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大春,字景山,原名大经,
施秉县人。
爱新觉罗·旻宁十三年(1833年)出生于施秉县的施家冲(现城关镇南门村)。凭借过人的勇敢和机智,在镇压
太平天国运动中,屡建奇功。被清廷授予“冲勇巴图鲁”称号,被晚清国学大师
俞樾(
章太炎的老师、
俞平伯的祖父)誉为晚清“中兴名将”。他十七岁当兵,二十七岁任
参将,二十八岁任总兵,四十一岁担任
福建省陆路提督、
福州船政局轮船统领、代理
福建水师提督,四十六岁任湖南提督。光绪十七年(1891年)病逝在
建宁县总兵任上,终年59岁。
正文
人物生平
官至
从一品的晚清提督罗大春将军,是为中国近代海军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和在
台北市开发史上立下卓越功勋的人物。但是,由于他是镇压
太平天国运动的重要将领,多年来,既没人深入研究他,也很少宣传他。因此,他的事迹几乎被历史的烟尘所淹没。现在该抹去这些烟尘了。
据说,罗大春是母亲梦遇
仙人赠
仙桃市而怀上他的。他一出生就有了奇异的征兆:门前的一棵梓木树竟然盘旋而长,长成
麒麟的样子。然而,这些异兆并没有给他带来一个美好的童年。由于父亲官司缠身而家道中落,他八岁时便辍学在家。十一岁时,母亲病逝。为了安葬母亲,父亲卖掉了家里的所有田产。十三岁,他便孤身一人外出闯世界。上贵阳、下四川、闯
云南省、去缅甸。十六岁回到家时,他已无家可归了——父亲在外飘荡未归,家里的几间旧房子已被父亲卖给别人了。为了生存,他毅然踏上了当兵吃粮的路。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正是少年的磨难和闯荡,造就了他一往无前的胆略和机敏灵动的智慧。正是凭着他的胆略和智慧,使他在日后的枪林弹雨、血雨腥风中,一步步走向人生的辉煌。
罗大春当兵也历尽坎坷。先是听说
湖南省三合会起义,官军招兵,他就往湖南跑。等他跑到湖南时,三合会起义已被平定,人家不招了。又听说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合会起事,广西招兵,他又往广西跑。一路上,他既无同伴又无盘缠,而且还身患重病。但他凭着过人的毅力和坚韧,终于在古州(
榕江县)遇到了为官军运输弹药粮食的
民工队,成了一名临时运输队员。因为没有熟人保荐,他当不了兵,只能当一个临时工。由于清兵屡战屡败,指挥官没办法,只得下令:“无论长夫余丁,有能奋勇杀贼立功者,赏与兵士同。”这给罗大春的命运带来了转机。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九年(1849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罗大春在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金田村,第一次参加了对三合会起义军的战斗。战斗中他机智勇敢,立下战功。战后,他不仅得到四十两银子的奖赏,还马上转为正式士兵。但长官认为他的名字“大经”与“大惊”谐音,不吉利,给他改为大春。
此后,罗大春便凭着勇敢和机智,在与
太平军的战斗中崭露头角。仅仅十年时间,他就从一名普通士兵一跃成为勇冠三军的将军。
罗大春一生身经百战。然而,让罗大春在清军和太平军中都声名大震的则是阑干山、吕亭驿一战。
咸丰六年(1856年),
镇远古镇总兵
秦定三率领的三千人马被太平天国著名战将——英王陈玉成和
李昭寿率领的太平军包围。在弹尽粮绝、援军又被打败的情况下,时任记名守备的罗大春主动请缨,率部突围,为大军杀出一条血路。战斗中,他一马当先,部下将士拼死突围。结果不仅突出重围,还以少胜多,击溃了
太平军,摧毁了太平军四十多座营垒。
陈玉成、李昭寿丢弃战马,躲进
灌木丛中才得以脱身。这一仗,不仅使罗大春在清军中声名鹊起,太平军也把他当成劲敌,并悬赏捉拿他:“有能于两军相见生擒罗某以献者,与黄金一百,黄袍、长短褂各十袭。其兵也,立授
总督职;其官耶,于本职上陟三级。”对一个守备出此悬赏,在太平军的战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在清军围攻南京的战役中,九洑州是太平军在
长江北岸的一个重要堡垒,厄守在咽喉要道上,对清军的
江南大营造成很大威胁。清军多次进攻都打不下来,伤亡十分惨重。清军统帅只好派罗大春去攻打。他采取突然袭击、贴身近战的办法,对堡垒发动攻击。他此时虽然已晋升为中军
参将,仍身先士卒,第一个从炮洞中钻进去,攻破了
太平军的堡垒。从而消除了太平军对清军江南大营的威胁。为表彰罗大春的战功,清廷下旨授予他“冲勇
巴图鲁”称号(巴图鲁,
满语勇冠三军之将的意思)。据有关资料统计,
