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纪念馆
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纪念馆
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位于肇庆市正东路尾,江滨堤内的石头岗上。此地原建有石头庵,明宣德年间,将庵改建为嵩台书院。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增建北楼以及东西两廊和号舍。崇祯十四年(1641年)改名阅江楼。
2019年12月,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纪念馆被命名为第二批广东省党员教育基地。
纪念馆概况
楼筑于高约8米的山岗上,坐北向南,为四合院式建筑,占地约2000平方米,其中庭院面积248平方米;楼高2层,分南、北、东、西4座。4座楼通过4座耳楼衔接通连。南北两楼为歇山顶,屋脊上均有鳌鱼宝珠,东西两楼为券篷顶。院内植米兰蒲葵,设水池、假山,清幽雅静。南门前置宽阔石阶,阶下置石狮1对。北楼地下大厅有清康熙两广总督郭世隆所建的康熙御书碑5块;南楼檐下,悬挂两广总督劳崇光所书的“阅江楼”木匾。
阅江楼历为书院和文人墨客的吟咏之所,又曾为军事重地。南明永历帝,中法战争主战派彭玉麟、大革命时期的高要农民自卫军以及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等都曾在此指挥军事,训练队伍。现为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纪念馆。
1962年7月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广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人物简介
“铁军”——叶挺独立团
叶挺独立团于1925年11月正式成立,是周恩来抽调黄埔军校毕业生中的革命青年、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中筹建的以共产党员为主要骨干的部队,叶挺被广东区委推荐担任该团团长。叶挺独立团名义上隶属第四军,实际上由中共广东区委具体领导,其干部的任免、调动和人员的补充全由共产党独立负责。连级以上干部全是共产党员。全团2000余人,85%的士兵是共产党员、共产主义青年团员和坚决拥护共产党的革命青年。这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第一支正规武装。它是北伐军中政治素质最好、战斗力最强的部队。
1926年5月初,叶挺率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肇庆市出师北伐,途经广州市时,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给独立团连以上干部作了政治动员。独立团官兵肩负着党的重托,出韶关市,向湖南省进军。5月中旬,独立团击溃陈炯明的粤军1000余人,占领汝城县,取得首战胜利。5月底,叶挺接到第八军军长唐生智的告急电报,又率部冒雨兼程驰援安仁县,经过两日战斗,先后击败敌军4个团的兵力,并乘胜追击,占领攸县,解除了唐生智部侧背所受的威胁,为北伐各军进入湖南创造了有利条件。两战两捷使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威名远扬。
北伐军兵临武汉市吴佩孚急忙调遣近3万人的兵力,企图利用粤汉路上三面环水、一面高山耸立的天险汀泗桥,死守待援。因此,北伐军攻打汀泗桥,是北伐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1926年8月26日,第四军的6个团对汀泗桥发起猛烈攻击。敌人据险顽抗。吴佩孚亲临督战,将“大刀队”分为8路监军,下令“退却者杀无赦”。双方隔桥对峙,争夺十分激烈。北伐军连续冲锋10多次。汀泗桥4次易手。双方伤亡很大。27日拂晓,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和第七军的一部由农民带路,迂回到敌人背后,前后夹攻,终于突破敌人阵地,占领了汀泗桥。接着,独立团乘胜追击,占领咸宁城。
吴佩孚又在同样地势险要的贺胜桥建立指挥部,集中4万多人的兵力,布置了3道防线,亲自坐镇指挥。四军奉命首先攻打贺胜桥。叶挺独立团担任第一线主攻。叶挺指挥部队连续作战,乘吴佩孚喘息未定之际,乘着夜色快速前进,直插敌人纵深阵地,完成了中央突破的任务。叶挺在孤军前出、三面受敌的情况下,严令部队向前攻击,接连突破野牛都山、铁路桥等敌军核心阵地。经过激烈的肉搏战,吴佩孚丢下设在贺胜桥的铁甲列车指挥所,仓皇逃跑。这时几万人的北洋军已经完全为独立团的声威所吓倒,不战自溃。吴佩孚为了挽救兵败山倒之势,亲自枪毙了一个旅长,把他的头挂在贺胜桥上,也没能把军心稳定下来。在后续部队的支援下,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又乘势突破最后两道防线,打通了通向武汉市的门户。
作为北伐先锋的叶挺独立团,在汀泗桥、贺胜桥等著名战役中出生入死,所向披靡,取得辉煌战绩,为四军赢得了“铁军”的光荣称号。叶挺被公认为“北伐名将”。
叶挺的一生
叶挺,字希夷。中原地区著名的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1896年出生于惠阳区县。
