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吴寺遗址位于
山东省济宁市州区
小孟镇西吴寺村东南,为相传
赵王河古河道北500米处,高出地面1.5~2米,遗址面积6万平方米。发现于1957年。
西吴寺遗址以
龙山文化遗存和
周代文化遗存为主。其中龙山文化的遗迹有:灰坑、房址、水井、墓葬。遗物主要有陶器和少量的石、骨、角、牙、蚌器等。属周代文化的遗迹主要有灰坑,还有兽忌坑、灰沟、房址、灶、陶窑、井和隧道等。绝大多数是陶器,还有铜、石、骨、角器等。西吴寺遗址1977年公布为
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通过大面积的系统揭露,获得了龙山文化和周代两个时期丰富的遗存资料,揭示出了该遗址龙山文化与周代两个时期的文化特征,有益于今后对其文化谱系及其社会历史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1986年底为西吴寺村窑场用土开放了遗址古路沟以北的土地。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展览
该遗址南有大面积沙滩及高低起伏的沙丘,不能种田,说明古代在这儿有一条大河,据水利部门考察系
大汶河故道。遗址北是一片
黑土涝洼地,即有名的吴寺大洼,古代当为水草
沼泽之地,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在高地种植作物,在沼泽草地放牧采集,在河里捕捞鱼虾。
西吴寺遗址内含丰富,计有
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商周文化遗物。现根据历年调查及近两年的发掘介绍如下:
遗址下层为龙山文化层,其重点分布在该遗址的西南部和东南部边沿地带。据出土物考证,东部偏晚,西部较早,分别代表着龙山文化的早期和晚期阶段。龙山文化是一九二八年考古学界第一次在
山东省的
章丘区龙山镇发现此种文物而得名,距今约四千三百多年。遗址该
文化层出土器硪多为磨光黑陶,间有灰陶、
红陶、白陶和白衣陶,多系素面,带有明显快轮加工的旋转痕迹。快轮是制陶发展的一个飞跃,直到现在民间窑厂还广泛使用。出土器物有鼎、、献、豆、
圈足盆等。鼎是烧饭的器具,器形大、火候高、制作精细,多具有子母口和鼎盖儿;鼎足呈鸟首状,刻有鸟的鼻、眼
纹饰,美观而坚固。鬶是烧水的炊具,出土较多,陶质薄而坚硬,多带有白陶衣,给人一种清洁的感觉,多深腹、袋足,有流口,腹、足相通,具有容水多,沸水快的功能。献分两层,上层是,下层是鬲,中间隔有篦孔,可以蒸煮食物。有一种陶杯极其精美,漆黑发亮,薄如
蛋壳,工艺极其复杂,直到现在还很难仿制。
遗址出土了许多蚌镰、石镰,说明农业发展了,再用原始的手工采摘已跟不上生产的需要。出土的石铲也有了较大的改进,磨制精薄,可用于点种和除草。个别石铲是用精美的高级
玉石做的,已失去实用价值,当是部落酋长的装饰品。还有用石和骨磨制的
态射,石、陶质的网坠等,说明渔猎活动仍是当时生活的重要部份。出土的大量兽骨证明,当时畜牧业也非常发达,主要圈养猎、狗、牛、羊等。
遗址发掘出许多柱孔和房址,房址多为半地穴式,有圆形的,有长方形的,大小不一。有的房基有人工捶打和草泥涂抹遗痕。有的地面铺一层白灰,中间有火塘。小房非常简陋,可能是穷苦人住的。大型的房屋构造讲究,可能为公用或酋长、巫师等所有。这说明当时贫富已有分化,开始有了剥削和压迫,已进入男系氏族
原始社会未期阶段。
遗址
中间层为岳石文化,距今约三千八百年。岳石文化是根据一九六二年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首次在
平度市岳石村发掘的文物而定名。出土的器物有尊、、豆、献、舟形盆等。尊为泥质黑皮陶,胎厚重,腹部有两道突楞及玄纹。簋略近尊,有盖儿,盖儿顶有蘑菇状把纽,中饰二道玄纹,有的还绘有彩色图案。豆是泥质灰陶敞口浅盘,柄粗,喇叭形
圈足,绘有三道玄纹。献是炊具,多为夹沙红褐掏,在上部罐和下部鬲的衔接处有泥条一周,起到加固的作用,泥条上多刻印各种图案花纹。
