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汀(1904年12月19日-1992年12月14日),本名杨朝熙,又名杨子青,四川安县人,已故中国现代作家。与巴金、
张秀熟、
马识途、
艾芜并称“蜀中五老”。
沙汀出生于
四川省安县一个破落的封建家庭,7岁起读家塾,少年时期跟随
舅父经常出入四川的乡镇,了解了社会腐败情形。1922年,他进入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期间接受了
五四运动和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毕业后,他参加了中共组织领导的革命活动。1927年,沙汀加入中国共青团,并在故乡从事革命活动。由于政局动荡,他于1929年被迫前往
上海市,参与创办了“辛垦书店”。1932年,他出版首部短篇小说集《法律外的航线》,并且加入
左派作家联盟。此后,他改用现实手法,写出了以
四川省乡镇社会为背景的《丁跛公》《在祠堂里》《代理县长》等作品。1936年,沙汀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左翼作家联盟秘书及散文组组长。抗日战争爆发后,沙汀于1938年奔赴
延安市,担任
鲁迅美术学院文学系代主任,次年到
重庆市开展工作。
皖南事变后,他被疏散回安县,继续进行文学创作。1940年,他回到重庆,文学创作达到高潮期,陆续发表了《
在其香居茶馆里》《磁力》等短篇小说以及长篇三记《
淘金记》《
困兽记》《还乡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沙汀历任西南文联副主席、主席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沙汀遭受冲击。粉碎“四人帮”后,他重新执笔,连续发表中篇小说《青㭎坡》《木鱼山》《红石滩》。1978年,沙汀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次年当选为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晚年,他回到四川成都生活,于1992年12月14日病逝。
沙汀的作品主要以
四川省乡镇为故事背景,采用冷峻、客观、暴露、讽刺手法和含蓄深沉的艺术气质描写现实社会,其作品细致刻画人物的典型细节与社会风习,具有强烈的幽默感和地方色彩。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04年12月19日,沙汀出生于四川安县一个破落的封建家庭。7岁起读家塾,少年时期跟随
舅父经常出入四川的乡镇,对地方军阀、地主豪绅及其他各种社会势力的腐败情形非常熟悉。1922年,他进入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期间接受了
五四运动和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并广泛热爱新文艺。
革命思想萌芽
沙汀在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便参加了中共组织领导的革命活动。1926年,他前往北京等地求学未果,随后返回
四川省。1927年夏,经朋友
周尚明介绍,沙汀加入中国共青团,并在故乡从事革命活动。由于政局动荡,他于1929年被迫前往
上海市,与流亡上海的四川同仁
任白戈等共同创办了“辛垦书店”。1931年,沙汀在上海与省一师同班同学
艾芜相遇,两人共同研究探讨小说创作。1932年,他出版了第一个短篇小说集《法律外的航线》,并得到了
鲁迅、
茅盾的肯定和鼓励。同年,他还参加了
左派作家联盟。此后,他改用现实手法,写出了以四川乡镇社会为背景的《丁跛公》《在祠堂里》《代理县长》等作品。
加入左联
1936年,沙汀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左翼作家联盟秘书及散文组组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沙汀回到
四川省。1938年,他与
何其芳、
卞之琳等人奔赴
延安市,并担任
鲁迅美术学院文学系代主任。同年11月,他随贺龙同志前往晋西北和冀中一带体验生活。1939年,沙汀回四川,在重庆开展工作。
皖南事变后,他疏散回安县,埋头进行文学创作。1940年,他回到
重庆市,这时期他的文学创作达到了高潮,陆续发表了《
在其香居茶馆里》《磁力》《堪察加小景》等著名短篇小说,长篇三记《
淘金记》《
困兽记》《还乡记》也相继问世。这些作品主要反映了抗战时期四川农村生活的新旧痼疾。
继续创作
1949年
新中国成立后,沙汀担任了全国和
四川省文学界的领导工作,并继续创作出版了短篇小说散文集《过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历任西南文联副主席、主席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
