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西湖位于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城西、隐山与西山之间。唐宝历元年
李渤开发了
西湖风景片区,
北宋末年人们围湖垦田,导致西湖水位下降,水域面积大为缩小。明嘉靖年间,西湖淤积严重,
南宋1174年,
范成大重开朝宗渠,西湖水面扩大至700余亩。
基本介绍
在桂林城西、隐山与西山之间。水面面积原有700多亩,据载,天下西湖三十六,以桂林西湖为大。
吴武陵《新开隐山记》称,“可以走方舟,可以泛画船,渺然有江海趣。”在古代,西湖是水上游览胜地,西入
桃花江,东通
漓江,把城中各名山胜迹连成光艳夺目的珠串。宋
鲍同《复西湖记》云:“望之苍茫皎激,千峰影落,霁色秋清,景物辉煌,转盼若新。”宋初,水位曾下降,
南宋桂林市知府张维兴工建筑,湖水四溢,恢复往昔壮观。到了元代,地方官吏筑坝围田,据为已有,遂渐湮塞。其后治理,有所好转。元郭思城在《新开西湖之记》中说,“塞其渠而疏其源,撤其垒而锄其堰……不数月水痕如故。是夏,芙荇藻复生,远近人皆欢喜。”然好景不常,明喜靖间(1522~1566),污泥淤积,又成田埂。其后400多年,任其自然,《金志》载水脉惟余一线。1988年辟西山公园,尽量扩充水面至70余亩,虽未及昔日可与
西湖媲美,但缭绕萦回五六里,仍可结伴泛舟,荡漾于山光水碧、荷香涟漪之中,纵歌遏云,曼舞临水,为他山所不可企及。
历史变迁
唐李渤开发
桂林西湖这一片风景的开发,与
唐朝一位官员的努力分不开。唐宝历元年(825年),52岁的李渤被贬,当年二月来到
桂林市任桂管观察使。李渤为人忠直、刚正不阿,所以他到任桂林的两年时间里也做了不少好事,最为人所称道的是设立了常平仓来储备粮食防灾害,疏浚了
灵渠以便利中原和岭南的交通以及周边农田的灌溉,开发隐山和
南溪山公园景区,增加了
桂林山水游赏的新去处。其中隐山风景区的开发,更使西湖揭开了她的面纱,让人们发现原来桂林也有一个如此美丽的湖。
早在
唐朝以前,
七星山、
独秀峰、虞山等这些地方早已成为人们游玩桂林山水的名胜,但隐山和南溪山却一直默默无闻。
李渤从政之余喜欢带领随从在
桂林市周边到处走走,他发现桂林的周边也有美景深藏,只是不便于登临欣赏,于是刚到桂林的第二个月,就“发潜敞深,蹬危宅胜”,建亭台种松竹,开发了南溪山(南溪这名字还是他自己起的)。随后第六个月便开发了隐山,这一过程在他的副使
吴武陵的《新开隐山记》和同事韦宗卿的《隐山六洞记》中有着很清楚的介绍。能发现前人所未发现的美景,而且还能为后人开辟欣赏的便利,这可能是游山玩水的更高境界了吧。
隐山在当时桂州城西约三里的地方,原来是一座四面环水,草木葱郁的小山。李渤和下属们发现这座小山上到处有洞,洞中“水石清拔,悠然有真趣”,这引起了李渤很大的兴趣,于是组织民工在山上建造了亭台,种植花木,给山、泉、溪、潭都分别取了名字,还给隐山的六个洞分别取了名字并刻在洞口上。隐山旁有一个大湖,经过李渤的开发后,当时的隐山有如
蓬莱仙境,这一个大湖也吸引人们纷纷前来泛舟,成为又一处旅游胜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桂林市在唐时也开始了它的开发,唐武德四年(621年),
李靖出任
桂州总管,便着手营建桂州城。他选取
漓江西岸作为筑城的中心,大约在今天的解放东路和正阳路的交叉处。这时的桂州城又叫
曾国藩或衙城,是官署衙门的所在地。这一官署所在地的面积比如今的靖江王城还稍小,但是李靖对子城的兴建,奠定了
唐朝桂州城的基础。
其后,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桂州政治、经济地位的日益提升,公元847年,桂州
刺史蔡袭在子城的基础上增筑外城,其范围大致在东到漓江沿岸的滨江路,南到现在的漓江大瀑布饭店,西到中山中路,北到
独秀峰北面,外城里住的主要是居民。公元885年,
都督陈可环在子城的西北方开辟了一座“夹城”作为商业区,夹城的中心区在现在的中华路一带。这前后三次的桂州城营建历时200多年,使得桂州城成为当时岭南的一座大城市。
西湖变化主因
到了宋代,西湖经历了一番波折。
北宋末年,湖渠堵塞,人们围湖垦田,导致西湖水位下降,水域面积大为缩小。
南宋鲍同《复西湖记》记载:“按
吴武陵《隐山记》、韦宗卿《六洞记》皆述溪潭可方泳,然岁久,废为田,尚可考者特一潭二池。池有荷,广不逾寻丈,余尽耕稼之矣。”南宋
乾道二年(1166年),
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张维寻访西湖,发现这一带都变成了公田,“仅一线之流注入阳江(桃花江)”,甚为感慨。他下决心重振西湖的风姿,组织人力清理淤积,疏浚湖道,修筑斗门,恢复了旧观。然后广种荷花,又在湖岸筑起亭阁,
西湖昔日的风姿得以重现。
鲍同《复西湖记》记载这一经过后赞叹说这时的西湖“胜概为一郡甲”,“江浙虽称,亦未能过焉”,认为比
杭州市的西湖还要美。
