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柯里村,是位于云南省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同心乡,东邻同心村,南邻富强村,西邻
思茅区,北邻漫海村的村,是连接宁洱县和
普洱市的重要枢纽。
那柯里村居住着
哈尼族、
彝族、
傣族、
回族、
白族等8种少数民族,截至2021年农户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8.1%。有15个村民小组,人口446户,1901人。全村国土面积26.5平方千米,海拔1280米,年平均气温20 ℃。
清朝爱新觉罗·颙琰25年,赵氏家族祖先在那柯里定居,以农耕生活为生。
爱新觉罗·旻宁10年(公元1831年)开设了
那柯里茶马驿站,为舟车劳顿的马帮提供休憩场所。1954 年,
昆洛公路穿过那柯里村,现代交通取代传统运输工具,那柯里的马帮文化逐渐走向末落。2007年6月3日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发生了6.4级强烈地震,那柯里民房严重受损。2017年1月1日正式推行《那柯里小组村规民约》,对村民在环境卫生、
水系保护等各方面行为进行规范。
那柯里村有
茶马古道、南寨河景观、
风雨桥、同心亭等景观。该村支柱产业主要有种植业和旅游业,其中,茶叶种植6405亩、坚果种植2042亩,旅游业收入是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截至2020年,全村年
营业收入4000余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007年的不足800元增至去年的1.85万元。
历史沿革
据那柯里村《赵氏家谱》是
清朝爱新觉罗·颙琰25年,赵氏家族祖先在那柯里定居,以农耕生活为生。
爱新觉罗·旻宁10年(公元1831年)开设了
那柯里茶马驿站,为舟车劳顿的马帮提供休憩场所。据说在
元朝、
明朝时期那柯里的
茶马古道毛路形成,在光绪初年铺设石子路面。清光绪时期称那柯里塘,凸显出它重要的交通地位和政治地位,当时的那柯里迎来了繁盛时期,村落基本定型。直至解放初期仍是滇南地区关哨汛塘之要地。1954 年,
昆洛公路穿过那柯里村,现代交通取代传统运输工具,那柯里的马帮文化逐渐走向末落。到现代已经200 多年,赵氏家族在那柯里繁衍了七代裔孙。
2007年6月3日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发生了6.4级强烈地震,那柯里民房严重受损。为改善当地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深入挖掘那柯里旅游文化,宁洱县结合“6·3”地震恢复重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旅游特色村建设,按照“旅游文化活县”的发展战略,抓住宁洱为
普洱市大茶马古道旅游规划重点打造县的机遇,对那柯里村进行了重点打造。
2017年1月1日正式推行《那柯里小组村规民约》,对村民在环境卫生、
水系保护等各方面行为进行规范,为营造环境优美、充满活力、安全有序、和谐相处的旅游环境和良好氛围奠定了基础。2019年,那柯里年接待旅游人数79.70万人,同比增长22.31%,旅游收入3.82亿元。2020年疫情过后小镇开放以来,吸引中外游客7.8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940万元。2020年那柯里村的农家乐特色餐饮21户,经营特色
民宿14户,民族手工艺品5户,特色茶叶体验5户,建成草莓、葡萄生态采摘园500亩,促进农特产品开发成为特色旅游商品。
名字由来
那柯里村是一个以
哈尼族、
彝族为主的寨子。那柯里为傣语发音,“那”为田、“柯”为桥、“里”为好,意思是桥边的好田地。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那柯里村隶属云南省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同心乡,地处同心乡西边,北纬22°54′36″~22°55′12″,东经 101°2′24″~101°2′47″,距乡政府所在10km,距离宁洱县城16km,
普洱市市区 25km。那柯里村东边为同心村,南边是富强村,西边
思茅区 ,北邻漫海村,辖那柯里、烂泥坝、扎捌寨等15个村民小组。国道213 将那柯里村分为西边的村落原始格局区、东边河道景观区以及沿公路发展轴线区。
气候
那柯里村处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带,其特征是季风显著,气候湿润,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光、热、水条件优越。年平均降雨量1600mm,
