所。1979年至1983年,吴天一在青海高原心脏病研究所担任副所长。2010年,吴天一在青海高原医学科学研究院任研究员、教授。2019年,吴天一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吴天一院士从事高原医学研究50余年,他开创“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诊疗救治藏族群众上万名。青藏铁路建设期间,他主持制定一系列急性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创造了铁路建设工人无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2021年6月29日,吴天一被授予代表中国共产党最高荣誉的“七一勋章”。在2023年中国医师协会第八届医学家年会上,吴天一被授予“中国十大医学泰斗”。
人物经历
工作经历
1935年6月25日,吴天一出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一个塔吉克族知识分子家庭,取名依斯玛义·赛里木江,后随父母去南京生活了9年,于是,他有了汉文名字吴天一。
1951年至1956年,在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学习,毕业后获得学士
1956年与妻子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到朝鲜平壤医院工作了两年。
1958年9月至1970年10月,在解放军516医院工作。
1958年夫妇俩响应党中央支援大西北的号召来到青海省,扎根高原。
1970年11月至1978年12月,在青海西宁第一人民医院担任内科主任。
1979年1月至1983年2月,在青海高原心脏病研究所担任副所长。
1984年1月至2010年3月,在青海高原医学科学研究所(院)先后担任副所长、所长、院长。
1991年青海省高原医学研究所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高低压氧舱,吴天一成为第一个模拟试验者。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成为青海省地方科研院所里走出来的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时也是塔吉克族的第一位院士。
2010年3月,在青海高原医学科学研究所(院)工作。
2019年,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吴天一在人类高原适应学科领域,开拓了"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通过对不同海拔和不同群体的大量对比,提出了机体对高原低氧适应依靠器官水平功能适应和细胞水平组织适应两种途径的论点。并从整体、器官、细胞和分子几个水平上,证明藏族对高原的适应与其它群体(如移居汉族及南美美洲原住民)有着差别,藏族具有最完善的氧传送系统和最有效的氧利用系统,这是长期"自然选择"遗传适应的结果,为人类低氧适应建立起一个理想的生物学模式,引起国际高度关注。在国内首次组织国际阿尼玛卿山学术登山队,获取大量高山生理学资料,获得国际贡献奖。对发生在青藏高原的各型急、慢性高原病从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临床医学作了较系统的研究。在国际上首先证实青藏高原存在Monge病。所提出的慢性高山病量化诊断标准被接纳为ISMM国际标准。提出了符合中原地区高原实情的急性高原病防治措施,取得良好实效。
1980年,为了全面掌握各种急慢性高原病,吴天一带队深入高海拔牧区调查牧民体质特征。从此,吴天一12年的科研工作都是在风雪严寒的高海拔缺氧环境中进行的。
牧民们散居,户与户之间离得很远,从这家帐篷到那家帐篷,调查队员常常要骑马走上好几十里地,在忍受高寒缺氧的同时,也要消耗大量体力。青藏高原夜晚的气温能达到零下30多摄氏度。吴天一和队员们住在单薄的帐房里,数日不能洗脸,煮熟的羊肉冻成冰坨子,用刀割下就着冰碴吃,渴了,就到牧民家讨碗茶喝。
为研究青藏高原藏族人群“高原低氧适应生理特征”这一主攻课题,精通英语、俄语、塔吉克语、汉语的吴天一,还学会了藏语。20多年的科研工作,吴天一走遍了青海省西藏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4省区的大部分高海拔地区,诊治过上万名牧民群众,整理了大量的临床资料。藏族牧民亲切地称他为“马背上的好曼巴(好医生)”。
2001年,青藏铁路开建,高寒缺氧对铁路建设者的身体健康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这是建设高原铁路的一大世界性难题,对高原医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吴天一多年的研究成果被立即运用于拯治青藏铁路建设者中的高原疾病上,他和同事们共同研制的抗缺氧药物、保健品发挥了作用,他主导开设的高原病科也为西进的建设者们提供了完善的抢救治疗环境,他撰写的《高原保健手册》和《高原疾病预防常识》被送到最前沿的施工者手中。他参与指导下,青藏铁路建设工程沿线建立了三级医疗机构,五年建设期间未发生一例因高原病死亡,创造了高原医学史上的奇迹。
