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坛村位于
福建省泉州
晋江市安海镇东北部,东与灵源大山后村接壤,西同
菌柄村相望,南毗后林村,北连
可慕村,离镇商贸中心区约5公里。村落面积0.6平方公里,有资料显示,共有人口1719人,476户,6个村民小组,旅外侨亲约1200人,是远近有名的侨村。村中多为
蔡姓、
吴姓。
社坛村,隋唐时住民以种田为生,养蚕织布为辅。每年农历正月初九天公生,村中都要设天公坛,备香,祭献天公,祈求来年
五谷丰登、合境安乐、祥和升平,故称“社坛”。明代咸化、弘治年间,十七、八都西湖乡学究吴启晖于此立馆,课教四周学子,熏雅称为“
杏坛镇”,村中小学仍然称为“杏坛小学”;又传,明万历年间,苏紫溪、陈紫峰、吴象坤、曾闻衷、陈春播于此筑坛,以歌咏,称“社坛”,村即以“社坛”取称。
明、清属九都。民国33年(1944年)属康乐乡上坛保。建国后,1956年属东石区上坛乡;1961年属安海公社社坛大队;1984年属安海乡;1985年改安海镇社坛村委会。
村口有传闻“沉
东京,浮
福建省”前通往“东京”的大桥遗迹,1997年左右两尊石将军在村口大井边(构建挖出地)被盗,2009年左右两尊
石狮子在村尾旧渠桥被盗,现存1对石
水獭亚科,一个石碑和雕刻件(埋于路基下)。
解放初期飘洋过海到海外寻求发展的父辈们,靠着
晋江市人“敢拼才会赢”的精神,满怀着亲朋好友们的期盼,用自己的辛勤劳动,赢得了众人赞赏的表情和羡慕的眼光。他们用自己的心血打造着一个个美丽的家,准备好好地孝敬父母,照顾妻儿。那一幢幢中西融合、红白相间的小洋房,在全是红砖朱瓦的平房中显得特别的优雅、美观和突出,那红白相间的颜色似乎在诉说着它曾经的辛劳和骄傲。村中除了那5幢中西融合的小洋房,值得一提的还有他们的7幢祖、3幢宗祠和杏坛宫,其中蔡氏宗祠和杏坛宫皆被福建通俗文艺研究会等列入
福建省地方历史文化古迹。宗祠始建于
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经历120个
春秋,终于经不住风雨的
洗礼,于2002年进行了重建。从宗祠的“百子柱”到外墙的灯光照明处处无不体现它的独具匠心。据族谱记载,蔡氏祖先还是宋代
洛阳桥的兴建人,官居
刑部侍郎的一代文人——
蔡襄。杏坛宫俗称为当境宫,始建于明万历32年,相传有位珠宝商人蔡燕都在
杭州市做生意得罪权贵,于是到
城隍庙祈求平安,果真化险为夷,顺利回到家乡,为了报答神恩就在村中捐建了座城隍庙,仍旧香火鼎盛。
解放初期许多村民都到海外打拼事业,只留下老弱妇孺留在家中。亲人出门在外,家中的人总希望他们能够顺顺利利地赚到钱,平平安安地回家团圆。但是这种希望又无所依托,只能寄托在神明身上,所以特别信奉神明,经常都要到处烧香拜佛。于是干脆自己动手制作香,既省钱又可以送送亲朋好友,发展到后来竟也成社坛村的主要经济项目。
随着
改革开放的浪潮,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人民群众生活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目前,村委会各条自然村道路畅通,电话入户率达99%,100%群众饮上了卫生洁净的自来水,群众生活正朝小康目标迈进。社会治安良好,人民群众有一个安定团结的生活环境。
2006年至2007年初,在上级有关主管部门的重视及村委会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发动群众,采取多渠道的方式筹集资金,积极发展交通事业,深入开展城乡清洁工程。投资100多万元改造和扩建了村主干道--社坛路,将原来的泥土路改造成宽10米的柏油路,路两侧栽植了花草和树木,并聘请专人维护路面的清洁卫生。村容村貌得到了进一步绿化、美化,整村面貌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