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二级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在原华南理工大学相关传统优势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1952年华南工学院开设全国第一家橡皮工学专业和全国第一批硅酸盐工学专业,1958年开设属于全国第一批的金属学与热处理工艺及设备专业、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化工和化学纤维专业,1959年建立了全国第一家电子陶瓷专业。1978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材料科学研究所。1995年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8年成立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系,2012年成立生物医学工程系,2020年成立光电材料与器件系,形成了学科更完整、综合实力更强的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设有6个系(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无机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电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生物材料系、光电材料与器件系):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个省部级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实验中心);1个国家级光电材料与器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学院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材料学科ESI全球排名进入前千分之一(2022年5月0.242%);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2017年入选“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2022年入选第二批“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理学,为省级重点学科)、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2个专业学位类别:材料与化工(硕士、博士)、电子信息(博士);4个本科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和广东省名牌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和广东省重点专业,含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类全英创新班、材料类创新班)、功能材料《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生物材料。学院目前在读学生共333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617人,硕士研究生1196人,本科生1523人。1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7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
历史沿革
1952年,开设中国第一家橡皮工学专业和最早一批硅酸盐工学专业。
1958年,开设中国第一批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化工专业,设立了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
1959年,开设中国第一家无线电陶瓷专业。
1962年,开始中国第一批招收培养研究生,文革前已培养研究生28人。
1963年,经高教部批准成立高分子(老化、补强、接枝)、电子陶瓷、高温技术三个研究室。
1978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全国首家材料科学研究所,高分子材料、无机化合物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学科被批准为全国首批硕士点。
1981年,成立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1985年,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学科获批准为博士点。
历史照片(2张)
1988年,与广东省科委共同建立广东功能材料研究开发中心。
1995年,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金属材料与热处理、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博士点学科获批准为博士点。
1998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成为全国第一批一级学科博士点。
1999年,成立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光电材料及器件研究所。
2000年,获批广东省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2001年,获批高性能橡胶塑料与复合材料广东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高性能与功能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
2003年,获批生物医学材料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特种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05年,获批广州纳米生物材料与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2006年,获批高分子塑料光电材料研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生物医学工程”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
2007年,“材料科学与工程”获全国首批一级学科重点学科。
2008年,原机械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并入学院,成立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2009年,获批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本科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获国家级特色专业。
2010年,获批广州市市平板显示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广东省印刷OLED材料及显示技术工程实验室,本科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和“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获国家级特色专业。
2011年,获批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清洁能源材料广东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
学院成立
2012年,原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并入学院;获批广东省先进储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特种光纤材料与器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新型生物医用材料及其组织修复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组织的学科评估中,“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名第五,排名进入全国前5%。
2013年,获批广东省光纤激光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建筑材料低碳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医学学位授予权。
2014年,增设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医学博士学位授予点并开始招生。
2015年,获批建设先进功能材料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广东省电子封装材料与可靠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半导体照明与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入选“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试点单位,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高质量地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2016年,获批广东省先进储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材料科学”ESI全球排名进入前千分之一行列。
2017年,获批广东省金属材料表面功能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柔性OLED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进入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2020年,成立光电材料与器件系。
办学条件
院系概况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在原华南理工大学相关传统优势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1952年开设全国第一家橡胶专业和全国最早的硅酸盐专业;1958年开设属于全国第一批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化工和化学纤维专业;1959年开设全国第一家电子陶瓷专业。1995年华南理工大学整合上述专业优势资源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8年初,原机械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并入学院,成立金属系;2012年,原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并入学院,形成了学科更完整、综合实力更强的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目前,学院所支撑的我校材料学科ESI全球排名进入前15.3%(2014年9月);在2012年教育部组织的学科评估中,“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名第五,排名进入全国前5%。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历任院长有贾德民教授(1995-2003)、童真教授(2003-2007)、余其俊教授(2008-2012)。现任院长为彭俊彪教授。
学院现设有5个系(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无机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电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生物医学工程系);6个研究院所(材料科学研究所、高分子光电材料与元器件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院、高分子研究所、光通信材料研究所、高技术陶瓷及应用研究所);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实验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生物医学材料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高性能与功能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先进储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光纤激光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聚合物成型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建]);(广东省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广东省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广东省特种光纤材料与器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广东省建筑材料低碳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印刷OLED材料及显示技术工程实验室)。
目前,学院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含材料学、材料物理化学、材料加工工程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生物医学工程;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理学,为省级重点学科)、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1个工程硕领域(材料工程);5个本科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和广东省名牌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和广东省重点专业,含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化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光电器件)(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生物医学工程(广东省重点学科)。
引培并重,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207人,其中教授78人。
学院现有两院院士9人(含双聘),教育部特聘/讲座教授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人,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广东省高等学校特聘教授(珠江学者)9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31人,国家级“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4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2人等。学院有教育部创新团队4支,973首席科学家4人。此外,学院还聘请了近50名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为学院的顾问教授或兼职教授;与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国家和地区的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与交流关系,每年出国(境)进修学习或合作研究近百人次。
