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奥尔基·阿波斯托尔
格奥尔基·阿波斯托尔
格奥尔基·阿波斯托尔(Gheorghe Apostol,1913年5月16日,图多尔·弗拉迪米雷斯库—2010年8月21日,布加勒斯特),前罗马尼亚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著名的罗共“六君子”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党务和国务活动家、共产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的杰出战士。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政治执行委员会委员、常设主席团委员,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大国民议会主席、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
人物传记
早期政治活动
1913年5月16日出生在加拉茨县图多尔·弗拉迪米雷斯库乡的一户农民家庭。曾在罗马尼亚国营铁路公司的职业技术学校接受培训,1927—1931年在加拉茨的铁路修配厂当工人。1929年加入罗马尼亚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参加工人运动,1932—1933年的罗马尼亚铁路工人和石油工人大罢工期间,结识了工人运动领袖、共产党人格奥尔基·乔治乌-德治,参加了罗共领导的地下革命活动,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1934年加入罗马尼亚共产党,并被选为铁路工人中央行动委员会副书记,负责加拉茨地区铁路工会和左派政治团体的联络工作,后以参加格里维察铁路罢工的罪名被反动当局逮捕。获释后,1936年被选为罗马尼亚民主自由青年联盟(罗马尼亚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主席。1936年12月被逮捕,1937年2月25日被军事法庭以从事共产主义活动和危害公共安全的罪名判处有期徒刑3年6个月,并处罚金30000列伊,先后在加拉茨、多夫塔纳监狱服刑。1940年6月获释出狱后,进入加拉茨州党委担任领导工作,同年再度被捕,先后被关押在米耶尔库雷亚丘克、卡尔卡拉监狱,1941年5月28日被关进特尔古日乌集中营。服刑期间,他见到了埃米尔·波德纳拉希格奥尔基·乔治乌-德治基伏·斯托伊卡等人,他们后来都成为党的政治局委员。阿波斯托尔在狱中积极参加党的活动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学习,并协助乔治乌-德治开展工作,成为乔治乌-德治领导的监狱内的罗共党组织(罗共“监狱派”)的骨干成员。1944年8月,随着苏联红军逼近罗马尼亚边境,在党组织的营救下,阿波斯托尔等一批在押的共产党政治犯成功越狱,参加了罗马尼亚八·二三武装起义。
德治时代
全国解放后,格奥尔基·阿波斯托尔长期在党和工会组织担任领导工作。1945—1948年任罗马尼亚劳工总联合会总书记。1947年任罗马尼亚财政部金融监管专员。1948—1952年任罗马尼亚劳工总联合会主席。1945年9月当选为世界工会联合会总理事会理事和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1945年10月在罗马尼亚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当选为罗共中央委员。1948年2月,罗马尼亚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召开统一代表大会(罗共“六大”),两党合并为罗马尼亚工人党,阿波斯托尔在紧接着召开的罗马尼亚工人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1948年4月28日,在他和波德纳拉希、乔治乌-德治以及斯托伊卡的主导下,卢克雷奇乌·帕特勒什卡努被逮捕,因为他是在战后公开反对苏联控制的第一位共产党领导人。特奥哈里·乔治斯库、亚历山德鲁·德勒吉奇和约瑟夫·兰格茨主持对帕特勒什卡努的调查和审讯。
1948年4月7日—1948年6月11日、1950年9月6日—1951年4月5日、1952年3月26日—1952年6月6日三度当选为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大国民议会主席。1948年12月1日任国家机构简化和精简委员会委员。1952年6月2日—1954年4月21日任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副主席,1953年11月5日—1954年5月18日兼任农业和林业部长。1954年4月21日—1955年10月1日任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1955年9月27日—1961年3月8日任罗马尼亚总工会中央理事会主席。1961年3月21日—1967年1月3日任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在1955年12月罗马尼亚工人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罗共“七大”)和1960年6月罗马尼亚工人党第三次代表大会(罗共“八大”)上继续当选为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
