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獐毛
禾本科獐毛属植物
小獐毛(Aeluropus pungens(M. Bieb.)C. Koch),为禾本科獐毛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新疆和甘肃省。小獐毛具向四周伸展的匐枝,秆直立或倾斜,高25厘米,花序以下粗糙或被毛。叶片狭线形,尖硬,无毛,叶鞘多聚于秆基,叶舌很短。小獐毛的叶与普通禾草的叶有所不同,呈狭线形,无毛。
小獐毛的花序为穗状复总状花序,分枝单生,疏离而不重叠。小穗含小花,整齐地排列在穗轴上;颖卵形,无毛,具膜质边缘,脊上粗糙;外卵形,无毛,具脉,顶端尖;内稃等长于外稃的脊上具微纤毛。子房先端及花柱无毛。小獐毛的开花结果期为5-8月。
植物介绍
小獐毛
种中文名:小獐毛
种拉丁名:Aeluropus pungens (M. Bieb.) C. Koch
种别名:艾斋味克(维吾尔语)
科中文名:禾本科
科拉丁名:Gramineae
属中文名:獐毛属
属拉丁名:Aeluropus
形态特征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秆直立或倾斜,基部生鳞片状叶,多分枝,生殖技高5—25cm。叶鞘多聚生于秆的基部;叶片扁平或内卷,长0.5--6cm,宽约1.5mm。复总状花序稳状,长2—yi7cm,宽3--5mm,分枝单生,紧贴主轴;小穗卵形,长(2)3--4mm,含(2)5—9花,无柄或近于无柄;颖卵形,具膜质边缘并疏生小纤毛,第一颖长1—1.5mm,第二颖长1.5—2mm;外释卵形,边缘膜质而具纤毛,具5—9脉,长2—2.5mm;内稃与外稃等长。
分布
地理分布:分布于新疆和甘肃省。国外在蒙古、伊朗苏联中亚西伯利亚地区以及欧洲均有。
生态特征
生态特征:小獐茅是中生匍匐根状茎型禾草。是盐化低地草甸草场的重要组成植物。主要分布于草原低地、占据一些大河流三角洲、河岸阶地、河间及盐渍化湖盆低地和冲积扇洼地。地下水深40—50cm至2m左右的湿润地段。土壤为壤质和沙壤质草甸盐土,矿化度较低,多为(2)5—10g/L。小獐茅通常与其他小禾草及小杂类草组成盐化草甸草场,草层高10—20cm,覆盖度10—20%。组成成分因生境条件而异,在比较潮湿扇缘带和洼地(地下水深40—50cm小獐常与耐盐中生的。小杂类草,如盐生车前(车前属 marttima varsalsa)蒲公英(Taraxacum sp.)和小花棘豆(Oxytropts glabra)、灰绿碱蓬(Suaeda sp.)黎(藜属 sp.)等组成群落。在地下水深 1.5—2比较干燥的生境上,小獐茅分别与隐花草(Crypsiaculeat)和矮生不同群落。覆盖度20—30%。随着盐渍化的加强,草场群落中出现刚毛柳、盐节木(Halocnemum strobllaceurm)和着叶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等典型生植物。小獐茅有时也能形成单一群落。做为参与者,小獐茅也能成为芦苇、胀果甘草盐化草甸的共建种。小獐茅一般在 4月初萌发,6月上旬开花,8月下旬--9月初开始枯黄。小獐茅根状茎发达,耐践踏,再生力也强,较能忍受重放,在许多过牧的草场上,其他植物难以生存,竞争能力强的小獐茅成为优势种。但不能在土壤过湿时放牧,以防土壤被踏实,通气状况恶化,妨碍它的根茎发育和植株生长。
饲用价值
饲用价值:小漳茅的适口性较好,各种家畜均采食,马、牛利用比羊好,羊喜食其开花前较幼嫩的枝叶,在开花后,草质虽然有所下降,但仍为各种家畜采食。冬季,小樟茅仍能保留一部分枝叶,在冬季草场上家畜也都非常愿意采食。因小獐茅茎叶较坚硬,幼畜一般不喜食。在禾本科牧草中,小漳茅蛋白质含量偏低,灰分含量较高。小獐茅是盐碱较重地区重要的放牧饲草,它的分布多靠近平原农区,因此也是发展近田养畜的重要牧草资源。从表又可看出,含谷氨酸最高。小獐茅也是多风沙地区优良的固沙植物,还可用于绿化城市铺建草坪.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植物介绍
形态特征
分布
生态特征
饲用价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