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镇牛,原名西乡牛。为全国八大良种
黄牛之一。因其中心产区在
汉中市地区的
西乡县、
镇巴县两县,所以称为西镇牛。1966年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邱怀教授正式命名。已正式载入《秦巴山区土特名产》和《秦巴山区家畜家禽及经济动物品种志》等书。
西镇牛是水旱兼用、肉役兼用的古老地方良种。按地理分布属华南牛类型,按产地分布属“
大巴山脉黄牛”结实型。适合山J11水旱耕作,广泛分布于
汉江流域的
洋县、
城固县、郑、汉中及紫阳等县、市,为陕南山区的主要耕畜。在当地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西镇牛,其体大中等,体型方正,结构匀称,结实紧凑,体质雄健,骨骼坚实,肌肉丰满,被毛呈红黄色,高肩峰,龙门角,铁蹄子,蹄大壁薄,蹄缝紧实,以铁质蹄最好,色纯黑,俗称“黑蹄趾”。质地坚实,耐水泡,最适水田耕作,又耐爬坡,适于山地耕作。挽力强大,行动敏捷,善于爬坡,持久力强,适应性广,耐热耐寒,繁殖力强,出肉率高。
牤牛颈厚而短,峰瘤(峰包)高耸,垂皮发达,胸宽深,
肋骨开张,臀端宽圆,四肢粗壮。母牛体型紧凑,颈薄稍长,肩峰低薄,腹圆不垂,尻部平直。适于山川水旱役用,驰名中外。产区共有16万头,其中心产区
西乡县、
镇巴县两县约7万头,占西镇牛总数43.8%。近年来,西镇牛有很大发展。平均每年有2000~4000头种牛、役牛,输往
关中、
甘肃省、宁夏、
山西省、—湖北、
河南省等15个省、区。现有肥活牛出口港澳地区。
体壮力强。西镇牛
牤牛体高123厘米,体长135:6厘米,胸围169.8厘米,管围17.25厘米,体重362.3公斤,最大体重550公斤;母牛体高112.07 7厘米,体长123。4厘米,胸围150. 8厘米,管围14.91厘米,体重261. 4公斤;阉牛体高128厘米,体重311.2公斤。最大挽力:平均公牛为340公斤,母牛240公斤,阉牛269公斤。挽曳速力;公牛1.59米/秒,母牛1.58米/秒,阉牛1.19米/秒。役用力强,日耕板田1.5~2亩,泡水田3~4亩。年负担耕地30~40亩,最多达50亩。农忙季节可连续耕作20余天。
繁殖能力强。
牤牛1岁性成熟,1.5岁开始配种;母牛1.5~2岁性成熟,2.5岁开始配种,终年发情。4~9月为发情配种旺季,发情周期18~22天。妊娠期平均278天,繁殖率为34.7%,产犊率97%,产犊成活率84.土%,初生公犊重17.7公斤,母犊15.5公斤。习惯哺乳期1岁。周岁幼犊体重和体尺分别达到成年牛的43.5%~51%和75.4%~83.6%。公牛一般在17岁以上,母牛在12岁左右,失去繁殖能力。
产肉性能良好。西镇牛生长快,产肉率高,肉质良好。早在
清代就以“菜牛”而著称。据1~2岁育肥牛测定,屠宰率54.2%,净肉率44.83%,胴体产肉率85.18%,骨肉比1:4.87,眼肌面积71.24平方厘米,脂肪率3.71%。日增重
牤牛790.4克,母牛533克,平均627.4克。肉质鲜嫩,肌肉紧密,脂肪均匀分布于肌肉纤维之间,具明显
大理石纹,肉质极佳,是加工当地名产——“鹿麟牌”牛肉干的主要原料。含
蛋白质65%以上,风味悠长,耐贮存,驰名国内,享誉三秦。适应性广。西镇牛耐粗饲,饲养容易,放牧、舍饲均可,抵抗疾病能力强,对自然环境条件的应变范围宽。每公斤增重需饲料3.12公斤。
西镇牛形成历史久远。据考古学家在
汉江流域
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
家牛遗骨推测,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在新石器时代以前,就开始对野牛进行驯养了。汉代,当地农民就十分重视良种牛的培育。据文献记载,
大巴山脉黄牛产区,即陕川鄂交界地带,在三国时期就统属蜀地。
西乡县、
镇巴县归属
四川省蜀地时间较长。由于兵乱、灾荒,造成频繁的人畜迁移,三省毗邻地带牛种血统水乳交融,相互交,有利于良种牛的形成。陕境巴山黄牛的饲育,宋代就很普遍。镇巴古时属西乡县所辖。而西乡县在历史上,每年“县城南门河坝有
清明节古会,四方百货云集,
骡马牛羊尤盛”,成为西乡和陕南的牛羊交易中心,《
汉中府志》早有记载。与镇巴、西乡紧邻的
汉阴县,每年
上巳节,又有骡马大会,西镇牛也在此交易集散。它对于西镇牛的培育和发展,’起了市场推动作用。
汉台区展出的出土文物——宋代卧姿陶牛,其肩峰高耸,肢体粗壮,肌肉丰隆,体型极似现代西镇牛。今
西乡县城南门外河堤上有清
爱新觉罗·旻宁乙未(道光十五年,1835年)六月中伏日铸的一尊镇水卧姿铁牛,该牛为合模铁铸,造型逼真,昂首而卧,目视西南,神形兼备,静中有动,即为西镇牛的史证。
新中国成立以来,又进一步选育提纯,相继建立了种牛繁育场、中心繁殖区、配种站,推广冷配,建立人工草场等。西镇牛数量发展很快,品种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品种的特征特性日趋一致。
西镇牛的产地南屏巴山,北依
秦岭,中贯
汉水,地形复杂,山多岭众,沟谷川坝交错,海拔371.2~2534米,属北亚热带。气候温润,年平均气温13.8~14.7℃,相对湿度77%。水热资源丰富,林密草茂,优质牧草种类多。据汉中地区农牧局调查,产区牧草共有108科、500属、861种。其中
豆科35种、
禾本科146种、
莎草科90种、
菊科108种、
蔷薇科44种。平均亩产鲜草560公斤,四季常青,可终年放牧。农业发达,农作物种类多,优质农副产品充裕,饲料丰富,发展养牛的物质基础雄厚。这是形成西镇牛品种的主要因素。产区大部分地带险峻崎岖,土质粘性大,易板结,翻犁倒茬艰难,需挽力大、持久耐劳的耕畜,才能适应水旱山川耕作的要求。同时,山区放牧坡陡山高,也要求善于爬坡,灵活稳健,故促使农户长期选种选配及
犊牛培育。母牛多在春末夏初青萆生发时产犊。产后饲以豆浆等“发奶”饲料。对犊牛特别注意按揉其嘴端及蜂包,促成鼻镜方圆,肩峰高大,体格壮实,肌肉强健,便于扼套挽具,适应山区耕作特点的役用体型。同时,在饲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冬放阳坡和岩窝,春夏赶牛到阴坡,秋季高山蚊蝇少,天凉草深好抓膘”;“寸草三刀,无料也上膘”等。长期的
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也是西镇牛优种形成的要素之一。
西镇牛适宜在陕南秦巴山区、汉江河谷盆地生长。这里草场资源丰富,发展草食牲畜是畜牧业的方向,尤其在粮食不足而草场宽阔的陕南山区,更应选择发展牛羊草食牲畜为主的道路。农谚说:“养牛养羊,本小利长”。饲养西镇牛是成本低、经济收益高的产业,应予大力发展。特别是牛肉干与活牛可以出口,是山区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