文革时期
“文化大革命”期间,沙汀被诬蔑为“三十年代的黑干将”“全省文艺黑线的大头目”“‘三家店’成员”等,于1968年春关进临时监狱--
成都市北郊的昭觉寺,期间遭受了多次批斗、抄家与监禁,1972年冬,虽被假释之后,他的行动仍不自由,仍受到监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粉碎“四人帮”后,沙汀重新执笔,以不凡的创作活力连续发表了中篇小说《青㭎坡》《木鱼山》《红石滩》。晚年,他以顽强的意志撰写了《回忆录》。
因病逝世
1978年,他奉调北京,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1979年,沙汀当选为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暮年,他回到四川成都,并于1992年12月14日病逝。
著作
著有长篇小说《奇异的旅程》、《
淘金记》、《
还乡记》、《
困兽记》、《青枫坡》,短篇小说集《航线》、《土饼》、《苦难》、《播种者》、《呼嚎》、《兽道》、《沙汀杰作选》、《堪察加小景》、《医生》、《
祖父的故事》、《过渡集》、《谓埃集》,长篇报告文学集《
随军散记》,中篇小说《木鱼山》、《红石滩》及《沙汀选集》(4卷)。
创作特点
立足时代
沙汀走上中国文学舞台之初就非常重视自己的“立足点”。他的文学出发点是严肃的,郑重的。1931年沙汀写出第一篇小说《俄国煤油》后,
吕振羽艾芜联名写信给鲁迅先生求教小说的题材问题,沙汀的困惑里透露出他对“意义”的焦虑——他希望他的创作对时代是有意义的,是关乎这个时代的大潮流的。他对这个时代的大潮流是有自己的判断的,那就是底层民众的反抗与社会革命。
1932年沙汀出版短篇小说集《法律外的航线》,随即加入“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为“
左派文学新人”之一。沙汀的的小说,被认为“从皮肤到心脏都是新的”,是独特而无法模仿的。也有的说他代表一种新
现实主义的路线,还有的说他是用报告文学的手法写小说。之后他又陆续发表《丁跛公》、《在祠堂里》、《代理县长》等作品,着力表现真正熟知的四川农村社会。
萧乾将沙汀的小说与“经西洋文学熏染而现代化了的初期
中原地区小说”做比较研究,指出了中国现代小说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拥有了崭新的特质。20世纪30年代开始,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写实小说已经成为普遍达成共识的正格小说,重视典型性人物的塑造,重视典型环境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沙汀的《在祠堂里》为这样的小说理论提供了正格的文本依据。沙汀的小说创作,和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一起,开始摆脱幼稚、走向成熟。或者说,正是“沙汀们”在艺术上的追求和努力,才使得中国
左派文学摆脱了新文学革命之后的幼稚状态,走向了成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正格,他们成为新的传统,构成了相当一段时间内文学史的主体部分,得到了最为肯定的评价。
立足乡土
沙汀说:“1936年才是我的年。我写出属于自己的地道的
四川省故事,我的文学算有了落脚点。”沙汀的文学生涯,是在离开故乡之后开始的。离开故乡,书写故乡,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很多作家的共同点,只是沙汀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乡土小说作家如
沈从文、
师陀、
废名等人不同,故乡于他,不是远方,不是彼岸,不是田园诗,不是理想国……依旧是残酷的铁血现实!
每当沙汀的忧愤情绪,被酷烈的乡土生活所激发,往往产生悲剧性极强的小说。《在祠堂里》所写的故事是沙汀在故乡安县听到了一个轮廓,“五四”运动已经发生了十几年,居然在故乡还会存在将妇女活活钉入棺材的“人吃人”的现象,使他感到窒息。他设置了地方军阀统治的环境、人物的身份,洗衣婆的女儿嫁给军阀部队的连长,却要追求爱情的自由。虚构的地点“
聂氏宗祠”,象征着封建礼法的支柱。他又一次运用最拿手的侧面描写,让祠堂周围邻人,来“感觉”事情的过程。环境、气氛的描写,成了作者感情发泄的外延,叙述的语气反而冷峻、平静。沙汀式不动声色地讲述惊心动魄内容的独特小说语调,已见端倪。沙汀说:“这块乡土有我童年、青年时代如许的回忆,有我的父老兄弟,重要的是我能获得新的艺术创造力。”
现实主义
沙汀自30年代以来,主要以
四川省作为他故事的背景。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含蓄深沉的艺术气质描写
