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米特鲁·彼特列斯库(Dumitru Petrescu;1906年5月10日,
布加勒斯特,—1969年9月13日,布加勒斯特。)
前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卓越的党务活动家和国务活动家,共产主运动和工人运动的杰出战士,罗马尼亚人民军的主要奠基人。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政治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常设主席团委员,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务委员会副主席。罗马尼亚人民军
中将。
人物传记
工人运动
1906年5月10日生于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读过四年小学,1918年在
布加勒斯特的罗马尼亚国营铁路公司“格里维察”铁路工厂当学徒,1918年—1920年10月在索切克出版社当印刷工学徒,1920年10月—1928年8月在
罗马尼亚铁路格里维察工厂当车工。
杜米特鲁·彼特列斯库积极参加左翼工人运动,接受
马克思列宁主义等革命进步思想。1921年参与创建
罗马尼亚共产主义青年联盟(1949年改称罗马尼亚劳动青年联盟,1965年改称罗马尼亚共产主义青年团),负责组织工作。1927年—1928年为罗马尼亚社会民主党党员,1928年—1930年10月为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工人党党员,1928年任
布加勒斯特的格里维察铁路工厂工会书记。1932年7月加入罗马尼亚共产党(1948年—1965年称罗马尼亚工人党)。1933年任布加勒斯特工会委员会书记。
1932——1933年,杜米特鲁·彼特列斯库与
格奥尔基·乔治乌-德治、康斯坦丁·东恰、
格奥尔基·斯托伊卡、
基伏·斯托伊卡、
格奥尔基·瓦西利基、伊利耶·平蒂列等人领导了
罗马尼亚铁路和石油工人大罢工。1933年2月14日因参加领导格里维察二月大罢工(又被称为“格里维察的二月战斗”),被
罗马尼亚大资产阶级反动政府逮捕,1933年8月19日被判处终身苦役,1934年6月4日被
克拉约瓦军事法庭判处15年有期徒刑,先后被关押在吉拉瓦、瓦卡雷什蒂和克拉约瓦监狱。
流亡苏联
1935年1月3日,杜米特鲁·彼特列斯库和康斯坦丁·东恰、格奥尔基·瓦西利基成功地从克拉约瓦中央监狱越狱,并在党组织和红色济难会的帮助下逃出罗马尼亚,先后流亡
捷克斯洛伐克和
苏联。他们是最早从戒备森严的监狱越狱成功的共产党人,这段传奇经历使他们被奉为英雄。
1935年—1938年,彼特列斯库在莫斯科的
列宁主义国际高等政治教育学院学习,列宁学院是
共产主义国际为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培养领导干部和革命人才的高级党校。1935年6月—1943年11月在莫斯科的
罗马尼亚自由广播电台和苏联外国文书籍出版社罗马尼亚语编辑部工作,1939年秋在苏联红军总政治部第七局从事分化、瓦解敌军的工作。
在
苏联的罗马尼亚共产主义流亡分子以
安娜·波克尔和罗马尼亚自由广播电台为中心形成了“
莫斯科局”,他们每个人:杜米特鲁·彼特列斯库、沃尔特·罗曼、
列昂廷·拉乌图、康斯坦丁·东恰、马诺莱·H·马诺莱、
彼得·博里勒、列昂廷·蒂斯曼内亚努,他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但保持不变的共同目标:服务于共产主义思想和对斯大林的崇拜。
军事活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杜米特鲁·彼特列斯库积极投身反
法西斯主义斗争,参与筹建共产党领导下的正规军事力量。1943年10月参与组建
罗马尼亚“图多尔·弗拉迪米雷斯库”第一志愿步兵师(今驻特尔古穆列什第6坦克师),杜米特鲁·彼特列斯库任师政治部主任,被授予
少校军衔,负责部队的政治教育和文化工作,为未来的罗马尼亚
人民军奠定了基础。1943年12月1日—1945年5月9日任罗马尼亚“霍里亚、克洛什卡和克里桑”第二志愿步兵师(今驻
布加勒斯特第37机械化师)政治委员,并被授予
中校军衔。1944年8月返回罗马尼亚。
1944年12月6日—1945年2月28日任
罗马尼亚战争部(陆军部)副国务秘书。1945年10月2日—1947年8月6日任罗马尼亚
武装部队副总监察长,1947年7月14日晋升为陆军少将,1947年8月6日任武装部队总监察长,主管军队的教育、训练和督察以及文化和宣传鼓动工作,1945年—1948年兼任《陆军之声》报社社长。1948年7月25日任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武装部队部国务秘书,晋升为
中将,1948年7月25日—1949年2月7日兼任罗马尼亚人民军总政治部主任。1949年12月15日以中将军衔转为预备役。
政治沉浮
1948年—1951年4月任
