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米尔·波德纳拉希
埃米尔·波德纳拉希
埃米尔·波德纳拉希(英语:Emil Bodnăraș,罗马尼亚语:Emil Bodnăraș;1904年2月10日,雅斯洛沃茨—1976年1月24日,布加勒斯特)前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党务和国务活动家,罗马尼亚革命元老、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老战士、罗马尼亚人民武装力量的主要缔造者和卓越的军事统帅。
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副主席兼武装部队部部长、运输和邮政部长、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政治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常设主席团委员,罗马尼亚国务委员会副主席、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罗马尼亚人民军大将。
人物传记
早年军事生涯
1904年2月10日生于布科维纳公国的雅斯洛沃茨(当时隶属奥匈帝国,今在罗马尼亚苏恰瓦县)的一个信仰东正教的农民家庭。父亲扬·波德纳拉希(1871年8月14日-1924年3月31日)是乌克兰裔,母亲伊丽莎白·波德纳拉希是德国裔(1879年3月2日-1958年6月22日)。弟弟马诺累·波德纳拉希(1909年7月4日-1985年9月9日)是一名专业摄影师、革命者、共产党人,解放后曾任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文化和体育运动委员会主席、罗马尼亚奥林匹克及体育委员会主席。
1924年,埃米尔·波德纳拉希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肯普隆格的“德拉戈什·沃达”学园,1927年以第一名的名成绩毕业于雅西“亚历山德鲁·伊万·库扎”大学法学院,随后进入蒂米什瓦拉军官学校。1930年再次以第一名成绩毕业于布加勒斯特炮兵学院。从军校毕业后,波德纳拉希晋升为炮兵中尉,在切尔诺夫策驻军任职,后因与军中的罗马尼亚王室成员发生冲突,被迫中止了其炮兵指挥官的军事生涯,调往比萨拉比亚驻军,1931年被分配到扬·里泽斯库上校指挥的第12炮兵团
作为青年军官,波德纳拉希同情工人运动,在比萨拉比亚,他开始与共产党人接触,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1932年2月,他脱离军队,偷渡罗苏边境的德涅斯特河投奔苏联。1932年—1935年间,波德纳拉希先后在莫斯科和阿斯特拉罕工作。在莫斯科,波德纳拉希进入苏联特殊服务高等学院学习。从此,波德纳拉希走上共产主义革命道路。
革命活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埃米尔·波德纳拉希先后到过德国瑞士捷克斯洛伐克。1935年,波德纳拉希潜回罗马尼亚,为苏联军事情报总局—“格鲁乌特种部队”( GRU )搜集军事情报,同年5月被捕,以“和平时期开小差”和“盗窃文件”的罪名被判处10年劳役,后经重新审判和定罪量刑,减为5年徒刑,先后被关押在布拉索夫、多夫塔纳和卡兰塞贝什监狱。在有“罗马尼亚巴士底”之称的多夫塔纳监狱中,他结识了罗共领导人格奥尔基·乔治乌-德治,1940年正式加入罗马尼亚共产党,并成为党内“监狱派”的核心骨干。1942年11月12日从卡兰塞贝什获释出狱后转移到加拉茨,在他的弟弟马诺累的帮助下,在加拉茨、布泽乌和布拉索夫以做瓷砖、水泥和生石灰生意为掩护,继续从事革命工作,积极开展反法西斯主义斗争。
1944年4月初,波德纳拉希前往布加勒斯特,与康斯坦丁·珀尔伏列斯库、约瑟夫·兰格茨取得联系,参加重建罗马尼亚共产党的组织。期间,波德纳拉希介入党内斗争,参与了对党的总书记斯特凡·福里什的清洗,他自称有克里姆林宫的授权(约瑟夫·斯大林对各国共产党本土派素无好感),批判“国内派”的福里什不同意在战争期间开展游击运动和举行武装起义是在反动派面前的“怯懦”,指控福里什是叛徒和警察机关的代理人。罗共中央在波德纳拉希、珀尔夫列斯库、兰格茨的主导下将福里什罢黜(1946年被秘密处决,1968年平反),推举尚在狱中的乔治乌-德治为总书记,并向狱中的乔治乌-德治传递消息。同时还成立了由珀尔伏列斯库、兰格茨和波德纳拉希组成的狱外三人领导小组(三驾马车),主持临时中央的工作,波德纳拉希为罗共军事领导人。
八·二三革命
1944年8月受党的委托,参与组织营救乔治乌-德治等人越狱,并作为罗共组织“八·二三”反法西斯武装起义的领导小组成员之一和罗共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爱国卫队”总司令,为组织党的军事机构、指导爱国军官以武力推翻安东内斯库,I.军事法西斯独裁统治、驱逐纳粹德国侵略军作出了贡献。
