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场
厄普顿·辛克莱创作的小说
《屠场》是一本由美国记者、作家厄普顿·辛克莱于1906年出版的小说。小说以芝加哥为背景,描绘了美国移民的生活以及肉类加工业中存在的问题。辛克莱在小说中描述了贫困、社会服务缺失、恶劣的生存与工作环境,以及工人阶级中的绝望、官僚阶级的腐败等问题。小说中的揭露引起了公众的关注,促使政府出台了《肉类检验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辛克莱被认为是一名揭露政府、商业中腐败的记者,他的作品被称为“耙粪文学”。《屠场》被誉为“工资奴隶制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此外,该书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7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的中文版,描写了一个立陶宛移民家庭的悲惨遭遇,强调了社会主义是唯一的出路。
内容简介
该书描写了一个立陶宛移民家庭--尤吉斯一家的悲惨遭遇。他们满怀憧憬从家乡来到美国寻梦,在芝加哥屠场区找到工作,以为美好生活将从此开始。不料灾难接踵而至,先是尤吉斯工伤失业,接着妻子奥娜被工头奸污,尤吉斯怒打工头而入狱,随后妻子难产死亡,幼小的儿子淹死。亲朋好友中男的流落街头,女的被逼为娼,美国梦演变为可怕的梦魇。更悲哀的是,这个万恶的资本主义机器不仅害得他家破人亡,更毒害了他的心灵。他自暴自弃,干起合伙抢劫的勾当,甚至还在屠场罢工时当上了工贼。所幸的是,在风起云涌的社会主义运动中,尤吉斯终于找到了人生的奋斗目标,他的阶级觉悟被唤醒。小说结尾时,他深信社会主义是唯一的出路,而这也正是辛克莱的信仰。
编辑推荐
★ 曾经惊醒万千吃货的食品安全警示录,再也不能浑浑噩噩地吃,不明不白地做黑心食品的小白鼠!
★ 从什么都敢吃到什么都不敢吃,中国人到底能吃什么?
★ 努力工作攒钱买房子,为了活命出卖良心,美国版祥子的奋斗史!
★ 当人们问起我漫长的一生中发生过什么,我不让他们看那些报纸和官方文件,而是让他们看辛克莱的小说。——萧伯纳
媒体推荐
中国食品丑闻令人想起昔日的芝加哥(辛克莱小说《屠场》故事的发生地)。 ——英国金融时报
这是一间美丽宽敞的房间。墙上贴着粉红色的墙纸。无数的电灯泡散发着柔和、朦胧的光。梦幻般的音乐从房间的深处飘过来。沿着墙有很多猪圈,毛色光鲜的猪儿们正在打瞌睡或者心满意足的散步。每一个猪圈前都坐着一个消过毒的人,手中拿着一把大扇,有节奏的扇着风——约吉斯和他的同伴做到了一圈椅子上,每个人的前面都安装着一部和X光机相连的的望远镜,25架望远镜同时对准地板中央的一个小平台,那上面放着一块刚刚生产出来的火腿,25个人眼睛贴着望远镜,仔细地检测着那块火腿。
——《纽约时报杂志》用屠场主口吻戏拟小说内容
概述
美国著名作家厄普顿·辛克莱于1905年在杂志上连载,1906年成书的一本早期作品。在美国食品 安全一百年所走过的路程中,三本书扮演了重要角色,《屠场》就是其中之一。有人说,这本书对美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丝毫不逊于斯托妇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它直接推动了美国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促成美国食品安全状况不断迈上新台阶。 《屠场》对社会现实的影响远远大于其艺术贡献。
