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人坡》是当代著名作家和学者
刘湘如先生的重要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是一部21世纪诞生的优秀长篇小说名著,拥有中国大陆唯独一部经国家工商总局批准的长篇小说专有商标权。被学术界评论为“一部惊世巨著”,“一部新世纪出现的醒世力作”,“一部当代《
红楼梦》”,曾经在中国大陆图书市场一再走俏脱销。
这是一部壮丽的史诗性的著作,又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爱情、婚恋经典。这也是中国新时期的《红与黑》,环环相扣的中国于连传奇。主人公从少年时代即因个性独特步入坎坷传奇生活,又在传奇生活中屡遭美女情结,爱恨交织、情仇交织、缘分交织,勾心斗角,起落沉浮,组成了作品中凝重、厚实、朴朔迷离的一个个故事场面。
简介
《美人坡》是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名称,是中国大陆唯一一部经国家工商局正式注册著作权的商标,享有著作名称专利的著作。本著作是著名作家
刘湘如的代表作之一,已经在全国市场脱销多时。这部长篇小说分为上下部合定本计50万字。全书引人入胜,繁纷错节,人物众多,故事曲折,号称当代《
红楼梦》,“一部惊世巨著”。
这是一部壮丽的史诗性著作,又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爱情、婚恋经典。作品在20世纪60年代初至新世纪之交的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在道德、爱情、命运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纠葛中,展示出20世纪后半期中国社会风云幻变云涌星驰的人生状态。
一群来自灾害之年死亡乡村的农家孩于,希望通过读书、进城、工作、升迁之路发迹自己的生活命运,经过十年动乱、十年彷徨、二十年
改革开放中的人性嬗变,各自在自己的轨迹上演绎了一幕幕触目惊心耸人听闻的活剧。主人公从少年时代即因个性独特步入坎坷传奇生活,又在传奇生活中屡遭美女情结,从“盗芋风波”、“野草事件”、“红颜被劫”、“难中逢艳”、“狱中遇奇”、“救牛神话”、“美人施计”、“心理强奸”到“首长妇人诱奸”、“首长女儿通婚”、“首长侄女婚变”……直至美人沦落,风雷骤至,黑幕突现,真相大白,政要翻船……主人公在复杂多变的神奇经历中,与一直纠缠半世纪的“首长”一家人交织着鲜为人知的爱情和仇恨的命运奇缘。爱恨交织、情仇交织、缘分交织,勾心斗角,起落沉浮,组成了作品中凝重、厚实、扑朔迷离的一个个故事场面,使全书显得异彩纷呈,引人入胜。
作品中凝练生动的语言,个性活脱的人物形象,环环相扣的人物故事,更使本书的艺术特色显得真实、鲜明、感人肺腑,拥有揪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这部书从构思、起笔到写成历经20多年,20多年中世态人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它又是一代人心路历程的生动写照,诚如作者在成书后感言:
年年风情千般史,
字字泣血一部书。
他人评价
编者按:长篇小说《美人坡》作品研讨会举行昨天下午,皖籍作家
刘湘如的新作长篇小说《美人坡》在肥举行了作品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由省文联、安徽市场报等单位联合主办,著名作家
鲁彦周、著名文艺评论家苏中、省文联主席
陈发仁以及许多作家、文艺理论家、评论家会聚一堂,为这部小说的出版摇旗呐喊,同时也就小说的表现形式、精神内涵等许多方面的问题作了探讨。《美人坡》与其它走红的小说不同,它最初是以传阅的形式在民间流传,后经出版必行。《美人坡》是刘湘如倾注多年心血写成,上下部计约五万字。在小说内页的内容介绍上写着:这是一部壮丽的史诗性的著作,又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爱情、婚恋经典。
名家言粹
鲁彦周(当代著名作家):我与湘如是老朋友,十几年来我对湘如的了解主要是通过他的作品。印象中的湘如不声张、不炒作,就是埋头写作,至今已创作800余万字。《美人坡》开篇就写得很大胆,不花哨,从60年代写到世纪未,40年时间,通过人物命运反映时代历史,这样的写法现在不多了。作品没有回避现实,而是直面曾经发生的事。这些年有许多怪现象,写农民的作品不多,其实最艰苦的是他们,最受歧视的也是他们。湘如恰恰抓住了这一点,从农村写起。希望他能够继续坚持自己的
现实主义写作道路。
白榕(著名作家):我是花了50个小时听夫人读完了这部45万字的小说。这是一部严肃的小说,也是一部痛苦的小说,有强烈的历史感、沧桑感、批判现实主义精神。我与湘如相交30年,早就喊他司马湘如,看来是喊对了。小说主人公命运坎坷,但上半部中还是一个人在抵制社会的绳捆锁绑。我们也是知识分子,虽然不是来自农村,同样经历过这些沟沟坎坎。方遒(大学教授研究生生导师):女人是一面镜子,作品借助女人这面镜子,
透视出人性的美、丑。小就主人公还算得上一个穷则独善其身的知识分子,美人们则未能抵制住诱惑,唯钱是贪,唯性是贪,最终走向毁灭。小话对国民人性的思考很敏锐,称其为一部醒世之作也不为过。苏中(著名文学理论家):我是在任编辑时与湘如相识的,始终认为他是一个多才、多产的作家。《美人坡》回溯历史时直面人生,描写现实也是直面人生。表面写美人,实则具有批判精神,包含了对现代社会不良社会风气的内在批判,当代文化知识应该具有批判精神,这是其可贵之处。《美人坡》成功之处在于写了许多性格不同、姿色不同、风韵不同的女性的特点,文笔非常好,书中人物栩栩如生,故事曲折动人,使作品的可读性很强。
刘湘如(著名作家):前些年我多写诗歌、散文、写这部小说是出于一种很朴素的心理,想抒发自己的感受,希望写一部能够反映出对社会、人生认知和感受的作品。书中人物一直活在我心中,我想把他们写出来。这部书94年就开始写了,但我一直是靠业余时间写作,也没什么压力所以拖的时间很长。本来计划写90万字,分上、中、下三部。写作过程中思路也在不断调整,写了几十万字后,又花了两年时间整理,最终写成上、下两部。对于书名,朋友提过似乎与内容关系不太密切,但我认为还是有意义的。人生就像爬坡,美人也不是指美丽的人,而是指人性的完美。辛方生开始想走
