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兰设治纪念馆是一栋和洋式建筑,初建于1906年,占地800平,建造用的
扁柏属均是当时太平山的桧木,日据时期,这里是宜兰郡郡守的宿舍,当时的郡守多由日本人担任,杨基诠为第一个由台湾人担任的郡守,光复后这里由当时
国民政府接收。
史馆与县政府隔墙并立,占地 800 坪,建筑空间74坪,在县长官邸取消,县政府拆迁,旧城改貌之际,本馆开创出一个兼具乡土历史知性教育及休闲的空间,展示内容有五大主题铺陈
宜兰市设治进200年的历史、文化与社会变迁。
宜兰设治纪念馆内部陈列的东西主要涵盖了三个时期的文物史料,第一是
清代的噶玛兰厅时代、第二是日据的宜兰厅时代、第三则是光复后迄今的
宜兰县时代。对于宜兰的人民、土地,及政治、经济与文教,都留下不可磨灭的影响。
旧宜兰厅长官舍初建於1906年,专供宜兰厅长居住、会客之用。深庭密院,巨木参天,曾是近百年政治运作的核心,1997年重修,做为宜兰设治纪念馆。典雅的和洋混合式建筑,是宜兰县历史空间保存活用的第一个案例。
走入宜兰设治纪念馆彷佛走入过去的历史记忆,与一旁车辆呼啸而过的马路形成截然不同的空间,感觉那份过去的历史氛围,在静止的画面中被完整保留。木造建筑保存完好,进入室内要先把鞋子脱好,里面保存有丰富的历史文物资料,旧日的
宜兰县厅长就居住於此,曾是近百年政治运作的核心。
和洋混合式建筑庭院相当具有可看性,园中参天的老树对於此地的保存可以说是最大功臣之一,原本此地预备要拆掉,但是舍不得这些百年老樟树、
枫香树、茄□、
木棉…因此保留了下来成为过往纪念。老树的枝干部分一片翠绿,附著著满满的
寄生植物(大部分是杯盖状
骨碎补、爬满老茄□身上的则是三角柱仙人掌)。
「枯山水」以及「枯石流」则是此地造景的特殊景观,由巴掌大小的碎石薄片排列成蜿蜒的河流、流过庭院中的石桥…枯石流的起源处在庭院最老的樟树下,满满的白沙铺地是日本人想像中的雪地,当初雪融化后汇集成小溪(枯石流),像一条生命蜿蜒过庭院,这是一条永远的、无声的溶雪小河。
在庭园建造的年代还没有现代的水泥,先人则使用蛋白、
牡蛎科壳粉、
糯米粉做黏著剂,将排成人字形的石版黏得极牢,即使经历将百年依然站立,只有墙上因为自然黏著剂的养分而长出的植物显露出其历经风霜的岁月痕迹。园中特殊的造景与参天巨木、旧
宜兰县厅长官舍的丰富史料,都相当值得到此一游。
1.“国道”五号:由“国道”一号(中山高)至汐止系统交流道转走“国道”五号(
北宜高速公路),过
雪山隧道由头城交流道下往台9号方向行驶,进入
宜兰市接中山路,再右转走旧城南路即可抵达宜兰县史馆。
2.“国道”五号:由“国道”三号(二高)至南港系统交流道转走“国道”五号(北宜高速公路),过雪山隧道由头城交流道下往台9号方向行驶,进入宜兰市接中山路,再右转走旧城南路即可抵达
宜兰县史馆。
2.客运:“
国光客运”于宜兰火车站下车,向光复路→旧城南路方向步行即可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