相对湿度80%,年日照时数2098.8h,常年平均气温为20.8℃,平均无霜期280天,常年降雨量为1600mm,平均降雨日为115天,最少80天,适宜种植粮食、茶叶等农作物。
水文
南寨河老普山进入那柯里村,在地势平坦的区域还辐射出了广阔的农田耕地景观。它是那柯里村的生活用水、灌溉用水的源头,和生活污水和雨水的排放点,在清嘉庆以前,那柯里村人就在此繁衍生息。
地貌
那柯里村地处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亚热带河谷地带,位处
横断山脉南段,
澜沧江中游高原低丘山地地貌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 1400m,村中小河自西向东流,邻近村落边界的小河自南向北流,两天小河盘旋相汇于那柯里村。
主要人口
那柯里村居住着
哈尼族、
彝族、
傣族、
回族、
白族等8种少数民族,截至2021年农户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8.1%。有15个村民小组,人口446户,1901人。
经济情况
综述
截至2020年,全村年
营业收入4000余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007年的不足800元增至去年的1.85万元。
第三产业
全村农家乐从2007年的3家发展到现在的26家,已建成土特产品一条街、特色小吃店、民族饰品店等。那柯里村民自己开起了家庭客栈、农家乐、茶室,搞起了特色烧烤,卖起了
粑粑、
香橼、红薯等土特产品和民族
刺绣饰品。截至2020年,那柯里日均接待游客2000余人,每年可实现营业收入4000余万元。
自然资源
那柯里村有耕地6300亩,林地70128亩。支柱产业主要有种植业和旅游业,其中,茶叶种植6405亩、坚果种植2042亩,旅游业收入是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相关文化
马帮文化
那柯里村是古普洱府“
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也是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现存较为完好的古驿站之一,其历史价值很高,保存有较为完好的茶马古道遗址——那柯里段“茶马古道”(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百年荣发马店、那柯里风雨桥,还有当年马帮用过的马灯、马饮水石槽等历史遗迹、遗物,具有悠久的历史痕迹和深厚的茶马古道文化。规划借助那柯里村马帮文化的历史,延续当地民族文化,打造特色马帮文化旅游,利用村庄南部建筑质量较好的民居改造为家庭博物馆,进一步展示当地特色马帮文化,再现当时马帮的真实生活场景。
茶文化
那柯里是古普洱府“
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位于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南部。作为
宫廷普洱茶的原产地和集散中心,从
唐朝开始,古普洱府(宁洱)就因普洱茶和磨黑盐的产销成为商贾云集、马帮络绎不绝的重镇。那柯里保存有较为完好的茶马古道遗址,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茶文化、古道文化。规划利用那柯里村悠久的茶文化历史,打造当地特色
普洱茶文化体验旅游,将村内建筑质量较好的民居改造为家庭茶叶作坊,让游客深入了解普洱茶文化,感受茶制作过程中的生活乐趣,同时也可以给游客提供当地的特色旅游产品。
农耕文化
那柯里,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同心乡建制村,海拔1280米,年平均气温20摄氏度,年降水量1460毫米,非常适合种植粮食、茶叶等农作物。村周围被农田所环绕,村中心有一小片绿田,整个村子和环境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构成非常宜人的山水格局,人与自然的和谐,形成了天人双赢的农耕文化。借助那柯里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然山、水、田园景色,打造特色农耕文化旅游,让游人可以去茶园采茶,回到村落可以到家庭茶叶作坊亲手制作茶叶,充分体验农耕的乐趣。
马帮情歌
这是被称为“云南省第二首《
小河淌水》”的《马帮情歌》中的歌词,那柯里村就是这首歌曲的发源地。
主要景点
茶马古道
秦朝汉朝以来,一条联系中原与云南的古道就已经基本形成。
