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木(学名:
黏木属 reticulata Jack)是
古柯科 黏木属植物,灌木或
乔木.高4-20米;树皮干后
褐色。单叶互生,纸质,无毛,椭圆形或长圆形,长4-16厘米,宽2-8厘米。二歧或三歧
聚伞花序,生于枝近顶部叶腋内,总
花梗长于叶或与叶等长。果卵状圆锥形或长圆形,长2-3.5厘米,宽1-1.7厘米。种子长圆形,长8-10毫米,一端有膜质种翅,种翅长10-15毫米。花期5-6月,果期6-10月。
分布于
鳑鲏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
福建省、
海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湖南省、
云南省和
贵州省,尤以海南中部最常见。生长于海拔30-750米的路旁、山谷、山顶、溪旁、沙地、丘陵和疏密林中。
粘木木材纹理通直,结构细致,材质稍软,加工容易,少开裂,不变形,适作房建、家具、农具等用材。
为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由于森林的砍伐,该种的生存正受到严重威胁。
形态特征
灌木或
乔木.高4-20米;树皮干后
褐色,嫩枝顶端压扁状。单叶互生,纸质,无毛,椭圆形或长圆形,长4-16厘米,宽2-8厘米,表面亮绿色,背面绿色,干后茶褐色或黑褐色,有时有光泽,顶部急尖为镰刀状或圆而微凹,基部圆或楔尖,表面中脉凹陷,侧脉5-12对,通常侧脉有间脉。纤细,干后两面均凸起;叶柄长1至3厘米,有狭边。
二歧或三歧
聚伞花序,生于枝近顶部叶腋内,总
花梗长于叶或与叶等长;花梗长5-7毫米;花白色;萼片5,基部合生,卵状长圆形或三角形,长2-3毫米,顶部钝,宿存;花瓣5,卵状椭圆形或阔圆形,比萼片长1-1.5倍;花盘杯状,有槽10;
雄蕊10,花蕾期花丝内卷,包于花瓣内,花期伸出花冠外,长约2厘米;子房近球形;花柱稍长于雄蕊,柱头头状。
蒴果卵状圆锥形或长圆形,长2-3.5厘米,宽1-1.7厘米,顶部短锐尖,黑褐色,室间开裂为5果瓣,室背有较宽的纵纹凹陷。种子长圆形,长8-10毫米,一端有膜质种翅,种翅长10-15毫米。花期5-6月,果期6-10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30-750米的路旁、山谷、山顶、溪旁、沙地、丘陵和疏密林中。在中国
海南岛分布区年平均温20-24℃之间,年降水量1600-2300毫米,相对湿度75-88%,干湿季明显。土壤多为砖红壤性红壤或红壤性黄壤,
土层深厚。在海拔较抵的疏林中,树下幼苗、幼树常见,而在海拔较高的密林中,树下幼苗、幼树极少,天然更新不良。
普遍散生于中国海南山地
热带季
雨林、山谷热带雨林中,垂直分布可至热带山地常绿林的下缘,在中国广东南部的山地常绿季雨林中也常见,但分布较低。多在海拔700米以下的山腰缓坡地和山谷中,伴生树种常有小脉五丫果、剑叶翻白叶树、
海南杨桐、肖蒲桃、
黄桐、
黄牛木、
红椤、
乌心楠、乌材、长眉红豆、
黄樟、
木荷等;下木及
地被植物有鸡屎树、单果阿芳、大叶
紫金牛、
念劬蒲桃、
金莲木、针扇榈、
高良姜、
紫茎耳草、大叶海金砂、白节藤竹和隐脉
菝葜等。粘木为阳性树,幼苗耐荫期很短,立木在湿润、风弱而上层林冠稍为稀疏的环境生长最好。
分布范围
繁殖方法
果实多成串聚生,收采方便,要掌握果实刚成熟呈黄褐色而未开裂时采集。果实收采后堆在阴爽的地方数天,然后稍加曝晒,即自行开裂,脱出种子,盛贮在布袋中,悬挂于干燥通风的地方,经半年仍不会降低发芽力,种子发芽率可达85%,干爽的种子每千粒重17.5克。播种可用条播或撒播,待幼苗生长至5-6厘米时即可进行分床,1年生苗高50-60厘米,即可在阴雨天出山造林。可选低海拔的采伐迹地为造林地。
主要价值
研究:
黏木科有2属约23种。我国为分布区的北界,只有1属2种。是研究粘木科的系统发育、植物区系等的重要材料。
经济:粘木木材纹理通直,结构细致,材质稍软,加工容易,少开裂,不变形,适作房建、家具、农具等用材。
保护级别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1998年 ver 2.3——易危(VU)。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易危。
物种现状:
渐危种。随着天然林面积的锐减,分布范围随之缩小,株数日益减少。
保护措施:建议将中国尖峰岭林区内高大、林,挂牌登记,严加保护。同时进行采种、验,尽快恢复发展这一资源。建议对粘木群落进行保育扩繁,其措施如下。
1.对粘木群落进行就地保护,在群落地建立保护标识,对粘木进行编号挂牌登记,同时完善土壤生态系统本底资料建设,对其植物群落发育动态、土壤生态系统等指标进行长期的动态监测。
2.建立基因种质资源数据库,以防物种灭绝。
3.进行种子资源人工繁殖,一方面可以用人工繁育苗木对林相进行改造,逐渐恢复粘木群落的数量,增加森林群落多样性,另一方面可以用人工繁育的方式进行经济价值利用,减少对天然粘木林的破坏和砍伐。
参考资料
粘木.www.zd9999.com.201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