在起义中,波德纳拉希成功劝说国王米哈伊一世支持他们。起义计划原定于1944年8月28日举行,后获悉扬·安东内斯库于8月23日去王宫逼迫国王批准他在总动员基础上继续进行法西斯主义战争(总体战)的措施,于是武装起义的时间提前。1944年8月23日下午,波德纳拉希率领爱国卫队在王宫设伏逮捕了法西斯军人政府首脑扬·安东内斯库元帅和米哈伊·安东内斯库,包括内务部长和战争部长在内的安东内斯库政府成员也一一被捕。同时,爱国卫队和布加勒斯特的政府卫戍部队迅速包围首都地区的德军军事目标,占领了部长会议、内务部、战争部、电讯局、警备司令部等要害部门。当晚11点电台广播了罗共同意的国王宣言,结束法西斯主义专政,退出轴心国集团,当晚即成立了由民族民主阵线各政党组成的政府。
此后,全部军队调转枪口反对纳粹德国。1944年8月26日,罗马尼亚武装起义力量把德国联邦国防军全部赶出首都。罗军在武装工人的支持下,在各个地区同时取得胜利,从而大大加快了苏联红军解放罗马尼亚全境的步伐。9月12日,仍由资产阶级把持的政府在莫斯科与苏、美、英等国签订了军事停战协定,承担立即参加对法西斯德国作战的义务。到10月25日,罗马尼亚全境宣告解放。此后,罗马尼亚军队与苏联红军一道,参加了解放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的战斗,直到彻底打败阿道夫·希特勒德国。
罗马尼亚“八·二三”起义的胜利,为结束法西斯主义专政,退出反苏战争,继而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创造了条件,为罗马尼亚国家和人民生活的重大变革开辟了道路,使罗赢得了真正的独立。作为起义主要领导人和军事行动总指挥的波德纳拉希功不可没。
人民军统帅
1945年10月21日在罗马尼亚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当选为罗共中央委员。1948年2月在罗马尼亚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罗马尼亚共产党与罗马尼亚社会民主党合并为罗马尼亚工人党,波德纳拉希当选为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1955年12月罗马尼亚工人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罗共“七大”)和1960年6月罗马尼亚工人党第三次代表大会(罗共“八大”)上,波德纳拉希均当选为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
1945年3月6日—1947年11月5日,在以彼特鲁·格罗查博士为总理的民主联合政府任秘书长,负责兼管情报部门和安全部队,1946年12月1日—1947年11月5日任部长会议主席办公室国务秘书。1946年11月当选为大国民议会代表。1947年11月5日—1947年2月29日任罗马尼亚民主联合政府战争部长(陆军部长),1947年11月5日被授予陆军上将军衔。1947年12月30日—1955年10月3日任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武装部队部部长,并兼任武装部队部军事委员会主席。1951年10月3日晋升为大将。1952年4月任武装部队最高军事委员会委员。
波德纳拉希作为罗马尼亚人民军队的主要缔造者和卓越统帅,在担任罗马尼亚国防部长期间,对政府军和爱国卫队进行整编和改造,建立了罗共领导下的工人阶级性质的国家武装力量—罗马尼亚人民军;选派大批党员和进步青年赴苏联各军事院校学习,为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培养人才;推行军队“政治化”,建立政治委员制度和军队政工机关,加强党对国家武装力量的领导。在此期间,与时任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总政治部主任的尼古拉·齐奥塞斯库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实力人物
1954年8月20日—1955年10月4日任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副主席,1955年10月4日—1957年3月19日任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1957年3月20日—1965年8月20日任部长会议副主席,1957年3月20日—1959年4月27日兼任运输和邮政部长。1965年8月21日—1967年12月8日任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