1911年,15岁的叶挺在惠州路中等专业学校读书时,就毅然剪掉辫子,义无反顾地响应孙中山反对清王朝封建统治的斗争。
1912年,叶挺考入广州广东陆军小学堂,后进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9年,叶挺投身孙中山领导的三民主主义革命,参加了粤军,同年参加了中国国民党。后升任少校参谋、南京总统府警卫团营长。在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时,他率部和全团官兵一起守卫总统府,英勇反击数倍于已的叛军,掩护孙夫人宋庆龄脱离险境。
1924年,叶挺辞掉军队中的职务,后赴苏联留学,在莫斯科莫斯科东方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留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旅莫支部。
叶挺从苏联回国后,担任了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团长,他率领该团作为北伐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与兄弟部队一起,分头疾进,夺取汀泗挢,占领贺胜挢,攻陷武昌,无往而不胜,为北伐战争的胜利立下卓着功勋。因此,第四军被誉为“铁军”。
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叶挺带领所属部队,参加中共独立领导的武装斗争。1927年8月1日,他与周恩来、贺龙、朱德、刘伯承等一起,发动举世闻名的南昌起义,叶挺在起义中任前敌总指挥和十一军军长,起义军南下到广东潮汕时,因寡不敌众而失败了。同年12月,叶挺与张太雷等领导了震惊中外的广州起义,亦未能成功。
广州起义失败后不久,叶挺脱离中共党组织,在海外流亡了十年。
三十年代初,日本侵略军侵占中原地区东北地区后,叶挺从外国澳门居住。1937年日本全面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他挺身出任新四军军长,在敌后长江下游指挥部队转战大江南北,创建了苏南苏北、皖东、豫皖苏边等抗日根据地。
1941年1月,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皖南事变”,叶挺被蒋介石非法扣押,在狱中被囚禁了五年。对此,周恩来曾深情地评价说:“十年流亡,五年牢监,虽苍白了你的头发,但更坚强了你的意志。”在监狱五年,叶挺经历一生中最严峻的考验。国民党当局威迫利诱要他投降,叶挺坚决表示:“头可断,血可流,志不可屈”。叶挺在狱中写下了气吞山河的《囚歌》立志要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所有这些,充分体现了叶挺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和坚定不移的政治信仰。
1946年3月4日,经中共中央与中国国民党当局反复交涉和斗争,在全国人民强烈要求下,叶挺获释出狱。他出狱的第一件事,就是请求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毛泽东亲笔修改了中共中央给叶挺关于接受他加入共产党的复电。
1946年4月8日,叶挺、王若飞、秦邦宪、邓发等奉命乘飞机由重庆市飞往延安市时,飞机在山西省兴县黑茶山失事,他殉难时年50岁。毛主席为其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叶挺的故事
叶挺(1896—1946)是大家熟悉的一位著名将领,他在北伐战争中一战成名,在抗日战争中率领新四军转战南北,为中国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鲜为人知的是,这位曾被毛泽东称为“共产党第一任总司令”的名将曾经有过一段海外流亡生涯,而这段经历对叶挺日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日本机智脱险,从苏联出走西欧
1927年12月11日,张太雷、叶挺等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发动了广州起义。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起义在两天后失败。随后,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在广州市掀起白色恐怖,到处搜捕起义领导人。叶挺机智地化装成盲人,到了香港特别行政区
叶挺到香港后,迅速和党组织建立了联系。当时,广州起义的消息已震惊全世界,许多香港报刊也发表文章,称颂这场伟大的起义。叶挺感到由衷的欣慰。但他没想到,在党的内部,迎接他的不是鲜花,而是批判。由于广州起义较为短暂,又损失较大,很多人都要求追究责任,结果叶挺受到不公正的处理,情绪一度十分低落。
1928年春,叶挺接到党的通知,要他去苏联休养,同时讨论广州起义的问题。这个消息自然给苦闷中的叶挺带来了新的希望。他立刻假道日本,前往苏联。然而日本人不知从哪里得到了消息,叶挺刚到东京,日本报刊就竞相报道他的行踪。党组织得知这些情况后十分着急,担心叶挺会被中国国民党特务抓走。聂荣臻特意请叶挺的夫人李秀文用密电催促叶挺速离日本,又请叶挺的岳父李少村专赴日本,当面督促叶挺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叶挺接到警告后,迅速前往港口,登上开往苏联的轮船。上船后,叶挺遭到了日本便衣侦探长达4个小时的盘问,但他沉着应付,终于闯过了难关,顺利抵达苏联