乔治乌-德治的助手
阿波斯托尔是乔治乌-德治的亲密战友和最得力的政治助手,是党内以德治为首的“监狱派”的核心领导成员,奉行介于“斯大林主义”和“改良主义”的中间路线。因此在1953年以前,罗马尼亚没有脱离苏联的指挥。他和乔治乌-德治甚至取得了约瑟夫·斯大林的批准,动手除去了他们的党内对手安娜·波克尔,以及处决卢克雷奇乌·帕特勒什卡努。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罗马尼亚领导人在很大程度上反对赫鲁晓夫和去斯大林化,同时开展自身的改革,并试图切断与苏联的大部分经济联系,还清洗了亲赫鲁晓夫的约瑟夫·基希涅夫斯基康斯坦丁内斯库,以排除干扰。罗马尼亚的国家工业化、电气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都与他密切相关。在领导工会工作期间,切实关心和维护工人们的利益,大力改善工人的待遇和福利,在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反对“左”倾过火行为。
第一书记
1954年4月,原定于当年召开的罗马尼亚工人党第二次代表大会被推迟一年,参照约瑟夫·斯大林去世后的苏联经验和模式(斯大林逝世后,苏共形成了马林科夫、拉夫连季·贝利亚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的“三驾马车”的领导格局,马林科夫专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同时不再兼任中央第一书记,由赫鲁晓夫任第一书记,主持书记处的工作)。1954年4月19日,罗工人党中央全会强调“集体领导”的原则,实行党政分开的领导体制,改组了政治局和书记处,调整了领导人的分工,乔治乌-德治效仿马林科夫,不再担任罗马尼亚工人党总书记,专任部长会议主席。书记处由格奥尔基·阿波斯托尔、尼古拉·齐奥塞斯库、米哈伊·达列亚、亚诺什·法泽卡什四人组成,取消总书记的称谓,改设第一书记,阿波斯托尔接任这一职务,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和政治局会议,主管书记处,成为党的名义上的第一把手(事实上,乔治乌-德治仍是至高无上的领袖,一个真正的、令人畏惧的独裁者)。直到1955年10月,乔治乌-德治意识到权力的来源是中央书记处书记,因此又重新担任第一书记(当时的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成功废黜了马林科夫),正式收回了党的领导权。
按照国际共运不成文的惯例,在这种情形下,阿波斯托尔实际上被视为乔治乌-德治的接班人。在此期间,以阿波斯托尔、乔治乌-德治为首的罗共中央反对赫鲁晓夫借去斯大林化干涉各兄弟国家和兄弟党的内部事务,开始确立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政策,并着手进行经济改革的尝试,试图摆脱对苏联的经济依赖。1956年“匈牙利十月事件”,罗马尼亚赞同苏联出兵平息布达佩斯的骚乱。但是,苏联武力镇压“波匈事件”和纳吉·伊姆雷的悲剧也刺激了罗马尼亚领导人的政治神经,苏联在罗马尼亚的军事存在增加了他们的不安全感。之后,他们不断要求苏联从罗马尼亚撤出所有驻军(1958—1964年,苏联从罗马尼亚陆续撤走所有军队和在军事、安全机构的顾问)。
两个人的对决
1964年起,格奥尔基·乔治乌-德治的健康日益恶化,阿波斯托尔以乔治乌-德治的第一接班人自居,被视作未来的领袖。乔治乌-德治指派阿波斯托尔代表罗马尼亚政府去参加印度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的葬礼,事实上等同于宣布任命他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但此时,他的地位受到了新崛起的尼古拉·齐奥塞斯库的挑战。扬·毛雷尔更是极力反弹,向病床上的乔治乌-德治进言,并集结势力拥护代表中间立场的齐奥塞斯库,以确保阿波斯托尔不会在乔治乌-德治死后对他们构成威胁。1965年3月19日,乔治乌-德治与世长辞,在中央政治局内,随即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权力争夺战,除格奥尔基·阿波斯托尔外,尼古拉·齐奥塞斯库、亚历山德鲁·德勒吉奇均向权力宝座发起冲刺。这场权力之争主要是阿波斯托尔和齐奥塞斯库之间的对决。关键时刻,尼古拉·齐奥塞斯库得到扬·毛雷尔埃米尔·波德纳拉希这两位政治局中最具分量的元老级委员的支持,阿波斯托尔最终败北,这使他从此同齐奥塞斯库和毛雷尔结下很深的嫌隙。