“我想打动公众的心,却不料击中了他们的胃”
传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吃早点边读《屠场》。突然他大叫一声:“我中毒了。”紧跟着,把吃了一半的腊肠统统扔出窗外……
在今天的中国,除了生老病死,在空气与食品安全问题上,每个人的待遇是同等的,别无选择。
当我们被苏丹红三聚氰胺之类一次次毒伤的时候,食品安全问题成为维护人们安全健康的焦点。
欧美完善的食品保障制度在它诞生完善之初,都曾经历了发展中的阵痛。
《屠场》,改变了美国食品安全史,催生了美国食品安全守护神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食品加工车间里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腐烂了的猪肉、发霉变质的腊肠经过硼砂丙三醇处理后再加上少量的鲜肉和着被毒死的老鼠被一同铲进香肠搅拌机……”这样的食品制造,让人想想就恶心。这就是《屠场》所描写的20世纪初美国食品工厂的真实场景。
书评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说过:“对一个国家来说,拥有一个讲真话的作家就等于有了另外一个政府。”在苏联,索尔仁尼琴就是另外的那个政府。在美国呢?最配得上这个称号的人是厄普顿。辛克莱。从文学上的声望看他远比不过斯陀夫人、马克·吐温杰克·伦敦欧内斯特·海明威这些耳熟能详的伟大作家,但作为“另外一个政府”对社会的干预和改变,没有谁像辛克莱那样直接。
辛克莱从艺术风格上来说,大体属于爱弥尔·左拉式的自然主义作家。他的作品被译成欧洲各种语言。他是当时在欧洲大陆最受读者欢迎的美国作家,直到今天,他在欧洲仍然比其他著名的美国小说家拥有更多的读者。像左拉一样,辛克莱并不将小说当成纯粹的艺术品,而想使小说在社会科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他主要的兴趣在政治、经济、工业、商业和社会问题方面。他重视调查研究,积累资料,进行科学的观察和客观的分析。他长用简洁、清新和明快的风格表述他的观点,笔锋尖刻、直率,毫不含糊,更不神秘。他的语言通俗易懂,有时富有戏剧性,令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他是个多产作家,作品内容涉猎甚广,从个人卫生保健和社会问题的杂文到兰尼*巴德的报刊系列小说。他对社会问题特别感兴趣,曾一度成为”揭丑派“运动的活跃分子,在他的文章里大胆的揭露大商业公司的背信弃义、垄断财团的相互勾结。他的小说被称为社会抗议小说,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因为他敢于接触社会的热点问题,所以往往引起平民百姓的关注和支持。
毫无疑问,《屠场》是一部伟大的作品,这种“可怕的真实”让其具有绝佳的艺术感染力。但其本身属于新闻报告性质文学,在对人物的刻画,尤其对人物心理转变的描写有所欠缺,而且在政治观点上稍显激进和幼稚。但瑕不掩瑜,《屠场》在美国文学史上仍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背景
在美国,没有多少人读过辛克莱的《屠场》,但很少有人不知道《屠场》和这部小说对于美国历史的影响。一本小说是怎样因为直接推动了一项法案的通过而名垂青史的呢?
