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召寺,位于中国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南部,是一座属于
格鲁派(黄教)的大藏传佛教寺院。其名称中的“召”在藏语中指寺庙。大召寺的汉名原为“弘慈寺”,后改称“无量寺”,又称“银佛寺”。明代,蒙古土默特部落首领
俺答汗于1579年主持兴建大召寺,1580年正式竣工,是呼和浩特最早兴建的
藏传佛教中的黄教寺院(喇嘛教有红、黄两派)在蒙古地区影响广泛,并且大召寺也在2006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召寺占地面积近3万平方米,其内的建筑面积占地超过八千平方米。大召的平面布局采用汉庙形式,经堂、佛殿相连,统称“大殿”,前殿分布双层三开间,后方经堂、佛殿环绕,佛堂正中供一尊银佛塑像,银佛像高2.55米,前方通天柱上飞龙盘踞,左右为
宗喀巴和达赖喇嘛三世、四世的铜像相伴而立;而大召寺山门屋檐下“九边第一泉”匾额高悬。大召寺中最为经典的就是“伽蓝七堂制”布局,伽蓝是寺庙的别称,大召寺坐北朝南,七堂也即指山门、钟楼、鼓楼、天王殿、东配殿、西配殿和正殿自南朝北分布。大召寺的佛事活动众多,其中以晾大佛、跳恰木、送巴令三项较为盛大,送巴令还是藏佛教特有的佛事活动。
大召寺作为
内蒙古自治区的佛教圣地,因其“召庙文化”享誉外界成为旅游胜地,同时也是中国4A级景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召寺迎来政府对其规模庞大的修缮与扩建工程,拆除了周围的老旧民房和商业建筑,使得大召寺与
席力图召这两座古刹在街道对面相对,从中可窥见古时召城的风采。大召寺西侧的明清老街依然保存完好,并且成为众多导演喜爱的古装电影取景地。这条街上的各种工艺品,如字画、玉器,以及蒙古族皮画和铜器等,享有一定声誉。
历史沿革
始建时期
大召寺历史悠久,被列为
呼和浩特市最早建成的寺院之一。根据已有的史料记载,土默特部的
俺答汗在建造了第一座城寺
美岱召寺后,便着手建造第二座城寺。得到大明王朝的支持后,大召寺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始动工。新城大召将城区与寺院分割,寺院位于城南的西路上。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寺庙落成,皇帝赐名“弘慈寺”,即大召寺。因着寺中供奉有银制的释迦牟尼
塑像,又作“银佛寺”。
历代修缮
明朝末期
1640年,
皇太极下令对大召寺进行重修和扩建。工程完工后,皇太极赐予寺庙三种文字的寺额,满文、蒙古文和
文言文,将其汉名“弘慈寺”改为“无量寺”,这也是后世大召寺汉名“无量寺”的起源。
清朝时期
顺治九年,即公元1652年,西藏达赖五世途经
呼和浩特市,于大召内驻锡。自驻锡之时起,大召寺内一直供奉着
阿旺罗桑嘉措的铜身像。
康熙,
大昭寺经年未有人修缮,寺中
琉璃瓦均已破损不堪。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8年),康熙委任内齐托因为呼和浩特八大寺掌印喇嘛,一并赐下将大召寺印玺。而后,内齐托因二世上疏奏请动用自己的庙仓资产以修缮年久失修的大召寺。据《内齐托因二世传》所载,当时修所用的琉璃瓦计用白银五千两。大召寺随后被封为
康熙帝的“家庙”。为了彰显皇帝的尊崇地位,大殿进行了装饰与扩建工程。大殿的顶部使用了“二龙戏珠”和“团龙猫头”的图案,还使用了黄色琉璃瓦来象征皇权。此外,康熙皇帝还铸造了一块黄金
牌位,其上面刻字“皇帝万岁”,供奉于大殿前,以显康熙帝的皇权尊位。除此之外,还增设了帝王宝座,以供大召寺内外之人参拜。因无人能和皇帝平起平坐,从此大召寺再无
活佛,只设扎萨克喇嘛之位。
景区布局
大召寺位于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召前街,是一座多重檐
歇山顶式建筑。大召寺的整体布局严谨对称,大召寺的山门及整体建筑面北朝南,山门上方悬挂着写有“九边第一泉”字样的牌匾。寺庙占地约29170平米,采用的是汉式布局方式,实行的是“迦蓝七堂制”,强调对称和中轴线。大召寺的主要建筑位于南北中轴线上,从南到北依次是牌楼、山门、天王殿、菩提过殿、
