妺(mò)喜,嬉(喜)姓,有施国人,也称作妺嬉、末喜、末嬉、妹喜, 生卒年不详,夏朝最后一位君王夏桀的妃子。
夏朝末年,夏的国君夏桀发兵攻打有施国,有施国战败进献美女求和。其中有一位叫妺喜的女子,深得夏桀的宠爱。夏桀常让妺喜坐在自己的膝盖上,与其日夜在宫中饮酒作乐。妺喜爱好男人装扮,还喜欢听裂帛撕裂的声音,于是夏桀为博她欢心都依从。夏桀还命人建造脯林酒池,妺喜看到有人在酒池醉死就会大笑。由于夏桀荒淫无道,大臣
关龙逄出面劝谏,夏桀便将其杀害。夏桀召见商汤将其囚禁,商汤被释放后,带领投靠他的诸侯一起讨伐夏桀,夏国的军队战败。末喜和夏桀被流放到海上,后死在南巢山中。一说妺喜是和伊尹两人相勾结导致夏朝灭亡的,此外妺喜在属国以及具体的亡夏原因上也存在一些争议。
有诗称赞妺喜的美丽:“有施妺喜,眉目清兮。妆霓彩衣,袅娜飞兮。晶莹雨露,人之怜兮。”西汉文学家
刘向在《
列女传》中评价:妺喜只有美色,没有德行,惑乱骄纵。夏桀已经很无道,从此之后更昏聩。只一味为奸作乱,最终被
商汤灭亡。春秋末期吴国大夫伍子胥也认为夏朝因为妺喜而灭亡。
人物生平
夏朝末年,夏的国君夏桀派兵攻打有施国,有施部战败,于是向夏桀进献美女。有一位名为妹喜的女子,虽长相美丽但德行浅薄,深受夏桀宠爱。她喜好穿着男人的冠帽和佩带宝剑。夏桀广收天下侏儒、徒之人等为自己和妺喜表演,还经常将末喜放在膝盖上,与其饮酒作乐。妺喜喜欢听裂帛撕裂的声音,夏桀为让她高兴,便让人撕给她听。夏桀又竭尽百姓财力,建造瑶台和象廊,将各种禽兽的肉堆积如山,烹熟悬挂如林。凿建可以划船的酒池,积糟为堤长达十里。然后命人在击鼓声中下池饮酒,看到有人醉死池中,妹喜以此为乐。
大臣
关龙逄谏言,君王如此会失去正道,定会亡国。
夏桀问道,
太阳灭亡了吗,太阳灭亡的话我就灭亡。他不听关龙的劝谏,反而认为他说的是妖言而将他杀了。夏桀召见商汤时,把他囚禁在夏台,之后又把他放了,诸侯都对夏桀心生叛意,于是商汤带领他们与夏国的军队在陑(
山西省永济县南)交战,夏国的军队溃败退守于鸣条(
山西省运城安邑夏县之西)。双方又在鸣条展开决战,最终夏桀战败。商汤没有杀害夏桀,而是将夏桀与妺喜及宫人流放到海上,之后妺喜死在南巢(今安徽巢湖西南)山里。
相关争议
妺喜名称争议
关于妺喜名称的争议,文献记载不一。左丘明在《国语·晋语一》将其称为妺喜,而西汉时期文学家刘向《列女传》中则称其为末喜,《吕氏春秋·慎大览》中还有末嬉一说,东汉赵晔在《吴越春秋》称其为妹喜。《新序校释》则引用了清代学者梁玉绳的观点,梁玉绳认为末喜本应是妹喜,未为妹的省略,应当使用“未”这个用法。
妺喜的属国争议
关于妺喜的属国,目前有三种说法:
一是认为妺喜是
夏朝本土人。明朝经学家孙瑴编撰的《古微书》中《洛书·录运法》记载,孔甲在位时,看到逄氏抱着他的小女儿妺喜,便将她赐婚给太子
夏桀。二是认为妺喜来自蒙山国。屈原在《天问》中说夏桀伐蒙山,得末嬉。东汉文学家王逸在注释中称,蒙山为国名。三是认为妺喜来自有施国。据《国语·晋语一》记载:“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妹喜女焉。”三国时期史学家韦昭在注释中称有施为有施国。