天资聪慧的辛克莱家十五岁就进入了纽约城市大学,此后他的所有收入都来自于写作。他曾经雇了两名秘书,每天写作八千字赚取稿费。24岁那一年,辛克莱加入了美国社会党,成为一名坚定的社会主义者,写作不再只为养家糊口,而成为他为社会公正而战的武器。
20世纪初的美国,迎来了经济飞速发展的“镀金年代”。在财富剧增的同时是巨大的贫富差距、大企业肆无忌惮的垄断、社会的弱肉强食、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昔日宁静的新大陆在工业化突飞猛进的喧嚣中已不再是那个诞生了《独立宣言》的美国。在这样的背景下,“进步主义者”群体应运而生。进步主义者没有明确的纲领,没有成型的组织,也不是由哪个利益群体构成。不同阶层、不同肤色、不同宗教信仰的美国人聚集在社会公正的旗帜下,开始积极的参与政治,改造社会。
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在1907年发表的《罪恶与社会》一书的观点是进步主义者的理论基础。他认为社会需要一个不正当行为的新定义,因为人们所熟悉的种种个人犯罪行为,比如偷窃和谋杀,却未能关注“社会犯罪”。在他看来,通过贿赂获得利益的的人并不比扒手更好,在食物中掺假的人与谋杀犯无异。
在那场轰轰烈烈的“进步运动”中,作家和记者们用他们的揭黑行动诠释了罗斯的主张。西奥多·罗斯福给了他们一个绰号——耙粪人。从1903年到1912年,一本叫做《麦克鲁尔》的耙粪杂志发表了近2000篇揭露性的报道,几乎没有哪个领域能够逃脱黑幕揭发者的注意。他们揭露政客们如何为公司获得不法利益而当上议员;揭露公司的欺骗性交易内幕;揭露血汗工厂在生产中不顾工人死活;揭露皮条客如何招募并卖掉贫苦人家的女儿。
辛克莱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1904年,辛克莱决定写一本揭露工厂残酷剥削和压榨工人的小说,为了搜集素材,辛克莱在芝加哥一家大型屠宰场工作了七周。之后,在“泪水和痛苦”中,他用三个月时间完成了纪实小说《屠场》,开始在一家杂志上连载。
辛克莱本来是抱着揭露资本主义的黑暗而写这本书的,揭露食品安全问题并不是他的初衷,但美国公众似乎并没有看明白其中的阶级立场,让他们惊愕的是屠宰场的肮脏。《屠场》引起了全美国的轰动,他描绘道:“坏了的猪肉,被搓上碳酸氢钠去除酸臭味;毒死的老鼠被一同铲进腊肠搅拌机;洗过手的水被配制成调料;工人们在肉上走来走去,随地吐痰,播下成亿的肺核细菌……”。民众从震惊到恐惧再到愤怒,畜牧业陷入一片恐慌、肉类食品的销售量急剧下降了50%。
作为一家负责任的严肃报纸,《纽约时报》以这样平静的语调阐述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富兰克林·罗斯福读了《屠场》之后说,书中揭露的内幕让他大为震惊。他不能相信真有其事,过了好长时间他才相信小说中的描写的确空穴来风。于是,总统请辛克莱来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讲讲他是如何了解到这些情况的。作为总统的座上客,辛克莱详细讲述了他如何进入工厂以及在屠场中的所见所闻。总统最后意识到他正与之打交道的这个人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于是他派劳工委员会委员去芝加哥展开调查,调查的结果是辛克莱并没有夸大他所看到的事实”。
其实,在此之前,几任美国总统都注意过药品和食品的安全问题。但强大的企业势力都成功的用各种理由阻挠相关法律的通过。辛克莱用他的笔改变了议员们认为政府无权进入企业进行检查的传统观念。法案通过后,富兰克林·罗斯福任命哈维·威利作为农业部化学局局长。这位“好斗的雄狮”亲自制定了药品和食品质量鉴定的实验方案。随后,以威利博士为首,11名学者专家组成了一个专家委员会,这就是著名的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前身。
影响
这本“扒粪”文学的先驱之作甫一问世,美国国内肉类食品的销售量急剧下降,欧洲削减一半从美国进口的肉制品,整个美国畜牧业陷入一片恐慌。
《屠场》揭露了芝加哥肉类食品厂恶劣的卫生状况和工人的贫穷,激起了全国公众的愤怒,大小报刊反应十分强烈,触动了朝野政界要人。富兰克林·罗斯福亲自邀请辛克莱到白宫面谈,并肯定他及时提出了关系到民众健康的重大问题。而书中暴露的美国肉品加工行业的种种内幕,引发了公众对食品安全和卫生的强烈反响,直接推动了1906年《纯净食品及药物管理法》的通过。由此可见,辛克莱小说的社会意义已经大大的超越了文学影响范围。从此,政府加大了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并设立了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屠场》所产生的轰动社会的效应使其他小说所不能比拟的。
参考资料
屠场.豆瓣读书.2023-11-27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媒体推荐
概述
书评
背景
影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