大雄宝殿和藏经阁,此外东西两侧设跨院。东跨院中天王殿、千手观音殿、玉佛殿以及九间楼和厢房等建筑,西跨院中汉白玉吉祥八塔、天王殿、乃春庙和藏经阁。
主要建筑
山门
大召寺的山门也被称为三门,中间的门称为“空门”,左右两边分别称为“无作门”和“无相门”。在大召寺山门檐下,悬挂着一块横匾,上书“九边第一泉”,顶端还有“古无量寺”字样。这块木匾呈长方形,长度约为3.3米,宽度为1米,上刻行书字体雄浑秀丽。这块匾为了解
呼和浩特市地区在古代历史、地理、水文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历史资料价值。
天王殿
大召寺天王殿内矗立着四尊天王的站像,都由木头雕刻而成,分别为南方增长天王、东方
持国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西方广目天王。他们又被称作“风、调、雨、顺”四大天王,每尊还对应着一句带“地”字的成语。立于南方持剑之人为“风”,曰“开天辟地”;站于东方怀抱
琵琶之人为“调”,对应“惊天动地”;北面手举一伞者为“雨”,其曰“遮天盖地”;西部广目持蛇为“顺”,与“钻天入地”对应。民间多以此来祈求一年的平安顺利。
菩提过殿
菩提过殿是大召寺实行的“迦蓝七堂制”中主轴线上的第三座主建筑,坐落在一个面积为570平方米(20x28.5)的
台基上。台基的高度为0.45米。菩提过殿可分为经堂和佛殿两个部分,它们采用“勾连搭”的方式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菩提过殿前面有三层的六角塔式
熏炉,还有两根引人注目的高红旗杆。殿堂内的壁画《古月明楼》讲述了
康熙帝私访月明楼的故事。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大召寺南北主轴线上的中心建筑,也是大召寺建筑群中重要的建筑之一。大雄宝殿建筑所在的台基面积为1500平方米(25x60),台基高度为75公分。大雄宝殿分为三个部分,从南向北依次为亭子、经堂和佛殿。在大雄宝殿前的台阶下,放置着一只铁狮子(也称为铁吼)。殿内保存了大召寺的宝贵之物——银佛。银佛的左侧是
燃灯佛,代表过去的佛;右侧是
弥勒佛,代表未来的佛。这三尊
佛像按照时空顺序排列,被称为竖三世佛。
大雄宝殿的西北角供奉着将黄教传入内蒙地区的宗暗巴大师。
康熙帝曾赐予大雄宝殿八盏宫灯,被称为“珍珠八宝灯”。这八盏宫灯是由整块檀香木雕刻而成,已有超过300年的历史
乃春庙
大召寺乃春庙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建成,现在乃春庙内的经堂及佛殿建筑保存较为完整,二者壁画面积达185.5平方米,兼有佛、菩萨、
阿罗汉、
二十一度母、护法以及
藏传佛教的历代高僧、
上师、达赖、班禅等像,这幅壁画所留存的画面对于后世学者研究明清时代土默特地区藏传佛教艺术有着一定价值。
玉泉井
在公元1903年,即光绪二十九年,大召寺的萨克达喇嘛募缘修葺大召寺和玉泉井之际,当地423家商户共同献上了“九边第一泉”的
匾额。这里的“
九边重镇”是指明朝时期以
辽东、宣府、
大同市、延绥、
宁夏回族自治区、
甘肃省、
蓟州、
太原市、
固原市这九个边境地区为“九边”,“九边第一泉”指的是位于大召寺前街的玉泉井。玉泉井共有九个井孔,从南到北排列,北侧有井神庙,被红墙所围绕,将井分为墙内一眼和墙外八眼。在玉泉井祠庙的南端,耸立着一根青石柱,上面刻有“泉源常混混”的字样,意思是水流不断混淆流动。根据《古丰识略》的记载,
玉泉井位于大召寺前街。传说在
康熙帝平息噶尔丹叛乱、凯旋归来时,路过大召寺的前街时,胯下坐骑突然马蹄踏地,踏地之处泉水奔涌而出,水味清甘,四季不竭。居民们在此修建了神祠。在井旁,水向北流入一个池子,池子上方是一个巨石井眼。人们从这里取水使用。因为据传说这是康熙帝御马踏出的泉水,所以玉泉井也被称为“御泉井”。
寺藏文物
大召寺珍藏丰富,内藏银佛、龙雕和壁画三个较为独特的艺术品,此三项被誉为“大召三绝”。此外,大召寺还保留着明朝宣德炉、
康熙帝所使用过的龙凤孔雀伞、康熙皇帝时期皇宫使用的8个珍珠八宝宫灯、以及其赐下的“
皇帝龙牌”和
爱新觉罗·弘历赐的鎏金财神,还有明清时期的唐卡和各种宗教法器和面具等。此外,大召寺内还有
大明宣德炉、21千克重的小金佛、108部《甘珠尔经》、巨幅唐卡、古画《月明楼》、山门“九边第一泉”牌匾等,都是珍贵的文物