对于妺喜是夏朝本土人这一说法,学者石丽认为《洛书》早已失传,而且本是纬书,里面的
谶纬之言常被后人指斥,另在其他先秦文献中也没有相关记载,因而这种说法不可信。第二种认为妺喜来自
蒙山国的说法,在先秦文献中,如《
尚书·禹贡》《诗·鲁颂·宫》中,蒙山多为山名的意思。而在《天问》中,“桀伐蒙山,何所得焉”,指的是夏桀伐蒙山而得琬、琰二女之事。关于“蒙山”今在何地,学者们意见也不统一,有认为是今
四川省之
岷山,有认为是山东
蒙阴县与
费县之间的蒙山,也有人认为是今山东金乡。因此相对来说,石丽认为
韦曜在《
国语》中注释妺喜来自有施国一说较为可信,但其所在地,难以详考。
妺喜亡夏原因争议
夏桀宠爱妺喜致夏亡说
据
西汉刘向《
列女传》称,夏桀得到妹喜之后,就与其寻欢作乐不理朝政,大臣
关龙逄劝谏,却被夏桀囚禁并杀害,众诸侯跟随
商汤伐夏桀灭夏。《天问》中记载,妺喜因得宠而放肆,商汤将其诛杀。
妺喜与伊尹勾结致夏亡说
根据《国语·晋语一》等史料的记载,妺喜是和伊尹勾结导致
夏朝灭亡的,而具体为何要和伊尹勾结,存在两种说法,其一,妺喜因失宠而报复。据《
竹书纪年》所记载,
夏桀攻打
岷山,得到岷山氏进献两位名叫琬和琰的美女。夏桀对她们很是宠爱,由此妹喜受到冷落,被安置在了
南洛河一带,于是心生怨恨,便与伊尹两人里应外合,夏朝就此灭亡。其二,难忘故国。妺喜是有施国被伐后不得已来到夏桀身边。妺喜虽然得到夏桀的宠幸,但其心向母国,所以与伊尹比而谍夏,夏亡后跟随了伊尹。
学者石丽更倾向于妺喜为间谍一说,原因有三点:第一,在《国语·晋语一》记载,妺喜有宠,于是乎与伊尹比而亡夏。“比”在这里可解释为朋比,意思是说妺喜与伊尹相勾连,为商汤的内应。另在《吕氏春秋·慎大览》也有记载,伊尹听命于妺喜,妺喜告诉伊尹
夏桀梦见天上有两个太阳,尔后伊尹转告给了商汤。第二,妺喜是不得已来到夏桀身边,即使很得夏桀宠爱,但其内心并不满意,而失宠更是加剧了其对夏桀的厌恶。第三,先秦时期,女性当间谍的事并不罕见,在《左传·哀公元年》记载,少康为报仇派女艾去刺探浇的情报。
人物评价
西汉文学家
刘向在《
列女传》中评价:妺喜只有美色,没有德行,惑乱骄纵。夏桀已经很无道,从此之后更昏聩。只一味为奸作乱,最终被
商汤灭亡。
春秋末期
吴国大夫
伍子胥评价:贤士是国家的宝物,美女则是亡国之物,夏朝就是因为妺喜灭亡。
轶事典故
三大癖好
夏桀极度宠爱妹喜,在奢华且能肆意妄为的宫廷里,妹喜逐渐有了三大癖好。其一,她喜欢女扮男装,将自己装扮成武士的模样,戴高冠佩长剑,看起来英姿飒爽;其二,她喜欢听裂帛之声,也就是别人撕绸缎的声音。夏桀为讨她欢心,就让宫人们撕上好的绸缎给她听。当时