不过,阿波斯托尔并没有辞职,也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满。他在1991年接受采访时说,“我没有权欲,关于1965年的那件事,如果我想不惜任何代价,我会成功,但就得冒着破坏党及其领导的团结的风险。”
齐奥塞斯库时代
1965年7月在罗马尼亚共产党第九次代表大会上,格奥尔基·阿波斯托尔当选为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政治执行委员会委员、常设主席团委员,并继续担任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此后,他和其他乔治乌-德治时代的“大老”一样,逐渐被边缘化。虽然他经常参加重要的国务和庆典活动,但他的实际地位却不断下降,权力被削弱。1967年1月3日被解除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职务,1967年12月9日—1969年3月13日任罗马尼亚总工会中央理事会主席,1969年4月7日—1970年5月4日任国防委员会委员,1969年9月8日—1975年3月19日任国家物资储备总局局长。在此期间,尼古拉·齐奥塞斯库培植亲信、重用家族成员,清除政治局中乔治乌-德治时代的一些“老近卫军”。
贬黜外放
格奥尔基·阿波斯托尔一直就是齐奥塞斯库的反对者和主要政敌,多次批评齐奥塞斯库的一系列政策,指责他违背乔治乌-德治的传统和路线,因此首当其冲。1969年8月罗共“十大”,阿波斯托尔被排除在常设主席团和政治执行委员会之外。此后,他与齐奥塞斯库的矛盾进一步升级,1975年3月以存在“道德上的偏差”为由被解除了国家物资储备总局局长职务,只是由于埃米尔·波德纳拉希的保护,被外放为驻拉丁美洲国家的特命全权大使。1977年5月5日—1983年5月27日任罗马尼亚阿根廷大使,1977年5月5日—1989年3月27日任罗马尼亚驻乌拉圭东岸共和国大使,1983年9月12日—1988年8月17日任罗马尼亚驻巴西联邦共和国大使。1988年,他又因在驻巴西大使任上公开批评尼古拉·齐奥塞斯库的政策而被召回国。
格奥尔基·阿波斯托尔是罗马尼亚大国民议会代表,1946—1948年为胡内多阿拉选区国民议会议员,1948—1957年为胡内多阿拉州胡内多阿拉县选区大国民议会代表,1957—1965年为加拉茨县东加拉茨选区大国民议会代表,1965—1969年为加拉茨县南加拉茨第1选区大国民议会代表,1969—1975年为加拉茨县东加拉茨第1选区大国民议会代表。
1989年3月,格奥尔基·阿波斯托尔、康斯坦丁·珀尔伏列斯库、亚历山德鲁·伯尔勒迪亚努等六位罗共元老联名上书罗共中央,批评尼古拉·齐奥塞斯库的现行政策导致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危机,要求改变现状,公开信经英国广播公司(BBC)电台、自由欧洲电台美国之音播出后,在国内外引起极大反响。阿波斯托尔涉嫌充当外国间谍和帝国主义的宣传工具,随即被软禁,公安机关不断地对他进行审讯,希望他承认自己是“苏联间谍”。1989年12月22日,罗马尼亚政局发生剧变,齐奥塞斯库政权倒台,阿波斯托尔被解救出来。
晚年
格奥尔基·阿波斯托尔多次表达他对剧变后罗马尼亚的许多方面的反感和厌恶。作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罗马尼亚教条式的斯大林主义和寡头政治的代表,他与尼古拉·齐奥塞斯库之间冲突并非基于意识形态之争。只是他空有野心而能力平庸,充其量不过是马林科夫一类的人物。阿波斯托尔参与六人当年联名上书的目的旨在反对齐奥塞斯库的“个人迷信”和结束其错误政策,挽救党和国家的命运,并非要改变罗马尼亚的社会主义制度,但“六君子”的公开信的确成为罗马尼亚剧变的导火索。阿波斯托尔试图通过改良主义继续维持罗共占主导地位的国家体制,西尔维乌·布鲁坎指责他屈服于党委审讯的压力,这种观点促使他无法在1989年罗马尼亚革命后重新融入主流政治。1990年,他曾于伊利耶·维尔德茨等人另组社会主义朝鲜劳动党,但影响力有限,很快就消亡了。
2010年8月21日格奥尔基·阿波斯托尔病逝于布加勒斯特,享年97岁。有三次婚姻,有三个孩子和四个孙子,分别居住在国内外。
荣誉
格奥尔基·阿波斯托尔曾荣获罗马尼亚王冠勋章骑士勋位(1947年)、一级“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之星”勋章(1953年)、一级劳动勋章、一级“保卫祖国”勋章、“从法西斯主义枷锁下解放祖国”奖章、“石油工人和铁路工人英勇斗争25周年”纪念奖章(1959年)、一级“八·二三”勋章(1959年)、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和“镰刀和铁锤”金星勋章(1963年)、“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武装部队建立20周年”纪念奖章(1964年)、罗马尼亚一级“图多尔·弗拉迪米雷斯库”勋章(1966)。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传记
晚年
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