于连的道路,成为上层人,但因为性格的不同,转而想包容社会现象,但知识分子的本质最终让他只能妥协。大家提到人称变换的问题,我也反复考虑过。出版社也给了意见,认为以前也有先例,比如
鲁迅的《
祝福》。后来我干脆想就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人称分写上下部。
四问《美人坡》
文学作品正因为百花齐放、姿态万千才具有吸引力。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作家
乔延凤谈道,最近接了不少电话,对于《美人坡》有很多争论。其实对一部作品有多种评价和认识也是理所当然的。一部引不起大家讨论和争辩兴趣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不是一部成功的作品。说假话还是说实话,是研讨会上的一个热点话题。特别大家一致公认就是刘湘如的语言风格特别的美,有一种特殊的磁力。陈发仁戏称
刘湘如的父母是农村中的文人教授。刘湘如本人小时候也生活在农村,但他的语言相当简练而生动。李正西认为,《美人坡》的成功优点就在于“老老实实”,曹为认为这种语言风格白而雅,是安徽乡士文学的丰硕成果。人称“他”变“我”,小说的上半部使用第一人称,而下半部则使用第三人称,这一点也引起了不少争议。苏中认为上、下部叙事人称的转化虽突然但更显示作家的深厚功底。而季字则认为作品写作手法是根据写作需要而改变的,前半部写农村生活需要客观,所以作者自然而然选择了第三人称。而后半部描写现实生活对主人公的蹂躏压抑,注重内心情感的抒发,使用第一称易于宣泄情感。性描写的是与非,既写美人,必有爱情。《美人坡》中有一些篇幅的性描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食色性也是句老话,现代作品也有很多涉及,
唐先田认为只要是按照审美标准和道德标准来描写爱情和性爱就是可贵的,他肯定了《美人坡》也是以此为标准写作的。而对许多生动的性描写,也有人建议不妨少写一些。是挣扎还是逃避小说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知识分子的剖析受到作家们的普遍赞赏。奋斗则困难重重,挣扎则四处碰壁,文中的主人公辛方生最终选择了逃避,小说生动的描写和深入的刻画颇能引发人们的共鸣。吴雪认为这体现了小说家的社会责任感。
许春樵则形容这是“做人的代价”,失败不是社会、政治、性格哪一部分造成的,而是个人操守与现实的惨烈碰撞。这种矛盾性、分裂性作家描写的非常的成功,也挖掘得很成功。不得不逃,又无处可逃,这种困惑、迷惘是一代知识分子的悲剧。
“一句话”评点
陈发仁(省文联主席):我甚至舍不得读《美人坡》,只是在最快乐的时候每天读十几分钟,是高尚而美好的精神享受啊。
鲁彦周(省文联名誉主席,当代著名作家):《美人坡》通过人物命运反映时代,这种写法现在不多。苏中(著名文艺评论家):《美人坡》里美人多,作品表面写美人,实则具有批判精神。写作手法既有大众文化内涵,又含精英文化精神。
唐先田(省社科院副院长,作家):
刘湘如写小说更好的发挥了他写散文的语言长处,有些地方描述细腻,文字跳跃性大。李正西(文艺理论家):现在每天有两部书出版,但每年只有40~50部受到关注,《美人坡》在中国小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许春樵(
安徽文学院副院长):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是整个时代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
白榕(省文联作家):书中有不少有关古今中外哲学的内容。方遒(文艺评论家):作品对国民人性的思考很敏锐,闪烁着人文关怀以及对人性、民族性格的思考,称其为一部醒世之著也不为过。曹为(文艺理论家):我们这代人谁没有感受过社会变革带来的惶恐不安,《美人坡》还原了生活的本来面目。季宇(《清明》杂志主编):作品结构宏大,两条主线爱情线与事业线交错发展、相得益彰,写活了人物的命运。
乔延凤(评论家、作家):带有浓厚的乡土文学的气息,折射出整个时代的悲喜剧。我感到很真实,符合我们的人生经历。
裴章传(市文研所所长):对女性命运的时代书写,以男人特有的观察视角、身临其境的手段讲述。
吴雪(省文联副书记):别人说写作风格,有人写的是行书,他写的是楷书。(文摘:安徽市场报2004年3月7日。节载《
文艺报》)
有关书评
一枝真实的笔,一颗真诚的心
周敏(文学研究生)
作为一个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我总是对自己出生前
中原地区大地上发生的那场惨烈的大饥荒以及随后几年的“文化大革命”怀着好奇。尽管老辈人在言语间常常提起,听来却总是犹如隔着一层帐幔般不真切。于是有了想象,可想象的翅膀每每因为经历的空缺而无枝可依。当然从众多相关的文学及影视作品中也得了些印象,不过这些印象都属于自己足迹不至的他乡远地,因而对自己家乡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真实历史越发想要了解。
这个岁末的一个冬日,我坐下来,心里很安定。因为有一本书,确切地说,是一本小说,解答了我心里的悬疑。这本以作者出生地及以后生活环境为写作背景的书,名字叫《美人坡》,创作者
刘湘如,皖籍作家,出生于
肥东县。和我这个小辈有同乡之谊。
读大学后我就不常回老家了,十年来有意无意地几乎不怎么说家乡话了。而翻开这部小说,我相信所有的肥东人都会在里面找到自己最熟悉最钟爱的声音。就像是晴好的冬阳下听老外婆用纯正的乡音絮叨,那感觉厚实而温暖。
方言的大面积使用不能不说是《美人坡》语言上的一大特色。既然“方言介入有助于地方特色”①,那么小说中浓厚的风土人情的呈现,与作家使用的地道且颇具特色的方言显然是分不开的。我也正因为此,常常在读小说的过程中产生回到老家的
幻觉。对作家和手中的作品也愈觉亲切。
一
小说一开头就是1960年一个冬日的傍晚,十三岁的辛方生在风雪交加的大堤上艰难蹒跚,怀里揣着几片午餐省下的
番薯干和半个从学校食堂捡来的馍头。他要把它们送到病弱饥饿的父母口中。巨大的不幸就是在这个夜晚来临的。父亲带辛方生铲回了榆树皮,母亲将榆皮磨成面,做成了
元宵节丸子。饿肚子已很久的父亲“一连吃了三大碗,连汤带水”。深夜时分,父亲带着鼓胀的肚皮咽了气——他吃得太多,被生生撑死了。读到这里不禁泪下。饥荒中撑死,是意外更是惨痛的控诉。设若没有饥荒,人人能填饱肚子,有怎会有撑死的可能?