中原地区丝绸业刚起步,绸缎稀有且珍贵,如此做法,真是暴殄天物;其三,妹喜喜欢看宫人们在大到能划船的酒池里饮酒。夏桀为满足她这古怪的嗜好,下令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酒池,还从各地征集酒量好的酒徒,让他们在乐舞中入池畅饮,结果部分人因醉酒溺死在酒池里,妹喜见此竟高兴得哈哈大笑。因为这些邪僻的爱好,使她荣膺中国古代四大妖姬之首,另外三名分别是殷纣妃苏妲己、周幽王妃褒姒,还有晋献公妃骊姬。
失宠被弃
妹喜若一直受宠,
夏桀或不致亡国。但夏桀在位第十四年的时候,令扁侯攻岷山氏部落,该部落献了两个美丽的公主琬、琰,比妹喜更美。夏桀见了,立即见异思迁,将妹喜抛弃。夏桀非常宠爱她们,虽未生子,仍刻名于美玉,并为其建了极其华丽的瑶台。夏桀宠爱琬、琰二女之后,冷落妹喜,把她安置到
南洛河一带。妹喜怨恨,欲报复。此时
商汤谋灭夏,
商朝的右相
伊尹知妹喜被弃,联络她。后伊尹以商使身份至夏,有人荐其于夏桀,夏桀召见。伊尹劝夏桀行
仁政,夏桀不听,伊尹离夏。在使夏的过程中,伊尹通过妹喜,掌握了不少有关
夏朝的情况。
人物关系
丈夫:
夏桀,又称履癸。
姒姓,名癸。夏朝第十六任君主发的儿子,发死后,夏桀继位,在位三十年,夏朝被商汤推翻,夏桀死于南巢亭山。
研究书目
《国语·卷七·晋语一》
《列女传·卷七·孽嬖传》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明朝小说《有夏志传》中,妺喜的
人物设计为“亡国祸水”角色。小说中的妺喜为
蒙山国有施氏女,因貌美成为夏桀征讨有施国的理由。但妺喜极有智慧和胆识,为救父母及城中百姓,谏言夏桀应从君王角度考虑收回成命。妺喜入宫后,非但没有恃宠而骄,还主动请求朝见正宫
元妃。然而妺喜在元妃那里遭到轻视,
夏桀知道后大怒,要废了元妃,但妺喜依然为其求情。后妺喜成为正妃,然而关龙逄等人极力谏阻,认为妺喜太会迷惑夏桀。自此妺喜转性变得阴毒起来,派人杀害了元妃和太子。而夏桀与妺喜整日寻欢取乐,不理朝政。致使怨声载道,诸侯叛离。最终夏桀的儿子
淳维为自保,杀害了妺喜。
《有夏志传》中妺喜 “亡国祸水”的形象与明清历史小说中的其他如
妲己、
褒姒等是中国传统“女祸”论的产物。 “女祸 ”一词最早可追溯至《新唐书·玄宗本纪》中,女祸代指
武则天、
韦皇后乱国。但明清时期的学者对 “女祸”论是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其中有指斥却又给予了同情。
清代文学家
袁枚在 《随园诗话 》中认为,女宠虽自古为患,其过终在男子。清初思想家
唐甄则认为三代覆亡虽与妺喜、妲己、褒姒有关,但如果她们生在
周文王时期,受到礼乐熏陶,都必是窈窕淑女。而明代文学家
李贽完全否定“女娲”论,他认为男女平等。学者彭利芝在《妺喜形象考论》对妺喜是同情的,少女时期的妺喜天真烂漫,富有才巧和孝心,初入宫闱遭受倾轧,在后宫争斗中逐渐成长,最终导致其沦为 “祸水 ”。
影视形象
1961年出品电影《万里烽烟寻妺喜》演员
吴君丽饰演妺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