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月报》是一份重要的现代文学期刊,1940年1月15日创刊于重庆,由文学月报社编辑,创刊初期设有编委会,实际负责编辑者包括
孔罗荪、
戈宝权等。读书生活出版社发行,至1941年12月10日出至第3卷第2、3期合刊后因故停刊,共出版15期。此外,《文学月报》亦是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机关刊物之一,1932年6月10日在上海创刊,初由
姚蓬子主编,第3号起改由周起应主编,光华书局发行。同年12月15日第5、6号合刊出版后(实际期出版)被查禁停刊,是左联继《
北斗》之后的又一比较大型的刊物。
刊物宗旨强调要发扬“年青的、战斗的姿态”、“健康的、坚实的精神”,在编辑内容上,侧重于“在新的理论建设中”、“展开严肃的文艺批评工作”;在“汲取与介绍外来文化”上,“有计划”地翻译与介绍外国进步的作家作品。《文学月报》注重创作、理论和翻译,在日益严重的白色恐怖中,为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品的创作和革命文学运动的开展,做出了努力。
《文学月报》有计划地翻译和介绍外国的进步文学,特别是
俄罗斯和
苏联的作家作品,是刊物的另一个特色。文学创作在刊物上占有相当的篇幅。刊物上每期登载的“文坛
备忘录”专栏,报导了文艺界和作家的动态,是了解抗战时期文艺活动的珍贵史料。《文学月报》在抗战时期
中国国民党统治区的文艺杂志中较有影响,在宣传抗日和争取民主的进步潮流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文学月报》在刊行的时间里,发表了不少有影响的优秀作品。小说创作方面,有茅盾长篇小说《
子夜》的选段《火山上》《骚动》,巴金的短篇小说《马赛的夜》;更多的是左翼青年作家的作品,如丁玲的《某夜》《消息》《夜会》(署名丛喧),张天翼的《最后列车》《和尚大队长》,沙汀的《码头上》《野火》,
葛琴(柯琴)的《罗警长》,
李辉英的《咱们的世界》,以及
艾芜的成名作《
人生哲学的一课》,文学新人丘东平的《通讯员》等。剧作方面,有
田汉的《
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战友》《中秋》《母亲》和
洪深的《五奎桥》。诗歌方面,刊载了
杨骚、风斯、蓬子的作品。《文学月报》先后开辟了《一·二八事变的回忆》《九一八周年》专栏,刊登叶圣陶、
夏衍、
柳亚子、穆木天等十余人撰写的文章,表达了抗日救亡的要求,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