幼小的辛方生承受了失父的打击,又在接下来似乎漫无边际的饥饿日子里受到更为酷烈的伤害。他要救母亲,没有吃的,她会死,像父亲一样。怎么救?走投无路的男孩偷了两个村里共有的
番薯种。刚把它们献到母亲跟前,就被随后赶到的
地方武装抓了起来。他遭到了远非他这个年纪的孩子所能承受的刑罚和毒打,差点丢了性命。灾荒年月,食物最要紧,谁会在乎一个“四类分子”后代的死活呢?所幸的是,辛方生和母亲都活下来了。持续三年的饥谨,带走了无数鲜活的生命,但也有无数生命挣扎着活了过来。
这就是作家用他的笔为我们复现出的他亲历的饥荒,中国历史上的“
三年困难时期”。
小说中接下来就写到了那场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风潮。辛方生先是被这股
飓风刮倒了——年仅十八岁的他作为“双料”反革命被关进监狱,在暗无天日里度过了将近半年的光阴。出狱后面对无处不在的“革命”,辛方生不愿再待在老家。他来到了城里,加入一个造反兵团,成了造反派,并且得到重用,成为T派骨干。这时的辛方生“感到幸福、满足”。
这里,小说并没有跟风式地否定和控诉文革给人们带来的劫难,因为尽管“文革”是狂热的,有巨大破坏力的,但对当时身份卑微,渴望出人头地如辛方生一般的青年来说却可能是激动人心的。这样的描写,反而更接近事实的真相。正如学者黄炎所指出的那样,辛方生“作为一个年青人,和所有当时倾情爱国积极向上的人一样,愿意投身于运动中,‘打倒
阎王爷,解放小鬼’,可以向权威挑战,可以呵斥和指点当权者。”②
小说里作者也写到了“文革”的另一面——狂热湮灭理智之后人性之恶的大爆发使无数无辜的人陷入地狱般的深渊。正直宽厚的
林士杰老师先是被监禁在学校,受尽折磨。后来又像辛
方生大师一样含冤入狱。美丽时髦的
上海市知青边艾娜被当成“牛鬼蛇神”受到了令人发指的迫害,差点
精神分裂症。“文革”十年,究竟有多少这样的事情发生?
“文革”已过去了几十年。现在的人们倾向于回避和排斥那个年代,但对于“文革”,有多少人曾认真地反思过——无论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或是未曾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人?作者在小说中重提过往,是让今天的读者来思考:我们的民族究竟需要一种什么样的品质,才能避免那让全体中国人汗颜的大悲剧再次重演?《美人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成为一部深刻的作品。
二
小说的上卷《坡与网》基本上着眼于青年辛方生的人生遭际。他原本是一个渴望学有所长,并以此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青年,却因为屡遭劫难变为一个“内心强烈的自尊与自卑总是交替出现”③(作者语)的人。这种性格使他在无论事业和爱情上都只能“始终在迷惑和失措的困境中纠缠”④。而下卷中辛方生的所有行为也因他的性格成为必然。
小说的下卷《人往何处去》着重描写的是“我”(即辛方生)和妻子林丽雅的爱情经历及婚姻变故,并由此折射出中国社会在
改革开放后面对西方
意识形态、生活方式所产生的混乱和迷失。小说上卷本以第三人称的语气写成,到了下卷转换为第一人称,以“我”的感情和身份去直接叙述。作品也不再按时间顺序铺排事件,而是按“我”思想情绪的发展变化来安排叙述的次序,这种布局恰恰映射了下卷中描写的当今时代的浮躁和跳跃。
林丽雅和辛方生是历尽艰难才走到一起的夫妻,本来他们的生活是安宁幸福的,可是在社会上的众多新事物纷纷出现之后,仿佛一夜之间,小家庭的美满一去不返。为什么呢?因为对林丽雅来说,“诱惑的季节已经来临”,所以“纷飞的信念连同爱渐渐飞远”。林丽雅不满于辛方生的枯坐书斋,不满于他对外界变化的迟钝,甚至不满他对自己强烈到过分了的爱,因为此时的爱,已经“被世俗的社会现实重新定义。”⑤羞怯淳朴的林丽雅尚且如此,就更别提其他人了。用小说中辛
方生大师的话来说就是:“人都失去了本来面目,变得整体全非了,到处是诱惑、享乐、扭变……”物化世界对人的强大的异化,使人们渐渐放弃了精神的追求而投向物质利益的怀抱。权和钱主宰一切,有权有钱者春风得意,呼风唤雨,无权无钱者举步维艰,要想尊严地活着都难,除非用自己的人格作抵押,向权势和金钱妥协。
在小说下卷中,作者借辛方生和林丽雅的眼睛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当今社会真实存在的迷乱图景:奥力斯
舞厅的灯红酒绿,梦幻舞厅卡座里的暧昧气息,美容院、洗头房里的小姐,
桃花休闲中心包房里各类人物走马灯似的肉欲表演……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确实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礼崩乐坏”。对此,作者并没有回避,而是用沉重的笔将它暴露于世人面前,痛切地呼唤人性中美与善的复归。
辛方生不愿接受却有不得不面对这个面目全非的世界,他不能不感到彻骨的孤独。在小说的上卷,作为一个青年,他还能拼命去寻求发展自己的道路,还有残存的抗争的意志。下卷中,中年的辛方生努力地妥协,努力地想要适应,却只落得身心俱疲,郁郁寡欢。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城市上空的“乌鸦”,
透视出辛
方生大师内心的恐惧和懦怯。那么,他该往何处去呢?
