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切要》是中国古代著名中医王锡鑫著作。
作者简介
(1808—1889)
清代医家。名文选,字锡鑫,号席珍子,亚拙山人。原籍
石首市县人,祖父一辈举家迁万县大周里,后移居万县苎溪河畔天德门(原三马路441号),1911年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中国医学大辞典》有介绍。
慈禧曾赐他银牌,钦加六品衔龙章宠锡。自幼善学,尤好医学,归从父训,弃儒习医,潜心岐黄之术,好游名山大川,广行慈善,原万州桥是他独自募款自建。先从同邑觉来先习医,研修幼科,后又与同世医彭宗贤、赵吉华等再习痘科,医术益精。平时存济世之心,自利丸药,深受同邑敬重。王氏壮年即有医名,
一生医着甚丰:道光年间刊行过《
活人心法》(4卷)、《遂生外科》现存世者有《医学切要》、《眼科切要》、《痘科切要》、《
外科切要》、《奇方要》(奇方纂要(清)
王锡鑫 辑 重庆较场坝草药街刻本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七年(1847)),合称《
医学切要全集》,另辑刊《存存汇集》、《
日月眼科》、《针灸便览》等,合称《存存汇集医学易读》。另所着《亚拙医鉴》(1970年阎寿峰曾借读过
光绪庚辰年的重庆涪陵刻本一书(
重庆市中医研究所一医生的)《亚拙医鉴》.《寿世医鉴》光绪年间更曾三次刊行。王锡鑫除了医名以外并擅长书法、诗词、棋类。巴蜀清王锡鑫的现存资料比较少。除《寿世医鉴》的抄本外,另有 《
医学切要》首卷(在国内罗斯福图书馆-古籍文献分馆)存世,第六卷奇方纂要下落不明.另有《存存汇集医学易读》、《眼科切要》.关于《寿世医鉴》据
裘沛然主编的《
中国医籍大辞典》介绍,该书共三卷(但不知为天,地,人三卷。清光绪(1875~1908年),三义公刻本,原藏于
河南省图书馆,经查未见。
成都中医药大学对清
王锡鑫的家乡万州鱼泉的近现代名医都有所收集,独缺王锡鑫资料!其实后世对他的评价不菲。
四川省,湖北一带的60岁以上的民间医生对王锡鑫的诊脉口诀,以药求病诀,药性六字经有的还朗朗上口,运用自如。
目录序一
属性:夫医者意也,谓以己之意迎合伊芳之病也。故善医者必待望闻问切而后详理开方,此古今一定不易之理也。盖幼稚小儿,天真浑噩,无识无知,肌肉莹澈,脉络分明。其病不过风寒暑湿燥火,饮食停聚而已,举目可见。岂如壮者之人或因酒色过度,或由思虑受伤之纷纭杂沓,难为措手哉。故观其面色,闻其啼声,即可知其病之所从来,与夫药之所宜用,而无毫厘或爽也。无如世之庸医,不察夫体属婴孩,一染微,并不细心体贴,概以惊风险剂投之,往往有误。不知实而误补,不过增病,虚而误攻,不可救药,故全生者少而垂毙者多矣。王君亚拙,医道高明,慈爱为怀,不殚劳,合选古今方而斟之酌之,汇为一册。适予过访,蒙以见示。见其理精法密,指点亲切,较诸幼科所传方书,倍加详明透彻,亟劝其付诸枣梨,以公诸世。将见此书一出,可以指庸医之迷,延幼稚之命,其为益岂浅鲜哉,是为叙。
咳嗽门幼科切要
小儿之咳,谓有声无痰者,肺伤也。嗽则有痰无声者,肺湿也。咳嗽则有虚实、风寒、湿食、停痰、阴虚等症。但因痰而嗽者,痰为重,主治在脾;因咳而动痰者,咳为重,主治在肺。以时而言之,清晨咳者属
痰火,午前嗽者属胃火,午后嗽者属阴虚,黄昏嗽者火浮于肺,二更嗽者食积滞于三焦。嗽而抱首面赤反食者,肺实也。气逆虚鸣,面白餐食者,肺虚也。痰腥而稠,身热喘满,鼻干面赤者,肺热也。嗽多清痰,面白而喘,
恶风多涕者,肺寒也。感冒风寒,发热鼻塞,声重者,服参苏饮。因火痰热,咳嗽面赤,心烦
咽喉痛,
反复鼻出血者,服清热导痰汤。
伤食停痰,吐呕腹痛者,服平胃二陈汤。久咳
气虚,四肢怯冷,气血不足者,服补中益气汤。
水泛为痰,五心发热,食减
神昏,痰如水泡者,服
八仙长寿饮。日间咳少,夜间甚者,服金水六君汤。
参苏饮 治四时感冒,头痛发热,咳嗽痰盛。
茯苓(一钱)拣参 枳壳 法夏
前胡 苏叶 干葛 广皮
桔梗(各一钱)炙草(五分)生姜(三片)葱白(三寸)水煎温服。
人参败毒散 此方辛平升散,为咳嗽第一神方,举世少有。知者凡有咳嗽,无论内伤外感风寒,夹湿夹毒,不拘男妇、大小,胸紧气急