1928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莫斯科召开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虽充分肯定了广州起义的伟大意义,却没有给叶挺平反。与此同时,共产国际东方部的领导人米夫听信了王明的谗言,对叶挺产生了偏见。于是,叶挺离开了莫斯科,开始了流亡西欧的生涯。对于此事,周恩来后来作了客观的评价:“广州起义失败后,叶挺到了莫斯科,共产国际代表还说他政治动摇。共产主义国际没有人理他,北京东方大学请他作报告,共产国际也不允许他去。这样,他就离开党跑到德国去了。这件事我们应该给叶挺申冤。”
以翻译德语为生,卖水果、青菜贴补家用
离开苏联后,叶挺在德国和法国度过了5年时间。1928年秋,叶挺到了德国首都柏林。叶挺很早就想到德国学习军事。
早在1916年,还在保定军校学习的叶挺就选修了德文,准备将来到德国学习。12年后,他虽然如愿来到德国,但此时的叶挺却没有了当年的豪情壮志。他甚至打算放弃自己的军事政治生涯,专心搞德文翻译。他还参加过德国一个提倡吃素的流派,专心吃起素来。
初到德国时,叶挺的生活很困难,除了靠翻译德语,他还到处找些零工做,以贴补家用。在那段日子里,他卖过青菜、水果,帮人摘过果子,还在柏林等地开过小吃店,主要卖油条、油酥烧饼和粥。顾客多是住在附近的华工,但谁也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北伐名将。叶挺利用赚到的钱接济一些贫困的中国留学生和年老多病的华工,自己也买了一些德文书籍,其中光百科全书就有几十本。在此期间,他还曾到法国短暂生活过一段时间。
1930年春,周恩来来到柏林,发现叶挺对革命失去了信心,与叶挺进行了促膝长谈,告诉他干革命不能考虑自我。周恩来的话对叶挺启发很大,旅居德国的廖承志等人也不断鼓励叶挺。1928年底,叶挺接待了一位老朋友、广州起义领导人之一黄平。黄平在广州起义后受的打击最大,处分也最重,但黄平却没有丧失对革命的信心,这使得叶挺的思想再一次受到触动。
专心研究德国军事,在家里搞爆破试验
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叶挺逐渐摆脱了失败的情绪,他认识到,革命不是一蹴而就的,个人的荣辱同整个革命事业相比算不了什么。此时,中原地区国内的革命形势也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毛泽东在井冈山市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后,星星之火逐渐向全国扩展。中国革命的前景振奋了叶挺,使他重新燃起了希望。他决定多学些本领,为回国重新参加革命做准备。
当时,德国联邦国防军被称为世界最强大的陆军,为了研究德国军队,叶挺经常到图书馆等处翻阅报刊资料。他潜心钻研军事,希望回国后能派上用场。鉴于广州起义失败的教训,叶挺重点研究了军事工程学和军事化学,他不断做爆破试验,经常把家里弄得一团糟。叶挺对军事的刻苦钻研引起了德国人的敬佩。一位德国军事家还送给他一根特殊手杖以示鼓励,这根手杖可以当作长剑和手枪使用,深得叶挺喜爱。
1931年,国内形势的发展使得叶挺再也不能呆在国外了。当时,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东北地区,而蒋介石对日本一味退让,却不断调兵“围剿”中国工农红军。蒋介石的倒行逆施使叶挺十分气愤,恨不得立刻返回祖国,参加抗日。他每天翻阅大量报刊,密切注意国内局势。但远居海外,消息毕竟太少,也来得太慢。为此,他离开了德国,来到澳门,结束了海外流亡生涯。
拒绝中国国民党拉拢,积极筹划抗日
1932年秋天,叶挺偕夫人李秀文和子女来到澳门。从1932年到抗战爆发这段时间,叶挺基本上都住在澳门。在此期间,叶挺和上海地下党组织又建立了联系,并利用自己的影响,积极接触国民党内主张抗日的力量。
1933年,国民党的蔡廷、蒋光、陈铭枢、李济深等人,因为不满蒋介石不顾民族利益的“剿匪”行动,在福州市发动了“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公开与蒋介石决裂,并与中国工农红军达成一致抗日的协定。事前,他们就邀请叶挺做参谋。叶挺认为这是有利于民族利益的大事,欣然前往福州,协助他们策划整个事变。1934年,福建人民政府失败,叶挺又返回澳门。1935年,逃亡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李济深等人又成立了以“联共反蒋抗日”为宗旨的“中华民族革命同盟”,叶挺应邀参加该同盟,并担任了同盟的军事委员会委员。
在那段时间里,蒋介石不断派人拉拢利诱叶挺,但均遭拒绝。不仅如此,叶挺还批评侄子叶钦在中国国民党里混饭吃的做法,认为就是回家种地,也比去国民党那里干净。可见,即使在艰苦的岁月里,叶挺仍然能保持崇高的政治情操。
1937年7月7日,抗战爆发,叶挺的报国之心终于可以实现了。经党组织批准,叶挺出任新四军军长,率部队来到抗日最前线。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叶挺被蒋介石扣押,直到1946年3月才被释放。4月8日,叶挺乘飞机前往延安市,途中飞机失事,年仅50岁的叶挺不幸遇难,一颗将星意外陨落,给人们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纪念馆概况
人物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