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鱼雷一般由核战斗部、雷身和雷尾组成。雷身装有动力装置、制导系统和控制系统;雷尾装有
发动机、推进器和操纵舵。核鱼雷一般采用火箭推进,由潜艇鱼雷发射管发射,用一种对噪声极不敏感的主动声呐系统进行目标测距和定位,通过有线制导指令控制起爆。核鱼雷威力通常为千吨级
三硝基甲苯当量。
美国和
苏联/
俄罗斯在冷战时期都研制了携带核战斗部的鱼雷。苏联的第一款核鱼雷是1958年服役的T-5。1960年,美国研制的第一款核鱼雷MK-45开始服役。MK-45直径480毫米,爆炸威力11000吨TNT当量,杀伤范围11千米。
美苏冷战一结束,核鱼雷很快就从装备序列中消失,退出了历史舞台。
发展沿革
研制背景
冷战是一个疯狂的时代,在核大战背景下,几乎什么武器都能“核武化”。除了
核导弹,还催生出了
原子炮、核火箭筒、
核地雷等一系列疯狂的武器。作为最重要的水下兵器,
鱼雷自然不会被例外,采用核装药
战斗部的核鱼雷一度是美、苏两国
核潜艇的标配武器。
发展历程
苏联
1958年苏联核鱼雷T-5开始服役,直径533毫米,
战斗部为一枚RDS-9核弹头,爆炸威力3500吨当量,杀伤距离5千米。但是苏联认为T-5威力过小而又研制出53-68型核鱼雷,该型鱼雷是以53-65型尾流自导鱼雷为基础发展,可以携带20000吨TNT当量的核弹头,杀伤半径超过13千米。
苏联对53-68型核鱼雷的威力仍不满意,于是开始研制T-15核鱼雷。T-15属于超级核
鱼雷,直径为惊人的1550毫米,长达23.5米,重40吨,携带一枚200万吨当量的核弹头。
苏联的构想是用潜艇带着T-15潜入到美国
海军基地附近,然后发射出去,T-15引爆后会把港口内的船只连同海军基地一起摧毁。T-15研制的很顺利,试验威力也让苏联人十分满意,唯一的问题是T-15的体积太大,没法装进潜艇,而且杀伤范围太大,会把自己一起摧毁,因而最后不得不取消研制。
20世纪60年代初期,苏联开始研制65口径鱼雷,计划装备“V-Ⅱ”级
攻击型核潜艇,主要用于打击
航空母舰等大型水面舰艇。为了增强实战与威慑能力,65口径
鱼雷不但可以携带500kg的常规弹头,还可以携带20000t
三硝基甲苯当量的核弹头。65口径鱼雷有两个型号:65-73和65-76。65-73于1972年服役,其出口型称为DST-92;65-76于1976年服役,出口型称为DT。
美国
美国研制的第一款核鱼雷是MK-45,通过潜艇发射,长5.7米,直径482毫米,最大航速40节,射程10~15
海里,使用W-34核
战斗部,爆炸威力11000吨TNT当量,杀伤范围11千米,于1957年开始服役,主要装备美国第一代
核潜艇。
除了潜用型,
美国水面舰艇用的
反潜鱼雷也配备了
核弹头,著名的“阿斯洛克”火箭助推鱼雷就有核弹型,装备一枚W-44核战斗部,爆炸威力2万吨当量,具有极强的杀伤威力。“阿斯洛克”核鱼雷一直服役到
美苏冷战结束,此后
美国海军将所有“阿斯洛克”换成了常规战斗部。
到了20世纪60年代,
美国核潜艇也已经装备了核装药鱼雷。有关推测从1969年11月5日美国SSN-615“小鲨鱼”号核潜艇与
苏联K-1号核潜艇的碰撞事故中可以得到证实,在碰撞发生后,“小鲨鱼”号核潜艇鱼
水雷战斗部门陷入一片惊慌失措。迅速做好了带核
战斗部的3条
鱼雷和‘沙布洛克’导弹的发射准备。
为了打击常规装药
反潜鱼雷难以摧毁的大型
核潜艇,美国曾研制了“阿斯托尔”核装药鱼雷。由于在有限的、局部的、小规模的海上冲突中,核战斗部全部核装药不是很试用,主要是因为鱼雷航程短,爆炸时会危及发射艇的安全”,该型鱼雷现已退役。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美国在研制其MK48系列重型通用
线导鱼雷的同时,花费巨资研制成功了一种核装药战斗部。该核战斗部实际上是在常规装药战斗部中加了一个可插入式核部件(INC——Insertable le Nuclear Com pinent)。加入INC后,可使
鱼雷爆炸威力增加13倍,达到4000kg常规装药爆炸的效果。
基本设计
核鱼雷一般由核
战斗部、雷身和雷尾组成。雷身装有动力装置、制导系统和控制系统;雷尾装有
发动机、推进器和操纵舵。核鱼雷一般采用火箭推进,由潜艇鱼雷发射管发射,用一种对噪声极不敏感的主动
声呐系统进行目标测距和定位,通过有线制导指令控制起爆。
战术意义
打击航母编队等大型战斗舰艇编队
现代海战中,以
驱逐舰、
航空母舰等大型水面舰艇为核心的战斗舰艇编队往往对海上战略、战役方向的敌我态势具有重大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在战斗中若能摧毁或重创敌方这类大型战斗舰艇编队,将给敌方以沉重军事打击,震撼甚至动摇敌方的军事政治决心。但是,这类舰艇编队警戒防御组织严密,使用常规
导弹、
鱼雷发动攻击需要派遣大量的兵力且很难对其造成重创。而使用核装药鱼雷只需命中1条即可对其造成重创甚至毁灭性打击,因而潜艇在攻击大型战斗舰艇编队时可以考虑使用核装药鱼雷。
打击运输战略物资的大型护航运输队
战时,切断敌方海上