筑安全环境,构特色管理,保障教学科研工作顺利进行
学院教学育人条件优越。拥有教学和实验室面积约35000平方米,完备先进的教学与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近3亿元,能够充分保障各层次学生得到系统的实验训练和全面的综合素质培养。学院目前在读学生2844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37人,硕士研究生928人,全日制本科生1479人,2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9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
锐意创新,产学研结合,实现科研跨越式发展
学院科研实力与成绩突出,近五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各类科研奖励30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和教育部高等学校技术发明一等奖各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等。2013年实到科研经费超过1亿元。发表三大索引论文近400篇,申请专利224件,获专利授权144件,举办各种学术会议和研讨会50余场。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一直秉承优良学术传统,开拓进取,脚踏实地,努力为全院师生营造良好工作环境和学习氛围,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等各项事业不断取得进步,已为国家培养了上万名材料专业人才。目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正为建设“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材料领域教育与研究机构”而不断努力,必将为中国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科学进步与产业发展不断做出新的贡献。(更新时间:2014年9月1日)
师资队伍
截至2021年3月,学院有教职工287人,其中专任教师213人,教授/研究员110人,两院院士6人(含双聘),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9人,教育部特聘教授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人,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人,广东省高等学校特聘教授(珠江学者)14人,国家级“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2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2人等。学院有国家科技部“973计划”首席科学家5人,入选2020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9人次。
人才培养
截至2021年3月,学院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广东省名牌专业2个,广东省重点专业2个,广东省特色专业3个,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广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2个,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专业1个,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广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广东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6个;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广东省精品课程1门,广东省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国家级特色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光电器件)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实验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光电材料与器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广东省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物医学工程
广东省名牌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广东省重点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广东省特色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光电器件)
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生物医学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光电器件)、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广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无机化合物非金属材料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方向)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专业:生物医学工程
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实验中心
广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材料类本博(本硕)连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广东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华南理工大学新会美达股份股份有限公司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华南理工大学-登云股份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华南理工大学-广东风华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冠昊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广州市珠江水泥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华南理工大学-广东三雄极光股份有限公司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
学院教学育人条件优越,拥有先进材料国际化示范学院,近5年获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4项。共拥有教学和实验室面积约3.4万平方米,完备先进的教学与科研仪器设备约2.8万台,总价值约6.3亿元,能够充分保障各层次学生得到系统的实验训练和全面的综合素质培养。
学科体系
截至2021年3月,学院近5年获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4项,“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3本,广东省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本。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土木工程材料(第2版)、混凝土工程与技术、工业设计材料与表面处理
广东省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机械工程材料综合实验、半导体照明技术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3月,学院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工程博士学位授权领域,1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领域,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一级学科),1个“双一流”学科建设,2个广东省级重点学科。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重点学科
“双一流”学科建设:材料科学与工程
国家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
广东省重点学科:生物医学工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学位授予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工程博士学位授权领域:电子与信息、能源与环保
工程硕士学位授权领域:材料工程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1年3月,学院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广东省省重点实验室,2个广东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工程实验室,3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8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群体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4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
教育部创新团队:新型玻璃光纤材料与器件团队(邱建荣,2013年)、多场耦合下金属材料制备新技术与多尺度结构与性能关系团队(朱敏,2005年)、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新技术及新理论团队(瞿金平,2008年)等
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有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显示和照明材料与器件创新团队(马东阁,2017年)、有源玻璃光纤与器件创新团队(杨中民,2015年)
科研成就
截至2021年3月,学院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各类科研奖励3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和教育部高等学校技术发明一等奖各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8项等)。2020年实到科研经费3.65亿元,发表三大索引论文1895篇,ESI高被引收录论文236篇(数据截止到2020年12月);2020年共申请专利345项,获授权专利376件,转化专利6件,合同总经费33.5万元。
学术交流
截至2021年3月,学院与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国家和地区的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每年出国(境)进修学习或合作研究近百人次,对口帮扶贵州民族大学材料学院。
最新课题合作
开展了最新研究课题合作,7月15日,元智大学孙安正博士带领化学工程与材料科学系师生一行12人访问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负责人及相关专业师生接待了访问并参加座谈会。
孙安正博士及来访研究生介绍了元智大学的历史和现状,并对元智大学环境安全卫生、表面接著实验室、有机光电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实验室和磁性材料与薄膜实验室等分别作了介绍。学院负责人向客人简要介绍了华工历史和材料学院发展的基本情况。随后,双方师生就对方学校的专业特色以及学生交流项目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交流。双方都希望通过此番访问增进彼此间的了解,推动双方在一些学科领域展开更加深入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争取建立长期有效的师生交流与友好合作关系。
地址:中国广州五山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设计含义
1、以外围八角形寓意汇聚八方英才以育之,通过材院这个平台将人才及学生培育成“材”;
院徽
2、学院专业较多,覆盖面广,“材”字拥有比较广泛的代表作用;
3、“材”字用篆书体,凸显历史厚重感,代表源远流长,同时避开M、smse等类的同质化设计,寓意材院育人要立足中国大地,不仅要有中国情怀,更要有世界眼光。
获得荣誉
2017年,华南理工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
2017年,华南理工大学优秀校友工作组织奖。
2017年,华南理工大学2017年度计划生育工作考核管理奖单位。
2016年,广东省总工会工人先锋号。
2016年,华南理工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
2014年,华南理工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
2012年,华南理工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
2011年,广东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
2020年3月25日,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在广州召开。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李国强教授团队主持完成的项目“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及器件的界面调控技术”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
参考资料
学院简介.华南理工大学.2024-04-01
历史沿革.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1-05-0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办学条件
院系概况
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
学科体系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科研成就
学术交流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