清朝云南省设普洱府,辖思茅厅、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和等五区,民国初年废府设道,
思茅区曾称迤南道、滇南道、普洱道。在
普洱市辖区范围内,茶马古道主要由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宁洱县境内的北段,
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
景东彝族自治县境内的
西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8 西北段,思茅区境内的中段,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境内的西南段组成[61]。以普洱府为中心向西南走,途经
普洱市、车里(
景洪市)、
勐海县、缅甸,
那柯里茶马驿站是这条线上的第一个驿站。目前,宁洱县同心乡那柯里村的茶马古道遗址是至今保存相对完好的一段遗迹。从历史上看,
茶马古道是各民族经济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重要通道。茶马古道的开发深刻了文化旅游内涵,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与开放。对那柯里而言,它沟通那柯里与沿线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联系的梁,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对茶马古道研究和旅游热潮掀起,那柯里村迎来了很好的发展契机。自然资源和
文化资源的优势产生了今天的那柯里茶马古驿站风景区。
南寨河景观
南寨河水较浅,水底由形态各异的石头和泥沙组成,凹凸不平,沿着地势形成不明显的阶梯状,水流顺势而下,水流受阻形成不均匀的湍流。水流不间断的冲刷造成泥沙沉积,这也成为孕育河道两边的植物的土壤。河水平面与沿河走廊高差在1.5m~3m之间,在植物茂盛的地段,行走在小道上看不到河流的具体形态,但河水流动的声音却能让人有“未见其貌,先问其声”的感受。
风雨桥
风雨桥又称为花桥,横跨在南寨河上,古驿站时期赶马人需经过的桥,是整条
茶马古道上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建筑之一,它的出现让这个村子的名字从“
那柯里茶马驿站”变成“那柯里”,蕴涵了多彩的历史文化。这座桥分成了三个部分,两侧的房屋式结构,中间的廊架结构。两侧房屋为砖墙,悬山顶,屋脊起翘,位于古道陈列馆方向的房屋只有一个门洞,通过台阶到主路上。位于穿寨茶马古道方向的房屋有三个门洞,中间的门洞下台阶到达穿寨茶马古道,房屋部分两侧的门洞较小,分别通向临水的屋檐廊道和通向碾子房所临巷道,通过门洞可以将门外的景物借到桥中,形成景观焦点突出的框景,使得桥梁景观与周围的景观相互渗透。
风雨桥中间的廊道是由树木搭成的桥身,方形巨木构架 那柯里村景观构成要素特征67成桥梁,以枕木作桥面,桥面上修建屋顶,与房屋部门协调,同为悬山顶,既可避免雨水对桥的侵蚀,又提供给游人挡雨的场所。据了解,这个长廊是茶乡木工匠用木料穿斗而成,全部为
杉木王结构,工人在柱子上很规格不同的孔眼,利用榫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结构极为精密和坚固,寿命可以达到用 300 年左右。在长廊两旁设置护栏式休息长凳,除了发挥桥梁的交通作用外还提供给游客观赏和休憩的场地。在长廊的中的
实木板上板雕刻各着许多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丰富了桥上的景观,让游客欣赏可以从自然风光到人文艺术等多方面领略风雨桥,乃至整个那柯里的美丽风光。
同心亭
同心亭与连心桥相连,据说同心亭是古驿站时期提供给的马帮休息场地。亭子为重檐屋顶,梁坊下用马鞍进行装饰,瓦片有
筒瓦装饰。亭子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重檐坡屋顶,四面屋脊起翘,内部采用柱网布置,尖山顶穿斗式木构架,形成透空性建筑空间。第二层采用除了背面外其它方向木质方形结构进行围合,形成与第一层空间和第三层次空间相通的 半开敞空间,如今这个空间作为茶室招待客人,第三层次单檐坡屋顶,一侧与第二层次屋檐紧靠,另外一侧内部由两根立柱支撑,且屋脊只有一边翘起。第二层建筑与第三层建筑都是建筑围墙做背面的围和面。亭内摆放了过往马帮遗留下的物件,四周有写有所留下的诗词歌赋,以茶馆模式经营,让人有品茶赏诗的惬意。亭子依墙壁而建,高低错落,参差丰富,尺度小巧、造型古朴典雅。
获得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