1965年7月在罗马尼亚共产党第九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罗共中央政治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治执委会常设主席团委员。1967年12月9日任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务委员会副主席。1969年4月7日—1976年1月24日兼任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1969年8月在罗马尼亚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仍当选为罗共中央政治执行委员会委员、常设主席团委员。1974年3月,罗马尼亚大国民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在保留国务委员会的条件下设立共和国总统职务,尼古拉·齐奥塞斯库任总统兼国务委员会主席,波德纳拉希继续当选为国务委员会副主席。1974年11月在罗马尼亚共产党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罗共中央政治执行委员会委员。
1946年11月19日当选为罗马尼亚肯普隆格选区国民议会议员,1948年—1952年当选为肯普隆格选区大国民议会代表,1952年—1957年当选为苏恰瓦州苏恰瓦选区大国民议会代表,1957年—1961年当选为苏恰瓦州肯普隆格选区大国民议会代表,1961年—1965年当选为雅西州普耶斯蒂第6选区大国民议会代表,1965年—1969年当选为雅西州雅西-西北第1选区大国民议会代表,1969年—1975年当选为雅西县雅西-西北第1选区大国民议会代表,1975年当选为苏恰瓦县苏恰瓦第1选区大国民议会代表直至1976年去世。
荣誉
埃米尔·波德纳拉希曾荣获匈牙利勋章(1947年)、捷克斯洛伐克一级白狮勋章(1947年)、罗马尼亚一级劳动勋章(1948年)、一级“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之星”勋章(1948年、1952年)、一级“保卫祖国”勋章(1949年)、一级军事功勋勋章(1955年)、一级“八·二三”勋章(1959年)、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和“镰刀和铁锤”苏联英雄金星奖章(1959年)、“罗马尼亚工人党(共产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奖章(1961年)、“全国解放二十周年”纪念奖章(1964年)、“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武装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二十周年”纪念奖章(1964年)、一级图多尔·弗拉迪米雷斯库勋章(1966年)、“全国解放二十五周年”纪念奖章(1969年)、罗马尼亚英雄称号和社会主义胜利勋章(1971年)。波德纳拉希在访问苏联期间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和金星勋章。
政治常青树
参与决策
在四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波德纳拉希从一名普通的青年军官成长为罗马尼亚党、国家和军队的重要领导人,长期领导社会主义罗马尼亚的国防建设,并参与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致力于罗马尼亚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维护罗马尼亚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政治活动
波德纳拉希堪称罗马尼亚政坛和军队的“常青树”,无论国内外风云如何变幻,他始终保持着在罗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的地位。在乔治乌-德治时代(1947年—1965年),他是乔治乌-德治的亲密战友和得力助手之一。早在1944年4月4日,罗共中央采取断然措施,撤销总书记斯特凡·福里什的职务并将他开除出中央委员会时,正是波德纳拉希通过武力夺权的方式逼迫福里什在辞职书上签字并让位于乔治乌-德治。在1946年11月19日罗马尼亚大选中,以罗共为首的罗马尼亚人民民主阵线赢得胜利,加强了格罗查左翼政府的执政地位,波德纳拉希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罗马尼亚从君主立宪制社会主义共和国过渡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波德纳拉希领导粉碎了1947年7月14日国家农民党反革命政变,清除了反动派敌对分子。
在以后的历次党内斗争中,波德纳拉希一直都是乔治乌-德治的忠实支持者。罗共执政后,他协助乔治乌-德治处理许多党务和国务工作,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发挥着关键作用。1952年他支持乔治乌-德治反对安娜·波克尔。1956年“匈牙利十月事件”后,他作为罗马尼亚党政代表团主要成员,随乔治乌-德治于同年11月访问匈牙利,同卡达尔·亚诺什讨论局势问题,并且抑制罗马尼亚一侧的匈牙利族人对匈牙利国内反对派的支持。波德纳拉希在促成1958年赫鲁晓夫最终决定苏联从罗马尼亚撤军的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1957年又支持乔治乌-德治反对约瑟夫·基希涅夫斯基康斯坦丁内斯库