宋代时开凿了朝宗渠,引
漓江水进入西湖,成为西湖的重要水源之一。后来朝宗渠淤塞,1174年,
范成大重开朝宗渠,西湖水面扩大至700余亩,换算起来有46万平方米。我们今天两江四湖中四湖的水面面积总共是38万平方米,而西湖的水面比四湖的水面加起来还要大,可以想见当时的西湖有多大。周去非在《
岭外代答》中记录了
南宋时期这一环城水系:朝宗渠引漓江水注入西湖,再流向城南,最后在城东回到漓江,形成了一个流动的环城水系。范成大本人也多次到
西湖游赏,称赞西湖“荷花时有泛舟故事,胜赏甲于东南”。后来朝宗渠又淤塞,
方信孺在
嘉定年间再次修筑,西湖才又重现生机。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朝宗渠的兴废是导致了西湖变化的重要原因,一旦连接
漓江的朝宗渠被堵上,西湖将会水质下降,范围缩小。宋末元初,元将
阿里海牙率兵攻打
桂州城,遭到顽强抵抗,遂下令将漓江、
阳江市(
桃花江)、朝宗渠全部塞断或改道,攻下桂州城后也没有采取积极措施去清理河道,造成朝宗渠断流,变成陆地。
西湖缺少了重要的水源,日渐缩小。地方豪强也趁机筑坝围田,据为己有,往日七百亩湖面的盛况不再。元至元元年(1335年),郭思诚《新开西湖记》记载有对西湖的又一次治理,基本恢复原貌,但这已是回光返照之举,自此之后又有人逐年修堰排水,辟为耕地。
而这一时期的桂林城在日渐地扩大着。宋代桂州城从一个岭南的郡县小城跃升为广西会府,为了加强军事守备,桂州城得到了大规模的修筑。
广西壮族自治区安抚使
余靖从1054年开始用了三年半来修筑桂州城,之后
李浩、
詹仪之、朱希颜、
李曾伯等人又对桂州城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修筑。在城北鹦鹉山上的一幅《静江府城池图》,就记载了李曾伯修筑桂州城之后的风貌。从这张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桂林城的范围从东沿着
漓江西岸,北到鹦鹉山,西到丽泽桥,南到古南门这一带,相对于唐时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而随着政治地位的提升,经济文化的发展,
桂林市也成为祖国
中国西南地区繁盛的“都会之府”。
十分之一
明代初期,
西湖已无可挽回地面积日减,废为陆地。明嘉靖年间,西湖淤积严重,有的地方荒废成稻田,有的地方变成了藕池。张鸣凤写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的《
桂胜》记载:“(西湖)今悉为田,仅余一线水,出注
阳江市(桃花江)。”
西湖的衰颓也影响到了周围的景致。如著名的桂林八景西山“西峰夕照”,西湖成为田后,游人日少,山上建筑逐渐失修或遭破坏,西山渐渐冷清,张鸣凤眼中的西山已是“楼阁尘销,文字露立,鸟鸣荒冢,草蔓石阶”。文学家
俞安期游隐山六洞,也说“在昔诸洞,得水增观。西湖既陆,洞壑亦枯”。
徐霞客在1637年来到
桂林市,本想考察一下桂林西湖,却发现再也不见前人所说的西湖美景了,只好在日记里写下“今则
西江南下,湖变成田,沧桑之感有余,荡漾之观不足矣”的文字。
到了
清代,
西湖昔日七百亩波光潋滟的湖面已变成蛙鸣不已的良田一片,清人
黄之隽《游隐山记》写道:“洞外夷旷,可眺稻数百亩,周护隐山。噫,此即唐
李渤所辟之西湖也。”两广总督阮元也在《隐山铭》中发出“何人能复西湖之旧”的慨叹。
民国时期,修筑
湘桂铁路,把仅剩的一点西湖湖面东西一分为二,昔日的阳江源口潜洞山也被轰成了小山坡。抗战时期,修筑西山公路,又把剩下的西湖南北一分为二,分割成小块的西湖有的被填成了陆地,剩下的就成了现在所见到的面积只有70余亩的西湖。
曾经有一句话叫做“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大是
桂林市”,但俱往矣,如今西湖栖身于西山之下,她的娇小使
西山公园映衬出更加秀美的景致。
相临景点
世外桃源
七星公园芦笛岩
资源景区
龙胜景区
桂林冠岩景区
杨堤
漓江民俗风情园
资江漂流
乐满地休闲世界
草坪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
东朗山
恭城景区
古西湖
灌阳景区桂林艺术馆
侗寨鼓楼群
古严关
山水园
水月洞
叠彩太极洞
桂海碑林
黄布倒影
鹦鹉山
桂林愚自乐园
西街
碧莲峰
书童山
古榕公园
屏风山
腾蛟庵
朗梓古寨
榕荫古渡
白面瑶寨
富川碑林
陈宏谋家祠
资源宝顶瀑布
大榕树与月亮山
南丹温泉
五排河漂流
灵川江头古民居
全州龙岩洞
永福板峡水库景区
东定湖
灌阳神宫
武就义碑
桂林嘉信演艺大歌厅
桂林古东瀑布
聚龙潭
大岭山桃园
湖南会馆
恭城文庙
高田风景区
永福永宁州古城
榕湖 杉湖
王城
南溪山
临桂景区
荔浦景区
桂林城区风光
苏东神宫
恭城孔庙
月岭古民居
榕津千年古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