中原地区是一个有着深厚佛教文化传统的国家,对佛的信仰几乎渗透到国人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在乡村社会尤其如此。辛方生出生于乡间,从小就耳濡目染。所以尽管他并非佛教徒,困迫无救时却还是要虔诚地向菩萨求援。这也是中国老百姓特别是中国知识分子在走投无路时的真实写照。小说最后,辛方生的妻子回到了他身边,他周围因权钱而人格畸变的王艳芳、常春藤等人都被送上了审判台,他的思想也因看破尘世而归隐于禅佛。纵观整部小说,辛方生从一心要走出乡村,摆脱“泥糊腿”的命运到笃信“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走了一段入世后又出世的长路。
作为小说作者最钟爱的人物形象,辛方生的行动和心理是十分真实可信的。诚如评论家所言,“他是那个时代某一社会群体思想情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集中体现。”⑥原因在于作者在塑造这个知识分子形象时,并没有将他无原则地美化和拔高,而是“以人性的视角表达出了他的挣扎、迷惘、动摇、尊严、自卑。”⑦这种真实的笔法正反映了作者还原社会生活及人性本真的至真至诚,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社会变革以及国民性的深入思考。著名文艺评论家方遒正是据次称《美人坡》为一部“醒世之著”。
三
浓郁的诗情抒发和警醒的哲理思索是这部长篇小说的另一个重要特色。小说中穿插的许多首诗如《我的心》、《宝贝》以及小说结尾处的《生活》等都写得很美很有韵味,增强了小说叙事和议论中的情感性,因为“情感性,是文学艺术最根本的审美特性。”⑧ 除此之外,这些诗在人物性格的刻画及人物心理的表现上也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小说中还引用了大量的
民俗音乐,其中一些在某些方面揭示了社会真实和人性真相,反映了老百姓对某些不正常现象的清醒认识。另外一些和龙维世老人的诸如“人活着像爬坡”、“人因为有了眼睛和耳朵才使自己充满烦恼”的议论一样,凝结着生活的智慧和人生的哲理,不仅引起读者思索,也使小说的主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加上小说中对卜卦,中医药的描写及相关佛教经典的引述,所有这些都使《美人坡》这部小说“在形而上的意义上有了耐人咀嚼的思想和文化含量。”⑨
诚如作者成书后的感言:“年年风情千般史,字字泣血一部书”,我相信《美人坡》这部耗时十年,浸透作者心血的优秀之作必将以它的价值在当代文学史上熠闪光。(原载《
文学评论》)
一部开掘历史和人性深层的巨著
黄炎
刘湘如先生著作的《美人坡》上下集是一部以
当代中国社会为背景,以现实生活为支点,以人物情感面貌迁移为脉络,在时空的交替中展现人物命运激荡人心的优秀的
现实主义杰作。
纵观全著,我们不能不为作家卓越的宏构巨制思想所牵动。洋洋六十万言,严谨而淋漓地展开悬念丛生之故事情节,一切的重点无不围绕着小说的主旨,围绕着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和变化,有形或无形的意趣竟像一条闪动链光的长缨,自然贴切地把无比生动的生活面貌串联到一起,粘贴在爱和恨、美与丑、善和恶的人性坐标上,展现出中国社会近半个世纪来的剧烈变迁以及人性嬗变。作家检取极富典型性的事例就如同拣取身边的随用物品一样,看似不经意却又揪人心魄,所有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人物性格和人物行动,都显得那么自然那么真实那么传奇而又是那么叫人确信无疑。这是非具有深厚底蕴的作家而不可为之的大手笔。当我们一气呵成读着作家为我们设定的思维兴趣游弋于故事的发展中,又发现那些轻松而浪漫的行文方式读起来叫人何等痛快。看似漫不经心的编织着个性各别的人物、极富时代特色的环境、复杂繁纷的故事背景,实则以热情而饱涵魅力的艺术手段将笔下的人事溶解于一炉,像一个高超的烹大师为我们烹饪出小说情境中的美味佳肴。其中如饥荒时的撑死人事件、文革保送生的背后、下放男女青年苟合、八十年代舞厅的奥妙及九十年代腐化一角,五年灾变、十年动乱、五年彷徨、二十年开放中的人性变异,我们每个人就如同小说中的人物一样,各自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上演绎了一幕幕触目惊心耸人听闻的活剧。尤其是主人公传奇生活中的患难美女情结,“盗芋风波”,“野草事件”,“红颜被劫”,“难中逢艳”,“狱中遇奇”,“救牛神话”,“美人施计”,“心理强奸”,以及不可思议的“首长妇人诱奸”、“首长女儿逼婚”、“首长侄女婚变”等等……直至美人沦落,风雷骤至,黑幕突现,真相大白,政要翻船……主人公在复杂多变的神奇经历中,与一直纠缠半世纪的“首长”一家人交织着鲜为人知的命运奇缘。爱恨交织、情仇交织、缘份交织,勾心斗角,起落沉浮,组成了作品中凝重、厚实、扑朔迷离的一个个浪潮。可以让人慨叹唏嘘的是,这些精彩叠出的小说情节无不充溢着思想的深,洋溢着时代发展的哲理的提示。作家沉迷于对时代有所把握,兼有内在的诗心贯通全书,而有描摹场景及景色的超凡功夫,那些鲜活的人物,呼之欲出的群像场面,极为出色的描画出一个个活脱脱的样本,在一系列的社会环境和人物精神世界演变中,作家从各个层面为我们全力打造出一个在崇拜权力、追逐权力为核心的社会中无所作为的典型知识分子——作品主人公的形象!