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教育和文化部长。1948年2月23日在罗马尼亚工人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罗共“六大”)上当选为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候补委员。1949年7月5日—1949年12月28日任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大国民议会主席,1950年1月24日在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全会上被增补为工人党中央委员。1950年1月24日—1952年5月27日任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组织局委员。1950年1月26日—1950年5月29日再次任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大国民议会主席。1951年1月14日—1952年3月9日任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国家供应委员会主席(部长级)。1952年3月9日—1955年10月3日任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财政部长。1955年10月4日—1956年5月26日任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副主席。
1955年12月28日在
罗马尼亚工人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罗共“七大”)上落选,未被选入党的中央委员会。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罗马尼亚和
苏联就反对个人崇拜和去斯大林化产生矛盾和对立,罗苏两党关系开始出现紧张。在党内路线斗争和权力博弈中,彼特列斯库因其“苏联背景”并涉及“
约瑟夫·基希涅夫斯基康斯坦丁内斯库分裂主义集团”被解除党内外一切领导职务,此后赋闲蛰居近10年之久。
1965年3月,
尼古拉·齐奥塞斯库上台后,杜米特鲁·彼特列斯库被重新起用,并在复出四年后进入党和国家最高权力决策层。1965年7月24日在
罗马尼亚共产党第九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罗共中央候补委员。1965年12月30日—1968年2月9日任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家劳动保护委员会主席(部长级)。1968年2月9日—1969年3月13日任劳动部第一副部长。1968年4月3日—1969年3月15日任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家储备总局局长。1968年11月当选为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团结阵线(1980年1月改称社会主义民主和团结阵线)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69年3月13日当选为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务委员会副主席。1969年8月12日在
罗马尼亚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中央政治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常设主席团委员。
杜米特鲁·彼特列斯库是罗马尼亚大国民议会代表,1948年3月28日—1952年11月30日当选为戈尔日选区大国民议会代表,1969年3月2日当选为
布加勒斯特市自由公园选区大国民议会代表。1956年5月26日—1969年3月13日任大国民议会经济和财政委员会秘书。
在罗共“十大”期间,杜米特鲁·彼特列斯库批判了
格奥尔基·乔治乌-德治的“个人
迷信”,对前乔治乌-德治政权的罪行进行了特别猛烈的攻击。
在罗共十届一中全会上,杜米特鲁·彼特列斯库和
格奥尔基·帕纳都是被新选进罗共中央最高领导机构(主席团、执行委员会和书记处)的,成为闪耀一时的新起之星,而一些与乔治乌-德治有着过份密切联系的“老人”则纷纷落马,如:
格奥尔基·阿波斯托尔、
基伏·斯托伊卡、亚历山德鲁·莫吉奥罗什、
彼得·博里勒、亚历山德鲁·伯尔勒迪亚努等人。政治观察家们认为,党的领导机关的新人选进一步加强了
尼古拉·齐奥塞斯库的地位,保证了已经抱作一团的党领导甚至团结得更加紧密。
1969年9月13日,罗共中央政治执行委员会委员、常设主席团委员、
罗马尼亚国务委员会副主席、社会主义团结阵线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杜米特鲁·彼特列斯库在
布加勒斯特病逝,享年63岁。
荣誉
杜米特鲁·彼特列斯库曾荣获
苏联保卫祖国奖章、
红星勋章、
苏德战争战胜
德国奖章,
捷克斯洛伐克一级“战争十字”奖章,1947年被授予罗马尼亚三级“
勇敢的米哈伊”勋章,1949年被授予二级劳动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