银佛
银佛是供奉在佛殿内的一尊释迦牟尼银质塑像,重量将近1.5吨,因银佛塑像之故大召寺又被称为“银佛寺”。这尊银佛塑像铸造距今已有逾400多年,被列为
中原地区现存最大的银佛塑像之一。
佛像高达3米,以坐姿面对众人。据记载,银佛塑像落成时,
西藏自治区的第三世达赖
索南嘉措亲自到访大召寺,举行了庄严的“
开光法会”,并在
内蒙古地区传播佛教。这座银佛展示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展示了
藏传佛教信仰的庄严,也展示了捐助者的财富。这尊银佛塑像历经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岁月,也彰显了
呼和浩特市(即古时化归城)在中国北方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龙雕
龙雕,是指座落在银佛前方的两尊金色蟠龙
雕像,高约10米,分别镶嵌在通天柱上。双龙栩栩如生,形态生动,盘旋而上。这些龙雕是大召寺留下的明代遗迹,经过400多年的岁月洗礼,依然保持着形态神采飞扬。龙雕采用
黏土和料浆石为原料,制作工艺考究。其表面涂抹金粉,内部用黄泥纸浆铸成。
壁画
大召寺的壁画是其独特之处之一。其中彩色绢画《古画月明楼》,长约3.5米,高1.3米,由明初塞外画家韩棟纯先生创作。这幅画生动地展现了明代时期的历史和人们的生活。大召寺保存这幅画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其中间曾被内蒙古博物馆借走,除此之外一直在博物馆内展示。除了《古画月明楼》之外,大召寺的壁画还描绘了丰富多样的主题,如佛教人物、故事以及天上、人间和地狱的各种景象。其中最为精美的当属描绘佛祖与外道六师辨经、斗法的壁画。整幅壁画呈现出整体连贯的画面,同时也能独立成章。壁画中共描绘了770余个神佛、凡俗等各种人物。这些采用天然石色绘制而成的壁画,经过数百年的岁月洗礼,所保留的色彩依然鲜艳。
佛事活动
活动年表
以上参考资料来自于
每月初二、初八、十五、二十五都要进行诵经
法会。不同时间诵的经文和诵经地点也不一样。每月初二诵的是护法经中的《吉祥天母》《大威德金刚经》,地点在乃春朝殿。初八诵《药师佛经》;十五诵《护法经》;二十五诵《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和《平安经》,诵经地点都在大殿。
跳恰木
跳恰木,简称“跳恰”,也叫“跳神舞”,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和六月举行。这项佛事活动具有驱除邪祟、庆丰收和祈祷来年祥和等多重寓意。参与跳恰的舞蹈者需身着特殊服装,戴面具,拟化身为各种神灵的形象。用大号、海螺、
大钹以及人腿骨号等
藏传佛教特有乐器音乐伴奏,以此来进行跳神舞。这个活动不仅具有文化和艺术的意义,也是一种宗教仪式的体现。这个活动是喇嘛教中重要的仪式之一,以祈求神灵庇佑、驱除邪恶和迎来吉祥如意的新年。
送巴令
送巴令,即“送鬼”的意思。是独属于藏传佛教一项佛事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和六月,大召寺都会举行两次送巴令活动。在送巴令活动中,使用油面捏成的魔鬼形象巴令,象征着一切的晦气和灾病。送巴令活动开始前,会进行诵经祈祷。随后令二人将巴令自佛殿转移到广场上,再进行跳恰活动,不过是此次跳恰木寓意着打鬼。这项活动完成后,巴令会被抬出山门,以火焚毁,以象征送走一切不如意的事物。整个活动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参与和观赏。具有驱逐恶鬼,祈求平安和吉祥的寓意。
晾大佛
晾大佛是每年两次盛大的佛事活动,由大召寺举行。这个活动分别在农历正月十五和六月十五举行,当天大召寺会将一幅宽1.5丈、长2丈的迈达佛(
弥勒佛)像抬出,悬挂在佛殿前供信徒和游客们前来瞻仰,让人们有机会亲身感受佛教文化的底蕴。在晾佛活动中,僧人们会对佛像进行诵经祈祷,演奏法乐,信徒们则会向佛像顶礼膜拜,献上哈达和
布施钱物等。这样的活动不仅让民众能够亲眼见到佛像,沐浴佛恩,也能保护佛画,防止虫蛀。晾大佛活动既是一种宗教仪式,也是弘扬佛教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嘛呢会