从篇幅结构及内容看,这本书几乎具备了像《
红楼梦》一样的宏大的气势深厚的背景,几乎所有的情节和人物都十分真挚十分生动十分鲜灵,丝毫没有词穷、生硬或套路之感,这也是对当今文学作品模式化的一种反叛。作家的文字因朴实细致反而呈现出华丽感人的效果,没有自命清高,故作超然,哗众取宠地超越俗世之外。也没有去指责人性和愤嫉人情,一切是真实
本初的自然的展现,这也是本书的真诚和不同凡响之处。
二
《美人坡》中对主人公的塑造是集聚着作家的重要的思想深度的。作为知识分子典型的代表人物辛方生,始终在迷惑和失措及困境中纠缠,并在不断地努力想去适应,融合,探索,没有虚无缥缈的浪漫夸张情节和空洞的感情,一切都在与生存与现实拼挣,或与求得生存的意志紧相关联。一切是以真实的,沉重的,并以痛苦为代价换来的。一种与善良本性及爱美诗心贯注起来的文字,赋予了很多场景散文诗般的美丽,还有某种不同流俗的对于命运的选择。文字里流动着的是真诚,与读者分享着一个人对世界的静观、忍让和探索的感觉,一种至高的审美的感觉。毕竟作品中的辛方生是与那些人格格不入的,所以没有也不可能与社会丑恶势力同流合污,卷进时代漩流中去沉浮。这个作为主人公的知识分子从这一点上,实在是太具有他的典型意义了,至少他在先前还保留着自我的资态,应当算是一个有节操和判断力的人了。因而他也不会浮躁,他幻想游离于社会生活之外,以满腔热忱和志向寻求发展自己,但现实却让他不得不在很多场合下苟身于世。他的自私几乎可以看作是可贵的,最起码也是能够令人理解的。他从开始一个孜孜不倦、乾乾奋起的少年,到后来一个迂腐执拗甚至不通人情的人,最终只好在权势与别人富贵嚣张的缝中生存,他不得不拼命抓紧机会用不会顾忌的方式希图融入这个社会。尽管他不敢于甚至也不屑于与丑恶势力抗争,可是他自己也没能最后保持清高。他以一种弱者的资态卑微无奈地忍奈,他的良知实际上已经被淹没,但这些弱点我们可以忽略不计了,因为我们明白那是无效的,如果不那样还会葬送一切的。辛方生为了求得生存,为了能够给自己理想生活留下咫尺的空间,他开始模糊地认识到有些事情是无法靠个人奋斗得来的。他甚至可以下跪向冥冥中的菩萨磕头,为求发展自己,为了寻找自己应该得到的生活,为了爱情,他本可以付出一切的代价。他在无奈中甚至有勇气面对所有人包括对工人老陈师傅都要点头哈腰逢迎的章小春,喊出响当当的一句“你污蔑!”刹那时本能反抗的他是无惧的,他的辩解也是理智而符合事实的。但却是毫无作用的。这是一种多么凄然甚至显得悲壮的人生啊!一位西方哲人早就说过,人性中最美的东西乃是一种凄然之美。辛
方生大师以自己的性格和生存习惯为我们树立了这样一种知识分子类型。惟有这样一种独特的个性使然,我们才能看到主人公那种自始至终充斥内心的恐惧和怯懦,使他终于不可能越出雷池半步。他学得乖巧了,但仍旧不能够起到任何作用,仍属于“沉默的大多数”。他学会装糊涂了,虽然也在观察,虽然没有对社会浮华的羡慕,但他内心的秉性仍让他耿耿于怀,郁郁不得志。难道就不能风光几次么?客观的一切决定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根源就因一方面受根深蒂固的名利思想所限,再一方面也无奈地道出了他做为
中原地区特定时期的一个知识分子的悲哀。他并不能够通过努力求得自身的发展和生存,最终只好在这样的环境中卑微无奈地活着,这个从小就想改变自己命运,拼命努力学有所长的人,实际上内敛到满足于攀附女人来救援自己,他在别人来决定而非个人来决定自己发展的命运的框架中是
迷信的。这限制他当然不会也不敢做一个公开的挑衅者,骨子里甚至仍旧具有迷信的色彩,而唯此才是真实有望的,这也是中国老百姓特别是中国知识分子在走投无路时的内心的写照。他们的生命力在这种无法控制的命运的飘忽无据中奄奄一息。到最后,小说中的主人公基本上并没有找到出路,只好缩回到心灵的自我安慰中,不过时不时仍旧怀着对命运的恐惧。这是一面忠实的镜子,照见并折射出社会的和个人的矛盾与和谐,主人公在这个权力为重心的框架中卑微无奈,最终找到了一种似是而非的办法,装糊涂无所作为。直到这时我们真的不能不惊叹作家的匠心所在!作为一部堪称为史诗性的优秀巨著,它的思想基调在全书开篇时就已暗暗定下,主人公辛方生在风雪交加的大堤上艰难行走的姿态,就是一个形象鲜明的象征,一个意义深远的预示,一个终其一生持续的状态。也是我们的社会在上个世纪过去的几十年中的一个意象深沉的缩影。
三
这里我还想顺便谈一谈特定事件在书中的展示,就拿书中描写的文革来说,过去人们只是跟风式地否定和控诉它给人们带来的劫难。那种态度和文革中的大字报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现在人们倾向于回避和排斥那个时代,记得在一次边缘年轻艺术家聚首的艺术展上,听一个很年轻很“阳光”的男孩子讲,他是八十年代出生的,没有“包袱”。什么是指包袱?难道说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都有了一种负面的精神的创伤?而这种创伤会是某种耻辱的标志吗?他骄傲因为他幸运没有生在那个年代亦或在那个时代里跟风反叛或沉论,但文革后并没有经过深刻反思这种同样的危险仍潜在着。
陈凯歌先生在自传《
少年凯歌》中写道:“我是群盲中的一员”,这是我所见到的最深刻最真诚的检讨。因为思想和视界所限,人们认识不到甚至现在还有人在怀恋那一段充满政治理想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因为人们倾向于从众,而不是独立做出判断。也许这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很多不应发生的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文革需要反思,但并没有真正反思过。本书看待和描写文革的态度是中性的,作为一个年青人,主人公和所有当时倾情爱国积极向上的人一样,愿意投身于运动中,“打倒
阎王爷,解放小鬼”,可以向权威挑战,可以呵斥和指点当权者。这种无序状态当然是要引以为警戒的,而更重要的更深刻的任务是去呼唤人性的复归。重读历史,也许会对那些人如此易于滑向那种一旦得志尽显猖狂之态,周围汇聚着无数像奴才一样为之效劳的普通人感到可悲。然而可笑而荒谬的是,难道人的价值只在于当权有势力,才能够博得别人的尊敬和自身的尊严?难道作为一个人本身是没有任何尊严吗?作家批判的力度在这里尽显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奥妙,但还是不由发了句感慨:人有时候就像狗一样!为什么健全的人格,反倒被视作边缘人。实用哲学主导着左右着人们对人的态度。逢迎权势和金钱,这就是人性吗?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说过一句话,人之幸福,全在于心之幸福。简单极了,可是却是只有少数人才会真正感受到。人生当然是为追求幸福而来,可是如果尊严都无法保证,心理还会有这种平衡吗?尊重别人,是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我们需要活得更真实,更真诚,更坦然,而不是勾心斗角,背后算计人,凭整人升迁凭破坏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我们需要反思何以失去了平等相处的正常心态。这里我还想到