清代268年间,获此称号者仅有33人。
军纪严明,爱护百姓
罗大春军纪严明,爱护百姓是有口皆碑的。连与他素未谋面的
李鸿章都称赞他“勇敢善战且得民心”。
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军进攻
长沙市,罗大春所在的部队奉命前去救援。路过
湘潭市时,清军纪律松弛,抢劫奸淫,无恶不作。罗大春奉命前去维持秩序。他手执“信矢”,不仅严惩清军中为非作歹之徒,还将一百多名妇女安置在大营之中,派士兵彻夜巡逻保护。
在阑干山、吕驿亭之战中,清军被
太平军围困二十多天,即将弹尽粮绝。危急时刻,统帅
秦定三叫罗大春潜出军营,为部队筹集粮食弹药。由于罗大春的
黔军平时纪律严明,听说是罗大春来筹粮,当地百姓都纷纷把自己仅有的粮食献了出来。短时间内就筹到粮食一百一十石,还有三百多人主动为他运送粮食弹药。像这样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的部队,在清军中是极为少见的。
就是在罗大春被革职回家赋闲的时候,他仍然时常关心百姓的疾苦。每到年末岁尾,他都要到
衢州市的四乡去看看,发现有生活困难的他都要给予资助。因此,在他的第二故乡州,他也深受当地人民的爱戴,流传有许多他关爱百姓、带领百姓发展生产的故事。
咸丰四年(1854),陕甘总督被捻军包围在刘湖一带,罗大春所在部队奉命前去解围。顺利解围后,统帅
秦定三得到消息:盘踞在
霍邱县、
六安市一带,拥众三四十万的捻军陈玉部,似有归顺之意。秦定三决定招降陈玉,但他手下的将校谁也不敢去。而年仅22岁的罗大春挺身而出,毅然只身前往。当时罗大春虽然官职很低,但他的英勇善战,在捻军中已很有名气。到了陈玉营地后,他慷慨陈词,引古据今,舌战群雄。先后说服了陈玉的四个高级
谋士和四位高级将领,最后促使陈玉向秦定三投降,归顺清廷。由于招降了陈玉部,使占据六安的
太平军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不得不主动放弃六安。这次孤身劝降,充分显示了他过人胆识和出众的口才。
发展近代海军,功不可没
同治五年(1866年),
左宗棠奏请成立福建
马尾造船厂,“购机器、募洋匠、自制火轮兵船”。这对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壮大,具有里程碑意义。几年后,清廷决定成立
福州船政局轮船队,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海军。同治十二年(1873年),
福建省陆路提督、代理
福建水师提督罗大春,奉命担任第二任轮船统领,成了当时成军最早、战斗力最强的福建海军的“舰队司令”。作为福建海陆两军总司令兼舰队司令的罗大春,对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任
水师提督和轮船统领期间,除了认真训练,提高舰队的战斗力外,他还积极选派一些中下级军官前往英、法、德等国参观学习;将自己的
指挥舰“扬武”号改成训练船,作为
马尾船政学堂学员的实习基地,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许多后来在中国海军史上声名显赫的人物当时都是罗大春的部下。如后来担任
北洋水师右派总兵的
刘步蟾,当时是福建轮船“建威”号
管带;在
中日甲午战争中壮烈牺牲的
邓世昌,当时是福建轮船“琛海”号的大副。到1875年罗大春卸任时,自制轮船由接任时的8艘增加到15艘,总吨位达到2.2万吨,千吨以上的战舰达半数以上。而大名鼎鼎的北洋水师,则是1880年才建立的。有了
轮船的水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海军,由此看来,作为福建轮船第二任统领,罗大春在中国近代海军发展史上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同治十六年(1874年),
日本以两年多前的“
牡丹社事件”为借口,出兵入侵台湾。罗大春奉命赴台湾苏澳地区驻防,并进行“开山抚番”。这次台湾之行,罗大春虽然有些不情愿,但却成就了他一生不朽的功勋。
当时日本入侵
台南市,而罗大春驻防
台北市,与日本人没有正面接触,因此,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开山抚番”。开山,即开辟台北后山的道路;抚番,即招抚当时还未归顺清廷的台北地区的生番(少数民族)。罗大春到任后,立即开展工作。他主要采取:重用
陈辉煌等熟悉当地情况的当地人;改革修路记酬办法(将原来的按天记酬改为按所修路段的难易程度和工程量记酬);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富绅开垦荒地;推动清廷取消大陆人赴台和台湾人进入生番地区的禁令、对垦荒者给予资金支持等。在修路的同时,修筑兵站炮台。增加护卫的兵勇和修路的