大召寺的嘛呢会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一次诵经
法会。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日到十七日举行,为期三天。嘛呢会旨在祈求菩萨保佑,消灾免祸。在嘛呢会期间,附近的信众和教徒前来大召寺敬拜。而大召寺全寺的僧众都会集中到佛殿内,昼夜不停地念72小时的"嘛呢经",中间没有休息。每年为期三天的嘛呢法会都可以念诵上万遍嘛呢经。
价值与影响
保护与开发
研究修缮历程
1627年,即明嘉宗天启七年,红教支持者林丹汗攻占了
呼和浩特市,与
皇太极展开斗争。皇太极击败林丹汗后,其部下军队在城中
纵火,《
内蒙古历史概要》中记载“只剩银佛寺等
庙宇未毁”,大召寺遭受了严重破坏。
康熙年间,托音二世协助康熙打败了噶尔丹。托音二世帮助康熙打败了噶尔丹,受到了康熙的重用,其提议将大召寺屋顶的瓦片换成黄瓦,并将其改为"帝庙",在大召寺内设立了"皇帝万岁"神牌。此后,大召寺不再有活佛,只有呼毕勒汗。
1878年,即光绪四年,大召寺的喇嘛在粉壁上绘制了
佛像,然而画工有限,反倒破坏了壁画原有的风味。而到1893年时,大召寺的佛像壁画已经部分剥落。
1904年,即光绪三十年,大召寺的扎萨克达喇嘛穆楚克募缘对大召寺进行了重修,成为大召寺解放前的最后一次修缮。
在
北洋军阀和
中国国民党时期,大召寺经历了连续的破坏,召庙的前院和山门前被辟为商业广场,一些庙宇也被兵家或商家占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了迎接班禅十世,人民政府重新彩绘了大召寺的佛殿建筑,并在经堂佛殿内安装了电灯。然而,在"十年动乱"期间,大召寺再次遭受重创,乃琼殿、藏经楼等建筑被拆除,一些附属建筑也变成了民居。
1959年以后,大召寺的修复工作一直在进行着。
呼和浩特市市政府对大召寺的部分建筑进行了维护,并改善了电路设施。1983年,大召寺的山门得到了修复,寺内的许多殿堂也安装了避雷设施。十年前,大召寺又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和扩建。在2004年到2009年期间,大召寺通过信众的捐赠和自筹资金,增建了大殿、配殿和厢房等设施。在多年的修复工作后,大召寺已经恢复了原有占地三万平米的规模。
故事传说
康熙私访月明楼
在康熙二十八年至三十五年期间,为了征讨葛尔丹,
康熙帝御驾亲征三次领军驻扎在
呼和浩特市,并常常假扮平民私下考察民情。一回,康熙帝乔装打扮成平民来到月明楼吃饭。店主打量他衣装昂贵,便在结账时借机敲诈令他支付八两三白银,
康熙心中明了店主奸计。奈何身上确无足额银两。店主是当地的恶霸,便派遣家奴以威胁和暴力手段要求他支付款项。而店中的堂刘三看到掌柜欺客,心生不忿,便表示愿意用自己的工钱替他付账。最后结算发现,刘三一年的工钱恰为店主要求的八两三钱银子。他帮助康熙解围后,事实真相传开令店主惶恐不安,为了避免麻烦和保全自己,他升刘三为掌柜后便销声匿迹。而月明楼在塞北繁华市区,地处今大召寺寺前西面道路,闹市区地理位置占据优势的同时外加刘三经营有方,明月楼成为当地颇有声誉的茶馆戏楼。
康熙帝也在月明楼题字并赐予了刘三四品官的官衔。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刘三替其解围后,康熙帝当即与刘三结为异性兄弟。回京后,康熙帝便下达旨意惩处店主这个恶霸,并召刘三入京,赐予官衔。刘三确心知肚明自身性格不宜当官,万般推辞。最终,康熙帝同意让他回到故乡享受养老,然而虽无官衔,但仍旧享有同等级别的俸禄。
御泉井
1696年,厄鲁特部与
俄罗斯帝国勾结引发战乱之时,康熙帝御驾亲征,分成三路出征,西征讨伐噶尔丹,出师大捷,凯旋而归。在回师途中,
康熙帝途径归化城时,正值酷暑,人马都饥渴不堪。此时,帝王的良驹突然不受管箱,四蹄在地面挖刨,不久地面涌出清泉,堪为奇景。将士们用大石将泉眼围住,形成了一个有九口之井,其中一个口位于大召寺南端的祠庙中,这口井也被命名为。这个故事也就是后世人们所说的“御马刨泉”。后世,大召寺山门屋檐下名匾“九边第一泉”高悬。"御泉井"旁碑文记载:泉水“其性轻而清,其味甘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