老舍说的一句话:“我爱咱们的国家啊,但是谁爱我呢?”说的何其痛切啊!对个体对个人的忽视,实际上正是许多社会发展问题的实质所在。试想,一个排斥个性的社会氛围,必然是把那些最有创造力、思维最活跃聪明有自我主张的人排斥到边缘的位置。那些被指斥成为自私的追求个人发展所做的努力,收到的效果简直是没有保障的。辛方生就是一则实例,他活得如此辛苦如此卑贱如此苟且,最后不得不变得乖巧,沉默,不断对自己产生怀疑和失望,即便是这样再小心翼翼还是要出差错,因为他生存于否定个人、给个人施加压力的群体之中。从他最初幼小的心灵承受那种近于人性泯灭的惩罚时读者就能感到,那些凌辱他的人肯定都不会以为打死这个“小子”会有什么错?因为那些人是有权利的,而权利就是包含了正当理由的。一种绝难想像到的少年所面对的压力,一种人生被毁的恐惧推动着主人公的坚韧的追求,他不甘心做一个农村的“泥糊腿”,拼命地希望改变个人命运,像于连式的拼命往上爬,虽然从整体上他做到了,但是做得窝,勉强保持自己既得的一切。于是“忍”字成了主人公的处世铭,对此他甚至深信不疑。可是一到现实中就糊涂了,人性在哪?公理在哪?即便受到孤立,受到不明白的迫害,也还是受到别人的怀疑。在他拿到与山东大女的离婚证书返回兴河中学时,刚想给大家递烟,那些人就都离开了,毫无掩饰毫无同情,仅仅是因为他已经被取消了工作的资格么!他不断地受到孤立,没有人对这样的善良的普通人公平地对待。难怪他一直心绪恶劣,到后来仍旧可惜“身无金粉”而得不到应得地位和利益。他希望保持自尊,却生活在一个不懂得尊重他人生命、迫害弱小的群体之中。即使他长到五十岁时,又卷入一场桃色流言之中。他的爱心“欲洁何曾洁”?委曲难辨的苦恼,使得别人泼来的脏水叫他郁郁成疾,甚至住进了医院……这是个什么样的时代和民族心理啊?读到此处我们不能不发出迸自肺腑的慨叹了!
本书上卷以第三人称的语气写成,到下卷作者似乎觉得情不自已,从文字中跳出来,以“我”的感情和身份去直接叙述,这也是本书的一个特殊之处,更看出作家的功力和匠心。下卷主要描写
改革开放以后各类人物在历史的发展中新的表演,作品不再按部就班地平铺直叙,前后次序打乱。恰恰映射了这个时代的浮躁和跳跃。同样的痛苦,同样不能减轻的负荷,也都随着主人公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使他对生活重新出现的一切常常自省和怀疑,即便在新的时代和新的状态中,主人公也无法与社会
惯性势力对抗。其个人发展,对个人理想的锲而不舍的追求并没有带给他更多的荣誉,相反他仍然无法摆脱软弱,卑微,无奈,压抑的生存困境,他同样检讨自己不会和不懂和人相处。作家对时代发展中人物内心发展变化的把握,作家随着时代发展变化而变化的描摹场景及景色的功夫,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纵观全书上下部,那些鲜活的人物构成亮丽的风景令读者目不暇接。这部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上折射中国社会生活的巨著是不可多得的,在道德、正义和邪恶、谬误并存的万象纷呈的历史形成的镜面上,忠实而生动的映射出20世纪后半期风云变幻云涌星驰的社会人生状态,作品的动人以情的阐述,扑朔迷离的场面,勾心斗角的人物内心,个性活脱的形象标本,使本著作拥有震撼人心的魅力。它必将在中国长篇小说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原载《文艺百家》节载《
文艺报》通讯 100011 北京
东城区鼓楼外大街45号
中国工人出版社转交)
创作历程
关于长篇小说《美人坡》的对话
对话者:李正西 文学评论家
一直以来在民间以少数人传阅形式流传的长篇小说《美人坡》》(刘湘如著),已由中国工人出版社于2004年3月正式出版发行,这是众多读者关心已久的事。鉴于这部长篇小说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文艺评论家李正西先生和这部长篇小说的作者、作家刘湘如先生作了一次怎样认识这部长篇小说的对话。
李正西:我认真地读完了这部长篇小说。我能够感到这部长篇小说的分量。
刘湘如:我很想听听您的具体看法。诚如您知道的那样,写这部书我是动了真感情的。前后断续写了大约有10年时间。我没有堆字的本事,加上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只能每年写出那么一点。
李正西:我看过你成书后的感言:“年年风情千般史,字字泣血一部书。”这很能代表你的创作心境。这部长篇小说在长达40年的时空内展开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社会状态的各个侧面的描写,可谓淋漓尽致,功底非凡。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经历了多少痛苦和灾难的煎熬,经历了多少欢悦的时刻,经历了多少大起大落的生别死离。由于社会变迁带给人们的生活痛苦和心灵痛苦。人们又曾经是怎样的改变了人生的道路。因此而演绎着不同的人生风景;人们又是怎样地在这条人生轨迹和人生道路上进行着坚持人生底线的苦苦挣扎。而有些人又是怎样在这条人生道路上不断地变换着自己的位置,充当着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完成着或是美丽的或是卑鄙的种种表演。这些都在《美人坡》这部长篇小说中得到了生动的描写与展示,从而也就使这部长篇小说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意义和深刻的声明价值。同时,我们从小说中可以清楚地看到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末社会变迁的生活波澜,可以看到进步与野蛮、文明与愚昧的激烈交战,可以看到人们特别是知识分子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中的人性嬗变,给我们提供的是社会的巨大变动特别是
意识形态方面的深刻裂变以后的关于社会和人性的思考。这部长篇小说是一部
现实主义杰作。
刘湘如:你说得比较深入。我对于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的构思是酝酿已久、倾心相爱的。不知他们给你的感觉如何?