生产工具主要有石斧、石、石刀、磨盘、磨棒等。其中半月形石刀,单面有刃,是收割谷物的锐利工具,比早期石镰省力而速度快。双孔石刀可系绳套在手上。长方形大孔石锄是一种多用工具,能锄地、掘地、平地、开沟整渠,是现代的前身。
历史沿革
岳石文化的发现,曾引起中外学者极大的兴趣。它上承
龙山文化,下接商、周青铜文化,时代约当我国的
夏朝,掘出的文物是研究我国奴隶制社会初期及青铜制造业和
甲骨文字的重要资料依据。同时,该
文化遗址在全国发现比较少,具有堆积层薄、器物单调、陶器粗笨等特点,情况较为反常。原因众说纷纭,有待进一步研究。
据文献记载,
大禹建立了夏朝,传到相时,被手下的大臣
寒浞和过浇杀死,政权被篡夺。相后怀着孕,从墙洞逃出,跑到娘家即今
济宁市以北的
有仍氏部落,生下了
少康。少康长大,联络了周围部落,把寒、过浇打败,恢复了夏朝,史家谓之“
少康中兴”。西吴寺正处于济宁以北,该遗址的岳石
文化层所代表的历史时期和
夏朝正相当。至于此处是否属于有仍氏部落范围,现在还不能肯定,但这个遗址和中原的夏文化有着较密切的关系,是可以断言的。
遗址上层为商周文化,分布面积较大。当地群众整地时曾在西南角发现一片
商周墓葬,从一排排墓穴中出土了一些陪葬的陶器、
骨器及少量的铜器和石器。陶器主要有鼎、鬲、豆、罐、簋等,多为灰陶,饰有绳纹;黑陶几乎没有。一九八四年国家文物局进行了发掘,在西南角挖出了一处商代人祭神的遗迹:一个高土台,当为供奉社神的地方,
台南市数匹完整的牛马尸骨,头向北成排地躺着,是祭神的牺牲。一条长十多米的地下隧道,高、宽都在一米左右,经学者研究,可能是囚禁战俘的地牢。在商代统治者是把战俘当作自己奴隶的。奴隶和牛马一样被看做
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可以随便买卖。文献记载,当时一束丝可换五个奴隶加一匹马。奴隶还和牛马一样可以随便杀掉来祭神、祭祖,祈祷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群众还挖出来一些带小洞的牛肩骨,这是商代人
占卜用的卜骨。商代人非常
迷信,大小事都要占卜,预测吉凶。其方法是先把牛胛骨或龟甲钻出许多小洞,再烧灼,便背面出现裂纹。根据裂纹的粗细长短、扭斜曲直,制成符号,记得在甲骨上,这就是后代所谓的
甲骨文。还出土过铜戈、铜戟、铜
箭镞等兵器,说明那时战争是很频繁的。
历史记载,商民族是一个经常迁徒的民族,曾有“八迁”之说。在迁
河南省“
殷墟”以前,其根据地就在
泰山以南的今
兖州区、
曲阜市、
滕州市一带。《诗经·商颂》有“天命
玄鸟,降而生商”的句子,说明商是以鸟为
图腾信仰的。玄是黑色,遗址出土的许多陶器上多带有黑色鸟的图形,这现象正和文献记载符合。
周代文化遗物出土较多,有代表性的主要是连档鬲、细腰簋、束腰豆、兽足鼎等,粗绳
纹饰,多系葬品,放置的规律,其次序常为鬲、罐、豆、簋,或鬲、盆、豆,或鬲、盆、罐。
奴隶主贵族多用
铜铲,一般人用陶器。
周代初期的生产工具还是以石器和
骨器为主。大量石铲、石斧的出现,证明那时已进入农业大发展的时期。这从《
诗经》上也有反映。《周颂·噫嘻》说:“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而耕,十千维耦。”描述了
西周农业的规模宏大,情景壮观。
西吴寺出土的文物多带有地方特点,如陶鬲口沿带流或宽边,陶簋敞口、细腰、喇叭形
圈足、既象豆又象簋,等等。这些特点在
中原地区少见。许多器物形状既有中原特点,又有
东夷特点,这说明商、周以来东西经济文化交流已日益频繁,奠定了以后逐渐形成统一的伟大
华族的基础。
西吴寺遗址的发掘仅仅是个开端。现发掘面积只占极小部分,对了解其全貌还相距很远。许多问题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的发掘和研究。
1957年发现后,中国科学院砖山东队和
山东省、市、县文物管理部门曾进行多次调查。
1982年春山东省考古研究所进行过小规模试掘。
1984年春至1985年底国家文物局在此遗址举办了3期“全国田野考古领队培训班”,共开
探方138个,揭露面积3250平方米,出土文物140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