民工,最多时,兵勇达到十五营,既巩固海防又保障道路畅通。对生番,则采取剿抚兼施、以抚为主的策略,道路修到哪里,抚番工作就开展到哪里。
由于措施得当,
台北市地区的“开山抚番”进展十分顺利。仅四个多月就修通了苏澳至
花莲县的二百里道路。这就是“
苏花公路”的前身,这条路现在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大力进行招商垦荒,1874年,仅
宜兰县地区就垦荒800甲,可开垦荒地,几乎开垦尽。同时,罗大春还捐资在苏澳地区兴办义学,开台北兴学教化之先河。为“淡、兰文风为全台之冠”(
沈葆桢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到1875年7月,经罗大春一年来的招抚垦荒,加上道路通畅,台湾北部的开发已初具规模。清廷为加强管理,决定在台湾北部设一府三县。将府治设在
艋舺,并将艋改名为“
台北市”。下辖“淡水”、“
新竹市”、“宜兰”三县。至此,台湾北部从苏澳到岐莱(
花莲县),就全面纳入了清廷的有效管理之中。对台湾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巩固海防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台湾通史》对此作出了高度评价:“开山之役,为台大事。而能聿观厥成者,则
沈葆桢创立之功,而闻、大春、光亮疏附之力也。”
在台湾苏澳地区,现留有“罗大春开路纪念碑”“罗大春开劈道路里程碑”“罗提督兴学碑”,其中,“罗大春开劈道路里程碑”被认为是台北南澳地区最有价值的古文物。
三落三起,跌宕人生
罗大春一生,三次遭革职又三次被起用。
第一次被革职是因为
杭州市失守。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一月,
太平军忠王李秀成率数十万太平军围攻杭州,使城内既缺弹药又无粮草。十一月二十七日,罗大春率部在望江门外与太平军战通宵,正在激战时,太平军已从凰山、清波两门攻进城来。罗大春只得率部突围,杭州失守。
巡抚王有龄在城破时自杀,清廷震怒。作为守城主要将领之一的记名总兵罗大春因此被革职查办。由于
左宗棠十分欣赏罗大春的才干,让他随营听候差遣。后来,在收复
建德市、杭州的战斗中罗大春又立战功,经左宗棠保奏,罗大春官复原职,任
漳州市总兵。
第二次被革职是在
同治十三年(1874年)。
日本以两年前“
牡丹社事件”为由出兵入侵台湾南部,占领牡丹社、
龟山一带。清廷派
沈葆桢为钦差,赴台办理防务。并派罗大春赴台,驻守台北苏澳地区。而罗大春当时不仅已正式担任
福建省陆路提督和
轮船统领,还是
福建水师的代理提督。可以说是福建的“三军司令”,而当时台湾尚未建省,属福建管辖。派一个“
三军司令”去苏澳驻防,是变相剥夺他的军事指挥权。罗大春对此十分不满。他认为,作为军事主官,他的重点应该是统筹福建沿海和内地的防务,况且
苏澳镇地区不在与
日本作战的前线,随便派一个人去就可以了。清廷见罗大春迟迟不动身,就下旨严责
巡抚李鹤年等人。李鹤年等人为开脱责任,编造了罗大春骄傲自满、不服管束等罪名,奏请清廷严办罗大春。于是,清廷下旨,给予罗大春革职留任的处分。直到1875年下半年,由于罗大春“开山抚番”成效卓著,
沈葆桢奏请清廷取消他的处分,官复原职。不久,罗大春因病辞职回家。
罗大春的第三次被革职,是光绪四年(1878年)。清廷任命罗大春为湖南提督。上任不久,罗大春上疏请求募勇练兵。不知道为什么,他又被清廷革职回家了。光绪十一年(1884年)中法正式开战,
左宗棠上疏,请求起用罗大春。但清廷只下旨:让“前湖南提督罗大春”赴左宗棠军营“听候差遣委用”,并没有恢复他的职务。不久,左宗棠病逝于福州。彻底失去政治靠山的罗大春随后也请病假回
衢州市去了。直到光绪十六年(1890年),一直在家赋闲的他,被再次起用为
建宁县总兵。此时,他虽然因受到刚刚亲政的
光绪帝的接见而感激涕零,但已是身心憔悴的罗大春,刚到
株洲市上任不久,就病死在任上,实现了他把一切交给国家的意愿。
纵观罗大春一生,作为军人,他冲锋陷阵、勇往直前,有勇有谋,无往不胜,绝对是一个勇敢的战士、优秀的将领。同时,他认为对清廷的忠诚就是对国家的忠诚,为朝廷出力就是为国家出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罗大春又是一个忠诚的爱国者。特别是他对中国近代海军发展的贡献和开发台湾北部的功勋,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
原载《文史天地》