交通运输线特别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海上交通运输线将使敌方重要战略物资匮乏,严重削弱其战争潜力,甚至使其难以将战争继续下去。潜艇兵力是海上破交作战的理想兵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潜艇部队在大西洋战场上发动的破交战一度使
英国面临崩溃的境地。现代大型护航运输队一般采取伴随护航制度,潜艇突破护航警戒舰艇使用常规装药
鱼雷攻击被护航舰船,不但需要消耗大量的鱼雷,还容易遭到护航舰艇的反而危及自身的安全。被护航的运输舰船生存能力比战斗舰艇弱,在航渡过程中一般采取密集队形,在这种情况下,潜艇使用核装药鱼雷在远距离上攻击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反潜作战
现代
核潜艇是高速水下目标,机动灵活,艇体普遍采用双壳体或单双混合结构的高强度
合金钢、
钛合金制造,坚固异常。
俄罗斯“阿尔法”级
攻击型核潜艇采用全钛合金制造,最大下潜深度超过600m,最高航速可达45kn,无论航速还是下潜深度都让普通
反潜鱼雷不可企及;俄“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采用双壳体结构,非耐压壳与耐压壳之间的间距近5m,常规装药
鱼雷即便击穿其非耐压壳,也很难冲破海水屏障击穿其耐压壳;
美国核潜艇虽然采用单壳体或单双混合结构,但其历次与
苏联俄罗斯核潜艇的碰撞事故表明,美国核潜艇的壳体强度并不逊于前者。由于上述原因,反潜作战中潜艇使用常规装药鱼雷打击上述类型潜艇有困难时,应考虑使用核装药鱼雷。
战略核潜艇是一个国家“三位一体”核打击力量的中坚。同陆基、空中核打击力量相比,弹道导弹核潜艇具有隐蔽性好、生存能力强等优点,逐渐成为各国核打击力量的核心。平时追踪、爆发核战时迅速消灭敌方的弹道导弹核潜艇是各国反潜兵力的一项重要使命。战时,面对多种反潜兵力的搜索与攻击,如何保护己方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安全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在己方弹道导弹核潜艇上装备核装药
鱼雷,以便在生死存亡的紧急情况下反击水面、水下反潜兵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攻击型核潜艇装备核装药鱼雷也具有同样意义。潜艇携带核装药鱼雷也可以完成其他类型的作战任务,如袭击敌方重要的岸港设施、海上固定平台以及水下设施等。
典型型号
MK-45核鱼雷
MK-45是
美国研制的第一款核鱼雷,通过潜艇发射,长5.7米,直径482毫米,最大航速40节,射程10~15
海里,使用W-34核
战斗部,爆炸威力11000吨TNT当量,杀伤范围11千米,于1957年开始服役,主要装备美国第一代
核潜艇。
T-5核鱼雷
T-5核鱼雷是
苏联第一款核鱼雷,于1958年服役,直径533毫米,战斗部为一枚RDS-9核弹头,爆炸威力3500吨当量,杀伤距离5千米。
波塞冬核鱼雷
据报道,
俄罗斯的“波塞冬”核鱼雷最大水下发射深度一千米,水下最大航速每小时100公里,并且由于采用核动力系统,不需要浮出水面充电,故很难被探测到。另一方面,“波塞冬”在各部件上采用降噪技术,在巡航状态时“波塞冬”像其他潜艇一样使用静音运行策略,并且它使用的是泵喷技术,可以模拟民用船舶的噪音而得以被搜索方忽略,只有距目标较近时才会激活高速性能,以最大功率模式冲刺。
“波塞冬”核鱼雷具有强大爆炸威力。“
波塞冬”
无人潜艇既可携带普通
战斗部,也可携带
核弹或热核战斗部,形成多种类型的打击。除了最直接的核辐射还有在水中威力更显著的冲击波。因为水是不可压缩的,所以核鱼雷的爆炸可能会造成一定高度的海啸,以直接摧毁敌方目标,或者以淹没敌方沿海建筑的方式,间接摧毁敌方目标。
“波塞冬”核鱼雷是
俄罗斯“三位一体”核打击力量的强大组成部分。实现“核三位一体”需要同时具备
潜射导弹、
洲际弹道导弹和
战略轰炸机三种核打击方式。随着美高超声速导弹以及B-21隐形轰炸机的飞速进展,俄罗斯面临更加严峻的
核弹形势,升级海基核武库势在必行。“波塞冬”核鱼雷便是俄罗斯海基核武器的中流砥柱。凭借超远航程、超高航速以及高隐蔽性,“
波塞冬”成功抢占核鱼雷这一战略高地,有效地提升了俄罗斯的核威慑能力。
“波塞东”核鱼雷以其引发海啸的特殊效用,起到战略威慑作用。据俄专家在《莫斯科共青团报》中表示,核鱼雷上搭载的核弹头爆炸后,会产生高达400-500米的巨浪,并将沿岸1500公里范围内的所有生物全部冲走。“波塞冬”核鱼雷能够突袭敌方沿海地区,间接毁坏敌方经济设施,以一种隐性的方式震慑敌国。
海啸核鱼雷
2023年3月
朝鲜进行了“海啸-1”型核鱼雷的试验,4月4日至7日又进行了“海啸-2”型核鱼雷的水下爆炸试验。据悉,“海啸-2”型的潜航距离(1000公里)比“海啸-1”型(600公里)增加了4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