李正西:王艳芳的艳丽妩媚,放浪情怀;巫美晴的含情脉脉,炙热如火;林丽雅的冰清玉洁,淳朴如水;以及李诗燕的美丽矫情,边艾那的艳丽鄙吝,王敏的俏丽狡诈……这些各呈丰姿的女人,各显其个性,都写得很成功。但我认为最具代表性、最有震撼力的人物,当数男主人公辛方生。这个人物会给读者以很深的印象。他是那个时代某一社会群体思想情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集中体现。
刘湘如:我是这样看辛方生这一人物的。辛方生的活动贯穿全书。他的成长与苦难相伴。因为父亲的历史问题受到歧视。他在大灾荒中为了活命,偷了地里的
番薯,遭到毒打差点致死。因为写了一首悼亡父亲的诗而被打成思想的反动学生。他连上
高中的愿望都差点泡汤。他又因为“野草文学社”被取消了上大学的资格。他年仅18岁就被污为“双料”反革命而含冤坐牢……这种种遭遇使他的心灵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他内心强烈的自尊与自卑总是交替出现。他在事业、生活、爱情等方面屡受挫折,等等。这些从表面上看有时代的原因,其实有更深的涵义。我是把他当作不折不扣的中国式于连来写的。
李正西:这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性格就是命运。我能看出你的这种奇妙的构想。作为知识分子典型的代表人物辛方生,始终在迷惑和失措的困境中纠缠,并在不断地努力想去适应、融合、探索以至妥协。他没有虚无缥缈的浪漫夸张的行动和空洞的感情。他的一切活动都在与生存、与现实拼挣,或与求得生存的意志紧密相关联。他的一切都是以真实的,沉重的,并以痛苦为代价换来的。他骨子里流动着的是真诚。在这个人物的塑造上,可以感受到一种与善良本性及爱美诗心贯穿起来的文字所赋予的他在很多场景里散文诗般的美丽,还有某种不同流俗的对于命运的选择的描写。在这个人物身上,读者可以分享到一个人对世界的静观、忍让和探索的感觉,一种至高的审美的感觉。毕竟作品中的辛方生是与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许多东西是格格不入的,所以他没有也不可能与社会丑恶势力同流合污或进行抗争,也不可能卷进时代漩流中去飘荡沉浮。他作为知识分子,在这一点上,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我们注意到,他在先前还保留着的自我的姿态,仍然可以帮助他成为一个有高尚节操和明确判断力的青年,因而他也不会浮躁。他幻想游离于社会生活之外,以满腔热忱和志向寻求发展自己,但现实却让他不得不在很多场合下苟合于世。他的自私几乎可以看作是可贵的,最起码也是能够令人理解的。他从开始是一个孜孜不倦、屹屹奋起的少年,到后来成为一个迂腐执拗甚至不通人情的人。他不得不拼命抓紧机会用不会顾忌的方式希图融入这个社会。最终只好在权势与别人势利嚣张的缝隙中生存。尽管他不敢甚至也不屑于与丑恶势力抗争,可是他自己也没能最后保持住清高。他以一种弱者的姿态,卑微无奈的忍耐,使他的良知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淹没。
刘湘如:你说得非常好。这是因为,无谓的抗争是无效的。如果他不那样做,他就会葬送掉一切。这正是他的悲哀。辛方生为了求得生存,为了能够给自己理想的生活留下咫尺空间,最终模糊地认识到,有些事情是无法靠个人奋斗得来的。因此,他甚至可以下跪,向冥冥中的菩萨磕头,以求得发展顺利。为了寻找到自己应该得到的生活,为了爱情,他原可以付出一切的代价,但他没有这样做。他在无奈中甚至有勇气面对所有人包括对工人老陈师傅都要点头哈腰逢迎的章小春,喊出响当当的一句“你污蔑!”这刹那间本能反抗,他是无惧的,他的辩解也是理智而符合事实的,但却是毫无作用的。这是一种大义凛然而又显得无可奈何的悲剧的凄惨的人生!一位哲人说过,人性中最美的东西乃是一种凄惨之美。小说对辛方生的性格和生存习惯方式的塑造,为我们树立了这样一个独特的知识分子类型。惟有这样一种独特的个性,我们才能看到主人公那种自始至终充斥内心的恐惧和怯懦,使他终于不可能越出自我生活范畴的雷池半步。
李正西:我们当然应当看到,这是中国特定时期的一些知识分子的悲剧。这个从小就想改变自己命运,拼命努力学有所长的人,实际上内敛到满足于攀附女人来救援自己。他在由别人来决定而非个人来决定自己发展命运的框架中,是懦怯的。这种限制使他当然不会也不敢做一个公开的挑衅者,而唯有如此,才是真实有望的。这也是中国老百姓特别是中国知识分子在走投无路时的一种内心真实的写照。他们的生命力在这种无法控制的命运的飘忽无据中,奄奄一息。到最后,小说中的主人公基本上并没有找到出路,只好龟缩到心灵的自我安慰中,不过时不时仍旧怀着对命运的抗争与恐惧。这是一面忠实的镜子,照见并折射出了社会的和个人的矛盾与不和谐。主人公在这个以权力为重心的框架中卑微无奈,最终找到的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装糊涂的无所作为的方法,这真是瞩目惊心的生存方式。这也是我们的社会在上个世纪过去的几十年中知识分子的一个意象深沉的缩影。在正是你作为一个作家的匠心所在!
刘湘如:谢谢你的理解。我总觉得可笑而荒谬的是,难道人的价值只在于当权者有势力,才能够博得别人的尊敬和获得自身的尊严?难道作为一个人本身是没有任何尊严的吗?
李正西:作家批判的力度在这里显示出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奥妙,但还是不由发出了一句惊世骇俗的感慨:人有时候就像一条狗!为什么健全的人格,反倒被视作边缘人?!实用哲学主导着左右着人们对人生的态度。尊重别人,是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我们需要活得更真实,更真诚,更坦然。我们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和谐,而反对勾心斗角,反对怀着阴暗心理去算计别人,靠舔着别人的伤口和弱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卑鄙行为。
刘湘如:我在写作这部小说时常常想到,有些人是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啊?我会常常为我笔下的人物迸发出发自肺腑的慨叹!所以我以第三人称写成小说的上卷,写到小说的下卷,似乎觉得情不自禁,从文字中跳出来,以“我”的感情和身份去直接叙述。你觉得,这也可以算是下小说的一个特殊之点吗?