晚年
1965年3月,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第一书记、国务委员会主席格奥尔基·乔治乌-德治逝世后,围绕接班人的问题,作为中央政治局中最有影响力的成员之一和军队元老,波德纳拉希极力支持尼古拉·齐奥塞斯库,使其得以击败格奥尔基·阿波斯托尔和亚历山德鲁·德勒吉奇,从而奠定了齐奥塞斯库的总书记的地位。在齐奥塞斯库时代(1965——1989),波德纳拉希一直是齐奥塞斯库的忠实合作者和中央领导集团核心成员之一,先后被委以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和国务委员会第一副主席的重任,并一度成为仅次于尼古拉·齐奥塞斯库和扬·格奥尔基·扬·毛雷尔的“第三号人物”。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他作为罗共领导集团中硕果仅存的乔治乌-德治时代的“老近卫军”,在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依然具有相当的影响力,直到他在1976年逝世。
访问中国
埃米尔·波德纳拉希曾于1959年10月率罗马尼亚党政代表团来华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活动。1964年3月随罗马尼亚工人党(共产党)中央代表团访华,参与调停中苏矛盾。1966年5月率罗马尼亚党政代表团访中国,1970年6月率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大国民议会和国务委员会代表团访问中国。1972年4月率罗马尼亚政府军事代表团对中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1973年9月率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代表团对中国进行非正式友好访问。
逝世
1976年1月24日,埃米尔·波德纳拉希在布加勒斯特病逝,享年72岁。罗马尼亚党和政府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委员会、大国民议会和政府在讣告中称他是“罗马尼亚工人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老战士,党和人民的忠实儿子,争取社会主义事业、争取社会主义祖国巩固和繁荣的忠诚战士。”讣告说:“埃米尔·波德纳拉希同志是罗马尼亚共产党和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杰出干部,他忘我地、忠诚地和热情地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为实现罗马尼亚人民自由和社会进步的最崇高理想所进行的斗争,献给了繁荣社会主义祖国的事业。”
波德纳拉希同志治丧委员会马尼亚·曼内斯库等同志组成。波德纳拉希同志治丧委员会宣告:罗马尼亚劳动人民将在一月二十六日和二十七日在罗马尼亚大国民议会大厅向波德纳拉希同志的遗体告别。追悼会将在一月二十七日举行。这一天,全国将下半旗,并停止一切娱乐和体育活动。
一月二十七日,尼古拉·齐奥塞斯库埃列娜·齐奥塞斯库、罗共中央政治执行委员会委员和候补委员、罗马尼亚共产主义和工人运动老战士、罗共中央委员、国务委员会和政府成员、社会主义民主和团结阵线全国委员会委员、大国民议会代表、中央机关和社会团体负责人、罗马尼亚武装部队将领和军官、各界代表参加了追悼大会,马尼亚·曼内斯库、康斯坦丁·珀尔伏列斯库、埃米尔·博布、扬·约尼查等罗党政军领导人先后致悼词,盛赞他的功绩。
老炮兵魂归故里
波德纳拉希逝世后,没有和他的老战友们一样,葬在布加勒斯特“自由公园”的“为人民、祖国的自由和社会主义而斗争的英雄纪念碑”下方圆形大厅(已故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陵墓)内。按照波德纳拉希的遗愿,遗体被送回他的家乡苏恰瓦县雅斯沃洛茨乡安葬。苏恰瓦县米利索提市在1976年9月7日—1996年5月20日被命名为“埃米尔·波德纳拉希”市。
波德纳拉希的遗体放置在一个固体金属制成的棺内,葬于苏恰瓦教会公墓里由他自己出资修建的墓地中。他在世时,曾为家乡贡献颇多,铺设了柏油道路,兴建了教堂、工厂和文化中心,还向教会图书馆捐赠了20万册图书。或许是叶落归根、魂归故里;亦或者是这位出色的炮兵指挥官出身,多年宦海沉浮,有着敏锐的政治嗅觉和政治洞察力的老将预感到了什么,我们已不得而知。罗马尼亚政局在他去世十三年后发生剧变,社会主义制度遭到颠覆,尼古拉·齐奥塞斯库夫妇被处决,他的那些已故战友们被迁出了陵墓。如今,他仍静静地长眠在家乡的教会墓地,村中的文化中心前矗立着他的半身雕像。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传记
早年军事生涯
革命活动
八·二三革命
人民军统帅
实力人物
荣誉
政治常青树
参与决策
政治活动
晚年
访问中国
逝世
老炮兵魂归故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