亲临工地指导科学施工,他的汗水也渗进入一个个工程奇迹。原青藏铁路中铁二十局工地医院院长丁守全说,风火山隧道海拔4905米,没有吴天一,我们就不可能创新式地采取科学举措,解决施工人员缺氧难题,打通这一世界第一高隧就不可能如此顺利。
今天,坐在青藏铁路的列车上,一本吴天一主编的《青藏之旅健康行》又让广大旅游者在进入高原之前对自己身体有了科学了解和充分自信。
吴天一主编和参与编著高原医学专著5册。主要论文发表于High Alt.Med.\u0026Biol.J.Appl,Physiol等杂志。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人才培养
教育理念
吴天一认为,科研的意义在于创新。
培养学生
据2021年3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吴天一培养博士12名,博士后一名,军队领军人才5名。
主要论著
据2021年3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吴天一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重大科研项目六项,省部级课题16项。发表SCI论文118篇,专著6部。
获得荣誉
社会任职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五届全国委员。吴天一曾任中华医学会高原医学分会第五届、第六届主委,还担任荣誉主委;吴天一为中国低氧生理学与高原医学专家,卫生部高原病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科技部省部共建高原医学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973前期专项”专家组组长,美国科学进展学会会员,国际高山医学协会科学顾问,国际病理生理协会理事,国际肺血管病研究所研究员,挪威奥斯陆大学客座博导,《中国高原医学与生物学杂志》主编,美国《High Alt. Med. Biol》编委,青海省政协委员、常委(1986年1月至2001年12月),青海省人大常委(2002年3月至2008年12月)。
2022年6月20日,青海民族大学举行聘任仪式,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天一担任青海民族大学“首席科学家”“双聘院士”“终身教授”。
人物评价
吴天一是中国低氧生理和高原医学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馆评)
吴天一对高原疾病及人类对高原低氧环境的生理适应能力有很深的造诣,对人类如何适应高原及平原人进入高原后如何适应有独到的见解和成熟的理论。(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评)
吴天一院士奋战在青藏高原第一线,一生与缺氧打交道,不是深入高原现场,就是进入高低压氧舱作实验。他的献身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鼓舞着我们每一个人。(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主任董庆九评)
青藏铁路建设期间,人们称赞吴天一是14万“天路大军”的“保护神”;藏族牧民亲切地称吴天一为“马背上的好曼巴(好医生)”;50多年来,这位塔吉克族学者正是凭借矫健的步伐走遍了世界屋脊的每一座山峦,以敏捷的思维一生致力于低氧生理和高原医学研究,填补世界高原医学研究的空白,构建起高原生存安全的科学体系。(新华社评)
吴天一在人类低氧适应生理、各型高原病的防治、青藏铁路卫生保障和高原危重病等领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获得重要创新性成果,对青藏高原人群的健康保障作出了重大贡献。(青海新闻网评)
为高原医学的研究,吴天一院士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半个世纪来,他始终坚守在青藏高原上,守护着高原人民的健康。(《青海日报》评)
吴天一倾其一生的高原病学研究,为青藏铁路的建设者指出了一条零死亡的健康之途,创造了14万筑路大军在长达5年建设中无一例因急性高山病死亡的奇迹。(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评)
这位倍受人们敬重的老者(吴天一),在青藏高原可谓家喻户晓,他是雪域大地的赤子、青藏高原的骄子。他的精神,他的学说,他的研究,使他终于在低氧生理和高原医学上取得了重大的、系统的、创造性的突破,成为高原医学的开拓者和创始人,成为青藏高原医学独步于世界高原医学研究领域的领头羊。从热血青年,到银丝华发的七旬老人,吴天一成为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的高原医学科学家。(《中国医药科学》评)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工作经历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人才培养
主要论著
获得荣誉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