李正西:这种艺术追求值得赞扬。时代变了,同样的痛苦,同样不能减轻的负荷,也都会随着主人公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即便在新的时代和新的状态中,也会使他对生活重新出现的现象常常会心存疑虑。其个人发展,对个人理想的锲而不舍的追求并没有给他更多的荣誉,他会在无奈中过着无法摆脱,仍然在软弱,卑微,无奈,压抑的生存困境中挣扎。这便在心理上发生深刻的变化,会不自觉的站出来作出自我的解嘲与发泄。作家根据时代发展中人物内心发展变化的把握,随着时代发展变化而变化所做的描写,应该说是成功的。其中特别是下部对小说主人公辛方生“窥视”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描写,通过他的“窥视”观察到各种腐败的行为和丑恶的现象以及正义与邪恶的交战的描写,将五颜六色的生活场景展现在读者面前,是一个高明的艺术处理方式。从中既可以看到社会转型期社会的繁荣,又可以看到文化领域形形色色的畸形活动生长的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是构成了一幅幅社会生活的
浮世绘,也在艺术上取得了成功。
纵观全书上下部,可以看到,这部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上折射中国社会生活的小说,在道德、正义和邪恶、谬误并存的万象纷呈的历史镜面上,忠实而生动地映射出了20世纪后半期风云变幻以及云涌星驰的社会人生状态。你在这部长篇小说中动人以情的阐述,扑朔迷离的场面描写,勾心斗角的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个性活脱的形象的塑造,使这部小说具有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这部长篇小说的出版,必将在中国小说之林中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
有关新闻
《美人坡》将成为永久性个人商标
本报讯:《美人坡》是著名作家刘湘如先生著作的长篇小说名称,也是作家的代表作之一。2004年3月由
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发行,曾经在读者中产生了轰动效应。由于一直以来全国各大网站的大面积转载以及其广泛的影响,致使该著作的名称遭到了很多人的模仿甚至复制。诸如《美人草》《美人坊》《美人谷》《美人原》等等,均在此名称出现之后频频出现,网上甚至公开出现了模仿抄袭该书的现象,作家为此发出了关于《美人坡》遭到权益侵害问题的公开声明。
鉴于该书离版权交涉和再版时间愈来愈近,而作家本人具有“美人坡”三个字名称在全国的首创权,
中国作家协会有关部门建议并协助作家本人,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个人商标权益的合法保护和唯一拥有权。日前,作家根据这一建议,已经向国家工商总局提出申请注册,并很快得到了支持,国家工商总局文件下达正式文件后,“美人坡”三字将属于作家个人的全部合法拥有权和著作标志象征,任何单位集体或者个人如果未经作家本人许可随便使用了这三个字,都将是违法行为。
据悉,这是中过作家中首例申请的个人著作的商标拥有权。
(载《
新安晚报》《
合肥晚报》《
新闻晚报》《广州日报》等全国多家报纸和全国各大门户网站)
中国作家世纪论坛评出奖项
本报讯:由
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社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国作家世纪论坛,自今年四月在京评出全国各门类文学奖项后,最近在河南古地商丘、
永城市举行文化采风活动。以长篇巨制《美人坡》一举获得全国长篇小说评比一等奖的皖籍著名作家刘湘如先生参加了这项活动。
中国作家世纪论坛每两年举行一次,对上届论坛以来的文学作品进行全国性评选,评委由
王蒙、雷达、
陈忠实、
邓友梅、张平、粱晓声、
苏叔阳、
成志伟、
潘凯雄、何建民等国内一批著名文学评论家、作家组成。《美人坡》获奖辞称:“《美人坡》以当代中国社会为背景,以现实生活为支点,以人物情感面貌迁移为脉络,在时空交替中展现人物命运,作品对主人公塑造集聚着重要的思想深度。文字里流动的是真诚,与读者分享对世界的感觉。全书人物构成鲜活的风景,小说动人以情的阐述,扑朔迷离的场面,勾心斗角的人物内心,个性活脱的形象标本,使之拥有震撼人心的魅力。评委认为这是一部优秀的
现实主义作品。”
日前,
刘湘如先生参加文化采风活动并领奖归来。他决心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以展现文学风采。 (本报记者)
(原载《
新安晚报》《
合肥晚报》《
新闻晚报》《
成都晚报》等全国多家晚报和全国各大门户网站)
作者简介
刘湘如,笔名老象、老乡、向曙、申辰。1947年生。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和文学家。大学学历。皖籍。1988年加入
中国作家协会,同时为
中国散文学会和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小说研究会理事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粉碎四人帮后开始活跃于中国文坛。迄今共发表(出版)各类文学作品800多万字。出版著作20多部,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美人坡》《红年鉴》,散文集《
星月念》《淮上风情》《瀛溪小扎》《十部芳草》《刘湘如散文上、下卷》,报告文学集《旋转的人生》《
共和国星光》《闪亮的历史抛物线》《马拉松橡皮大战》,人物传记《大地留芳》《当代百人》《中箭落马者》《国魂》等。散文《瀛溪小扎》曾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1986年)。多部作品被选入《新时期优秀散文精选》《中国作家文库》《当代散文集粹》《中国作家名篇欣赏》等各类精选作品文集中。作品在国内外获得多种奖项,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编导和撰写电视作品有数十部在全国获奖。
安徽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国家一级作家。刘湘如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品位。当代著名诗人
公刘撰文称其散文作品“可以称作优秀之品,肺腑之言。动真情而不夸饰,寓哲理而非说教,由表及里,因小见大,笔尖上流着的是作者自身的真血,真泪,点点滴滴,必将渗入读者的良知,一如春雨之于土地……只有这样的作品兴旺起来,散文复兴的口号,庶几可望变成现实。”当代著名作家
鲁彦周撰文称其散文是“散文中的精粹”“颇具匠心而又文才斐然,寓情于景,景中见情,吊古论今,信手拈来,犹如行云流水,佳境天成。”“是一面美妙的折光镜”。当代著名评论家艾奇称其报告文学是“社会、历史、人生的浩歌”。其代表作《美人坡》被专家学者称作是一部“醒世巨著”,当代著名文学理论家雷达称其“是一部新世纪出现的不可多得的优秀现实主义著作”,“是近年来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收获。”全国有多种报刊如《
人民日报》、《
文艺报》、《
文汇报》、《
光明日报》、《中国书刊导报》、《
中国青年报》、
香港特别行政区《当代》、英文版《
中国日报》、《
瞭望》、《报告文学选刊》、《
散文选刊》、《记者文学》、《作家》、《
解放日报》和《
安徽日报》等有重要影响的报刊都曾不止一次介绍或评介过刘湘如极其作品。刘湘如作品文采酣畅,灵动多变,意境高远,蕴籍深厚。在读者中享有很深很广泛的影响。他是一个知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高产优质作家。有人誉为当代“
司马相如”。他的名字已被选入世界权威性
英国剑桥大学版《世界名人辞典》等各类版本名人辞书中。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