咽喉痛口苦,痰不相应,即用此方升散之。或感冒重者,服此其咳愈甚,不知者以为药不相符,弃而不服。不知正是升散之力佳兆也,再服之渐次轻减。不拘剂数,只以痰为度,声响痰出,是其效也。枯燥之人,数剂之后,略加
沙参、尾参、当归、
芍药、
地黄、
麦冬之类,以滋其阴,无不愈者。再有叮咛,凡咳嗽初起,切不可误用寒凉及滋阴之药,闭其肺窍,为害不小,但以辛散之药为先着。俟痰应之后,渐加滋阴则得也。
拣参
川芎 枳壳 茯苓
前胡 北柴胡 苏荷 芥穗 西风
连翘(各一钱)
桔梗(一钱二分)
羌活(七分)
独活 甘草(各五分)生姜(一片)水煎服。
清肺饮 治气逆而咳,面白有痰。
前胡 枳壳
知母 川贝母 茯苓 桔梗 麦冬 井胶(各一钱)柴胡 苏荷(各七分)
桑皮(五分)甘草(五分)水煎服。忌油。
葶丸 治乳食冲脾,伤风咳嗽,身热痰多喘嗽。
葶苈(去土,隔纸略炒)
牵牛(炒)杏仁(去皮尖,炒黄色另研)
粉防己(炒)
上药等共为末,入杏仁泥和蒸,枣红为丸,如绿豆大,每服六七丸,姜汤送下,量小儿大小加减。
桑皮(炙)葶苈(炒)
赤茯苓(酒炒)前仁(炒。各等分)甘草(减半)
上为末,每服五分,生姜大枣汤送下。
白茯苓 陈皮 半夏 南星
枳实 桔梗 黄芩 栝蒌仁(捶
去油)甘草(各七分)
桑皮川贝母(各八分)杏仁(七粒,去皮尖)
苍术 陈皮 甘草 浓朴(
姜汁炒。各一钱)茯苓 半夏 楂肉 神曲(炒。各八分)
加减补中益气汤 治咳嗽气虚,以此升之。
蜜 人参 当归
白术(土炒)茯苓(各一钱)广皮 炙草 蜜
升麻(原变种) 蜜
北柴胡(各五分)
以上原方,虚咳者加酒芍、麦冬(各一钱),五味(七粒)。
地黄 山茱萸 长山药 茯苓(各一钱)丹皮
泽泻(各七分)
五味子(七粒)
麦冬(去心,一钱)
金水六君煎 治夜咳不愈。
熟地 当归(各四钱)茯苓(三钱)半夏 陈皮 甘草(各一钱)核桃(二个)煨姜 水煎服。
惊风门幼科切要
急
惊风之症,小儿气体壮实,前数日发烧,令口鼻中气热,大便结,小便臊,惊风大作,喉中有热痰者,速服∶ 怯风
败毒散 羌活 防风
独活 前胡 虫蜕(去足)
天麻 苏荷 荆芥
桔梗 黄芩(各一钱)甘草胆星 白芥(各三分)灯芯(引)大便不通加
波叶大黄,
癃闭加
木通,痰喘加
紫苏、莱子。
抱龙丸 治急惊发搐。胆南(一两)竺黄(三钱)
朱砂(飞过,一钱五分)
雄黄(一钱五分)麝香(二分)甘草汤为丸,苏荷汤下,服后吐痰即愈。
泻青丸 治急惊,木旺生风,口眼歪斜;并治小儿内热,火泻若酱色者,神效。当归 川 栀仁 熟军 羌活 防风
龙胆(各等分)酒水为丸,茶清下,煎汤亦可。
慢惊之症,缘小儿吐泻之后得之者多,或久病之后,或急惊用药攻降太甚,皆原脾胃虚损。其症
神昏气喘,或大热不退,或乍寒乍热,或面色淡白,青黄,二便清白,甚至吐泻,四肢厥冷,喉内痰鸣,角弓反张,手足抽掣等状,速服∶
逐寒荡惊汤 治小儿气体本虚,或误寒凉,泄泻呕吐,转为慢惊。必致手冷、唇白,便清者,最宜并治发痧腹痛等症。
白胡椒 干姜炒
肉桂(各一钱)丁香(十粒)上四味共为细末,以
伏龙肝煎水澄清,煎药大半茶杯,频灌之,服后理中方,定获奇效。
逐寒荡惊汤最宜多配真为至宝灵丹丸。有危症,探小儿口中气息冷热,小便青黄。无论小儿口渴,舌燥,手探口中气息微冷,便清者,速用如神,功难尽述。余手经验,已治多人。惟火极似水者,必眼干结,小便赤色,口渴气壮,身轻目张者,切勿服此。
加味理中地黄汤 此方助气补血,却病回阳。专治小儿精神已亏,血气大坏,瘦弱至极,皆可挽回,真有参天回元之功。
地黄 当归 枸杞 枣仁 箭 炙 焦术
党参(炙。各二钱)
山茱萸 肉桂 故纸 干姜(炒)炙草(各一钱)生姜(三片)
大枣(三枚)
胡桃属(一个)为引,外用
伏龙肝二两煮水煎药,加雄片五分亦可。如咳嗽,加百合、
金樱子各一钱,大热不退加
芍药一钱,泄泻不止,加丁香六分。
熟地(三钱)山药
扁豆炒 焦术(各二钱)黑姜
吴茱萸 炙草(各六分)
景岳六味回阳饮 治慢惊四肢厥冷。
党参 附子 干姜(各一钱)
地黄(四钱)当归(土炒,二钱)汗多者加箭 二钱,泄泻者加焦术二钱。
参考资料
中医世家.www.zysj.com.cn.2010-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