中原地区现代农村。他擅长描写四川社会风习,渲染场面气氛,捕捉人物的典型细节。他的小说以极强的幽默感和浓烈的地方色彩著称。
《
沙汀传》里有一段记载描述了沙汀在创作思想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单用一些情节、一个故事来表现一种观念、一种题旨的方法,是已经被他抛弃的“创作观念”。他现在已经克服了“不安和动摇”,建立起描写自己的乡土,要采用中国当前最需要的暴露和讽刺的
现实主义来进行创作的“自信”。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沙汀回川。1938年秋与
何其芳、
卞之琳共赴
延安市,任
鲁迅美术学院文学系代主任。又随贺龙转赴晋西北和冀中抗日根据地。新的生活给他的创作带来新的色调。他写出著名的《记贺龙》、《奇异的旅程》。1939年冬,沙汀回到
重庆市。从延安到重庆,“两个世界”形成的强烈反差,使他对国统区的消极面看得真真切切。因此,沙汀的讽刺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其香居茶馆里》就是那个时期中国讽刺小说的杰出代表,对国统区乡镇统治者之间围绕兵役的勾心斗角作了辛辣的讽刺。1941年
皖南事变后避居故乡山区,写出《
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3部长篇以及其他作品。《淘金记》写大后方地主劣绅为发国难财争夺
金矿而引起的内讧。这一时期的短篇《范老老师》、《呼嚎》、《医生》等,表现人民争民主、反内战的新主题。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时代生活和地方风情交织而成的一幅幅真实的、历史的宏卷。沙汀
现实主义的讽刺艺术登峰造极。是时代的荒唐造就了这样的讽刺艺术,而他的讽刺手法也正好充当着这荒唐时代的表述人。
1949年
新中国成立,沙汀担任全国和
四川省文学界的领导工作,同时继续创作,写了《卢家秀》、《你追我赶》、《老邬》等,转而歌颂新型的农民。
1980年,沙汀辞去文学所所长职务,但他仍不断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思想路线,反省过去,开拓新的创作境界。他时刻关注家乡的文学发展和农村现实生活的变化,这段时间是他建国以来创作最丰盛、成就最大的时期。他不媚俗,不追风,始终坚持
现实主义原则,坚持自己对生活的判断。《青杠坡》以兴修水利为线索,写合作化后农村干部家庭父子两代人的冲突;《木鱼山》则是对三年困难时期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抵制错误路线的忠实记录。到了《红石滩》,他的笔触再次回到了他最熟悉的解放前故乡农村生活中来,以深厚的历史感和巨幅画面,描绘了好些活鲜的人物,为那个统治大陆几十年的蒋家王朝覆灭前的挣扎、反抗死亡留下了一个真实的记录
在《
沙汀传》结尾处,作者这样概括沙汀:他的使命是写红石滩土地的昨天。他完成了这个使命。作为作家,他没有太多的个人天才,他是时代的天才。风云际会,他有幸成为一个最早的忠诚的
左派文人,现代意义上的
现实主义小说家,把中国宗法农村的没落、农业文明的终结,与19世纪至20世纪之交的世界文学模式完好结合的作家。他的艺术生命在故乡,源于川西北,终止于川西北。他是个有强烈乡土意识、社会意识和造型意识的
四川省地方志的形象叙述者。因此,沙汀被中国文坛誉为“党培育出的川渝茶馆文化的杰出代表”。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沙汀“与巴金、
张秀熟、
马识途、
艾芜并称‘蜀中五老’”。“人们把川渝乡土文化的特征誉为“茶馆文化”,而沙汀就是党培育出的川渝茶馆文化杰出代表。”“他不媚俗,不追风,始终坚持
现实主义原则,坚持自己对生活的判断。”(方志四川评)
沙汀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是一个深具‘恋乡情结’的、传奇的‘土著’文化人,一个在时代漩涡中走向成功之路,又长期饱尝创作苦痛而九死不悔的孜孜求索者,一个四川农村和小城镇生活的形象表现者。”(豆瓣读书评)
沙汀“追着时代朝前奔跑,或者被时代挟裹着踉跄前行。”“他显示出一种成熟,一种远见。在中国最黑暗、最贫困的地方”,“写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小说!”“作为作家,他没有太多的个人天才,他是时代的天才。”“他有幸成为一个最早的忠诚的
左派文人,现代意义上的
现实主义小说家,把
中原地区宗法农村的没落、农业文明的终结,与19世纪至20世纪之交的世界文学模式完好结合的作家。他的艺术生命在故乡,源于川西北,终止于川西北。他是个有强烈乡土意识、社会意识和造型意识的
四川省地方志的形象叙述者。”(文学报刊社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